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散文集《菩提十书》共10册,依照顺序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它们是世纪之交最清明的文章,是人世之间最美妙的声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菩提十书(共10册) |
分类 | |
作者 | 林清玄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清玄的散文集《菩提十书》共10册,依照顺序分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它们是世纪之交最清明的文章,是人世之间最美妙的声音。 内容推荐 《菩提十书》共10册,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每册印量都超过一百版,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力的书”。 目录 《紫色菩提》 《凤眼菩提》 《星月菩提》 《如意菩提》 《拈花菩提》 《清凉菩提》 《宝瓶菩提》 《红尘菩提》 《随喜菩提》 《有情菩提》 试读章节 养着水母的秋天 从南部的贝壳海岸回来,带回来两个巨大的纯白珊瑚礁石。 由于长久埋在海边,那白色珊瑚礁放了许多天都依然润泽,只是缓慢地褪去水分,逐渐露出外表规则而美丽的纹理。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失去水分的珊瑚礁仿佛逐渐失去生命的机能,连色泽也没有那样精灿光亮了。当然,我手里的珊瑚礁不知道在多久以前已经死亡,因于长期濡染海浪的关系,使它好像容蕴了海的生命,不曾死去。 为了让珊瑚礁能不失去色泽与生机,我把它们放进一个巨大的玻璃箱里,那玻璃箱原是孩子养水族的工具,在鱼类死亡后已经空了许久。我把箱子注满水,并在上面点了一只明亮的灯。 在水的围绕与灯的照耀下,珊瑚礁重新醒觉了似的,恢复了我在海边初见时那不可正视的逼人的白色,虽然没有海浪和潮声,它的饱满圆润也如同在海边一样。 我时常坐在玻璃箱旁,静静地看着这两块在海边极平凡的礁石,它虽然平凡,但是要找到纯白不含一丝杂质,圆得没有半点欠缺的珊瑚礁也不容易。这种白色的珊瑚礁原是来自深海的生物,在它死亡后被强劲的海浪冲击到岸上来,刚上岸的时候它是不规则的,要经过千百年一再的冲刷,才使它的外表完全被磨平,呈现出白玉一般的质地。 圆润的白色珊瑚礁形成的过程,本身就带着一些不可思议的神秘气息,宜于时空的联想。在深海里许多许多年,在海浪里被推送许多许多年,站在沙岸上许多许多年,然后才被我捡拾。如果我们从不会见,再过许多许多年,它就粉碎成为海岸上铺满的白色细砂了。面对海的事物,时空是不能计算的,一粒贝壳砂的形成,有时都要万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我们看待海的事物——包括海的本身、海流、海浪、礁石、贝壳、珊瑚,乃至海边的一粒砂——重要的不是知道它历经多少时间,而是能否在其中听到一些海的消息。海的消息?是的,就像我坐在珊瑚礁的前面,止息了一切心灵的纷扰,就听到从最细微处涌动的海潮音,像是我在海岸旅行时所听见的一般。海的消息是不论我们离开诲边多久,都那样亲近而又辽远、细微而又巨大、深刻而又永久。 有一个从海岸迁居到都市的老人告诉我,从海岸来的人在临终的时候,转身面向故乡的海,最后一刻所听见的潮声,与他初生时听见的海潮音之第一印象,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海边来到都市的人们,死时总面向着海,脸上带着一种似有若无似笑非笑的苍茫神情,那种表情就像黄昏最后时刻,海上所迷离的雾气呀!”老人这样下着结论。 我边听老人的说话,边就起了迷思:那一个初生的婴儿,我们顺着他的啼声往前追索,不管他往什么方向哭,最后是不是都到了海边呢?那一个临终的老人,我们顺着他的眼睛往远处推去,不管他躺卧什么方向,最后是不是都到了海岸呢?我们是住在七山八海交互围绕的世界,所以此岸就是彼岸,彼岸就是此岸,都市汹涌的人群是潮水的一种变奏,人潮中迷茫的眼睛,何尝不是海岸上的沙呢? 对于海,问题不在我们的时空、距离、位置,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体贴海的消息。眼前的白色珊瑚礁在某些时候,确实让我想到临终时在心里听到海潮音的老人。他闭着眼睛,身体僵硬如石,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那是属于海的部分,不能够改变的。 我养了那两个礁石很久以来,有一天,夜里开灯,突然看见了水面上翻滚漂浮着的一群生物,在灯光下闪动着萤光,我感到十分吃惊,仔细地看那群生物,它们的身体很小,小得如同初生婴儿小拇指上的指甲,身上的颜色灰褐透明,两旁则有无数像手一样的东西在划动着,当它浮到水面,一翻身,反射灯光就放出磷火一样的光芒。它身体的形状也像一片指甲,但也像一把伞,背后还有细微几至不可辨认的黑点。 这一群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生物就像太空船忽然来临,使我惶惑,到底这是什么生物?什么因缘突然出生在水箱里?