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立斜阳集/冯至文存 |
分类 | |
作者 | 冯至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立斜阳集》收录冯至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回忆性散文及新诗。主要记录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这三个作者“华年磨灭地”的城市和在那里结识的良师益友——杨晦、梁遇春、郁达夫,徐诗荃、梁岱宗等,记录昆明往事,记录与齐白石、永濑义郎及夫人永濑照子之间的文艺因缘。“当时只道是寻常”,许多往事一经回想便意味无穷,于是沉思往事立“斜阳”。另收录冯至先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数十首,表达对于时代的爱和憎。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今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入浅草社。1925年和同仁成立沉钟社。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围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学贯中西,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以涛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十四行集》在中国新诗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开创意义,他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攻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译作有《哈尔茨山游记》、《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审美教育书简》(合译)和《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合译)等。其德诗汉泽成就尤高,清新俊朗、音籁天然、风骨独标。 目录 上卷·散文 还“乡”随笔——读十本诗集书后 衷心的愿望——纪念《世界文学》创刊三十周年 从癸亥年到癸亥年——怀念杨晦同志 谈梁遇春 敲鼓与赶车——《田间选集》代序 闻山散文集《紫色的雾》序 银湖夜思 相濡与相忘——忆郁达夫 仲平同志早期的歌唱 祝杜甫纪念馆成立三十周年 《骆驼草》影印本序 回忆《沉钟》——影印《沉钟》半月刊序言 昆明往事 乐趣与没趣 红樱桃与“红娘子” 记陈展云 我在四中学习的时候 文艺因缘二则 外来的养分 海德贝格记事 “但开风气不为师”——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读魏斯科普夫的小说《诱惑》 下卷·诗 新绝句十首 记梦诗 独白与对话 西西里浮光掠影 祭诗四首 序言 冯至 1988年6月19日 1983年初,我编辑出一 部选集,写了一篇《诗文自 选琐记》作为代序,给从20 年代以来的写作生活做了一 个总结,心里觉得轻松而又 空虚。轻松,是把些自认为 不无可取的东西搜集在一起 ,装印成册,总算有了一个 交代;空虚,是自念生平无 所建树,这点所记不无可取 的东西也十分贫乏,如今体 力和精力日渐衰退,来日还 能有什么作为,深感渺茫。 正当轻松与空虚两种心情交 织的时候,在3月上旬,我 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 第一届新诗评奖工作,得以 阅读平素不甚注意的、新出 版的诗集,眼前展现出一片 诗的繁荣景象。这繁荣景象 不仅是“十年浩劫”时不能想 象,就是在50年代也是难以 看到的。不由得想到自己, 从60年代初期起二十多年内 没有写过一首新诗,好像与 新诗绝了缘。我面对这些劫 后奇葩,深有感触,写了一 篇《还“乡”随笔》,表达我 读了那些诗集后的一些感想 和意见。这个加引号的“乡” 当然不是生我育我的家乡, 而是阔别了许久的诗的故乡 。我那时是多么想念我的诗 的故乡啊!由于这缕乡思, 我经常怀念与我过去写诗以 及从事文艺工作有深切关系 的人和地方,并为此写了些 纪念性或回忆性的散文,从 1983年4月算起,到现在已 经过了五年多。这些文章, 写的时候没有计划,如今把 它们按照写作的年月编纂成 集,不成系统,却也不无重 点。这里边主要写的是20年 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 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前半 期的昆明——这三个城市曾 是我的“华年磨灭地”,但它 们丰富我的知识,启发我的 情思,是任何其他地方都不 能与之相比的。尤其是我那 时在那些地方结识的人,无 论是衷心爱戴的良师益友, 或是短途相遇而又难以忘却 的某个路人,都对我有过这 样那样的影响。我为了对他 们表示感念之情,有的写成 专文,有的写入文章中的某 个段落,当然,也有些人和 事本来应该写却还没有来得 及去写,看来这部集子好像 是一幅尚未完成的画卷。 许多年来,我喜欢读纳 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 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 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 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 常。”我喜欢这首词,并不 是对于词里的情调和事迹有 所认同,我既没有西风黄叶 之感,也没有品尝过“被酒” 与“赌书”的情趣,我只是欣 赏其中最后的一句“当时只 道是寻常”。自念生平,没 有参与过轰轰烈烈的事业, 没有写过传诵一时的文章, 结交的友人或熟人中,没有 风云人物,也没有一代名流 。有些人和事,或长期共处 ,或偶尔相逢,往往有一言 一行,一苦一乐,当时确实 觉得很寻常,可是一旦回想 起来,便意味无穷,有如淡 薄的水酒,只要日子久了, 也会有几分醇化。恨不得能 让时光倒流,把那些寻常事 再重复一遍。重复不可能, 只有“沉思往事立残阳”了。 不过,“残阳”显得过于衰飒 ,纳兰性德年始三十便已逝 世,他说“立残阳”,如果不 是为时过早,就是略有征兆 。我比他已经多活了五十多 年,却不愿立在残阳里沉思 往事。若把“残阳”改为“斜 阳”,则更适合我的心情。 因此我把这部集子叫作《立 斜阳集》。 但沉思的并不限于往事 。身在斜阳里,也要看到今 天。面对今天的现实,不无 感触和希望,有时也顺手写 入某些篇章里。而且从 1985年起,现实促使我每 年都写几首或十几首诗,表 达我对于我们时代的爱和憎 。这也可以说是实现了我写 《还“乡”随笔》时重返诗的 故乡的愿望。我曾经说过, 我写诗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 段,即20年代、40年代、 50年代,以后是否还会有第 四阶段,我很怀疑。