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哥特风“甜心少女”,也是美国殡葬业改革先锋。
一场走遍半个地球的奇异之旅,一次深人浅出的死亡教育。
为何我们总是惧怕死亡?为何我们总是拒绝与家人、朋友讨论死亡或葬礼?拒绝面对死亡,真的会让告别变得更容易吗?
作者作为美国殡葬业的改革先锋,带我们游历了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等地,通过那些充满异色之美的葬礼,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重新认识死亡的大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好告别(世界葬礼观察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凯特琳·道蒂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既是哥特风“甜心少女”,也是美国殡葬业改革先锋。 一场走遍半个地球的奇异之旅,一次深人浅出的死亡教育。 为何我们总是惧怕死亡?为何我们总是拒绝与家人、朋友讨论死亡或葬礼?拒绝面对死亡,真的会让告别变得更容易吗? 作者作为美国殡葬业的改革先锋,带我们游历了印度尼西亚、日本、墨西哥等地,通过那些充满异色之美的葬礼,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重新认识死亡的大门。 作者简介 凯特琳·道蒂 职业殡葬师、作家,美国殡葬业的“麻烦制造者”。生于1984年,自小对死亡、哥特文化等别人眼中的古怪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大学时主修中世纪史,用4年时间研究中世纪死亡文化。之后进入火葬场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殡葬师。2011年起在YouTube设立专属频道“殡葬师问答”(Ask aMortician),通过黑色幽默短片百无禁忌地谈论各种死亡与丧葬话题。至今已吸引超过1.9亿人次观看和热议(截止到2021年6月)。同年,集结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文化学者、殡葬业人士创办了网站“善终要诀”(The Order of the GoodDeath),以倡导“死亡接受”和美国现代殡葬业改革而闻名。目前已出版《好好告别》等作品。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电视系列剧即将开播。 目录 引言 美国科罗拉多州 克雷斯通镇 印度尼西亚 南苏拉威西岛 墨西哥 米乔坎州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柯洛威 西班牙 巴塞罗那 日本 东京 玻利维亚 拉巴斯 美国加利福尼亚 约书亚树 后记 致谢 文献 序言 电话铃响了,我顿时心 跳加速。 在我开殡仪馆的头几个 月,每一通电话都让我激动 不已,因为打电话过来的人 并不多。“要是……要是有 人死了呢?”一想到这儿, 我连大气都不敢出(当然会 有人死了,亲爱的,你这里 可是殡仪馆——要的就是死 人呀)。 电话是一名临终关怀护 理员打来的。10分钟前,她 宣布乔瑟芬死亡,遗体还是 温热的。现在,她就在病榻 旁与死者的女儿争执。死者 的女儿决定联系我的殡仪馆 ,因为她不想让妈妈刚一断 气就被抬走,而是想把母亲 的遗体留在家里一段时间。 “她可以这样做吗?” “当然可以了。”我回答 道,“事实上,我们鼓励她 这样做。” “这难道不是违法的吗? ”护理员怀疑地问道。 “不,这不违法。” “按照以前的做法,我们 通知殡仪馆后,他们一个小 时之内就能过来收殓遗体。 ” “死者的女儿对遗体有绝 对处理权。护理人员、医院 和养老院都没有这个资格, 殡仪馆就更没有了。” “好吧,如果你确定。” “我确定。”我说道,“请 转告乔瑟芬的女儿,欢迎她 再与我们联系,今晚或者明 天上午都行!只要她准备好 了,随时可以给我们打电话 。” 我们在晚上8点的时候去 收殓乔瑟芬的遗体,此时距 离她过世已经六个小时了。 第二天,她的女儿给我们发 来一段手机视频。在这段30 秒的视频中,死去的乔瑟芬 躺在床上,穿戴着她生前最 喜爱的外套和围巾。床边的 梳妆台上闪烁着烛光,一层 花瓣撒在她身上。 