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出江花---鸭绿江小说精品选(1946-1996)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出江花》是著名文学刊物《鸭绿江》创刊70余年以来所刊发过的名家小说作品集,收录短篇小说数十篇,作者包括赵树理、高晓声、周立波、贾平凹等现当代著名作家,这些作品很多都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目录
孟祥英翻身
金戒指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
组织妇女的能手

一天
不朽的英雄
歌谣和口供
开不败的花朵(上篇)
江边上
勘察一日
在悬崖上
半夜
满堂光辉
“不称心”的姐夫
丈夫
人事厂长
带血丝的眼睛
尸功记
普通老百姓
转正
风雪蜡梅
阵痛
贵客
埋怨
最后的堑壕
饿夜
逐鹿
腊月
故事法
幌儿红
害羞
罗索河瘟疫
言午
饯水
龟殇
后记:文学的胜利
序言
1946年到2019年,转瞬
间,《鸭绿江》文学月刊走
过了73年风雨历程,物换星
移,沧海桑田。最近,杂志
社将《鸭绿江》发表过的名
家小说精编成集,宣示传承
红色基因,发扬期刊的优良
传统。首集入选的小说作品
从1946年到1996年,时间
跨度半个世纪,涵盖了内战
时期、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
开放新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三个时期国家政治生态
不同,活跃作家群体不同,
作品面貌各异。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
和重庆都把目光投向东北。
传统说“中原逐鹿”。历史教
科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得
东北者得天下。”
1946年年初,国共双方
都向东北派出了拿枪杆子的
部队,不同的是延安还派出
了一支拿笔杆子的部队。在
这支文化大军中,东北作家
群的重要成员舒群、罗烽、
白朗、萧军、马加等尽在其
中。不过周立波、赵树理、
严文井、草明、刘白羽等更
多作家和戏剧、电影、音乐
、翻译等艺术家则来自全国
各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
北民主联军名将云集,东北
文化大军也同样群英荟萃。
白山黑水问的黑土地“插根
烧火棍子都能发芽”,但文
艺天空从来没有如此星光璀
璨。
同年秋,国民党军队依
仗数量和装备优势,大举进
攻解放区,在东北相继占领
丹东、长春。民主联军四平
战役失利,退往北满,在南
满只保留少数主力部队。国
民党军队决定暂时不进攻北
满,而集中力量扫荡南满解
放区,战役目标是把民主联
军切割压缩到松花江以北的
北满,寻机决战。在这民主
联军最困难的时刻,载人史
册的重大事件是“二三下江
南”“四保临江”。
这里说的临江是吉林省
最南端一个县城,面临鸭绿
江,离鸭绿江人海口丹东
400公里左右,是南满解放
区的核心地带。临江还是鸭
绿江中游中朝之间人员和货
物交流的重要渡口。中国共
产党从华东解放区进人东北
的军政人员和物资装备必须
先进人朝鲜,然后再从临江
入境,到达东北。
国民党军队拼死要拿下
临江,民主联军要誓死保卫
临江。为此北满的民主联军
三次跨过松花江南下,解临
江之困。保卫临江是东北归
属之战,民主联军生死存亡
之战。这场“四保临江”战役
从1946年10月打到1947年4
月,半年多时间,整个南满
地区硝烟弥漫。临江的战事
跌宕起伏,牵动着解放区军
民的心,文艺群星目光自然
也聚焦于鸭绿江边。
正在这“四保临江”的浴
血苦战中,中共中央东北局
弹钢琴的手指从战争键跳到
文艺键,从容召开了一次文
艺工作会议,要求革命文艺
工作者深入农村、工厂、部
队,与翻身农民、工人和子
弟兵建立起血肉联系。这次
会议的首批收获是决定由草
明牵头,创办一家综合性文
艺期刊,使文艺成为“团结
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
、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
当年12月,以草明为主编的
《东北文艺》创刊号在哈尔
滨与读者见面。翌年初,东
北文艺家协会成立,《东北
文艺》便成为“东北文协”的
机关刊物。
这家诞生于东北解放战
争硝烟中的《东北文艺》,
就是今天《鸭绿江》文学月
刊的前身。
战时文学当然服务于战
争。它是伐纣檄文,施政宣
言,革命呐喊,冲锋号角。
期刊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一个
