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叙之思(精)/光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申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编选的一部文集,共分六辑。第一辑“问学历程”以自述的形式勾勒出作者四十多年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尤其是在国际学术前沿拼搏的过程。第二辑“论辩”为全书重点,包括详细介绍作者应国际顶级期刊《文体》之邀撰写目标论文,在集中探讨做着自己创建的新理论的主题特刊中,与多国学者展开对话的长篇文章。第三至第六辑分别为“访谈”“序言”“书评”“导读”,书末有附录两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作者的治学理念、思想火花、学术风格、性格特征,及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本书可谓一部多姿多彩的个人学术史和当代学人艰难探索的奋斗史,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申丹,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叙事学和文体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国际顶级期刊《叙事》(Narrative)和《文体》(Style)顾问、《语言与文学》(LanguageandLiterature)编委。在国内外出版的五部学术专著获省部级以上奖(其中四部获一等奖),新著《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超过150篇(获四项北京市和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2014年以来,连年上榜Elsevier在国际上高被引的中国学者榜单。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问学历程
跨学科研究历程
叙事研究发展历程
不同阶段著作之关系
研究早期的创新经验
第二辑 论辩
叙事学的新探索:关于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国际对话
《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也谈“叙事”还是“叙述”
《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
对自由间接引语功能的重新评价
也谈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
“故事与话语”解构之“解构”
何为“隐含作者”?
试论当代西方文论的排他性和互补性
第三辑 访谈
如何正确理解“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
理论的表象与实质
第四辑 序言
《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叙事学研究:第二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序
《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媒介》序
“新叙事理论译丛”总序
《文体学:中国与世界同步》序
《文体学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序
《文体学研究:探索与应用》序
《文体学研究:实证、认知、跨学科》序
《连贯与翻译》序
《历史的叙述与叙述的历史——拜厄特(占有)之历史性的多维研究》序
《历史话语的挑战者——库切四部开放性和对话性的小说研究》序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研究》序
《跨媒介的审美现代性:石黑一雄三部小说与电影的关联》序
第五辑 书评
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
《小说修辞学》第一版与第二版评介
关于西方文体学新发展的思考
文体学研究的新进展
《语言与文体》评介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第六辑 导读
《含混的话语: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导读
《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导读
《文学中的语言:文体学导论》导读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导读
《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导读
《跨越学科边界》导读
附录
人格的魅力——怀念我的公公李赋宁
爱心铺成希望之路
序言
2020年秋的一天,我意
外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
法教授的电话,他受商务印
书馆上海分馆鲍静静总编之
托,邀我加盟“光启文库”。
我十分为难,因为了解到文
