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乐泮水(学礼堂访谈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吕友仁、叶国良、贾海生、杨华四位先生的访谈,从求学经历、学术师承、代表著作编撰、学术研究心得、未来研究方向、培养学生、学界交往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这批学者的读书治学、为人为文、教育理念等。另外,访谈在侧重学术性的同时,还注意发掘被访谈者的生平阅历、学术交往等,是非常有价值的口述资料。 作者简介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陇右文献从稿》等著作。 目录 序 学会找到书,学会读懂书——吕友仁先生访谈录 吕友仁先生简介 一、求学经历 二、中学教师 三、攻读硕士 四、教学科研 五、《中州文献总录》 六、《潜研堂集》 七、《礼记全译》《周礼译注》 八、《〈礼记〉讲读》 九、上古本《礼记正义》 十、《儒藏》本《礼记正义》 十一、《〈礼记〉研究四题》 十二、古汉语研究 十三、经学文献研究 十四、礼学研究 十五、研究计划 悠游经史,诠释传统——叶国良先生访谈录 叶国良先生简介 一、求学经历 二、《宋人疑经改经考》 三、金石学研究 四、《礼学研究的诸面向》 五、《礼制与风俗》 六、《中国传统生命礼俗》 七、礼学与现代社会 八、台大文学院 九、饮酒礼仪 十、学术师承 释礼征遗文,证音传旧谱——贾海生先生访谈录 贾海生先生简介 一、求学经历 二、《周代礼乐文明实证》 三、金文与礼学 四、整理《仪礼注疏》 五、参编《中华礼藏》 六、礼学现代化 七、礼学文献专题研究 八、《说文解字音证》 九、音韵学 十、学术师承 十一、研究计划 十二、学林轶事 遗俗求诸四野,古礼用契当代——杨华先生访谈录 杨华先生简介 一、求学经历 二、进入武汉大学 三、《先秦礼乐文化》 四、《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和《古礼新研》 五、《楚国礼仪制度研究》 六、简帛与礼制研究 七、礼学研究方法论 八、中国文化史研究 九、“文明路径”讨论 十、研究生指导 十一、出国访学 十二、学术师承 序言 王锷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核心是礼学。《曲礼 》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无时不敬,容貌俨 然,安定其辞,乃为礼之本。学以礼为先,礼以敬为本。 《左传》曰:“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 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中国文化绵延数千 年,备受世人瞩目向往者,惟有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 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学礼堂访谈录》第四辑《思乐泮水》收录对吕友仁 、叶国良、贾海生、杨华四位先生的访谈。 吕友仁先生198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 所,获硕士学位。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 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经学 、礼学、训诂学和文献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着有《礼记 全译·孝经全译》《周礼译注》《礼记讲读》《〈礼记〉 研究四题》《训诂识小录》《读经识小录》,整理《潜研 堂集》《礼记正义》等。吕先生因机缘巧合,先后两次整 理《礼记正义》,注译《周礼》《礼记》,发表研究中国 经学、礼学的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是当今中国经学、礼学 研究的代表人物。早在1989年,因撰写《“学识何如观点 书”辨》(《中国语文》1989年第4期)一文,深得吕叔湘 先生推许。吾与吕先生相识于2001年第22届中国历史文献 研究会兰州年会,至今已近廿年。2002年,先生惠赐《礼 记全译》一书,并于扉页题词: 王锷先生左右: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有云:“凡例之末,类附乞言 ,而真能虚心承教者或鲜。吾虽不肖,实怀延伫之诚。苟 蒙箴其瑕疵,攻其悖谬,无不再拜书绅。”诚哉斯言,友 仁不肖,愿追随范子之后也。 吕友仁谨启2002年元月16日 此后十多年来,几乎每年与吕先生相见于中国经学或 文献学学术会议,也经常收到或看到吕先生大作,诸如《 〈礼记〉“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礼记〉“礼不下 庶人”旧解发覆》《校点本〈礼记正义〉诸多失误的自我 批评》《孔颖达〈五经正义〉八例表微》《“礼是郑学” 辨析》等文,务去陈言,皆有创见。 