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影业风霜(包同之口述历史)/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该书是对原中影集团公司老电影人包同之的访谈。不但展现了其所经历的中国电影从无到有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其所处的电影历史发展时代的众生相,见证了中国电影历史、尤其是中国电影发行历史的进程,对中国电影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张锦,1967年生,曾用笔名静云、长帛等,四川人。四川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管理学硕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文学硕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戏剧影视系文学硕士、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暨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翻译各国电影五十余部,出版有学术专著《信息与传播:研究分野与交融》《电影作为档案》《英国电影编导教育简史》等,出版译著《电影诗学》《玛雅·德伦论电影》等,编制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官方文件《电影编目术语辞典:中文电影版》(英汉对照),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08年开始担任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采访人与摄像师,采访时长超过1000小时,摄像超过800小时,录音整理超过80小时,主编“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长春影事》《长春大业》等7部。著有口述史学研究论著超过10万字以及理论奠基论著超过80余万字。2016年元旦后开始担任项目专家组组长。
目录
包同之访谈录
受访人简介
引言
第一章 临江六道沟
第二章 厨师的儿子
第三章 看电影
第四章 “鲁艺”四团
第五章 “鲁艺”沈阳建院
第六章 东北文化部
第七章 东北文化部的电影计划
第八章 文化部计划财务司
第九章 咸宁生活
第十章 文化组电影组
第十一章 “广电部”:电影与电视
第十二章 合拍片
第十三章 科教片
第十四章 机构与人事
第十五章 谢雨辰、邹文怀和张彻
第十六章 动画片《熊猫京京》
第十七章 政府职能与电影立法
第十八章 产业布局、电影票价与专项资金
第十九章 对外电影文化交流
第二十章 不了了之的体制改革
第二十一章 离休后的回顾
采访人手记
附录:包同之公开发表主要文章篇目
编后记:电影作为产业及其他
序言
陈默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
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电影频道合作的,以采访和记录老一
代中国电影人生平经历并作档案收藏为目的的大型采访工
程。该项目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8年全面展开,至2010
年为采访工程的第一阶段;2011年起为采访工程的第二阶
段。做口述历史,我们是后来者,其便利条件是可以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充分汲取先驱者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利用
后发优势,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比较顺利、有效,且有一点
特色。
我们的项目名称是“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而不是
“电影口述史”。作为电影资料馆人,我们做口述历史采
访的目标,是要作为档案收集,让受访人做生平讲述,包
括其电影从业经历、社会人生经历、个人生活与心灵成长
经历三个向度,建立电影专业史、中国社会史、个人心灵
史三者合一信息档案。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采集电影人记忆档案,固然
是留赠后人,也应尽可能服务于当下。为此,我们和中国
电影出版社合作,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将陆续出版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30卷。我们采取了四种分卷形
式,即:单人卷、单位卷(多人)、专业卷(多人)、专
题卷(多人),目的是在深度与广度、丰富性与多样性之
间获得平衡。

口述历史采访及其录音抄本的编纂,依据不同的目
标,自有不同的重点、方法与形式。“中国电影人口述历
史”的编纂,在篇幅允许的前提下,希望我们能够做到,
录音编纂抄本展现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访人电影从业
史及与电影相关内容。二是政治运动经历及社会环境变迁
的情况,由此展现电影人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以便理解
他们为何及如何工作。三是个人生活史,是社会史的资
料。四是个人心灵史或个性成长史,看社会环境如何塑造
个人及个人如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互动。五是在确保
对话信息清晰可感的前提下,不仅展现受访人“说什
么”,也尽可能保留其“怎么说”,尽量保持口述历史采
访的现场感及对话者的个性言语特征。在实际编选过程
中,会因为采访方式、资料丰歉、编选方法、篇幅容量的
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体形式。
这套书有须共同遵守的编辑体例。具体如,1.每个访
谈都必须有一些常规项目,例如采访人、受访人、摄像师
姓名,采访时间、采访地点等。2.保留采访人和受访人对
话问答形式。3.编纂抄本必须以原始抄本为依据,如有修
订必须用括号标示;4.编者可以作必要删减,但须保持对
话语意的完整性。5.尽可能保持受访人说话的言语特
点。6.编者应针对访谈录中须加解释说明的地方做出注
释。7.每个访谈录后面都必须有《采访人手记》,提供必
要的工作说明。8.每册书后,须有分册主编的《编后
记》,说明其编选方法及理由。
除上述必须遵守的基本体例之外,在编选理念、编辑
方法、技术技巧等方面,我们鼓励分册主编按照自己的思
考和认知进行探索和创新。

这套书采取分册主编负责制度。分册主编人选,大都
是“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工作团队成员,包括张锦研究
员、李镇副研究员、黎煜博士、边静博士、周夏博士、黄
德泉副研究员、蒙丽静博士、李相先生、王霞女士、彭琨
女士、苗禾女士、赵正阳博士和我本人。我们还聘请了张
震钦研究员、刘桂清编审等资深专家,孙劲松副研究馆员
及《当代电影》编辑檀秋文等担任分册主编。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和出版,首先应该感
谢授权我们出版其访谈录的所有前辈电影人!