1985 年以来写的一些诗,可以说 是我写诗的第四阶段吧。当 然,我希望这个阶段不就此 结束。我把这些诗跟大部分 都是沉思往事的文章印在一 起,说明我并没有忘却今天 。 导语 纪念冯至先生逝世30周年,收录冯至先生沉思往事、怀师忆友、文艺因缘、创作感怀等文字。 记杨晦、梁遇春、郁达夫,徐诗荃、梁岱宗等故人故事,记录与齐白石、永濑义郎之间的文艺因缘。 江湖越大,越是不能相忘。冯至作品,感念那些人生中走过的路,遇到的人。 回到冯至精神创造的生命现场: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德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的昆明三个他的心灵故乡,探源冯至思想及作品的催动力。 收录冯至先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三十二首,表达对于时代的爱和憎。 精彩页 还“乡”随笔 ——读十本诗集书后 1983.4.4于北京 (原载《诗刊》1983年第5期) 一 我不写新诗,已经二十多年了。这中间,也读过一些别人写的新诗和诗论,好像是一个离乡背井的游子在他乡偶然听到些故乡的音讯,并不能了解那里的实际情况。这次有幸参加新诗集的评选工作,像是把我从远方召回,看一看家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这一看,真是非同小可。新诗的家乡在“十年浩劫”中被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举目荒凉,万木枯槁,如今繁荣茂盛,完全克服了那些年的衰败景象。这里有浓郁的森林,也有秀丽的花草;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也有潺潺溪水,委婉动听。我耳目一新,心情舒畅。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十多年的文化禁锢,人们感到难以容忍的窒息,提倡打开窗子,吸取外边世界新鲜的空气,开拓眼界,活跃思路,这完全是必要的。但是荒芜了的田园,还是要靠自己耕耘,污染了的空气,要靠自己设法澄清。现在新诗园地的茂盛是耕耘者努力的成果,它的范围更扩大了,内容更丰富了,远景更美丽了。我认真读了一些新诗集,也有打开窗子的感觉,深深地吸取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可是这扇窗子并没有开向外边的世界,而是向着自己的家园。啊,这就是我离开了二十多年之久的“故乡”,我对于这里的耕耘者要表示衷心的敬意。耕耘者的队伍日益壮大,其中不仅包括众多的诗人,也包括诗的评论家和诗的编辑者。我现在只能就十部得奖的诗集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二 新诗有六十多年发展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它独自的特点,既受到时代与生活的培育,也受着时代与生活的局限。解放。前的三十年且不必说,就以解放后的50年代而论,那时诗人们满怀激情,写出许多歌颂革命胜利与宏伟建设的诗篇,眼前无限光明,纵情歌唱,起着积极的鼓舞人心的作用。现在回顾一下那时期的诗,其中优秀的依然放射着光彩,但总的看来,也存在着缺陷。诗人们把革命胜利后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看得太单纯、太容易了,他们似乎不懂得任何的路途上都会遇到险阻,任何革新的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他们所歌咏的,努力只有成功,战斗一定胜利,苦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旧日的苦,甜的是今天无处而不在的甜,正如一首民歌里所说的,“好似鲜花千万朵,朵朵闻来朵朵香”。他们更未感到,万里无云晴空转瞬间会变得阴云密布。当1956年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产生许多优秀作品时,谁会预感到,第二年就有一部分有才华的诗人被迫取消了写作的权利。当1962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克服三年灾害带来的困难,科学艺术又做出可喜的成绩时,谁又料想到“左”倾路线日益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文艺界万马齐暗,诗歌遭受到“五四”以来从未有过的厄运。这些,都是人们不曾、也是不可能预先感到的,这并不足为奇。不幸的却是等到这些事已经发生了,它们带来的损失已经显露出来了,还被说成是一种“胜利”。在这样情况下,除了一部分从生活中来、有深刻体会的诗歌外,有不少平庸的作品把廉价的乐观主义跟诗歌划了等号,这种略带一点甜味的、微温的诗歌,是不受人们欢迎的,若是掺杂几句空洞的豪言壮语,更使人感到烦厌。 “文化大革命”是无情的历史对中华民族一次最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说:“遭到过打击和折磨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以及各民族各阶层的干部和群众,绝大多数都没有动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这个论断也适用于中国的诗人。这次评选得奖的诗人中,有的二十多年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有的在“十年浩劫”中受过迫害,坐过牢,有比较年轻的也由于家庭的关系遭受过这样那样的不幸。可是当他们重新或起始写诗时,对于祖国、对于党都是一片赤诚,有如遗失多年的儿女回到母亲的怀抱,倍觉情亲。长诗如张志民的《祖国,我对你说》《那一天》,流沙河的《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好像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写不尽的无限深情。短诗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婉转地陈述了与祖国的缱绻之情,邵燕祥的《心中的誓词》向党说出蕴蓄多年的心里的话。但是,正由于真挚地热爱祖国,祖国有病,就再也不能讳疾忌医—— 为着祖国的未来, 既要正视 昨日的创伤 ——还没有愈合, 又要勇敢地割治 祖先留给我们的 ——久症顽疴! (《祖国,我对你说》) 经过二十二年流放的诗人以切身的感受赞美党,在党诞生六十周年时,他感到山林比从前更翠,海水比从前更绿,他爱党胜过当初的虔诚,但是他向党说: 我不能爱你背上的痈疽 不能爱你“左”倾的残余 不能在你面前说谎话 不能说毒疮不医自愈 不能说浓血艳若桃李 (《一个知识分子赞美你》) 这样的由衷之言,在50年代歌颂祖国、赞美党的诗歌里是听不到的;也许有人说过类似的话,却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定下了罪名。 P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