叶国良先生是中国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 国经学、礼学、金石学、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着有《宋人疑经改经考》《经学侧论》《宋代金石学研究 》《石学蠡探》等书。2003年11月,我应邀参加中国台湾 淡江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发表 论文《〈礼记·曲礼〉成篇年代考》,大会邀请叶先生为 讲评人,始与其相识。叶先生先从屈万里先生治经学史, 屈先生指导其硕士论文《宋人疑经改经考》;后从孔德成 先生研究礼学与金文、殷周青铜彝器,孔先生指导其博士 论文《宋代金石学研究》。1965年,李济先生倡导用复原 实验的方法研究《仪礼》,成立“《仪礼》复原实验小组 ”,作为中国台湾“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之一 。该计划由台静农教授为召集人,由孔德成先生指导台湾 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及考古人类学研究所学生从事具体研 究,计划分为仪节、服饰、器物、宫室、车马、民俗等六 个专题。各专题研究,结合考古学、古器物学、民族学观 念与文献,参考历代学者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五十多万字 ,陆续发表于《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年报》,并由台湾中 华书局刊印为《仪礼复原丛书》。1969年,孔德成先生根 据上述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将《仪礼·士昏礼》拍摄成黑 白影片,以连续影像表现《士昏礼》具体仪节,弥补了传 统礼图不延续性的缺陷,为古礼研究打开新纪元。三十多 年以后,此黑白影像损坏日甚,不便传播,叶先生乃在《 士昏礼》黑白影片的基础上,“稍作补充修正,再加入颜 色考证的成果”,完成《士昏礼》彩色3D动画,复原《士 昏礼》纳采、问名、醴使者、纳吉、纳征、请期、预陈馔 、亲迎、妇至成礼、妇见舅姑、赞醴妇、妇馈舅姑等仪节 ,开拓了古礼研究的新方式。他鉴于“今人容易误解或缺 乏概念的礼仪、风俗、名物、制度等”,用“较为轻松的 口吻、以简驭繁的叙述方式”,撰写短文,介绍古代礼制 ,发表在《国文天地》,汇集为《古代礼制与风俗》一书 ,在台湾地区出版;后经删改增补,以《礼制与风俗》为 书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再版,广受欢迎,多次 印刷。近年来,他专攻礼学,撰写《驳〈仪礼〉为孔子手 定完书说及其衍生之“新道统说”》《先秦礼书中保存的 古语及其意义》《礼坏乐崩时代圣贤君子的坚持与抉择》 《〈仪礼〉与〈诗经〉互证的学术意义》等论文,先后汇 集为《礼学研究的诸面向》《礼学研究的诸面向续集》。 他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学者在中国经学、 礼学研究方面的成绩。 贾海生先生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 究所副所长,是吾师赵逵夫先生的硕士、博士开门弟子。 我在兰州工作时,与其交往并不多。自吾举家南迁至南京 仙鹤山下,因研究礼学的共同爱好,交往日益频繁。每次 见面,大多是彻夜海聊,除经学、礼学高大上的话题外, 学术八卦、学界动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都是谈资 。当聊到兴致高昂时,他会给你讲如何“搬砖”,某年捯 饬了什么文章,何日捯饬了什么项目,近又根据有关要求 捯饬了什么,烟雾缭绕之中,漫不经心之余,聊胡吃海喝 经历,谈学海无涯甘苦,海阔天空,漫漫长夜,转瞬即逝 。聊熟了,称呼其为“老贾”,并常戏言:“你是真师兄 !”就师承而言,老贾是大师兄,品性耿介,尊严师道, 眼中揉不得沙子!生活简朴,举止随意,善于思考,常有 惊人之语,诸如“用兰蔻无数,不如读《曲礼》一篇”, 石破天惊啊!有人问我:“不见老贾用功,怎么会有大作 ?”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你做梦时,他在读书。”老贾扎根小 学,尤精音韵,立足文献,精读《三礼》,于小学、礼学 研究,卓有建树。如《说文解字音证》一书,两百余万字 ,立足曾运乾先生五声五十一纽说,吸收郭晋稀先生的音 韵学研究成果,从《广韵》入手推出《说文》九千余字的 古音,以见古今音变的规律与例外,是一部在古音系统中 荟萃韵文、异文以证字之古音的着作。此举不仅发扬了曾 运乾和郭晋稀两位先生的音韵学理论和结论,而且为从事 音韵学、训诂学和经学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山东大学刘晓 东教授说:这部书“里边的结论是可信的,而且非常精到 。