虽然影像模糊,但你能 看到,乔瑟芬以容光焕发的 姿态度过了在人间的最后一 夜。她的女儿为此颇为自豪 ——母亲生前一直在照顾她 ,现在换她来照顾母亲了。 我运作殡仪馆的方式并 没有得到所有业界人士的认 同。有些人认为遗体必须经 过防腐处理才安全(错的), 而且只有获得执照的从业人 员才可以处理与遗体相关的 事宜(这也是错的)。他们觉 得年轻、激进的殡葬人“开 始让我们这一行看起来像个 笑话”,并认为“用‘马戏’来 形容如今的葬礼服务是最恰 当不过的”。一位绅士承诺 道:“如果有一天殡葬业变 成了去死者亲属的家里参观 未防腐尸体的三日游,我就 辞职不干了!” 在美国,也就是我生活 的地方,死亡从20世纪开始 就变成了个大买卖。21世纪 证明了,美国人仅用100年 的时间就忘记了殡葬曾经的 模样:殡葬其实属于家庭和 社区事务。19世纪,没有人 会质疑乔瑟芬的女儿亲自给 亡母穿衣打扮——她要是不 这么做才奇怪呢,没有人会 质疑妻子清洁、打扮自己丈 夫的遗体,也没有人会质疑 一个父亲亲手把亡子的遗体 安放在自家做的棺材里。只 用了如此短暂的时间,美国 就拥有了地球上最昂贵、最 资本化、最官僚的殡葬业。 如果说我们美国人最擅长什 么,那就是把正在经受丧亲 之痛的人们与亲人的遗体分 开。 五年前,当我筹划自己 的殡仪馆(和这本书)的时候 ,我在伯利兹一处偏远的环 礁湖附近租了间木屋。那时 候,我正享受着作为火化工 和尸体运送司机的“光辉”生 活,所以可想而知,木屋的 租金绝对低廉。木屋里没有 手机信号,也没有无线网络 。环礁湖距离最近的小镇有 9英里。远,只能靠四个轮 子的汽车前往。我的司机是 木屋的拥有者,名叫卢西亚 诺,30岁,伯利兹本地人。 …… 上述这种轻蔑“异己”的 态度会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 地方。全球最大的旅行指南 出版商孤独星球,在旗下一 本关于巴厘岛的书中收录了 质朴的特鲁扬村公墓。特鲁 扬村的习俗是,村民用竹条 编织出一间小棚子,遗体就 放在里面自然腐化。等遗体 白骨化后,再把骨头拿出来 码放在翠草丛生的大地上。 孤独星球没有解释这种古老 习俗背后的意义,反而建议 明智的旅行者“跳过这残忍 的一幕”。 也许你永远也不会像卡 拉提亚人那样吃掉自己亲爱 的老父亲,我也不会,因为 我吃素(开玩笑啦,老爸), 但因此而宣称西方的殡葬传 统比其他文化的更高级,显 然是大错特错的。由于殡葬 服务的资本化和商品化,不 管是距离上的亲近度、情感 上的亲密度,还是丧葬仪式 本身,我们都远远落在了其 他文化后面。 好消息是:我们没有义 务远离死亡,也没有义务对 死亡感到羞耻。为了解决这 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 是现身、出席、参与。在东 京和巴塞罗那这样的大都市 ,我看到死者的家人和亲属 聚集在一起,与遗体一待就 是一整天,直到见证完火化 仪式。在墨西哥,我看到人 们在逝者的墓前摆放供品, 哪怕逝者已经去世很久,这 样就不会有人被遗忘。 在本书所提及的丧葬仪 式中,大部分都会与你所熟 悉的截然不同,但我希望你 能看到它们的异色之美。也 许你确实害怕死亡,与死亡 稍一接近就会惊恐不已,但 你已经读到了这里,接下来 你会读到更多人的故事。现 在的你和他们一样,已经现 身了。 导语 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游历印尼、日本、墨西哥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亲身走访科罗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公共墓室、墨西哥亡灵节、日本琉璃殿骨灰供奉等等。在这些葬礼文化中,既蕴涵着当地的历史传统,也让我们看到关于葬礼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没有义务远离死亡,也没有义务对死亡感到羞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现身,然后出席,然后参与。死亡需要被重新认识和接纳,以便让我们学会好好告别。 如果你曾失去过亲人,哀悼过逝去的友人,或者想象过自己的死亡,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后记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位私人 向导带我游览了圣米歇尔大 教堂的地下墓穴。