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乌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精)/爱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奥威尔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小说讲述了一个爱情与自由在极权政治下异化的故事:
相爱的时候,女主人公说:彼此揭发告密,都不算背叛,只有彼此不再相爱,才是背叛;被试探时,牺牲生命、背叛国家、无辜杀戮、硫酸泼儿童,都可以去做,唯独两人分开做不到,因为“他们不能影响你的内心”。从“101”房间出来后,男女主人公偶然相遇,言及爱与背叛,轻描淡写,毫无情谊——“他们真的可以影响人的内心” ……这个爱情悲剧只是这部小说的表象,最震撼人心的其实是关于专制面目的揭示,以及跨越时空和文化背景传达给读者的前世今生相识感。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1903年生于印度,在英国成长。少年时入读著名的伊顿公学,毕业后因成绩一般、家境不富裕无力攻读大学,考取了公务员,被派到缅甸任警察。1927年辞去公职回到伦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因伤回国后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又从事专栏书评写作。1950年死于肺病。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代表作有《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等。
目录
奥威尔和《一九八四》 陆建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录 新语原则
大家读
自由与专制 李银河
思想的权力 何怀宏
序言
奥威尔和《一九八四》
陆建德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
四》似乎总是和政治关联
着,关于它的种种标签无
不折射出政治色彩。这部
小说是冷战时期的宣传品
,受到最高程度的评价,
自然会在某些国家遭禁。
奥威尔于一九五〇年一月
病逝,亦即《一九八四》
初版后半年,如果他自己
能对小说的传播和接受稍
加影响,那么《一九八四
》的知名度可能就不一样
了。比如奥威尔是由盟军
占领军总部首先介绍到日
本的,他的特殊价值因《
一九八四》而被发现。奥
威尔本人未必乐见这样推
广的方式。作者之死在罗
兰·巴特那篇著名文章问世
之前就与人方便。
《一九八四》很早就来
到了中国。英国著名诗人
、文学批评家威廉·燕卜荪
曾是奥威尔在伦敦英国广
播公司(BBC)工作时的同
事,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
五十年代初在北大任教。
《一九八四》出版后,他
在北京收到了一本。据考
,小说是奥威尔本人通过
经纪人转告出版商寄往中
国的,他还特意嘱咐,不
要在书上留下“作者赠阅”的
字样,以免给燕卜荪带来
麻烦。显然,作者知道这
本书在政治上高度敏感。
燕卜荪并不欣赏《一九八
四》,他评价说:“(小说
)像烙铁一样在想象力上
留下永久的疤痕。”这本书
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微乎其
微,一则说明冷战宣传发
生效力,如果它属于“反共”
的范畴,当然连读也不读
就坚决拒之门外了。二则
进入五十年代,英美文学
在国内的传播受到极大限
制,这一状况一直到“文革”
结束后才彻底改观。改革
开放初期,随着外语风的
兴起,奥威尔和《一九八
四》的名声就响起来了。
一九八二年版的《中国大
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上
收有奥威尔的条目,是巫
宁坤先生写的。那时奥威
尔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界
已经大名鼎鼎,《一九八
四》被列入“反乌托邦小说”
类,也有人研究。我在一
九八〇年左右读了《一九
八四》的原版,与《动物
农场》一起读,书是从复
旦外文系的一位美国老师
那里借的,也许她以为让
学生读奥威尔会收到启蒙
的神效吧。是不是有这样
的神效,我是有点怀疑的
。当时的外教初到中国时
也带了自己头脑里关于中
国的刻板形象,与学生接
触多了就对中国有了更具
