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死屋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死屋手记》是一部长篇纪实小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用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真实地再现了沙俄苦役犯监狱的野蛮、残暴和极其可怕的图景。此外,还对犯罪原因进行了研究,指出是专制农奴制度下残酷的生存条件造成了人们的犯罪。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他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一八四九至一八五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穷人》(1846)、《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死屋手记》(1861)、《罪与罚》(1866)、《白痴》(1869)、《群魔》(1872)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目录 第1卷 引言 第一章 死屋 第二章 最初印象 第三章 最初印象(续) 第四章 最初印象(续) 第五章 第一个月 第六章 第一个月(续) 第七章 新朋友——彼得罗夫 第八章 坚定的人——卢卡 第九章 伊赛·福米奇——澡堂——巴克卢申 第十章 圣诞节 第十一章 演出 第2卷 第一章 医院 第二章 医院(续) 第三章 医院(续) 第四章 阿库莉卡的丈夫(故事) 第五章 夏季 第六章 监狱里的动物 第七章 请愿 第八章 狱友 第九章 越狱 第十章 出狱 序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 文学的卓越代表,与托尔斯 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国文 学“三巨头”。“托尔斯泰代 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思 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国文 学的深度”。 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 莫斯科。他的父亲是一名军 医,取得了贵族身份。一八 三四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 莫斯科一家寄宿中学学习, 中学毕业后,爱好文学的陀 思妥耶夫斯基被迫在父亲的 授意下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 学校。一八四三年,他从工 程学校毕业后只工作了一年 ,便自动离职,开始专门从 事文学创作,因为他坚信自 己是一位诗人,而不是一名 工程师。 一八四五年,陀思妥耶 夫斯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 穷人》,广获好评,并被俄 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 “俄国文学的天才”“又一个 果戈理出现了”。接着,他 于一八四七年发表中篇小说 《女房东》;一八四八年发 表中篇小说《白夜》和《脆 弱的心》;一八六一年发表 长篇小说《被伤害与侮辱的 人们》;一八六四年发表中 篇《地下室手记》;一八六 六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罪与 罚》为作者带来了世界性的 声誉;一八六八年出版的长 篇小说《白痴》揭示了当时 俄国社会的腐朽;一八八○ 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卡拉马 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 基的压卷作,是作者哲学思 考的总结。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早 期创作向晚期创作的过渡中 ,他的苦难经历起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一八四七年,对 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的陀思 妥耶夫斯基参加了彼得拉舍 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彼 得拉舍夫斯基是一个激进的 年轻贵族,该小组的大多数 成员反对农奴制度,并希望 在国内进行改革。一八四九 年,二十八岁的陀思妥耶夫 斯基和小组其他成员因牵涉 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 。他因在小组上朗读过别林 斯基反对农奴制度的《给果 戈理的一封信》被剥夺了贵 族身份,并被判处死刑。在 临刑前的一刻,被改判为流 放西伯利亚。后来,陀思妥 耶夫斯基在鄂木斯克的监狱 服了四年苦役。一八五四年 ,他被释放,但是他被要求 必须在西伯利亚军队服役。 三十八岁的陀思妥耶夫 斯基最终于一八五九年返回 圣彼得堡。