我们曾得到过程季华、罗艺军、李少白、马德波、孟
犁野、戴光晰等学界前辈,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陈
山教授、钟大丰教授,复旦大学周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
胡克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北
京大学李道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西南大学
虞吉教授,电影史家翟建农先生,山西社科院丁东研究
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邢小群教授等人的帮助和指导,在
此向诸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要感谢
电影频道慷慨资助;要感谢阎晓明先生、陆弘石先生!
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前任馆长傅红星、前副馆长饶曙
光、前代理馆长张建勇及现任馆长孙向辉!感谢倡议者和
领导者皇甫宜川研究员!感谢最先探索者启之研究员!感
谢李迅研究员、李一鸣研究员、单万里研究员!感谢中国
电影资料馆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处、财务处等所有支持和
帮助过口述历史工作的同事们!
感谢所有担任过“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摄像、录音
工作的在读或已毕业的、本中心及外校研究生同学们!
最后,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感谢类成云、曹茜、
秦赞,和已经去世的副总编辑尹宁安先生!感谢胡子光、
宋岱两任社长!感谢所有为之付出的人!
导语
包同之,曾经是电影行业的官员,掌管着当时电影业的诸多事务;他也是一位高级经济师,对电影有着独特的视角,发表过诸多研究文章:他更是一位对中国电影有着独特情结的老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寄予厚望。
本书为他的口述史。
后记
电影作为产业及其他
一 官员
本书在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中是一部单人卷,口
述人包同之老师曾是一位官员,而且是在电影行当中较为
位高权重的官员,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废话。不过我既
然这样开始本书的后记,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它至少表
明,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时候不会歧视官员。事实上,作
为本书编者的我,甚至还是“所有电影局局长均单独成
卷”这一动议的最初提议者。
“歧视官员”或许会让今天的人们有一种极为荒谬的
感觉。纵观中国历史,国人何曾有过多少时段是歧视过官
员的?与官员关联的社会态度几乎永远都是巴结、谄媚。
我不知道在今天中国的媚官文化是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但至少也相差不远了,即便是在曾经神圣的学术
界,“学术官僚化、官僚学术化”不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今
天电影研究领域的写照吗?
