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享受富贵之际依然心有所苦,有的人在遭遇疾苦之际仍旧心存希望。想必,这就是处世之道。
马艺文编著的《慢品李叔同(情深万象皆深)》正是弘一法师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到的处世之道。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后来出家得法号弘一,所以世人称之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有着传奇的一生,他早年是一个翩翩公子,曾出国留学后来做了一名教师,他经历了人世间的荣、辱、悲、欢,遍阅了人生,后来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慢品李叔同(情深万象皆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艺文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的人在享受富贵之际依然心有所苦,有的人在遭遇疾苦之际仍旧心存希望。想必,这就是处世之道。 马艺文编著的《慢品李叔同(情深万象皆深)》正是弘一法师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到的处世之道。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后来出家得法号弘一,所以世人称之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有着传奇的一生,他早年是一个翩翩公子,曾出国留学后来做了一名教师,他经历了人世间的荣、辱、悲、欢,遍阅了人生,后来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内容推荐 《慢品李叔同(情深万象皆深)》简介: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一“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李叔同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从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一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历尽荣、辱、悲、欢,遍阅人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脱离苦海。佛曰:“众生皆苦”,李叔同以其大智慧、大慈悲、大觉悟重入“苦海”,度世度人度己。 马艺文编著的《慢品李叔同(情深万象皆深)》正是弘一法师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到的处世之道。 目录 第一讲 学问 第一课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儿时光景甚是好,趁着少年多读书 做事切勿懈怠,读书更需勤恳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第二课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慎独者,独圣也 知为知,切勿装 第三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世间之法皆存于心 诱惑是检验意志的试金石 第四课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 懂得学习别人的人才能够弥补自己的缺点 做任何事情稳中求进 第五课 一心凝聚,则万里愈通而愈流 敬畏慎独,在安静中享受快乐 从善念中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课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就会丧失自我 以平和之心看待人世间的痛苦 解决问题需要一颗平静的心 第二讲 存养 第一课 自家有好处,别人不好处,都要掩藏几分 待人宽容大度才能清净超脱 谦虚退让让你保全自身 第二课 谦退恬淡以保身养心,安详涵容以处世待人 做事缓一缓到达更远的远方 淡定从容笑傲人生 放开心胸变得从容 第三课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适当地忍让让人成功 克制任性将勇往直前 第四课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顺境与逆境并生 第五课 涵养全得一缓字,缓字可以免悔免祸 胸襟开阔削减畏惧和疑虑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六课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严格要求自己 切勿不懂装懂 第七课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看穿退字的奥妙 低调中修炼自己的内在修养 第八课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 用理智克服欲望 不是所有时候自己都是对的 第三讲 持躬 第一课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不被他人意见所左右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二课 步步占先必有人挤,事事争胜必有人挫 争强好胜引恶果 懂得涵容别人的过失 第三课 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 做事切忌太满 大智若愚是境界 第四课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放下缺点而发扬优点 做事要把握好度 第五课 花繁柳密拨得开,风狂雨骤立得定 实践中开悟心智 克制好自己的情绪 第六课 人当变故之来,宜静不宜动 冷静面对突发事件 第七课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不自欺也不欺骗别人 金钱乃身外之物 第八课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聪明者不自作聪明 第九课 识不足才多虑,威不足才多怒 改变有缺陷的人生 避免无谓的争斗 第十课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 勇敢者能够回头自省 第四讲 敦品 第一课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 沽名钓誉损人不利己 做人要有一身正气 第二课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从内心开始修炼优良品质 挫折面前也要保持坚定志向 第三课 人以品为重,品以行为主 品德来源于真心实意 有舍去才会有得到 第四课 事上忠敬不诌媚,接下谦和不傲忽 习劳能够强健体魄 舍去虚荣而得到真相 