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社会改革家,中国全国各界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做主人、真人、人中人,创造民主、科学、富裕、平等互助、共生、爱满天下的理想社会。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其大部分作品收入《陶行知全集》(1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文,分八章讲述陶行知生平及其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和主张,内容客观,叙事条理清晰,选图具有代表性,真实再现教育家的成长历程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凸显教育家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 本书适于教育工作者、大中学生及学生家长、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目录 一 阡陌中走出伟人 文濬生于黄潭源 崇一兴起济世念 走出徽州遇挫折 金陵求学结新缘 二 探索后立志教育 出道共和声渐响 破浪学海向哥大 志立教育造民主 三 传应世界新教育 引入新知兴旧邦 调查试验新教育 生利主义职教良 男女同校教学做 变革管理结社团 潜心投入新学制 协力建设好政府 四 向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 分析理路向平民 改进社里谱新章 平民教育像传教 科学精神方法倡 出长公学启后生 一片乡情寄“长城” 五 试验理想觅曙光 教农携手下乡村 晓庄开创新时代 生成生活教育论 倡办乡村幼稚园 无门可封绝还生 六 国难逼迫求创造 逃亡日本思出路 不除庭草响惊雷 科学下嫁救华族 工学团兴民欲遂 普及教育攻难关 小先生制破常规 环球联合救国难 妻亡家散志难摧 七 潜心抚育难童 参政会里难参政 创立生活教育社 育才学校育难童 创造之神心中住 共做集体新武训 八 民主教育未竟 赴汤蹈火争民主 社会大学止民福 民主教育终未竞 爱满天下成酵母 后记 把教育办得更好(代跋) 序言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 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 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郑重宣布:要提倡 教育家办学。这个问题的 提出显示出中国急需教育 家却又缺少教育家。《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更明确提出:“要造就 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 办学。” 然而,现今即使是专门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怎 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却也 没有清晰的认识。为解决 这一问题,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与时 任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安 庆国在编写一套《20世纪 中国教育家画传》丛书的 想法上不谋而合,这对传 承、传播中国20世纪教育 家的办学理念,弘扬其教 育精神和优秀思想,促进 教育家办学的早日全面实 现十分有益,也十分必要 。 这套丛书所选择的十位 传主是经过教育史专业的 学者海选而产生的,他们 是王国维、蔡元培、陶行 知、张伯苓、胡适、梅贻 琦、黄炎培、徐特立、陈 鹤琴、晏阳初,我认为他 们确实代表了20世纪对中 国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育 家群体。 这套丛书突出传主的教 育思想、办学理念、办学 实践,尤其凸显传主的教 育家精神,强调以史料为 依据,对传主的教育贡献 作客观评价,实事求是, 还原历史,避免主观,不 做有意拔高,全书插入大 量珍贵历史图片,以图文 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画卷 ,使得丛书具有了较高的 学术价值、收藏价值以及 观赏性和可读性。同时, 丛书主编精心挑选各位传 主研究方面的专家担任各 分册作者,较好地保证了 整套丛书的编写深度和质 量。其中黄延复研究梅贻 琦、宋恩荣研究晏阳初、 梁吉生研究张伯苓、戴永 增研究徐特立、金林祥研 究蔡元培、储朝晖研究陶 行知都有二十多年了。我 与储朝晖第一次见面是在 1988年,他拿着一封方明 的信来找我,正是为了查 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特 藏部的陶行知研究资料。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邹新明研究胡适、西南大 学教授谢长法研究黄炎培 、陈鹤琴外孙柯小卫研究 陈鹤琴、华东师范大学徐 旭晟博士研究王国维,他 们也都是长期从事相关研 究的专家学者,堪称黄金 组合。这套书将有助于读 者更好地领会各位教育家 的精神真谛。 希望这样一套难得的好 书,能激励有志教育的人 成为教育家,切实有效地 推动中国的教育家办学进 程。 导语 《陶行知画传》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为全面地反映陶行知一生的传记。作者将陶行知先生置于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的历史舞台去描写,生动、立体地呈现了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劳苦大众探获生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和平、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 后记 2011年是我学习和研究 陶行知的三十周年,与四 川教育出版社确定编写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 》丛书后,自然我就着手 来编写陶行知这个分册。 三十年来,经过对《陶 行知全集》的编辑和专职 从事陶行知研究,我对陶 行知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然而要写一本精简的画传 却并非易事。