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川北地区道教宫观建筑思想及历史文化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王鲁辛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道教建筑不仪是我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道教文化集中体现的物质载体。本书在对川北地区道教宫观大量田野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多维度多视角对其进行深入揭示。首先,从道教建筑的源起对其发展流变史进行一番梳理。其次,对道教建筑的营建规律进行探讨,主要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儿个方面展开。再次,从道教建筑内的文化元素来挖掘道教建筑的内涵,这其中分别涉及道教造像、壁画、楹联等几个方面。再次,对川北几处知名的道教官观进行考证研究,包括三台云台观、梓潼七曲山大庙、南充舞凤山道观。最后,在道教宫观研究的基础上,对川北地区道教民间信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作者简介
王鲁辛,山东人,1981年生于河南安阳,土木工程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哲学博士。曾在建筑行业工作多年,负责完成多项工程的建筑幕墙设计项目,又曾就职于上海复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任院长助理,现为郑州师范学院社会服务与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及道教建筑,著有《自然的栖居一一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思想研究》一书,并在《湖南大学学报》《宁夏神会科学》《中同道教》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导言
一 本书选题因由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 本书篇章结构
五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道教建筑的起源与变迁
第一节 我国宗教性建筑的早期形态探源
一 宫
二 观
三 寺
四 庵
五 祠
六 庙
第二节 道教建筑的历史脉络
一 早期修道空间——山中石室
二 汉末“领户治民”教区——二十四治
三 魏晋致诚之所——静室与靖室
四 北朝道观与南朝道馆
五 成形于隋唐的道教官观
第二章 川北地区道教建筑的营建思想
第一节 川北道教宫观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川北道教宫观体现的择址原则
一 道教堪舆的理论基础
二 “觅龙”“观水”“辨土”的风水原则
三 “山巅之境”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川北道教建筑的布局理念
一 “尚中贵和”的礼制思想
二 “柔和灵动”的变通理念
第四节 川北道教建筑的形制意涵
一 中国古典建筑概说
二 川北道教建筑实例探析
第三章 川北地区道教建筑神圣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 川北道教建筑造像的象征之义
一 道教造像的缘起
二 川北地区道教神明信仰的特征
三 道教造像的轨制及思想内涵
第二节 川北道教建筑壁画的教化功用
一 中国古典画中的道家与道教情结
二 三台云台观壁画《二十四孝图》
第三节 川北道教建筑楹联的义理内涵
一 道家思想与书法创作
二 书法中的道教情结
三 川北道教宫观建筑楹联品析
第四章 川北地区道教宫观个案研究
第一节 明代官制道观三台云台观考述
一 其他三处云台观
二 三台云台观建筑群的哲学意涵
三 三台云台观的多次培修
四 三台云台观的留存文物
第二节 由梓潼树神向文昌帝君的流变过程考析
一 流变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 流变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三 文昌信仰的发展
第三节 南充舞凤山道观源流考
一 “王君”之身份
二 衍庆宫始末
三 近世重获生机
第五章 以道教建筑为载体的民间信仰及地域文化
第一节 广元民间真武信仰文化探微
一 道教中的真武之神
二 真武庙在广元地区的分布及其原因探究
三 民间真武信仰据点——广元朝天鱼洞红庙子
四 民间真武信仰衍生神——青林祖师
五 民间真武信仰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群仙会聚、堪天舆地之所——南充
一 南充境域内的仙真遗迹
二 天文观象的历史传统
三 察形观势的风水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序言
道教与中国传统社会
生活有着鲜活的联系。人
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
树之常青常新,得益于鲜
活的生活之水浇灌。孟子
有云:“民非水火不生活
。”中文“生活”一词的本
义原指“生存”和“活计”,
而在英文中,生命与生活
本是同一个词Life。可见
生命与生活密不可分。承
载着数千年历史积淀的古
老道教文化,扎根于中华
沃土之中,不仅与中国社
会的精英文化生活耦联,
而且渗入到普通民众的日
常生活习俗当中。离开了
时代社会火热的生活,道
教文化的生命力和现实意
义就无从谈起。因此,社
会生活始终是古老道教文
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
机”与“道理”。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
,这种耦联关系不仅仅是
指在时间维度上而言,道
教文化元素与古代社会乃
至现代民众生活习俗有机
契合:同时,在空间维度
上,也阐明道教堪舆思想
、仙居意识深刻影响了中
国本土社会人居环境的选
择与构建。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汇
流而成的道教建筑思想与