第五课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背后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 不要谈论别人的是是非非 第六课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不要容易满足于现状 居功自傲只能自讨苦吃 第七课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得意之时需提防乐极生悲 贪爱之心能够迷惑人的心智 第五讲 处事 第一课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关键在于心境 时刻保持天性中的智慧 第二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 专心致志做好任何事情 第三课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关键时刻懂得忍耐 要懂得为别人着想 第四课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审时度势中把握好机会 不可强求于人,只能相助于人 第五课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稳定情绪,缓和心态 第六课 做事必先审其害,而后计其利 办事情要看得远一些 懂得放弃的奥妙 第七课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戒骄戒躁成就非凡 工作中还需要休息 第八课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时刻牢记忧患意识 主动化解别人对自己的欺侮 第六讲 接物 第一课 无辩以息谤,不争以止怨 做人要懂得信义 不去辩解别人的诽谤 第二课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学会稳重成就非凡 说教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第三课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懂得奉献,收获快乐 第四课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辞 将忠告变成含蓄委婉的建议 第五课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以留人掩盖之路 从别人的错误中找到正确之处 第六课 持身不可太皎洁,处世不可太分明 宽容别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朋友 知道太多容易带来痛苦 第七课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保持宽容的心态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包容你的生活 第八课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盛喜的时候不要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 愤怒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 第九课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多疑会妨碍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感恩的心对待生活 第十课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懂得如何处理别人的诽谤 敢于吃亏最终换来福气 第七讲 惠吉 第一课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要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 第二课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 会吃亏的人总能成就大事 第三课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摆脱虚浮,找到属于自己的厚重人生 第四课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切记贪图私欲难成大事 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一直紧盯下去 第五课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处乱不惊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美好 第六课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学会放下就会懂得幸福 待人处世要做到心中无偏见 第七课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应当雪中送炭 再小的错误也是错误 第八课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肝胆相照地待人处世 第八讲 悖凶 第一课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归零”自己之后重新开始 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二课 穷寇不可追,遁辞不可攻 给别人和自己都留有余地 懂得劝说别人的技巧 第三课 不近人情物情,举足尽是危机 自省中提高自己的品行 本真的生命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第四课 富贵家需从宽,聪明人要学厚 修炼自己的宽容和正直 拥有好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五课 肆傲讳过者害己,贪利纵欲者戕生 放开胸襟拒绝诱惑 第六课 仁人心宽气象舒,鄙夫胸苛禄泽薄 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心地坦荡才能无欲无求 试读章节 第一课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儿时光景甚是好,趁着少年多读书 古时,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其字面意思就是做善事能让人感觉到快乐;读书比做善事更胜一筹,更能让人体味到愉悦,由此看来,古人对读书看得很重要。 弘一法师是一个热爱读书、喜欢学习之人,摘抄语录于他而言正如警钟一般,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这警钟也对世人长鸣,他告诫人们要读书,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读书更应该刻苦。