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传统音韵学的一个高峰,应该是高本 汉新的普通语音学的知识传进来之前,达到的一个*的水准 ”。其《制服与作器》一文,长达十二万字,通过青铜器 铭文,梳理周代丧服制度和亲疏人伦关系,多有创获。整 理的《仪礼注疏》,标点句读,优于他本。参与策划主持 的《中华礼藏》工程,可圈可点。为学如此,夫复何言! 杨华先生是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 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中国文化史、 中国古代礼制研究。吾与杨兄相识于2005年“首届中国经 学学术研讨会”,因研究礼学,来往密切。杨兄为人敦厚 、聪明伶俐!读书治学,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文化的 发展方向,他曾提出“中国路径”的观点,主编《20世纪 思想家论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和《文明进程的“中 国路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在《光明日报》国学版 发起一场讨论,意欲推动中华文明独特性思考,提高中华 文化软实力,受到学界关注。2015年,他敏锐地觉察到微 信的传播能力,准备开办“礼乐微言微信公众号”,推广 礼乐文明。当得知我有此意时,便相约同时开通“礼乐微 言微信公众号”和“学礼堂微信公众号”,2016年农历正 月初一,两个微信公众号一起上线,推送三年多来,受到 学术界好评。2016年12月17日上午,应杨兄之邀请,到武 汉大学历史学院以“《十三经注疏》刊刻与整理”为题演 讲。中午,杨兄邀其夫人周老师及其弟子十余人陪同午餐 ,窗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浓浓!看到众多学生与其老师 、师母和谐愉快的交流,同学们品尝着其师母周老师亲手 制作的蛋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立刻感受到了杨兄 敬业乐群、教书育人的热情,也被周老师夫唱妇随的柔情 所感动!杨兄研治礼学,立足《三礼》,从出土简帛切入 ,占据楚文化地利,撰写了一系列简帛所见楚地礼制的文 章,先后结集为《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古礼新研》《 楚国礼仪制度研究》等书,与老贾通过青铜铭文研究先秦 礼制,杭州武汉,一东一西,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二位 是当今通过出土文献青铜铭文和简帛文书研究先秦礼制的 代表人物。 吕友仁、叶国良、贾海生和杨华四位先生,礼学是共 同的研究方向,大学是相同的工作单位。《诗经·鲁颂· 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序》曰:“《 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泮宫,《礼记·明堂位》 作“頖宫”,周学,是周代培养教育贵族子弟的学校。《 泮水》歌颂鲁僖公继承先祖事业,重视教育之事。四位先 生辛勤工作,在高校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人才,传承中 华礼乐文明,可敬可佩,故本辑取名《思乐泮水》。 2018年10月6日初稿 2019年3月25日定稿 导语 《学礼堂访谈录》系列丛书,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主编。自2015年起,王教授利用业馀时间,邀请或者拜访国内从事中国经学、文献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访谈的形式,交流对话,整理成文,记录了非常重要的当代学人口述史料。 《学礼堂访谈录》第四辑《思乐泮水》收录对吕友仁、叶国良、贾海生、杨华四位先生的访谈。 精彩页 学会找到书,学会读懂书——吕友仁先生访谈录 吕友仁先生简介 吕友仁先生,1939年生,河南荥阳人。196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外语系。198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2年,至河南师范大学任教。1992年晋升教授。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主要从事经学、训诂学、中原文献整理研究。著述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周礼译注》《礼记讲读》《〈礼记〉研究四题》《训诂识小录》《读经识小录》。