在西伯利亚度过 的这九年苦役和兵营生活对 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自己的监狱生活经历 为基础,于一八六一年至一 八六二年间发表了长篇小说 《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一般被认 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半自 传体小说,该书由独立成篇 的章节组成,描绘了沙俄时 期西伯利亚牢狱生活的鲜明 画面。这部小说是陀思妥耶 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 期发表的一部重要作品,受 到了很高的评价。列夫·托 尔斯泰曾说:“我不知道在 全部新文学中还有比《死屋 手记》更好的书了。”同样 有着被流放西伯利亚经历的 列宁在看过此书后感慨;“ 这是一部不可逾越的作品。 ” 在《死屋手记》中,作 者通过主人公戈梁奇科夫的 讲述,为读者呈现了西伯利 亚监狱生活的画面。戈梁奇 科夫出身贵族,由于杀害妻 子被判流放到西伯利亚,在 那里的监狱中度过了十年苦 役生活。监狱位于一块长两 百步、宽一百五十步的院子 里。院子四周围着栅栏,栅 栏上的大门把里外完全分隔 为两个世界。除了外出劳动 ,犯人们大部分时间被囿于 这一方空间。而即便去劳动 ,犯人们身边也时刻有卫兵 看守。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下,犯人们心中最渴望的是 什么呢?是自由。 为了得到自由,犯人们 想方设法获得金钱。对于被 完全剥夺了真正自由的犯人 来说,金钱的价值是不可估 量的。为了得到钱,有的犯 人在监狱中学会各种手艺, 从小镇居民那里接订单挣钱 。一些不会手艺的犯人便从 事走私的行当,往监狱里走 私酒挣钱。还有人放高利贷 等。尽管付出了那么多辛苦 ,冒了那么大的险,犯人们 花起钱来却不眨眼。他们用 钱放纵饮酒,企图寻回片刻 的自由。自由是他们唯一在 乎的东西。 除了用金钱买自由外, 作者还从其他不同方面体现 了犯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在 圣诞节时,监狱里呈现出一 种少有的景象,犯人们无比 开心,他们把庆祝这个节日 看作和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圣诞节时的演出机 会,犯人们也格外重视。对 于犯人们来说,这样的机会 可以让他们暂时自由呼吸, 可以让他们短暂地逃离囚犯 身份。此外,作者还提到夏 季的到来也唤醒了犯人们对 自由的向往,并且描述了在 六月的一天,罪犯阿-夫和 库利科夫如何伙同一名士兵 进行越狱的故事。书中还有 一个关于自由的场景让人印 象深刻。作者在写监狱里的 动物时提到了一只草原鹰。 这只鹰“拒绝与周围的一切 和解,就那样满怀恨意地孤 独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最 后,犯人们认识到鹰是向往 独立自由的鸟儿,于是决定 把它放掉。犯人们看着被放 走的鹰一步步走向草原深处 ,在那里伫立良久。小说结 尾,戈梁奇科夫在狱中经历 了众多苦难之后,终于迎来 了自由。在脚镣被去掉的那 一刻,他与十年的监禁生活 告别,迎来了新生! 除了对自由的渴望以 导语 《死屋手记》是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托尔斯泰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 真实、直接、坦诚、完整地描绘监狱生活和囚徒的作品。在枷锁之下仰望自由,死屋之中尽显人性。西伯利亚再冷的风也压抑不住的热望。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最有 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 才如此尊重他、崇拜他。陀 思妥耶夫斯基是我生命中最 美好的相遇。 ——尼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 的比任何科学家都多,比高 斯还要多。 ——爱因斯坦 我不知道在全部新文学 中还有比《死屋手记》更好 的书了,包括普希金在内。 ——列夫·托尔斯泰 我特别喜欢《死屋手记 》,关于澡堂情景的描写、 在文风上很像但丁;对于笔 下的各种人物(例如彼得罗 夫),都有很细腻而真实的 心理描写。 ——屠格涅夫 精彩页 在偏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当人们在广阔的大草原、层叠的群山、茂密的森林中穿行时,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小镇。这些小镇通常只有一两千人,镇上木制的房屋简陋难看。小镇上有两座教堂,一座位于镇中心;另一座位于公墓群。总的来说,这里的小镇更像是莫斯科郊区规模较大的村子,并不像真正的小镇。它们通常有很多派遣来的下级官员,如县警察局局长、陪审员以及其他下级官员。诚然,西伯利亚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地区,但是政府为这里提供的服务却有很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气候的不足。镇上的居民都是简简单单的人,头脑中没有那么多自由思想。长期以来,他们遵循着一套老派、固化的习俗。在这里,官员们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贵族阶层。官员中有些世代居住于西伯利亚;另一些则来自俄罗斯,大多来自彼得堡和莫斯科。这类官员为政府发给的高薪和额外的交通补助所吸引,对这里的生活充满希望,并憧憬着在这里开启美好未来。