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光(一个人的杨树浦叙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翔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写其生活、工作与杨浦区之间的个人故事和思考。其中大部分文章曾以“杨浦履痕”为总题。本书分成十九个章节,分别从个人经历、家庭故事、生活环境和时代变化等不同视角记述了作者的私人生活变化和心路历程,主题鲜明,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杨浦区工人阶层生活场景中的历史图景和私人生活史,有着普通人群生活实景标本的意义。同时,更是刻画出了一个上海少年的成长史。作者透过文字展现上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出一种真实可感的上海。
作者简介
刘翔 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著有散文集《吃素者说》《刘翔来了》《为警亦风流》《上海大案系列》报告文学丛书。
目录
自序:一座城、一个人
一 从杨树浦到十六铺,时空轮回承载着一个少年绵延的城市记忆
二 松花新村:寄存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件厚重的历史“行李”
三 那些年,我在杨树浦住过的四个“村”里的缕缕“村”光
四 在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花圃里采摘一片“岁月”的绿叶
五 游弋在“国企航母”上海机床厂浩瀚大海中的一叶快乐小舟
六 无法逃离的眷恋,我和上海机床厂前辈共同在生命褶皱里寻找人生情怀
七 恰同学少年,中学时代就读的安图中学如今在哪里呢
八 1976年,从江浦路549号杨浦区“乡办”到崇明县跃进农场
九 难忘1977,在恢复中断了十一年高考后的复习迎考日子里
十 商校两年,重返学生时代的恍然与激动再筑校园之梦
十一 从多伦路到江浦路,似水流年就这般弹指一挥间
十二 人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十年后再次走进江浦路549号
十三 为了一个男人的英雄情结、为圆英雄梦,毅然选择从警生涯
十四 给时光以生命,母亲的一生就是一段如歌的不老岁月
十五 激情澎湃的纯真年代,赤膊兄弟“青春不散场”
十六 素颜是那个年代商店最高颜值:小辰光长白商店如烟往事
十七 回望“沪东”那些事:沪东工人文化宫、沪东状元楼、沪东电影院
十八 绿荫深处的别恋:杨浦公园、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黄兴公园、内江公园
十九 风从东方来,历史烟尘中涅榘的杨树浦三座城市新地标
附录
序言
自序:一座城、一个人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
此书的写作,应是一个“
意外”。由上海市作家协会
主管、杨浦区作家协会主
办的《杨树浦文艺》杂志
辟有一个专门记叙大杨浦
今昔的栏目“杨浦人文”。编
辑多次邀约写写“我和杨浦”
的故事。虽然答应了,却
迟迟没有动笔。琐事缠身
固然是个原因,但更重要
的是,此类题材的写作,
我的情感需要沉淀与“唤醒”
。直到2014年才正式开笔
以“杨浦履痕”为专栏总题,
陆续撰写了18篇系列文章
。《杨树浦文艺》杂志从
2015年第l期开始连载,至
2017年第12期结束。大部
分章节以后又陆续刊发在
《新民晚报》《上海纪实
》《上观新闻》《档案春
秋》《世纪》《上海档案
》《上海外滩》《人民警
察》《杨浦时报》等报刊
与新媒体上。“从杨树浦到
十六铺,时空轮回承载着
一个少年绵延的城市记忆”
一章,还被中宣部主办的
新媒体“学习强国”转载。
本书便是在《杨树浦文
艺》杂志连载稿件的基础
上,经过调整、补充、删
改并配上相关图片资料后
完成的。在此,向图片的
提供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适应新媒体时代读者
的阅读习惯,结合书稿的
内容,我将上海东方电视
台、上海教育电视台、《
新民晚报》为我拍摄的4个
专题片视频和上海人民广
播电台采访我的录音报道
、配乐朗诵2个节目音频的
二维码,放在书的封底折
页,只要扫码就可以收看
、收听。让读者在阅读文
字的同时,在视觉与听觉
上亦能同步得到时空的延
伸。从而使这本“静止”的纸
质书,衍生为一本“有声有
色”的立体书,给读者以别
样的阅读体验。
书后附录的5篇文稿,
均是数十年前几位作家、
记者采访我后刊发在各类
媒体上的旧作,而今再回
看,感觉似乎颇有点“吹捧”
之嫌。对此,我很惶然,
亦很汗颜,好在我的头脑
还算清醒,还能掂量出你
这小子究竟有“几斤几两”。
说穿了,鄙人就是一个以
笔作枪、以文谋生的“打工
