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物归其境(考古人类学的观念与方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田雪青//王毓川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考古学的关键一点就是对考古材料的阐释工作,但以何种理论和方法来对考古资料进行阐释,一直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焦点。本书主要讨论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结合问题,研究主题十分明确,即在理清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关系基础上回答什么是考古人类学以及如何利用考古人类学。为了这一目的,本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是对西方考古学和人类学结合的历程做出回顾,对西方考古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述评,分析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结合历程;二是对考古人类学中国化的过程做出述评,剖析考古学和人类学在进入中国后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三是基于学术史的基础上阐释考古人类学的基本观念;四是以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和大鹏金翅鸟两件文物的研究为例说明考古人类学如何指导对考古资料的阐释,即方法论问题。 作者简介 田雪青,山西省晋城市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社会行为。曾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理解中国专项项目,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参编多本相关学术专著。 目录 绪论:重提考古人类学 第一章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交集 第一节 物与文化:考古学对人类学的关注 一、进化考古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初步结合 二、文化历史考古学:对单线进化论的摒弃 第二节 合二为一:考古人类学的起源 一、新的词语:考古人类学概念的提出 二、过去的社会生活:像人类学家一样工作 三、审视文化:新考古学对考古人类学概念的重构 第三节 考古人类学的发展 一、人类学还是考古学:考古人类学的归类问题 二、后过程主义下的考古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视野 第二章 考古人类学的中国化 第一节 以“民族考古学”之名 一、新的概念 二、人类学中的考古学 三、类比的兴起 第二节 概念的扩展 一、对“民族历史”的考古研究 二、对“民族文物”的考古研究 第三章 人类学视域下的文物 第一节 历史人类学:人类学视域中的历史 一、人类学研究中的历史问题 二、对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二节 阅读文物: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考古材料 一、作为图像志的文物 二、“他者”的认知 第三节 物归其境:在文化情境中阐释考古材料 一、何以而作及何以而看 二、考古人类学的观念 第四章 考古人类学的应用 第一节 晋宁石寨山M1:57号贮贝器祭蛇场景研究 第二节 大理国银质鎏金镶珠大鹏金翅鸟研究 余论:未来已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何为真相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说起。2017年,为了给硕 士学位论文收集资料,我去 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当第 一次见到司母戊鼎(也称后 母戊鼎)的实物时,我被这 件庞大的青铜器所震撼,虽 然从初中历史课本的图片上 就早已经知道它的样貌,但 我仍然想把它的每个细节都 刻在脑海里。正当我在欣赏 这件国宝时,旁边的一位小 朋友向他爸爸发问:“这是 用来干什么的?”他的爸爸 回答道:“这是用来放在院 子里面做摆设的。”我心中 暗想怎么可能,这分明是作 祭祀之用。此时旁边的一对 年轻情侣也在讨论这件青铜 器,那位男士的意见认为这 是用来煮东西的,身旁的女 士则认为是古代皇宫里面的 工艺品。看在他们与我年纪 相仿,加上我没忍住,便插 入他们的聊天之中,给他们 解释鼎的功能,商王文丁如 何用它祭祀,商朝时候还没 有皇帝等等。但他们似乎并 无心听我解释,只是客气地 回应几句后便走开了。旁边 一位老者听到了我们的谈话 ,待这对年轻情侣走后便和 我说:“小伙子,你的说法 也不太对,这个鼎是象征着 国家,古代王朝建国的时候 ,都要铸造一个大鼎,就像 这个一样。”当时确实想和 这位老者争辩几句,但毕竟 是长辈,便礼貌地回答了一 下。正当我感慨参观者们都 不注意看博物馆为参观者提 供的文物简介资料时,旁边 又围上了一个旅游团,大家 更是各抒己见。 如果大家喜欢逛博物馆 ,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十分常 见,甚至在一些历史文化类 的旅游景点也时常发生。或 许可以归咎于宣传教育问题 ,也或许可以归结于个人的 知识储备问题,但我们内心 总会有这样一想法:“他们 说错了,我知道的才是对的 。” 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 段,我开始深入的学习人类 学的相关知识,2019年我 在云南省博物馆做一些志愿 工作的时候,再次遇到的当 年在国家博物馆遇到的情况 ,发现参观者们似乎对文物 都有自己的解释。当我脑海 中再冒出来“他们错了”这个 念头时,我所储备的人类学 知识告诉我这个想法十分危 险,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远 没那么简单。我开始思考这 样这些问题:他们为什么会 这样认为?他们真的错了吗 ?谁才是正确的?随着学习 的延伸并且在读了很多人类 学的著作之后,我慢慢理解 了“他者”的视角,也开始明 白我所知道的“常识”对别人 来说并不是“常识”,反之亦 然。这似乎开始走入哲学领 域,也在老师们的建议下, 进一步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和唯物史观,也开始阅读米 歇尔·福科、欧文·潘若夫斯 基、罗兰·巴尔特等人的著 作,当然也包括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发现哲学对 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大有裨益 的。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 ,我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一 个比较初步的答案,他们之 所以会对一个事物做出不同 的回答,与每个人的知识谱 系有关,而知识谱系的形成 则是以文化情境为基础的。 如果在时间上延伸的话 ,我们今天的想法就已经如 此多样,那么与几百年、几 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人们所 想的是不是一样,他们当时 在制作一件器物时是怎么想 的,到底是他们错了还是我 们错了? 当我的朋友们知道我的 专业是考古学时,常常会开 一个玩笑,说如果在挖掘的 时候一具尸体突然复活了你 怕不怕。我也会回答他们但 愿如此,我最希望的就是他 突然活过来告诉我他在做这 个东西时是怎么想的。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那些已经逝 去的人是不会亲口告诉我们 这件器物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但正如法医界流行的“让 死人开口说话”一样,古人 通过文字、遗物遗迹,甚至 自然环境,或有意或无意地 告诉了我们他们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们仔细寻找,能够 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让古 人“告诉”我们,这件文物的 意义。 这显然是考古学一直在 做的事情,对出土文物的解 释是考古工作的重点,但在 解释的过程当中,必须思考 一个问题:这样的解释对吗 ?我们往往会跳入一个陷阱 ,因为我们现在对文物的解 释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知识谱 系和文化情境,并且十分自 傲地认为我们的知识谱系远 比古人先进的多。在这样的 情况下我们所做出的解释, 是否和古人制作这件器物的 初衷是一致的?如果是一致 的,那似乎可以说是正确的 解释,那如果不一致的话, 是我们去指责古人的想法是 错的呢还是指责自己错了? 如果再把逻辑往前走一步的 话,就出现了下一个问题: 我们又是怎么判断我们和古 人的想法是否一致的?真相 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 再绕下去,可能就会陷入诡 辩论的漩涡中了。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一个 原则:证据。要回答以上的 一系列问题,就是要找出证 据,可能是文字记载,可能 是出土文物,也可能是记忆 、传说、口述史等等,我们 要用证据来证明他们是怎么 想的而不是凭空的猜测。因 此要理解我在国家博物馆时 遇到的情况,在证据的基础 之上,人类学和考古学能提 供很大的帮助,这本书就是 围绕这两门学科展开讨论的 。 当前,社会上掀起了一 股考古学热潮,小说、综艺 节目都在推波助澜,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