广场,让他们施展拳脚,展
示创意。流亡太久的东北作
家的作品是对黑土地深情的
亲吻。外省作家也很快爱上
并融入这片黑土地。大批表
现东北这一特殊年代的优秀
文学艺术作品相继面世。小
说集选取了部分代表性作家
的作品。在欣赏《鸭绿江》
这些战时“江花”时,可听到
历史的足音,感到老一代作
家为新中国奠基的激情和对
黑土地的眷恋。
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
对新生活的憧憬同样让人激
情燃烧。“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文艺方针给作家提供
了广阔空间。国家统一让聚
集在东北的文艺群星可以在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
主选择宜居地。来自全国各
地的部分作家艺术家告别东
北,东北作家群的一些重要
成员也西望长安,纷纷进京
任职,成为文化官员。去者
自去,留者自留。“东北文
协”解体,文学与艺术分门
立灶,作家列阵在“中国作
家协会沈阳分会”旗下。可
是,没等百花睁眼,阵阵北
风揭地而起,种种枷锁从天
而降,大批老中青作家被随
意摧折,篱空圃旧,直到演
变成一场十年内乱,作家协
会被砸烂,“一窝端”,《鸭
绿江》被迫停刊。
在这段时间里,《东北
文艺》主编几经易人,编辑
人员时有更替,刊名也多次
更改。其中一次改名留下来
:1962年10月,首次将一
条河流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鸭绿江》。
各地文学期刊用境内名
山大川、地理特征命名并不
鲜见,但是辽宁省作家协会
的文学期刊用鸭绿江命名,
难免令人困惑。按说,辽宁
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是辽河,
全国排名老七,河名又与省
名一个“辽”字掰不开。倘若
用河流命名,应该叫《辽河
》才是,干吗用中朝问一条
界河?况且鸭绿江比辽河短
550公里,流域面积不足辽
河的三分之一。
有关地理学鸭绿江之得
名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
因为江水的颜色。鸭绿江发
源于长白山
导语
73年来,《鸭绿江》一贯追寻社会公益性,一直以传递文化正能量、注重社会效益为己任,即便在步履维艰的当下,依然不忘初心、坚守阵地。
《日出江花》是《鸭绿江》小说精品选(1946-1996),具体收录了《组织妇女的能手》《勘察一日》《带血丝的眼睛》等经典作品。
后记
熟悉中国革命历史的朋
友们都知道,1945年8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
,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个极
具战略眼光的决策:挺进东
北!于是,宝塔山下,清凉
河畔,中华民族的一批批优
秀子孙走进了风雪交加的东
北黑土地。由此,中国革命
拉开了辉煌灿烂的一幕。此
后的决战平津、逐鹿淮海乃
至新中国成立,都源自这一
奠定胜局的重大决策。同顾
这一段历史,一些人往往沉
浸在辽沈战役的无数战场传
奇之中。军迷们更是津津乐
道战四平、长春和锦州的战
火硝炯。似乎我们的胜利仅
仅来自军事。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
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
战胜敌人的。”人类历史的
一切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文
化,当然也离不开文化中最
为活跃的文学。回望历史,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东北战
场的胜利,是军事的胜利,
同样也是文学的胜利。
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一
点。共产党看到了这一点。
随着大军进入东北的也有无
数怀揣钢笔、稿纸的文人与
作家。与军事斗争同步展开
的,就是我们党对文化艺术
工作的高度重视与部署。大
军立足未稳,我党就在东北
办报纸、开书店、建剧团。
在这轰轰烈烈的文化艺术活
动中,创刊于1946年冬季
的《东北文艺》无疑是黑土
地上最为耀眼的篇章。
创刊时的杂志编委是萧
军、舒群、罗烽、金人、白
朗等。草明是首任主编,其
后周立波、蔡天心、思基、
白朗、马加等人先后出任过
主编。他们与无数著名作家
、诗人一道,随着这本散发
着硝烟的《东北文艺》进人
人们的视野与心灵。文学不
能左右战局,但是文学却能
够改变心灵。谁说辽沈战役
及其后的新中国成立没有他
们的贡献,不是他们的胜利
呢?