我只能判别这群生物的诞生必与珊瑚礁石有关,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 P3-5 序言 夏夜的时候,梅雨已经停了,满天的星星绕着一轮明月,我们起出屋外,所有污浊的空气都沉淀了,只留下犹带着梅雨清冷气息的风,从很远很远观音山的那头吹送过来。杨柳一样柔软的风,杏花一样细致的雨,这时我站在阳台上,不禁痴了,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天空,有这样动人的星月照耀着我们。 午夜的星星和月亮有时会美得出乎人的意想,但有时看着星月我会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匆忙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和我同时看着星月呢? 能看星月、会看星月也不是简单的事,要有情致,还要有心。 其实,看星月或者不看星月,对我们都没有增减。一个注视现实生活无缘看星月的人,并不会觉得有所欠缺,而一个在抬头看星月得到心灵抚慰的人,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因此,能欣赏天上的星月,固然让我们感到欣喜,却也是无关要紧的。 但是,天上星月乃是人的心灵照映,如果回到自我,一个人完全不能照见自己心灵里月的光辉与星的明亮,就非常可悲了。 我们的生活差不多是一样平凡的,但在平凡的日子,我们如何才能常保不凡的心境来面对生活,甚至面对生命呢?这就需要时时在心中保有星月的光明。依照禅的说法,自性光明就是我们的月亮,而生活中点滴智慧的开启则如拱月的星星。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任世界转动,而恒久散发月亮一样的光明呢?又是不是在生活里的任何观照都能点燃我们星星一样的智慧呢? 我们要看天上的星星月亮,只要晴天时走出屋外抬起头来就行了,但如果我们要观照心中的星月,没有别的路,就是反观自我,做菩提与般若的开启。 修行,就变成非常重要了。 我的《紫色菩提》和《凤眼菩提》出版后,得到许多读者的回响,有许多读者问我如何保持一个清明的观点来面对生活。说起来不难,就是在心中保持星月的光明罢了,所以我把菩提系列的第三部取名为《星月菩提》。 取名为《星月菩提》,还有一个重要的象征,从前,佛陀在星月菩提树下成正觉,从此,星月菩提树被称为“道树”或“觉树”。星月菩提树可以长到数百尺高,它长出的树子,上面有一个圆圈如月周罗,旁边圈绕着如星星的细点,称为“星月菩提子”。这种菩提子质地坚硬不易腐朽,所以又被称为“金刚子”。 星月菩提是做念珠最常用的菩提子,除了有质朴平凡的美,还有一种特质,就是它会依环境及持用的人而显现不同的色泽,染着水它就有水色,在清净的地方就有光滑的质地。在有修持的人手中,星月菩提就变成如玛瑙琥珀一样,有宝石的光润与辉煌。 有时遇到阴湿的天气,星月菩提子还会长出霉菌来,幸而它有坚实的质地,轻轻擦试,就又光明如新了。 当我看着星月菩提子的时候,会觉得这小小的东西多么像我们的心,它有明亮的、坚韧的质地;虽然易于被外境染着而变化外表,但它的心性并不动摇。这样想来,佛陀从前坐在星月菩提树下觉悟到众生都有一样明净的佛性,也不是偶然的。 就在台北,光复南路、仁爱路、复兴南路一带也有许多星月菩提树,梅雨季节的时候,菩提树正在换装,翠绿的叶子落了一地,嫩黄的、桔红的叶子从枝桠中怒放出来,显得格外的美。 我走过台北街头的菩提树下,心里有深深的感动,这样小小的菩提树,原是在萧梁时代由智药三藏法师移植到中国,然后移植到江南,最后才到了台北,经过那么长而波动的时空,菩提树还是与佛陀坐在树下时一样的美,一样的明净而庄严。 可惜的是,在都市的菩提树,只有几尺高,而且不会开花结果,这难免令人感到遗憾,并且思考到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不也是和都市的菩提树一样吗?同样的菩提树,由于疏于照顾、时空不同,竟已经无法结子了。 我们眼见的菩提树是如此,我们心里的菩提呢?除了赞叹菩提的美,是不是还有壮大与结子的愿力呢? 走过菩提树下,我得到深刻的启示,其实,生活的事事物物不都在启发我们的智慧吗?只是我们心中没有星月、没有菩提,不能见及罢了。 这本《星月菩提》正是更契入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智慧之泉的结集;比起《紫色菩提》、《凤眼菩提》仿佛又向前走了一段路。 在写作菩提系列期间,收到无数读者来信质疑、鞭策,与鼓励,给我很大的写作动力,虽然因为事忙无法一一回复,但我在心里一直觉得感激,并回向给这些特别爱护我的人。有许多读者问起我的菩提因缘,我无法一一回答,在这里附录一篇释果淳法师的访问稿,作为对这问题的回答,这篇文章曾刊登于《人生杂志》。 同样的,这本书也是在我的老师廖慧娟指导下,才能有一些更圆融的观点,在这里要特别向她敬礼。也要再度感谢妻子小銮的鼓励与督促。 最后,把这本书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并与有缘众生一起发愿: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林清玄 一九八七年六月于台北安和路客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