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解苏东坡(精)/诗想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浩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苏东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流巨匠,他的一生随着政局的变化而起伏跌宕,就如同飞鸿一样游荡四方;他拄杖徐行在如雪泥的人生路上,走出了一个文人博大的精神境界。本书分别从艺术成就、饮食养生、朋友交往、家庭生活、行旅游迹五个角度着笔,描绘苏东坡的日常生活,发掘其背后所隐含着的人格魅力和人文世界,以小事件反衬大历史,堪称一部别具风格的“苏东坡别传”。 作者简介 马浩,江苏邳州人,现居南京,作家。作品见于《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延河》《四川文学》《雨花》《青春》《牡丹》《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海内外数百家报刊。 文章入选各种文集选本百余次。《井》《瓦》《清风里的蛙声蝉鸣》《姜有灵魂》等二十多篇美文被遴选设计为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题。 著有散文集《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都将诗情付酩酊》《寻味江苏》等十余部作品。 目录 帧一·艺趣 若言琴上有琴声 胸中原自有丘壑 东坡先生的“写真” 那些“神来之笔” 应似飞鸿踏雪泥 帧二·食趣 学佛期于静而达 东坡的养生之道 从来佳茗似佳人 饱得自家君莫管 溪边自有舞雩风 帧三·友趣 此翁身如白玉树 相从江海 唯愿一识苏徐州 十里闻风声 谈空说有夜不眠 帧四·情趣 把酒问青天 不思量自难忘 夜梦嬉游童子如 城外那片东坡 更结来生未了因 帧五·游趣 却寻流水出东门 文游台,东坡的背影 隋堤三月水溶溶 欲把云根到处栽 不辞长作岭南人 身随彩丝系 序言 东坡先生,可以说是千 年一遇的大才,其文名位 列“唐宋八大家”,诗名上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居 “宋四家”之首……又是一位 美食家、旅行家、水利专 家,脚踩大地,手揽星月 ,为人真诚风趣,心胸豁 达,芒鞋竹杖,随遇而安 。 还不认识文字的时候, 我就常从大人口中听到有 关东坡先生的逸闻趣事, 对先生心怀好奇。当我熟 悉一些文字之后,开始读 东坡先生的诗文,便被那 些文字所吸引。“横看成岭 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文字平白如 话,清浅如流,却蕴含着 哲思与生活的智慧。“人生 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 雪泥。”东坡先生的一生随 着政局的变化而起伏跌宕 ,就如同飞鸿一样游荡四 方,不计西东。他拄杖徐 行在如雪泥的人生路上, 走出了一个文人博大的精 神境界。不说别的,就说 他遗下的那些带着他体温 的成语,诸如雪泥鸿爪、 明日黄花、坚韧不拔、出 人头地等,就有不说不知 道,一说吓一跳的感觉。 现在网络流行的“呵呵”一词 ,追溯起来,亦是东坡先 生的原创,再看先生被贬 黄州时所作的《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 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 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 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 得自家君莫管。”读来,感 觉先生似乎就在眼前,可 亲可敬。 近千年来,先生一直被 人们喜爱着,个中自有因 由。先生的传世诗文书画 等作品自然功不可没,然 而其背后所隐含着的人格 魅力、人文精神的力量, 或许才是人们心中最重要 的答案。老早以前,我就 有个想法,意欲用文字为 东坡先生画几张生活图, 以一己之想法、情感、思 悟为颜料,画下我心中的 先生的一个个样子,今天 ,总算如愿以偿了。 也许每个喜欢东坡先生 的人心中都存有先生的影 像,正好可以提供给读者 朋友去印证。 是为序。 导语 本书以“艺趣”“食趣”“友趣”“情趣”“游趣”五辑,分别描述了苏东坡在艺术成就、饮食养生、友朋交往、家庭生活、行旅游迹多个方面的经历和掌故,试图为苏东坡描绘多幅多侧面的形象图,还原一个立体、逼真、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形象。苏东坡历来颇受人敬仰和喜爱,出于他的艺术成就,也得益于他风趣幽默、达观乐天的性格,尽管一生跌宕起伏,而他秉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人生低谷也能寻到乐处、活出精彩,成就令人追崇的“理想人格”。 精彩页 若言琴上有琴声 没有功利心的喜欢,才是真爱。苏东坡喜欢古琴,走到哪里都会把古琴带在身边,闲来抚一曲,在与古琴的交流中,灵魂化作琴音的清响,如草尖的露珠滑落清潭,似清风拂过竹林。 苏东坡视古琴为知音,会听,能弹,善度曲,长于填词,还深谙古琴的制作原理,懂得古琴的真趣。 元丰二年(1079年)末,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的黄州,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此前,苏东坡的雄才大略虽未得到充分施展,但毕竟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小舞台。是什么原因让他走到如此惨境?或许苏东坡在黄州的江边抚琴时,曾无数次追问自己。他的思想一直受到儒、释、道的熏陶,很长一段时间里,儒家思想占据了主流,他所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黄州的岁月里,琴声让他在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中、寻常日子的烟火里,寻到了心灵的慰藉,他的目光穿过泠泠琴音,似乎看破了功名,释、道的思想渐渐占据他的内心。 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东坡与来黄州看望他的武昌好友谈论古琴时,有感而发的。诗中讨论了琴与弹奏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相互依托,过度侧重哪一方都可能让真理走向迷途。这首论琴的短诗,形而上,走出了音乐的范畴,步入了哲学的高度,这也是苏东坡对琴独到的心得与见解。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好古琴,是有名的古琴演奏家,张右衮《太古正音琴经·琴窗杂记下》记载:“古人多以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苏。”(注曰:以上诸人皆著名琴。)苏洵曾收藏唐代流传下来的雷琴,所谓雷琴,就是四川雷姓制琴世家造出来的古琴,据说这张古琴还是出自雷氏第一代人之手。儿时的苏东坡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对古琴的认知有着深厚的童子功。东坡作有《舟中听大人弹琴》一诗:“弹琴江浦夜漏水,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从诗中不难看出,苏东坡听琴的境界。 苏东坡对古琴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传统观念里,古琴被认为是正声,是礼乐、雅乐的象征,苏东坡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在《杂书琴事十首·琴非雅声》中论道:“世以琴为雅声,过矣。琴正古之郑、卫耳。今世所谓郑、卫者,乃皆胡部,非复中华之声。自天宝中坐立部与胡部合,自尔莫能辨者。或云,今琵琶中有独弹,往往有中华郑、卫之声,然亦莫能辨也。”随着岁月的迁流、朝代的更替,古琴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古琴已被士大夫们视为“雅正之乐”,可远在周朝时期,古琴演奏的却是“郑卫之音”。苏东坡似乎在追本溯源。 有一年,苏东坡与好友张子野在杭州听女伶弹奏古琴。张子野,名先,世称张三影,乌程人,为人幽默风趣,懂音乐,写得一手好词。女伶正如醉如痴地弹奏,张子野起身鼓掌道,哎呀,这把古筝好久不见了,咋变得又黑又瘦了呀? 张子野当然知道那是一张古琴,之所以如此出言,其实是以轻松幽默之语,委婉批评女伶弹奏得不好,或弹奏的音乐内容太过轻佻。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