为了将它写 得好一些,使其不致成为 过去相关作品的简单重复 ,不致损伤陶行知的全貌 和原貌,我对已有的:300 余种陶行知研究资料进行 了系统梳理、比较、分析 、鉴别、筛选,花费了整 整半年时间才写出初稿。 然而初稿字数远远超出了 大家当初商定的上限,于 是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细细修剪,剪掉4万余字, 便有了现在这个篇幅既显 得有点长,又让人觉得细 节太过简略的版本。 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陶行知全集》、朱泽普著 《陶行知年谱》(安徽教 育出版社1985年版)、章 开沅与唐文权著《平凡的 神圣——陶行知》(湖北教 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 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 论研究室编《陶行知年谱 稿》(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周洪宇等编 《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等相关图书资料, 限于篇幅,未能将所有参 阅作品一一列出,在此致 谢并致歉意。 四川教育出版社社长雷 华、总编辑胡宇红对整套 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张纪亮主任的 团队对整套书的编辑花费 了大量精力。在本书写作 过程中,爱人胡翠红做了 大量资料梳理工作。在此 一并致以诚挚谢意! 尽管本人在写作时尽了 最大努力,本书缺点和不 足在所难免,恳请方家和 读者批评指正。所提意见 请直接发到本人邮箱 chu.zhaohui@163.com,在 此先致谢忱。 储朝晖 2011年6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 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 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 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 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 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 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 传》丛书突出传主的教育 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实 践,尤其凸显传主的教育 家精神;强调以史料为依 据,对传主的教育贡献作 客观评价,实事求是,还 原历史。这本身即是教育 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顾明远 希望《20世纪中国教育 家画传》丛书可以激励一 批有志教育的人成为教育 家,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 的教育家办学进程。 ——储朝晖 精彩页 文濬生于黄潭源 八百里黄山,流淌出一条小河,穿越崇山峻岭,向着东南方向的大海流去,人们希望它能承载丰收与快乐,美其名曰丰乐河。 辽阔的大海,溯钱塘而上,顺新安江向西,沿练江向北,环绕叠翠群峰,丰乐河与练江相汇于徽州古城。 出古城向西,路过五里栏杆,距城七华里地的丰乐河南岸,曾经是人烟稀少,山清水秀,茂林修竹,风景十分宜人的黄潭源村。 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一个新的生命在这个村降生,因其父母所生长女不幸天折,为图好养易活,希得观音菩萨保佑,给这孩子取乳名和尚,正名文濬。这个孩子即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陶行知。 据陶氏家谱载,陶一世祖名明子公,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明正德五年(1510)迁居至安徽歙县西部古溪,到十一世祖舜廷公又移居古老的徽州府(今安徽省歙县)城西七里的黄潭源村。其时,该村人口稀少。陶氏定居后,因崇尚陶渊明而将其草屋题名曰“五柳堂”,草屋之畔称五柳巷(俗名陶家巷)。巷旁一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从西乡进城的人行桥下流过,注入丰乐河中。陶行知就在这钟灵毓秀的小村度过了他幼年和童年时光。 陶行知是陶氏第十六世,陶父母生育一子二女,仅他和二女美珠(即陶文渼)长大成人。 陶父名位朝,字筱山(笑山),号槐卿,乳名长生,为迁歙十四世祖允禄公四个儿子中的长子。陶父早年接管了祖上留下的一位于休宁县万安镇上的亨达官酱园,生意还算兴隆,后因经济萧条,经营惨淡,被迫转卖他人,曾一度回家种田维持生计,1900年到万安镇任管理田赋的册书,1902年解职回黄潭源村务农,1913年后曾在南京汇文女校任教。陶行知的母亲曹翠仂,安徽绩溪县人,除操持家务外,还下田耕作。她勤劳节俭,陶行知在母亲去世时曾写《吾母所遗剃刀》一诗: 这把刀! 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 换得两担油。 陶行知为这首诗加注说:“吾母治家,最为勤俭,剃头都是她一人包办。这把剃头刀现在是成了我们最可纪念的传家宝了。它剃过父亲的头,剃过我的头,剃过桃红、小桃、三桃、蜜桃的胎头。” 崇一兴起济世念 陶行知自幼聪慧,四岁便能随父识字,五岁时看到邻居家厅堂的对联,就在地上临摹字形,这情景恰巧被旸村蒙童馆塾师方庶咸秀才看见,视其为神童,非常喜爱,愿收为弟子。但父母或因家贫无力供读,或觉太小而未应允,直至次年(1897)陶六岁时,方秀才一再动员陶父,并免费代为开蒙,陶行知才得入蒙童馆就读。 1898年,陶行知随父到休宁县万安镇。由于陶行知识记能力很强,三刻钟内就能熟读并背诵《左传》四十三行,初显惊人才能,故深得外祖母外祖父及塾师、学友喜爱,外祖父意欲着意培养,入吴尔宽先生开办的经馆伴读。1903年后,因经济拮据,陶不得不辍学回家。他一面劳动,一面从父学习,曾多次到离家15里地的航埠头曹家经馆求教于歙县名士王藻贡生,到歙县城内上路街程朗斋秀才处学“四书”。 徽州虽在崇山峻岭之中,但由于当地商人与移民较多,通过新安江水路与外界仍保持着频繁的联系。1876年(清光绪二年)就有浙江人章觉甫担任通士(翻译)带着英籍美国牧师唐进贤(Mr.Gibbs)来到徽州府城西街租用民房作礼拜堂传教。陶父在生活窘困中,胸积郁闷,参与了该教堂的活动并成为该教堂内地会会员,陶母为补贴家用在教堂内帮佣。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