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它们不会因你是圣贤,就在你的身上多作停留,所以,元曲家关汉卿也曾经说过“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之类叹息光阴似箭的话语。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以古为鉴,若不在年轻的时候勤奋苦读,待到年过半百,一事无成,怕是只会叹息岁月无情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位五代十国时期因勤奋读书而扬名天下的人——王禹。 公元954年,也就是后周世宗柴荣显德元年王禹在一个世代为农的普通贫民家庭降生了。王禹的父亲以磨面为业,有一个小小的磨坊,艰辛地养活着一家子人。虽说家境不富裕,也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王禹父亲却望子成龙,一家人勤俭节约,为的就是把省出来的钱供王禹念书。因此,王禹读书非常刻苦,不仅在学堂里接受正规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而且非常重视作文写诗,在这方面接受了严格的练习。 王禹虽出身寒境,但是天赋过人,又肯努力刻苦,书本对他有着天生的吸引力,一个猛子扎进去,就很难再拔出来。王禹在《谪居感事》中也说道:“收萤秋不倦,刻鹄夜忘疲。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说的正是他为了读书,又不给家里添负担,夏秋的晚上他就会去田里抓萤火虫来当油灯,这样一学就是一个通宵。后来,他学习的这股劲头被人们传了开来,他也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正是因为王禹刻苦努力,终成为了一代英才,他的名字至今还在当地传播,人们提到他的时候都会赞不绝口,他的精神也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在王禹小时候还有一段趣事,大概是王禹5岁那年,正是白莲盛开之际,当地的太守摆了一桌酒宴,而且特邀一些当地的文士来家府中观赏白莲。因为听闻了王禹的故事,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就特意邀请他前来作诗助兴,顺道也见识一下这位小神童。王禹来了之后大家就想测试一下他的天赋和知识,于是太守指着池塘里的白莲花,要王禹当即题诗一首。王禹环视了一眼池塘,又定睛看了看白莲,脱口而出:“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好一首五言绝句的《咏莲》,太守听完震惊无比,在座的其他文士们也都个个惊呆了,实在是想不到5岁的孩童竟能做出如此的诗来。“实在是奇才!”大家赞不绝口。 还有一个故事,在王禹9岁那年,他跟着父亲送面粉,这面粉要送到济州的从事毕士安家。进了毕府,看到毕士安正在同一位客人对对联,王禹便生出了好奇之心,他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门外仔细听起来。他听到毕士安出了上联:“鹦鹉能言怎比凤”,在座的客人一时有点反应不出来,没有一个人能对出一个下联来,正在苦思时,只听门外的一个声音对出了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谁?是谁对得如此巧妙如此工整呢?毕士安同客人们出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孩童,正是穿着朴素,面庞玲珑的王禹。毕士安连忙叫他进屋坐下,攀谈了起来。和王禹一番交谈之后,毕士安高举大拇指说:“子经纶满腹,将且名世。真乃栋梁之材!” 从此,毕士安和王禹便结为忘年之交,二人常常在写诗作赋方面切磋,毕士安还亲切地称呼王禹为“小友”。 除了王禹之外,我们小时候最熟知的砸缸的司马光也是读书刻苦的榜样。 司马光出身书香门第,小的时候他就对历史和文学特别感兴趣。司马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长兄比他要大很多,而次兄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其父司马池老来得子,更是对这个孩子疼爱有加。但是司马池并不是一个溺爱孩子的老人,在司马光小的时候司马池就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和学习的培养。司马光是从6岁开始读书的,父亲经常给他讲一些少年有为的故事,来激励他努力读书。当时他们一家住在寿州安丰,县城里最有名的学问人当属一位丁姓青年,他的好学精神和学问在全县都被当作学习的榜样。司马光的父亲自然也用丁青年的事迹来教育司马光,并且希望终有一日,司马光也能像丁青年一样成为一个好学的知识青年。司马光果然没让父亲失望,他在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依旧刻苦读书,他学习不但要疏通全文,还要将书本里的意思领悟透彻。如此地学习让司马光进步神速。很快就显现出了与同龄人不一般的才气。 司马光7岁就开始读《左氏春秋》,而且读得很认真,真的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读完之后他还会将书中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司马光特别珍惜时间,为了警醒自己节约时间,司马光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圆形的枕头,取名为“警枕”,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枕这个枕头,因为枕头是圆的,不容易熟睡,半夜他就爬起来读书。 司马光认真读书读到15岁,已经是一个博古通今的人了。幼时养成的刻苦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成年,成年之后,无论是在马上还是官轿中他都会认真读书。 P2-4 序言 有的人在享受富贵之际依然心有所苦,有的人在遭遇疾苦之际仍旧心存希望。想必,这就是处世之道。 此书正是弘一法师历尽荣、辱、悲、欢后大彻大悟到的处世之道。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后来出家得法号弘一,所以世人称之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浙江省平湖县籍,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 李叔同有着传奇的一生,他早年是一个翩翩公子,曾出国留学后来做了一名教师,他经历了人世间的荣、辱、悲、欢,遍阅了人生,后来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林语堂评价弘一法师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夏丐尊评价说:“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张爱玲也评价弘一法师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对弘一法师则有着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弘一法师的一生如“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