体深入的认识。比如说,
学生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
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写
起英文作文来毫无顾忌,
一点不像洗过脑。
联系奥威尔参加西班牙
内战和接触“其他变种的社
会主义者”的经历,以及他
自己所说的“想用一个故事
来揭露苏联神话”,《一九
八四》一度被视为反苏作
品(前苏联直到一九八八
年才首次出版《一九八四
》)和反极权的象征,这
在一定程度上是言之成理
的。但是仅仅从反苏、反
极权来理解这部小说,对
奥威尔不大公平,可能他
自己要为此承担一点责任
。奥威尔认为好几位最杰
出的当代作家都有极权倾
向,他的打击面过宽了。
假如我们对庞德和意大利
历史读得多些,我们就不
会把“法西斯”变成一个使用
方便但毫无意义的符号。
奥威尔写作《一九八四》
的时候已经病重,他全身
心投入斗争,听凭恐惧感
主导他的想象,也付出了
代价,这就是为什么燕卜
荪感到难以欣赏《一九八
四》的原因。米兰·昆德拉
曾非常敏锐地指出,《一
九八四》是“伪装成小说的
政治思想”,它自身变成了
专制精神和宣传的象征,
不能照亮“社会学与政治学
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
英国著名小说家、《发条
橙》作者安东尼·伯杰斯的
一句话十分有名:“多一个
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
由。”燕卜荪和昆德拉大概
都不会同意。伯杰斯自己
读奥威尔,也未见得多一
份自由。《发条橙》发表
于一九六二年,也是一部
反乌托邦小说,一九七一
年由库布里克拍成电影,
当时是引起不少争议的。
书里的主人公阿历克斯是
个问题少年,有严重的暴
力倾向,不以恶为恶,为
此受到严厉的惩罚。小说
中绝对的、带有反社会意
味的个人自由与高科技主
导下不容一点独立个性的
社会规训机制形成尖锐的
冲突。奥威尔的自由礼物
并没有使伯杰斯对人类的
未来乐观,伯杰斯无法在
《发条橙》所呈现的两个
极端之间作出选择,也不
希望读者站队。真正的反
乌托邦小说并不是站在善
的一边谴责恶,它必定包
含一种恐惧的意识,而引
起恐惧的现象带有极大的
普遍性,或具有四处弥漫
的潜能。如果这样理解,
《一九八四》指涉的范围
恐怕就不限于一时一地。
至于它是否将政治的目的
与艺术的目的融为一体,
那是另话。
奥威尔所担心的极权主
义要比美军驻日总部所描
绘的极权主义要复杂得多
。他要是看到二十一世纪
的超强帝国可以随意在经
受过殖民之苦的地方发动
战争,摧毁国家机器,导
致无穷无尽的灾难,肯定
是不会让自己的笔闲下来
的。现在真正在全世界掌
权的是市场上的技术精英
和金融大鳄,奥威尔会怎
样看待这一现象,可以从
他几篇有名的书评推知。
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开山学
者哈耶克因反对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在我国曾经享
有教主一般的神圣地位,
但是他的《通往奴役之路
》在一九四四年
导语
《反乌托邦三部曲: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奥威尔主义”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书评(媒体评论)
《一九八四》这是一部
能够点燃自由与人性温暖
的书,一部足以唤起对社
会不义的记忆、反思和控
告的书,一部对人类的力
量抱有信心的书,一部失
败之书同时也是希望之书

——当代诗人、学者林
贤治
奥威尔勾连了通信、隐
私和安全的问题,他最具
影响力的小说的确值得我
们再读一读。
——“棱镜门事件”后《
纽约客》如是评论
精彩页
第一部
1
四月的某一天,天气晴朗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下巴紧紧抵着胸口,想要借此挡住凛冽的寒风,赶快溜进胜利大厦玻璃门后,但他的速度还是不够快,只见他的脚步卷起一阵沙尘,跟着他进入大厦。
走廊弥漫着一股气味,像是煮过的圆白菜跟用很久的脚踏垫。走廊的一头有张彩色大海报,看起来不像室内装潢展示,用大头钉钉在墙上。海报上只有一张巨大的人脸,超过一米宽,是个年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留着又浓又黑的八字胡,长相粗犷而潇洒。温斯顿走向楼梯,没必要去试电梯能不能动,因为就算是情况好的时候,电梯也很少能动,而且现在白天电力都被切断了,这是为了准备憎恨周而实施的节电措施。温斯顿住在八楼,他今年三十九岁,只是右脚踝上有静脉曲张性溃疡,所以他只能慢慢爬,中途还得停下来休息好几次。每爬上一楼,总瞧见电梯对面贴着那张巨大人脸的海报,八字胡男人就从墙上盯着你看,这张海报制作得很巧妙,不论往哪移动,眼睛都会跟着你。底下的文字写着:
老大哥在看着你
屋子里传来一个圆润的声音,念出一长串的数字,好像跟生铁制造有关。声音来自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牌子,就像是一面失去光泽的镜子,占据右面墙上的一块地方。温斯顿扭了某个开关,声音变低了一点,但内容还是听得很清楚,这项设备称为电屏,可以转小声,但没办法完全关掉。他走到窗户边,看到自己矮小瘦弱的身形,穿着蓝色连身工作服更显得骨瘦如柴,但这是党制服,一定得穿。他的头发很柔顺,脸上泛着自然的血色,不过由于长年使用质量不良的肥皂、钝钝的刮胡刀,再加上寒冷的冬天刚刚结束,他的皮肤变得很粗糙。
即使是透过紧闭的窗玻璃看,外面的世界看起来还是好冷。楼下的街道上刮起一阵风,卷起了灰尘和碎纸片,虽然艳阳高照,天空蓝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一切事物却似乎都失去了色彩,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海报,每个视野最佳的地方都能看见那张大胡子脸,居高临下盯着每个人。他家门口正对面就有一张,上面写着:老大哥在看着你。那对漆黑的眼睛跟温斯顿的四目交接。底下的街道旁也贴了一张海报,被人撕去了一角,风一吹过便不停翻动,“英社党”这几个字时不时就会显露出来。在很远的地方,直升机掠过屋顶,像只青蝇一样盘旋了一会儿,突然一个转弯就飞走了。那是警方在巡逻,从窗户窥探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不过巡逻没什么好怕的,可怕的是思想警察。
在温斯顿身后,电屏不断传来碎碎念的声音,还在讲生铁的事情,以及第九次三年计划的圆满大成功。电屏发送讯息的同时也在接收讯号,温斯顿不管发出什么声音,即使是非常低声的悄悄话,电屏都收得到,而且只要温斯顿待在这块金属牌的“视线范围”内,他的一切动作和一切声音都会被看到、听到。当然,你没办法知道自己当下是不是被监控,也不知道思想警察有多久接上某个人家里的电屏,又是怎么监控,只能靠猜的。说不定他们一直都看着每一个人。但不管怎么样,他们什么时候想接上你家的电屏都可以,你日常生活的前提就是有人会听到你发出的每个声音,除非周遭一片黑暗,否则就会有人看到你的每个动作,你就是得这样生活,而且生活也就是如此,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温斯顿一直背对着电屏,这样比较安全,不过他也很清楚,就算只是背部也能透露讯息。一公里以外就是真相部,也就是他工作的地方,高塔式的白色建筑耸立在一片烟尘弥漫之中,他对这景象有点反感,想着这就是伦敦,第一起降跑道周围最大的城市,这里也是大洋国内人口第三大的行政区。他努力回想童年,希望能知道伦敦是不是一直都像这样,是不是一直都看得到那些十九世纪的烂房子?房子四周用粗大的梁木撑着,窗户用硬纸板挡着,屋顶还是波浪状的铁皮,诡异的花园围墙已经东倒西歪。还有那些遭受轰炸的地点,空气中散布着灰泥粉尘,瓦砾堆上杂草丛生,炸弹在这里清出一大块空地,有人就占地为王,擅自盖起丑不拉叽的木屋,就像鸡舍一样。但没有用,他什么都想不起来,只能想起一些光线明亮的静态画面,没有背景,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真相部在新语中称为“真部”,这栋建筑和他眼前所见的任何东西完全不一样,这是一栋巨大的金字塔建筑,外墙是光亮无比的白色混凝土,高耸入云,一层又一层向上堆叠,高达三百米。从温斯顿站着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白色外墙上用优雅的字体清楚写着党的三个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听说在真相部里头,地上楼层就有三千个房间,地下楼层也是相同的结构,在伦敦各地只有另外三栋跟真相部外表规模相似的建筑,这四栋建筑物让其他建筑相对显得很渺小,所以从胜利大厦的屋顶就可以同时看到这四栋建筑。政府的整体机构被划分成四个部门,就分别在这四栋建筑内办公。真相部的职责是新闻发布、娱乐活动、教育,以及艺术;和平部则掌管战争事宜;仁爱部要维护法律与秩序;丰隆部就负责经济事务。这些部门在新语里分别被称为:真部、平部、爱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