法式十分宏富,影响至今
。从建筑思想理念出发这
一视角来审视和挖掘古老
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显
得尤为必要。道教建筑是
目前国内外道教学术研究
高度关注的前沿课题,虽
说这一领域学界已有一些
成果。例如吴保春博士的
《天师府道教建筑思想研
究》等,但是从地域文化
史角度来梳理道教建筑思
想的历史形成及其影响尚
未多见。呈现在读者面前
的王鲁辛博士论文就是在
这一领域进行的开拓之作

衣食住行是人类须臾
不可或缺的四大基本要素
。从人类建筑学发展的历
史来考察,住宅是历史上
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也
是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类
型。《周易·系辞》云:“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
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我国境内
已知最早的人类住所是北
京猿人居住的岩洞。旧石
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
在辽宁、贵州、广东、湖
南、浙江、福建等地也有
发现.可见天然洞穴是当
时被利用作为住所的一种
较普遍方式。从穴居到土
楼。人类建筑技术在时空
隧道中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
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
非子·五蠹》云:“上古之
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
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
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亦云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
窟。”据此可推测,巢居
也可能是地势卑下潮湿而
多虫蛇的地区被采用过的
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在漫
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
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
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
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
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
基本的居住需求。
唐宋时期中国建筑选
址技艺已形成两大流派,
即江西形法派与福建理气
派。这两大流派与道教文
化的关系都很密切,其中
江西形法派的祖师杨筠松
及其门徒多为道门中人。
形法派也称形势派、
峦头派,其堪舆理论侧重
于观测山川地蛰.以寻找
龙、穴、砂、水、向为主
要目标,该派创始人为杨
筠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
曾文遄、赖大有、谢子逸
等。关于杨筠松的生平事
迹,历代地理著作多有记
述。据《地理正宗》记载
,杨筠松“字叔茂,窦州
人。寓江西,号‘救贫先
生’。作《疑龙经》《撼
龙经》《立锥赋》《黑囊
经》《三十六龙》等书”
①,另据《江西通志》所
载,杨筠松,唐代窦州人
,唐僖宗朝国师,曾掌灵
台地官之职,官至金紫光
禄大夫。后因黄巢之乱,
避难南迁江西,居于赣州
,“以地理术行于世,称
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
葬雩中药口”。关于这一
经历,《葬书新注序》也
记述颇详:“在唐之时,
杨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
能阴阳录司天监。黄巢之
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
自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
怀德乡,遂定居焉。后以
其术传里人廖三,廖传其
子禹,禹传其婿赠武功郎
谢世南,世南复传其子武
功大夫惠州巡检使永锡,
遂秘不授云。”从上述记
载内容来分析,杨筠松乃
唐末因躲避战乱自长安而
迁居江西赣州的客家人,
其堪舆之术在江西一带代
有传承,被后人称为江西
派。杨筠松的堪舆思想以
强调山龙络脉形势为特色
,在中国堪舆理论流派中
自成体系,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四库全书》朱数
类收有旧题唐杨筠松撰的
堪舆著作《撼龙经》一卷
、《疑龙经》一卷、《葬
法倒杖》一卷、《青囊奥
语》一卷、《天玉经内传
》三卷、《天玉经外编》
一卷。四库馆臣在提要中
有一番点评:“《撼龙经
》专言山龙落脉、形势,
分贪狼、门、禄存、文曲
、廉贞、武曲、破军、左
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
。《凝龙经>上篇言干中
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
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
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
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
明其义。《葬法》则专论
点穴,有倚盖撞沾诸说,
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
引伸之附二十四砂……”杨
筠松的堪舆著作奠定了形
势派堪舆理论基础,以其
堪舆思想为核心,后来发
展出一整套系统的选择住
宅外界自然环境的“地理
五诀”堪舆法术,即所谓
寻龙认脉、察砂、观水、
点穴、立向。这一套堪舆
方法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