《东北文艺》之后,杂
志社几经辗转,也几易刊名
,从《文学战线》《东北文
学》《文学旬刊》《文学月
刊》《处女地》《文艺红旗
》《辽宁文艺》直至今日的
《鸭绿江》,如同一条弯曲
的河流,与人民共和国同悲
同喜,为巩固东北根据地、
创建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促进
作用,成为全国文学的一面
闪亮的旗帜。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红色
遗产,她属于文学又不限于
文学,她属于过去更属于未
来。我们这些后辈传人理应
呵护、挖掘与整理这些遗产
并且把她呈现给这个时代。
有鉴于此,我们以无比虔诚
的心情,从浩如烟海的篇章
里筛选、整理出36篇小说,
结集《(鸭绿江)小说精品
选(1946—1996)》一书
,作为典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的这一光辉时刻,我
们推出此本选集,初衷是为
了祭奠与怀念,而非谋利与
发行。本选集此次所选用的
36篇小说,时问跨度从
1946年到1996年,一些作
家已经仙去,我们难以联系
到版权所有人,而因为办刊
经费紧张,此次出版无法支
付作者稿费,在此我们真诚
地向您表示我们的歉意。作
者或版权所有人如有收藏本
选集的需求,可联系我们为
您邮寄。您从前的支持与现
在的理解,都会化作我们前
进的温暖的动力。
传承红色传统,捍卫文
学尊严,一直是我们的信念
。73年来,《鸭绿江》一贯
追寻社会公益性,一直以传
递文化正能量、注重社会效
益为己任,即便在步履维艰
的当下,我们依然不忘初心
、坚守阵地。
精彩页
因为要写生产度荒英雄孟祥英传,就得去找知道孟祥英的人。后来人也找到了,可是得到的材料,不是孟祥英怎样生产度荒,而是孟祥英怎样从旧势力压迫下解放出来。我想一个人怎样从不是英雄变成英雄,也是大家愿意知道的,因此就写成这本小书,书名就叫《孟祥英翻身》。
至于她生产度荒的英雄事迹,报上登载得很多,我就不详谈了。
一老规矩加上新条件
涉县的东南角上,清漳河边,有个西蛟口村,姓牛的多。离西蛟口三里,有个丁岩村,姓孟的多。牛孟两家都是大族,婚姻关系世代不断。像从前女人不许提名字的时候,你想在这两村问询一个牛孟两姓的女人,很不容易问得准,因为这里的“牛门孟氏”或“孟门牛氏”太多了。孟祥英的娘家在丁岩,婆家在西蛟口,也是个牛门孟氏。
不过你却不要以为他们既是世代婚姻,对对夫妻一定是很美满的,其实糟糕的也非常多。这地方是个山野地方,从前人们说“山高皇帝远”,现在也可以说是“山高政府远”吧,离区公所还有四五十里。为这个原因,这里的风俗还和清朝光绪年问差不多:婆媳们的老规矩是当媳妇时候挨打受骂,一当了婆婆就得会打骂媳妇,不然的话,就不像个婆婆派头;男人对付女人的老规矩是“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谁没有打过老婆就证明谁怕老婆。
孟祥英的婆婆,除了遵照那套老规矩外,还有个特别出色的地方,就是个好嘴。年轻时候外边朋友们多一点,老汉虽然不赞成,可是也惹不起她——说也说不过她,骂更骂不过她。老汉还惹不起,媳妇如何惹得起她呢?