“歧视官员”或“歧视权贵”当然不是在这种很世俗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低俗)的环境中的话语。现代口述历
史是舶来品,这种意识当然来自国外,并且来自学界。在
很大程度上,这是口述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主流话语,它
要求我们将口述历史记录的目光更专注地投向那些平民百
姓乃至社会底层,那些被文献史或强势历史记录与书写所
湮没的人们。尽管我坚决反对平民性作为口述历史的本质
特征,但也仍然秉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更加靠向以往正统
历史研究中那些被忽视的人们。因为我曾创立、且是我所
有研究领域哲学内核的“社会信息控制理论”的一个基本
理念,就是社会信息的协调、意识形态的协调,对平民的
关注不过是对传统的纠偏而已。平民不具有天然的正义
性,官员也同样不具有原罪。我反对的从来都是官僚主义
而不是官员。
作为“所有电影局局长都单独成卷”这一动议的最初
提议者,也作为口述历史项目中第一个访谈电影领域政府
高官的采访人,我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是有这个道德自信
的。只要打听打听,您就可以知道,在资料馆您即便说任
何一个人媚官,恐怕也不能给张锦扣上媚官的帽子;或者
反过来你可以说张锦给任何一个人抛媚眼,这些人中也不
会包括官员。这个臭名昭著的“茅坑里的石头”跟官僚主
义、官本位现象与思想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已不知多少年
了。换句话说,张锦先生对官员记忆的访谈与编辑,这个
资格也同样是毋庸置疑的,最不会有拍马屁之嫌。
事实上,当我从姜蕾女士那里拿到包老师的联系方式
的时候,并没有像哈巴狗一样见到官员就不过脑子地扑上
去,也没有因为我和姜女士良好的同事关系而照顾面子。
我在专业机构中见到的尸位素餐、鸠占鹊巢的官员比比皆
是。我访谈决定的确立,是根据摆在我面前近二十篇包老
师写下的文章、他的简历以及我对他的预访。他显然不是
我所担心的那种官员,这两种官员的区别就在于知识与思
考,在于他们对于专业的态度。
当然,我绝不会让自己陷入逻辑的陷阱之中,因为我
还是“所有电影局局长都单独成卷”这一动议的最初提议
者。我自然不可能如同所谓的著名“预言家”诺查丹玛斯
那样,把今后几百年的电影局局长都预定为不是“尸位素
餐、鸠占鹊巢”的官员——如果电影局局长还能存在几百
年的话,更何况我在学术上从来就不做那种模棱两可、随
意阐释的判断。电影局局长的选择与任命绝对跟我没有半
毛钱关系,我更不可能活上几百年。作为搞了二十多年理
论建构的理论老滑头,这点狡诈还是有的。
这一立论的基础就在于这里所谓的知识并非仅限专业
知识,谁说人生经历的知识不是知识?电影局局长的位置
近乎天然地具有口述历史经历的独特性,这大概也是毋庸
置疑的,而这种独特性无关乎在位者的业务素质以及道德
品质的高低。即便将来某位局长是个文盲乃至人渣(当然
仅仅是一种逻辑可能性,没有攻击现在与将来的任何
人),对他的人生经历的记录也同样是口述历史的使命。
当然更毋庸讳言的是那些真正经历过众多重要历史事件的
官员,如同包老师这样的。至少,我们也可以把一个电影
局局长作为电影史一个时代的象征,因为很少有其他电影
人的经历牵涉面如此之广。
除此之外,这种知识还有另一个理论维度,就是这种
人生经历在口述历史中的特殊性,让我们得以抛开官员们
的头衔,将他们当做一个普通的讲述人来看待,他当年的
官职只不过是其曾扮演过的角色之一罢了。这样的普通人
维度使得电影局局长跟最底层的放映员、工人处于平等的
地位,讲述其个人独特视角下的那段历史。正如我在理论
争鸣中所强调的那样,口述历史的本质特征之一不是平民
性,而是个体性。这一点也是我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希望
读者看官们能够体会到的一点,那就是跟传统的文献史比
较起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人生经历的知识,都是知识,这
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已经出版的口述历史分册中,我的同
事李镇先生曾将《记忆无价》作为其前言的标题,如果我
们更深人地追究下去,真正无价的其实是知识,记忆只不
过是这些知识的承
精彩页
第一章 临江六道沟
张:从您的简历看,你们家是1930年闯关东,从山东蓬莱迁移到吉林省的临江的,您能否先简单地谈一谈您的东北家乡临江?
包:关于我家庭的环境。我是在临江上的中学,但我家是在六道沟。我们是从临江到的六道沟,我父亲带我们全家从蓬莱经过安东先到了临江,到了临江坐了船才到的六道沟。这六道沟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临江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临江呢,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就是“抗联”活动的地方,解放战争的时候又成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的一个(有名的)地方,“四保临江”是东北战役中很重要的战役,这个战役就是坚持了陈云同志的策略,就是“南打北拉”,就是一边打一边拉,北边打呢就是南边拉。打了很长时间,大概打了有两年,南满就解放了。解放以后,这场战役就成为了一个“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有名战役。这是临江的解放战争时期。
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它又很出名,那里有一座江桥,志愿军就从那个桥过江。志愿军过江有两个桥,一个是在丹东——那个时候叫安东;另一个是在临江——鸭绿江就两个桥。从那儿过桥,还有运送物资,也都是从这个桥和安东桥过去,所以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它就是很有名的一个支援前线的地方,所以它是一个英雄城市。
张:那么国共内战的时候,您见过国民党军队吗?