整理古籍有:《渑水燕谈录》《潜研堂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主编《中州文献总录》,在海峡两岸刊物上发表《〈礼记〉“刑不上大夫”旧解发覆》《〈礼记〉“礼不下庶人”旧解发覆》《校点本〈礼记正义〉诸多失误的自我批评》《试说孔颖达〈五经正义〉的九条“例”》《孔颖达〈五经正义〉注疏关系十六字说》等论文130多篇。 一、求学经历 王锷:吕先生,您好!欢迎您莅临学礼堂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先谈一谈求学的经历。 吕友仁先生:那么我从小学说起吧。我1939年生于西安,正是抗战时期。六岁上学,读书的学校,先后有两个。第一个叫做交通巷小学,交通巷是西安市的一条街道。这个学校,离家远,离西安市城墙近。为什么到那个学校上学呢?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经常要躲警报,就是躲避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为了躲避轰炸,我们这些老百姓,都要就近找个防空洞。而交通巷小学离城墙近,许多防空洞就是挖在城墙上。抗战胜利后,我又转学到一个离家较近的教会学校,叫做崇德小学。“崇”是“崇拜”的“崇”,“德”是“道德”的“德”,不是German,不是德国的“德”。这个教会小学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很漂亮,有大片的花草,有大教堂。每周有两节圣经课,每人面前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末了,还要跟着老师“阿门”。上学嘛,我感觉那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对读书多么有兴趣,也就是不迟到不旷课而已。这时候,看小人书的兴趣蛮高。街头巷尾都有租看小人书的地方,父母亲给我的零花钱,差不多都用来看小人书了。读完小学二年级,父亲说咱们要回老家,到老家看看,你们总是在西安,都不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儿了。我老家是什么地方呢?是河南省荥阳县金寨村。荥阳离郑州,大约也就是七十华里。 当时是坐火车回老家。那个火车啊,我现在还记得,走得很慢,走走停停,有时候停的时间很长。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荥阳。到家以后,就在村里的小学随班读书。那时候我一口的陕西话,“我”的发音是“e”,同学们都笑话我。这时候有个什么现象呢?我好像知道用功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次期末发榜,贴在学校门口的墙上,我都是第一名。那时候好像有一点感觉:读书好了,不仅老师喜欢,同学喜欢,就是村民也会投来异样的眼光。读到初小四年级,没毕业,内战就打起来了。那时的老百姓,见了当兵的都怕,躲之唯恐不及。受此影响,老师也不敢来学校上课了,学校就停了。这时候,我父亲怕我学业荒废,就来抓我的学习。他从我们家的箱子里找了一本《论语》,线装的,印刷粗糙,好像是三家村学究使用的那种教科书。对我说:“你就读《论语》。”另外,每一天要求我写多少大字,多少小字。我很怕我爸爸,惟命是从。 王:写毛笔字吗? 吕:唉,对了,要写毛笔字,大字写多少,小字写多少。再一个是读《论语》,要求会背。我父亲率先给我做出榜样,我也真佩服他,他差不多把那半本《论语》都给背下来了。在家自学也没有多长时间,很快就解放了。解放后,我就到离我家二里地的一个叫东史村的村子去读完小,在那里读了五年级、六年级,算是完小毕业。1952年,高小毕业,要升初中。我报考的是荥阳中学。荥阳中学是完中,有高中有初中,它的校名叫做“河南省立荥阳中学”。当时整个河南省像那样的中学,没有几所。所以我的初中同学,真的是来自四面八方。从南边来的有登封的,有密县的;从西边来的,有巩县的,有偃师的;从北边来的,有黄河北边的,有温县的,还有沁阳的。我考上的这个初中啊,给我留的深刻印象是什么呢?是发榜那一天,我们同村的考生相约一齐去看发榜,看榜上有名没有。当时啊,我记得是正取三百名,备取六十名。所谓正取,就是正式录取。所谓备取,就是在你这正取三百名里,如果谁因为什么原因没来报到,那么六十名备取生就会按照顺序依次递补。你们知道怎么样贴榜吗?最初我也不懂,后来懂了。和古代一样,是从低等往高等贴,从最后一名往第一名那里贴。所以它首先贴备取六十名,然后再贴正取。贴备取生时,我还心不在焉。贴正取三百名的时候,我的神经就紧张起来了。只见他贴啊贴,贴一张没我的名字,再贴一张还没我的名字,哎呀要贴最后一张了,我心跳就有点加快了。这一张再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名落孙山了,怎么回家交代呀?最后一张贴定,哎,第一名李进才(我与此君臭味相投,高中同班,大学同校,可惜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