有村里的老规矩,再加上婆婆的好嘴,本来就够孟祥英倒霉了,可是孟祥英本身还有些倒霉的条件:第一是娘家没有人做主。孟祥英九岁时候就死了爹娘,那时只有十三岁一个姐姐和怀抱里一个小弟弟。后来姐姐也嫁到西蛟口。因为姐姐的婆家跟自己的婆家不对劲,自己出嫁的时候,姐姐也没得来,结果还是自己打发自己上的轿。像这样的娘家,自己挨了打谁能给争口气呢?第二是娘家穷,买不起嫁妆。第三是离娘早,针线活学得不大好。第四是脚大。这地方见了脚大的女人,跟大地方人看小脚女人一样奇怪。第五是从小当过家,遇了事好说理,不愿意马马虎虎吃婆婆的亏。这些在婆婆看来,都是些该打骂的条件。
二哭不得
满肚冤枉的人,没有申冤的机会,常免不了要哭,可是孟祥英连哭的机会也不多:要是娘家有个爹娘,到娘家可以哭一哭,可是孟祥英娘家只有十来岁一个小弟弟,不说不便向他哭,他哭了还得照顾他。要是两口子感情好,受了婆婆的气,晚上可以向丈夫哭一哭,可是孟祥英挨打的时候,常常是婆婆下命令丈夫执行,向他哭还不是找他再打一顿吗?
不过孟祥英也不是绝没有个哭处,姐姐跟自己是近邻,见了姐姐可以哭。邻家有个小媳妇名叫常贞,跟自己一样挨她婆婆的打骂,见了常贞可以互相对哭。此外,家里造纸,晒纸时候独自一个人站在纸墙下,可以一边贴纸一边哭。在纸墙下哭得最多,常把个布衫襟擦得湿湿的。
有一次,另外遇了个哭的机会,就哭出事来了。一天,她一个人驾着驴到碾上碾米,簸着米就哭起来,被她丈夫一个本家叔父碰见了。这个本家叔父问明了原因,随便批评了她婆婆几句,不料恰被她婆婆碰上。这位本家叔父见自己说的话已被她婆婆听见,索性借着叔嫂关系当面批评起来。婆婆怕暴露自己年轻时候的毛病,当面不敢反驳,只好用别的话岔开。
婆婆老早就怕孟祥英跟外人谈话,特别是跟年轻媳妇们谈。据她的经验,年轻媳妇们到一处,无非是互相谈论自己婆婆的短处,因此一见孟祥英跟邻家的媳妇们谈过话,总要寻个差错打骂一番。这次见她虽是跟一个男人谈,却亲自听见又偏是批评自己,因此她想:“这东西一定是每天在外边败坏我的声名,非教训她一顿不可!”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恰巧这天孟祥英一不小心,被碾滚子碾坏了个笤帚把,婆婆借着这事骂起孟祥英的爹娘来。因为骂得太不像话了,孟祥英忍不住便答了话:“娘!不用骂了,我给你用布补一补。”
婆婆说:“补你娘的×!”
“我跟我姐姐借个新的赔你。”
“赔你娘的×!”
补也不行,赔也不行,一直要骂“娘”,孟祥英气极了,便大胆向她说:“我娘死了多年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娘!你骂你自己吧!娘!”
“你娘的×!”
“娘!” “你娘的×!”
“娘!娘!娘!”
婆婆不骂了。她以为媳妇顶了她,没得骂个痛快。她想:“这东西比我的嘴还硬!须得另想办法来治她!”后来果然又换了一套办法。
三死不了
一天,孟祥英给丈夫补衣服,向婆婆要布,婆婆叫她向公公要。就按“老规矩”,补衣服的布也不应向公公要。孟祥英和她讲道理,说得她无言答对,她便骂起来。孟祥英理由充足,当然要和她争辩,她看这情势不能取胜,就跑到地里叫她的孩子去:“梅妮(孟祥英丈夫的名字)!你快回来呀!我管不了你那个小奶奶,你那小奶奶要把我活吃了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