库的收文旨趣着眼于学术随
笔或文化散文一类;而我在
北大任教三十多年来,写的
基本上都是所谓“中规中矩”
的学术论文,即便是序言、
导读和书评等,也大致不出
纯粹学术的范围。然而韩老
师还是耐心地进行动员,并
帮助我与鲍总编建立了联系
。她提出我的选文若收入“光
启学术”系列,就不算逾矩,
这解除了我的顾虑。在编选
过程中,将自己的自述、论
辩、序言、导读、书评、访
谈等文字组织成集与读者分
享,我越来越觉得是一件幸
事。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
韩老师和鲍总编为本书的面
世铺路搭桥。
我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
生,我们中不少人的经历带
有传奇色彩,我也不例外。
当年我虽然以湖南省外语类
考生第一的成绩被北大西语
系英语专业录取,但我的英
语分数并不高,低于我的平
均分。这是因为我在中学被
分配学习俄语,高中毕业时
连英文字母表都没有认全,
仅认识从数理化中得来的十
几个字母。那么我是如何从
这么薄弱的基础起步,成长
为北大英语系的讲席教授的
?又为何会多年坚持在国际
前沿拼搏?此外,就文学、
语言学和翻译学而言,如果
我们不把老一代学人包括在
内,我同时代或后起的英语
专业教师一般只专注于其中
一个或两个领域,而我的研
究却横跨这三个领域。对此
可能有读者会感兴趣,想知
道这背后有哪些主动和被动
的原因。本书第一辑“问学历
程”中收入的文章或将提供点
滴答案。
第二辑名为“论辩”。在西
方,商榷和论辩可以说是推
动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
,而国内这种氛围则相对冷
清。因此,本书着重选入了
这一类文章,除有意提示我
做学问的一个重要特点,也
旨在从旁帮助推动国内的学
术争鸣。
2021年美国《文体》这
一国际顶级期刊将春季刊的
全部篇幅用于讨论我首创的“
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动力”
(也称“双重叙事进程”“双重
叙事运动”)理论。编辑部先
邀请我写出“目标论
文”(Target Essay),然后
邀请八个西方国家的十四位
学者以及两位中国学者加以
回应,最后由我逐一作答。
形式上是一来一往探讨异同
、辨析源流,实质上则往往
不能避免问难与论辩的文字
波澜,就仿佛设台摆擂,目
的自然是突出争鸣。此前我
也曾数次应邀回应西方学者
的目标论文,挑战擂主的观
点,这一过程有效促进了彼
此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理解。
该辑第一篇较为全面地介
绍了上述对话过程与内容。
接下来几篇是我与国内学者
的对话,第二至第四篇是我
对其他学者商榷的回应,而
第五和第六篇则是我三十年
前作为“初生牛犊’’主动撰写
的商榷文章,后来发现国内
缺乏论辩气氛就辍而不作了
,仅被动回应一些质疑。然
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我一直主动挑战西方权威
的观点,揭示多种理论概念
被误解或被掩盖的内涵,并
指出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该辑最后收入了三篇在国
内发表的这类文章,它们都
有在西方学刊上发表的姐妹
篇。探讨“故事与话语”一文
的姐妹篇在美国《叙事》杂
志2002年第3期登出后,文
章所针对的学者之一布赖恩
.理查森教授做出了回应,
《叙事》杂志主编马上邀请
我撰文作答;随后《叙事》
2003年第2期又登出了我跟
理查森教授就此议题展开的
直接交锋。探讨“隐含作者”
一文的姐妹篇投到《文体》
杂志后,编辑部察觉了其特
殊的论辩价值,于是决定组
织一期关于“隐含作者”的特
刊。也就是说,它事实上引
发了一场国际性学术争鸣。
第三辑收入了两篇新近的
访谈。第一篇题为《如何正
确理解“隐性进程”和“双重叙
事进程”?》。从题尾的问号
就可看出,这篇也不乏论辩
意味,与上一辑的前两篇形
成呼应和互补关系。这篇访
谈以我跟英国塞德里克·沃茨
教授的私下交锋为引子,阐
明了我提出的“隐性进程”和“
双重叙事进程”概念的实质内
涵,说明为何容易对其产生
误解,以及如何避免批评实
践中的误用。第二篇的题目
是《理论的表象与实质》,
从中可以看出我研究的一个
特点是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四辑为“序言”,前面三
篇是为全国或国际叙事学研
讨会论文集撰写的。我之所
以会成为这些序言的作者,
首先要感谢首届全国叙事学
研讨会筹委会。2004年我收
到会议邀请,感到惊喜和振
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
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迅速,但
此前从未开过全国性的研讨
会,因此我收到由漳州师范
学院(主要是中文系)、文
艺报社、《文艺理论与批评
》杂志社联合发出的首届会
议通知后自然感到十分高兴
。然而,会议日期与我需要
出席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
会期直接冲突(需要三分之
二的委员出席才能开会,故
规定除了出国和住院不得请
假)。无奈我只好回复叙事
学研讨会那边说无法参会;
几天之后我收到筹委会的电
邮,竟然跟我说“如果您确定
能参会,您什么时候能来,
我们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