包: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没有打过去。国民党军队本可以打过去,但是陈云啊,肖劲光啊,肖华呀,这些领导人带着我们解放军就在“南满”和国民党军队战斗,就一定要保住临江。因为再往后走就到了长白山啦,那就不行了,所以就到临江为止。他们就阻止了国民党军队进入临江。这样一来在临江我们就没有见到过国民党军队,(所以)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没看见过国民党军队什么样子。
另外就是我的家乡六道沟呢,是很美的。它是一条大街,虽然是个村子,但它的街道非常直,两边是平房,中间是一条大马路,很直的,能走七八里。南边是一座大山,一到春夏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是迎春红,周围是树,树林里有野菜,也有蘑菇、木耳等菌类。从山顶上可以望见天池,下雨后有彩虹,从这个山头跨到那个山头。
张:那应该是很漂亮的一个大村子了?
包:街道两边都是树,树边都是房子、商店,我住在西面的西街,我们常常就是从西街往东数。我在西街的时候呢,西街有一个大门,大门进去以后中间有一个大门,这个中间大门进去以后就是东街的大门,一共三个门,西街上面是一个楼,西街再往西走不多远就是鸭绿江。鸭绿江的发源地是天池,从天池上下来以后,应该说我们那里是鸭绿江的上游。‘”
张:那么水面应该说不是很大?
包:水量也很大,河面那个时候就有放木排,伐木工人就在那山上把树木伐下来,串上排从上游就放排。那个排有两种:一种就是圆的,就是没有加工的圆木串起来,放下来;还有硬木就是硬排,是加工以后串起来,所以它接得很紧。(我记得)就是要下来的时候啊,非常壮观,后面有十几个人摇橹,最前面一个人就摆渡,不让它撞到石砬子②上。那时候看到那个排呀,就感觉到工人特别卖力,要不然那排就会撞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大沙滩,有的排就停下来,有的就继续往前走,到临江啊,到丹东啊。在我们那个地方,有很多工人就把排停在六道沟,停下来以后木头就放在沙滩上,然后工人们就加工,加工成硬排,硬排跟软排不一样。他们大都拿大的斧子砍木头,我们当时就像我姐姐那样的孩子,大我七岁,就去捡他们砍下来的木头,回来好做烧柴。
张:木排为什么要在你们那里停留?
包:为什么木头到我们那儿就停留?因为我们村子里有一个林把头,这个把头就负责木材生意,他把木材运到临江啊或者丹东啊去卖,那个时候伐木业没有人管,日本人也没有管,那个山林太大了,他们就雇着人伐木出卖,这个林把头就住在我们家靠东的地方,有三间大房。那个把头大概有四五十岁,有三个老婆,大老婆和三老婆都住在六道沟,二老婆住在丹东,所以他有时候坐木排到丹东,到了丹东住在二老婆那儿,回来到六道沟就住在大老婆和三老婆那儿。他那个房子也很大。我记得有一年去看戏,那个戏台就搭在他那个后院,我们就在那里看,还有耍杂技的,也都在那个院子里,所以说房子也大,院子也大。
张:那个村还是很热闹。
包:那个街道开始的时候还是很繁华的,从西头说吧,有两套旅店,有大车店,有住宿啊,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再往前走有个油坊,再往前走有个药房,是中药房。
张:那些赶排的工人有时候也在旅店那里落脚吗?
包:在那儿落脚,他们也有房子,房子都很简陋的。街上有药铺,有磨坊,油坊不是一个就是两个。在中街大门的口上还有一个叫“福聚东”,那是一个比较大的买卖,布匹呀家具呀,就在那个中门那里——中大街那个地方;对面还有一个买卖,姓宫,宫殿的宫,宫什么我就忘记了,过了中街以后又有一个磨坊,再往东就有一个铁匠炉,铁匠打铁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