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叶兆言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兆言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叶兆言的散文以博识、才学、智趣见长。在他的笔下,家庭生活、读书、采风、故交等皆可成文,厚实的人文功底、博杂的知识储备、独具慧眼的思辨,突出展现了其作为学者型作家的魅力之所在。同时,他似以小说家的笔法入散文随笔,简单勾勒便可一窥全貌,俗白亲民,跳荡熨帖。本书精选叶兆言经典散文二十八篇,多篇佳作广为传诵,值得反复阅读,读者亦能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滋养。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生于南京,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叶兆言文集》(七卷)《叶兆言作品自选集》等。 目录 导读 第一辑 心香一瓣 纪念 人,诗,音乐 红沙发 文学少年 文学青年 父亲的话题 旧式的情感 第二辑 一页江南 江南文脉 江南女子 江南文人 第三辑 大师背影 闹着玩的文人 阅读吴宓 郴江幸自绕郴山 朱氏父子 纪念沈从文 万事翻覆如浮云 想起了老巴尔扎克 契诃夫的夹鼻镜 第四辑 如歌行板 喜欢杭州的理由 苏州印象 常州印象 梁山印象 黄河第一湾 感觉哈尔滨的冬天和夏天 西津古渡 回忆中的大运河 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 怀旧,废墟上的徘徊 序言 出版缘起 中国现代文学开启自一 百多年前的一场文学革命。 从此,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普通大众可以接受、可以 欣赏、可以从中得到思想启 蒙和艺术享受的新文学,就 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涌现出 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影 响当时、传之久远的经典作 品。自“五四”新文学以来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 ,散文无疑是耀人眼目的明 星。 散文既能直抒胸臆,又 能描摹万物,因此被视为自 由多样的文体;散文语言贴 近日常,最易触动人们的情 感,可以直接地陶冶人们的 心灵。这也是经典散文被誉 为美文、拥有广泛读者、历 经岁月更迭仍让人捧读的原 因。百余年来的中国现当代 散文创作云蒸霞蔚,已莽莽 如浩瀚的文学森林,人们若 贸然闯入这片森林之中,时 有乱花迷眼、茫然难辨之困 扰。为了让广大喜爱散文的 读者能够更迅捷地读到中国 现当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 我们精心编选了这套“中国 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 。本丛书编选过程中,我们 邀请了文学界的专家学者组 成编委会,在认真商讨的基 础上,汇集、编选了20世纪 以来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 名家、名作。目的就是方便 广大读者感受散文经典的艺 术魅力,有利于集中欣赏、 比较阅读、收藏,以及进行 相关研究。 在研究、讨论过程中, 编委会形成了经典性的编选 宗旨。卷帙浩繁的现当代散 文作品中,以经典作家、经 典作品的筛选为编选原则, 是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的需 要,也是为百余年散文创作 所做的某种回顾和总结。我 们深知,任何一部文学经典 都并非一蹴而就,也非任由 某个权威命名而成,文学经 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经受 了社会和读者等各个方面的 考验,自然形成的。这个淘 洗和考验的过程就是一部文 学作品被经典化的过程。经 典,是经典化过程的结晶。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 学的前身,当代文学是活在 我们身边的文学,这是一件 非常有趣的事,因为这样一 来,我们也许就能亲眼看到 一部文学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又是如何引起社会的热议 、得到不断深入阐释的,我 们对一部当代散文的喜爱, 往往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 地得以强化。经典便是在这 样不断被阅读、被热议、被 阐释的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 泛肯定从而成为大家公认的 经典。当我们要编选一套现 当代散文经典的丛书时,就 应该考虑到当代文学的这一 特点,要意识到当代文学的 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 仍处在不断丰富和不断成熟 的经典化过程之中。这就确 定了我们的基本编辑思路, 即我们自觉地将“中国现当 代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 出版,视为参与到现当代散 文的经典化过程的一次积极 行动。经典化,为我们的编 选打通了一条通往经典性的 最佳通道。我们从经典化的 角度来审视现当代散文,就 要更强调发展和辩证的眼光 ,更需要发现和辨析那些正 在茁壮生长中的新现象和新 作品;这也提醒我们,在经 典标准的确认上不能墨守成 规。我们既要关注作为文学 史的经典,同时又要更看重 历经岁月变幻始终在广大读 者中拥有良好口碑的作品。 我们认为,读者是经典化过 程中不可忽视的参与者,因 此也希望这次“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的编选和出 版,能够为广大读者参与到 现当代散文经典化进程中来 提供一次良好的机会。 经典化的编选思路,自 然决定了这套丛书有另一特 征:开放性。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为活在我们身边的文学 ,这就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 旺盛生命力的,仍在茁壮生 长的文学。回望过去的一百 余年,现当代散文已经产生 了不少的经典性作品;凝视 当下的现实,仍有许多正行 走在经典化道路上的优秀作 品;放眼未来,我们相信, 将会有更多的经典脱颖而出 。我们这套散文典藏丛书不 光要“回望”,而且还要有“ 凝视”和“放眼”,也就是说 ,我们不光要推出已有定论 的经典性作品,而且还要把 那些正行走在经典化道路上 的,以及刚刚萌芽即将脱颖 而出的优秀作品也纳入丛书 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 开放性的编选方针。