人”。之所以把这5篇文稿
收录在后,姑且视为在尊
重“历史”真实性基础上的一
种戏说吧。
杨浦区原名“杨树浦区”
,从小生活在大杨浦的我
,整日忙忙碌碌,行色匆
匆,始终未能停下脚步,
静下心来仔细“打量打量”百
年杨树浦,这座中国近代
工业发源地,上海市中心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
区。近年来,随着大杨浦
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那
些逝去的日子也渐渐幻化
为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微尘
,往昔种种记忆便开始在
我的脑海里愈发清晰,最
终激发自己留住记忆与乡
愁的写作冲动。
在电脑上修改、审定全
部书稿后,我如释重负。
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在其名
著《百年孤独》中写道:“
所谓人生,是对发生一切
的回忆,以及唤起这些回
忆的过程。”此书的构思与
写作,亦是我始终沉浸在
唤起回忆的过程,并在这
一过程中咀嚼人生况味。
书中有一篇描写我家20世
纪70年代居住在长白二村“
二万户”情景的散文《“二万
户”,杨浦的“额外魅力”》
,曾在“杨浦星空闪烁:我
的故事”征文中获得一等奖
。在征文颁奖仪式上,上
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
浦区作家协会会长、复旦
大学教授陈思和点评获奖
作品时说:“刘翔在回忆自
己以前住在‘二万户’生活细
节时,其中一个描写‘拖地
板’小细节,深深打动了我
这个评委,因为这类故事
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当
作者怀着独特的情感,将‘
二万户’当作一个历史文物
来写时,所呈现的生活状
态,也就颇有韵味了。”岁
月留下的是风霜雨雪,而
今我们的生活已是七彩斑
斓。今天我写“二万户”,不
仅仅“二万户”现在已是一个
历史名词,同时,它亦是
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是上海这座城市曾经的荣
耀与骄傲。
翻阅这部22万字、数百
张照片的书稿,感觉自己
似乎不经意地就过早地完
成了一部“回忆录”。于我而
言,其实这只是漫漫人生
中的一个阶段性“盘点”。文
字是温润的,饱含个人记
忆的文字就是激扬在岁月
长河的一朵朵浪花。在这
些篇章中没有任何宏大的
叙事,字里行间所流露的
只是一个上海男人对大上
海、大杨浦城区地标的一
种私家记忆。作为一种尝
试,我试图通过非虚构写
作,用散文化与故事性相
结合的笔触,以个性化的
视角记叙、回望20世纪60
年代到今天“一个人”的生活
场景和社会图景,运用自
己和父母珍藏的家庭档案
史料与老照片,让文字与
影像触摸,透过一张张反
映日常生活的老照片,梳
理出一个家庭、一个人的“
照相”行为所构建起来的社
会与历史逻辑。使读者能
更直观地读懂一个上海普
通家庭弥漫人间烟火气的
老照片背后所蕴含的温婉
与暖意,为正在逐渐“冷却”
的昨天,保存充满情感的
温度,从而图文并茂地展
现一个生活在大杨浦的上
海男人心灵成长史。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
记录是一个作家的自觉。
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
同记忆,守护上海这座城
市的史实,历史才有深度
,而史实就是串起历史的
那一粒粒细微水珠。时光
的流逝永远都是一条无法“
调头”的单行道。回不去的
是时光,还能回
导语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一个作家的自觉。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守护上海这座城市的史实,历史才有深度,而史实就是串起历史的那一粒粒细微水珠。时光的流逝永远都是一条无法“调头”的单行道。回不去的是时光,还能回去的仅是我的绵长记忆。我能做的就是让时光变成故事,让故事进入历史,最终使历史在文本中回声,从而交织出一种真实可感的城市存在和个人命运的交错与魅力。亦即:一座城、一个人。
本书是作者在《杨树浦文艺》杂志连载稿件的基础上,经过调整、补充、删改并配上相关图片资料后完成的。大部分章节以后又陆续刊发在《新民晚报》《上海纪实》《上观新闻》《档案春秋》《世纪》《上海档案》《上海外滩》《人民警察》《杨浦时报》等报刊与新媒体上。“从杨树浦到十六铺,时空轮回承载着一个少年绵延的城市记忆”一章,还被中宣部主办的新媒体“学习强国”转载。
书评(媒体评论)
杨树浦,曾是中国近代
工业的摇篮,数以万计的
产业工人在这里集聚、繁
衍、生息。时光改变了世
界,唯有文字留下了它往
昔的容颜。百万杨浦人一
定会被刘翔这本书 撩起那
些或浓或淡的乡愁、那些