在这些派遣来的官员中,有一部分人能很好地解决来后遇到的各种生活问题,于是便一直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收获了丰盛而甜美的果实,足以弥补远离城市所失去的东西。 另外一部分官员做事却很轻率,没有足够认真地去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无法应付种种困难,他们很快就厌倦了西伯利亚的生活,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犯傻来到这里。但是按照规定,他们必须在这里待满三年才能离开。于是他们每天便极不耐烦地打发时间。等到规定的期限一满,立刻请求回到家乡。再谈起西伯利亚,只有指责和奚落。其实他们错了,西伯利亚是一个很幸福的地方。不仅政府服务好,而且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在这里获得幸福。 这里的气候很好,富裕慷慨的商人热情友好,悠闲自得的异族人处处可见。这里的年轻女孩美丽如花,品行端正,无可挑剔。这里猎物丰富,甚至有时在大街上,这些家伙都会自己撞到枪口上。在这里人们可以畅饮香槟,鱼子酱的产量相当惊人,而且味道出奇地好。一句话,这是一块福地。在这里,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事实也确实如此。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快乐、自足,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小镇中,我遇到了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戈梁奇科夫,一个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移民。他原是出身于俄罗斯的贵族和地主,由于谋害妻子,被流放到此地做二类苦役。十年服刑期满后,他成了小镇K的一名居民,在这里度过了温顺而默默无闻的一生。其实他的身份信息登记在附近的另一个区,而他实际居住在小镇K。在这个小镇,他以给孩子们上课来谋生。在西伯利亚的很多小镇都能遇到这种做教职的流放者。虽然他们是因流放来到此地的,但并不会被人轻视。因为他们在这里教法语。法语在某种人生舞台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法语,生活在西伯利亚偏远地区的人们对这种人生舞台将一无所知。 我第一次见到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是在当地官员伊万·伊万内奇·格沃兹季科夫的家中。伊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非常热情好客,家中有五个女儿。他对自己的女儿们寄予厚望。彼得罗维奇每周来给她们上四次课,每次上课的费用为三十戈比。他的外表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脸色非常苍白,看起来还很年轻,三十五岁左右。他个子不高,很瘦弱,总是穿着整洁的欧式服装。和他交谈时,他会很专注地看着你,恭恭敬敬地倾听,边听边深深地思考。那样子就好像你在问他什么深奥的问题,或者你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秘密似的。他的回答清晰而简短,每个字都像是仔细斟酌过。听他这样答话,不知为何,你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等到谈话一结束,瞬间感觉如释重负。我曾向伊万·格沃兹季科夫询问过一些关于他的问题。伊万告诉我,戈梁奇科夫是个品行非常端正的人,否则自己不会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委托给他。但他同时又是个异常孤僻的人,不愿和周围的任何人交往。他学识渊博、饱览群书,但和人交谈甚少,从不主动开启话题。曾有人告诉伊万,戈梁奇科夫有精神疾病。但是在人们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的缺陷。因此小镇上那些重要人物都颇为尊敬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想在写请愿书时把他派上用场。据说他在俄罗斯有很好的社会关系,说不定他的亲戚中有人身居高位,但是又听说他自打流放到这里之后就果断地和他们断绝了一切关系。总之,他害了自己。这里每个人都听过他的故事,都知道他婚后不到一年,就因为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他选择自首,大大减轻了自己应受的刑罚。人们一般会把这类罪行视作不幸,从而产生同情、惋惜。尽管如此,这个怪人却执意把自己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除了上课,他从不露面。 起初我没有注意到他,后来不知为何我发现自己竟然被他吸引了,他身上有一种谜一样的东西。想和他正常交谈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在谈话中他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但感觉更像是被动完成任务。而且一旦他回答了,我就忍不住追问下去。每次这样的对话一结束,你就会发现他脸上痛苦又疲惫的神情。 记得在一个美丽的夏日的傍晚,我和他一起从伊万·格沃兹季科夫家离开。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