我们不 是一次性地编选数十本书就 宣布大功告成了,我们还要 在此基础上继续延伸下去, 把在经典化进程中逐渐成熟 了的作家和作品吸纳进来, 作为系列丛书、长期工作、 “长河”计划而接连不断地出 版下去。 本丛书编辑过程中,坚 持优中选优原则,同时也充 分尊重作家意愿和相关版权 要求。在编辑“中国现当代 名家散文典藏”过程中,由 于版权限制等因素,使得一 些名家名作还没有如期纳入 丛书当中,我们也将努力创 造条件,争取将更多的优秀 散文佳作奉献给读者,以呈 现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整 体成就和总体风貌。 感谢广大作家的支持, 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 藏”编辑委员会 导语 厚实的人文功底和博杂的知识储备,让叶兆言的散文以博识、才学、理趣见长。在他的笔下,家庭生活、读书、采风、故交等皆可成文。 在散文的语言方面,叶兆言善于使用浅显、直率的语言,往往简单勾勒,便可一窥全貌。他似以小说家的笔法入散文随笔,俗白亲民,跳荡熨帖。写人物传神纯熟,写城市活灵活现,谈读书、论历史,充满着独具慧眼的思辨,读起来却并不觉烦琐、沉重,反而娓娓道来、举重若轻。 精彩页 纪念 一 我对父亲的最初印象,是他将我扛在肩上,往幼儿园送。我从小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记得自己总是拼命哭,拼命哭,不肯去幼儿园。每当走到那条熟悉的胡同口,我便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恐惧。父亲将我扛肩上兜圈子,他给我买了冰棍,东走西转,仿佛进行一项很有趣的游戏,不知不觉地绕到了幼儿园门口。等到我哇哇大哭之际,他已冲锋似的闯进幼儿园,将我往老师手里一抛,掉头仓皇而去。 我在十岁的时候,从造反派那里知道自己是一个被领养的小孩。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怎么一回事,我只知道我的血管里流着的,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的血。显然从一开始,我就是一个多余的产物。很多好心人都以为我所以能写作,仅仅因为遗传的因素。有的人甚至写评论文章说我身上有一种贵族气质。溢美也好,误会也好,不管怎么说,我能够在文坛上成名,多多少少沾了我祖父和父亲的光。我的祖父和父亲,不仅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非常好的人品。他们的人格力量为我在被读者接受前,扫清了不少障碍。我受惠于祖父和父亲的教育与影响,这一点不容置疑。 父亲不止一次说过,觉得我这个儿子和亲生的没什么两样。父亲知道这是我们之间一个永恒的遗憾。事实上,多少年来,无论是父亲,还是我的祖父,都对我非常疼爱。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常常有人利用这个话题,而父亲从不利用我是领养这个事实来伤害我。 我偶尔从一张小照片上知道自己本来姓郑,叫郑生南。照片上的我最多只有一岁。我想这个名字只是说明我出生在南京。 我很小就开始识字了。在识方块字这一点上,我似乎有些早熟。父亲属于那种永远有童心的人,做了一张张的小卡片,然后在上面写了端端正正的字让我认。那时候他刚从农村劳动改造回来,和他的好朋友方之一起写歌颂“大跃进”的剧本。写这样的剧本究竟会不会有乐趣,我现在实在想象不出,我只记得父亲和方之常常为教我识字,像小孩子一样哈哈大笑。父亲和方之在一九五七年为同一件事被打成了右派,他们内心深处自然有常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但是他们留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哈哈大笑,比他们教我认了什么字,印象深刻得多。 我记得父亲和方之老是没完没了地抽香烟,屋子里烟雾腾腾,两个人愁眉苦脸坐在那儿。他们属于那种典型的热爱写作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书呆子。我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很乖巧的小孩,他们坐在那儿挖空心思动脑筋,我便一声不响地坐在他们身后,很有耐心地等他们休息时教我识字。除了害怕上幼儿园,我从来没有哭闹过。我永远是一个害怕陌生喜欢寂寞的小孩。 我小时候做过的最早的游戏,就是到书橱前去寻找我已经认识的字。祖父留给父亲的高大的书橱,把一面墙堵得严严实实。这面由书砌成的墙,成了我童年时代最先面对的世界。父亲和方之绞尽脑汁地写他们的剧本,我孤零零地拿着手上的卡片,踮起脚站在书橱前,认认真真核对着。厚厚的书脊上的书名像谜语一样吸引住了我,就像正在写的剧本的细节缠绕住了父亲和方之一样。 那时候我大概才三岁,有一次大约是发高烧,我在书橱前站了一会儿,不知怎么又回到了小凳子上坐了下来。我经常就这么老实地坐在那儿,因此正在写剧本的父亲丝毫没有意识到我的异常。现在已经弄不清楚究竟是方之,还是我的父亲先发现我像螃蟹一样地吐起白沫来,反正我当时的样子把他们俩书呆子吓得够呛,他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慌了好一阵子,才想起来去找邻居帮忙。 二 父亲的童年一定很幸福。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年在杭州,计划去看望郁达夫的儿子郁云。由于某件事的打扰,结果只是我的几个师兄弟去了,他们见到了郁云,对其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很有感叹地说自己没有一个像我父亲那样的温暖家庭。 父亲出生时,祖父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奠定。父亲是祖父的小儿子,在他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我从没听父亲讲过他小时候有什么不愉快。无论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无论是兄弟关系还是姐弟关系,他每提到时,都能很自然地让别人感受到他童年所享受到的天伦之乐。我的伯母很早就进了叶家门,作为长嫂,她常常照顾父亲。父亲一直把自己的嫂子当作大姐姐,伯母的名字中有一个“满”字,父亲一直很亲切地叫她满姐姐。 父亲显然得到了太多的溺爱。和哥哥姐姐比起来,父亲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最差,我的姑姑常常开玩笑,说父亲小时候连皮球也不会拍,别人不会拍,一学就会,可他就是学不会。父亲甚至也不会削苹果,要是没人伺候,糊里糊涂洗了洗就连皮吃。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