或快乐或忧伤的岁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
会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
论家毛时安
从十六铺到杨树浦,从
懵·瞳少年到警官作家,一
个上海男人的成长记录,
一个工业 城区的真实记忆
。简炼质朴的文笔,发自
心底的情感。
——《上海纪实》主编
、上海作协散文和报告文
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大建
一位警官作家的时光留
痕、一个杨浦少年的私家
记忆、一段镌刻在生命中
的难忘岁月、一部个人视
角下的城市简史。
——上海巴金故居常务
副馆长、知名文学评论家
周立民
捡拾时光片羽,走进刘
翔老师的杨树浦岁月,其
间的工厂、新村、学校、
公园、商店等场景纷至沓
来,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
幅杨浦的“清明上河图”。
——上海杨浦区总工会
副调研员、杨浦作协秘书
长刘晓莉
杨树浦最动人的,是带
有青春印痕的记忆。感谢
刘翔,有的文字不需要画
面。
——《新民晚报》记者
晏秋秋
精彩页
2018年1月1日,被誉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美好舞台”的上海黄浦江45公里滨江岸线全面贯通,城市公共空间正式向市民开放的这天,我独自沿着风光秀丽的黄浦江畔,漫步在“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从最东面的杨树浦徒步到南面的十六铺。迎着微拂的江风,眺望着江面上缓缓行驶的船舶,绵绵思绪,便也随着微风的吹拂绵延袅袅……
我一直将上海东部的杨树浦和南部的十六铺这两个地方,视作自己人生中的两极。杨树浦,这3个字早先见于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松江部》,因杨树浦港纵贯杨浦区境南北,为此,杨浦区曾经被称为杨树浦区。十六铺,据传是晚清咸丰年间为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组建了一种联防的“铺”。因十六铺在所有的铺中规模最大,也就逐渐成了这块区域的地名。从杨树浦到十六铺,上海这一东一南两个地理区域特征十分鲜明的地标,串联起了我幼年、童年、少年足迹,从而在我的心灵中留下永远难以忘怀的城市地标记忆。外白渡桥,我的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是几代上海小囡个个都会吟唱的一首童谣。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那座外白渡桥,应该就是几代上海人的“外婆桥”。这座1907年落成通车的百年老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外白渡桥因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成为上海的一个著名城市景观地标,也是上海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象征。1994年,上海市政府将该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我家在杨树浦,每次去看望居住在南市区(现已和黄浦区合并)十六铺附近的外公、外婆,乘坐的25路电车,必定要穿过外白渡桥。因此,外白渡桥对我来说,不仅是孩提时经常和小伙伴结伴去“打卡”的网红之桥,更是一座超越童谣意义的名副其实的“外婆桥”。每当踏上外白渡桥,仿佛都在咀嚼随着苏州河与黄浦江水流汇合奔涌而去的岁月记忆。
幼年时,父母工作、居住都在杨浦区。正值壮年的父母为了“废寝忘食”建设社会主义,便将我从小就寄养在南市区的外公、外婆家,在荷花池幼儿园度过了一段欢乐时光。外公、外婆的家位于南市老城厢的王家嘴角街16弄的过街楼上。那条弄堂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楼下的一条弹硌路上不仅有闻名的紫霞路菜’场,还有老虎灶、点心店、烟纸店、煤球店等,每天都是在穿街走巷各式小贩的吆喝声中迎来新一天的曙光。
清晨时分,当我还在睡梦之中,楼下的小菜场已经传来阵阵喧哗声。早已起床的外公便拎着两个热水瓶到家对面的老虎灶泡满开水,然后和外婆将开水注人各自的紫砂壶后,手捧紫砂壶端坐在弄堂口的一张小桌边,微笑地注视着进出弄堂的左邻右舍及熟悉和不熟悉的菜场营业员、菜贩。因为外婆是里弄小组长,周围的人都认识他们,均会不停地和外公、外婆打招呼:“王家老爹、王家姆妈早上好!”外公、外婆也不断向路人点头:“李师母,侬今朝买点啥小菜?”“陈太太,勿要忘记下午到里弄开会噢!”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