这位扶着 我走下陡峭台阶的奥地利年 轻人名叫伯纳德。他的英语 非常流利,但不知为什么带 着浓重的美国南方口音。 “之前就有人说过我的口 音很奇怪。”他说话慢吞吞 的,活像个同盟军的将军。 伯纳德告诉我,中世纪 时期,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 经常出入圣米歇尔大教堂。 墓地原本是在大教堂外面的 庭院里,但和其他欧洲大城 市的问题一样,这个墓地也 变得人满为患——“尸体堆 了一层又一层”,多到连附 近的居民(也就是国王)都开 始抱怨这里臭气熏天。墓地 随之被关闭,直到17世纪才 改建为地下墓穴。 地下墓穴里的上千具遗 体全部躺在木质棺材里,身 下都铺着厚厚的一层木块。 木块吸收了遗体流出的大量 腐液,显著减少了死者体内 的水分含量,再加上墓穴中 的寒气,遗体自然而然地变 成了干尸。 伯纳德用手电筒照向一 具男尸。顺着光线,我看见 一顶巴洛克时期的假发耷拉 在他干瘪的灰色皮肤上。我 们继续向前走,穿过一堆常 见于藏尸所的白骨和骷髅头 。这时,我看到一具保存得 异常完好的女尸。虽然已经 死去了300年,但她的鼻子 依然完整地挺立在脸上。往 下看去,一双纤细、精致的 手交叉在胸前。 目前,地下墓穴中有四 具干尸供游人参观。游客向 伯纳德提出的问题不外乎“ 他们为什么会变成木乃伊? ’’或者“你们如何消灭从新西 兰传来的那些专吃木质棺材 的甲虫?”(答案是:安装空 调)。 但游客,特别是年轻的 游客最想知道的莫过于:“ 这些尸体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问得就好像那 些堆积成山的白骨、一排排 的棺材、罕见的干尸全部都 是鬼屋里的道具似的,他们 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遗骸象 征着死者生前所在的这个城 市的历史。 在地球上,不管你在哪 一个大城市的哪一个角落, 你几乎都踩在成千上万具尸 体之上。这些尸体象征着历 史,尤其是不为人知的历史 。2015年,为了在伦敦利 物浦大街修建新的伦敦横贯 铁路车站,当局清理了位于 街道下方的建于16世纪和 17世纪的地下墓穴(包括 1665年“大瘟疫,,时期修 建的坟坑),共挖掘出3500 具遗体。我们火化时使用的 化石燃料由死去的有机物分 解后形成,因此才叫作“化 石燃料”。新的植物从死去 植物的腐烂之物中生长出来 ,本书所用的纸张来源于一 棵被伐倒的树木的原浆。我 们身边的一切——每个城市 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的每个 部分一都来源于死亡。 圣米歇尔大教堂外,在 那个原本是墓地的地方,一 群小学生蜂拥而入。他们排 着队,焦急地等候着进入霍 夫堡皇宫,迫不及待地想去 观赏珠宝、金色权杖和皇袍 等遗迹抒写的历史。而教堂 就在庭院的另一侧,只需走 下几级陡峭的台阶,他们就 能从亡者身上收获更多—— 远超权杖所能给予的。因为 他们见到的都是真正的死人 ,凡人皆有一死。对于围绕 在身边的死亡,我们避而不 谈,其实是在把目己推人一 个危险的境地。 抗拒死亡不属于个体失 败,而是整个文化的失败。 我们不要求胆怯的人直面死 亡,毕竟我们不能强求每个 人在死亡面前都能做到面不 改色。让大家接受死亡,应 该是所有与死亡相关的专业 人士的责任,包括殡仪员、 墓地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 等。这也是那些开拓者的责 任,他们为了能让人们与死 亡和遗体进行安全、坦率的 互动而努力创造实体和情感 上都适宜的空间。 九年前,我开始和死人 打交道。那时,我听其他工 作人员说,要给死者和家人 留点儿空间。出于世俗的偏 见,我觉得“留点儿空间”像 是自我陶醉的嬉皮士才会说 的话。 我想错了。为死者和家 人留出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 意义,而这正是我们现在缺 少的。留出空间意味着给死 者的亲朋好友创造一个安全 的环境,让他们可以真实、 坦诚地哀悼,不用在意他人 的眼光。 我在旅途中的所到之处 都在致力于打造这样的空间 ,他们的行动让我切实地体 验到什么才是“留给自己的 空间”:在日本的纳骨堂“琉 璃殿”,闪烁着蓝色和紫色 光芒的佛像把我包围;在墨 西哥的墓地,我站在铁栅栏 中间,周围闪烁着成千上万 琥珀色的烛火;在科罗拉多 的露天火葬台旁,竹林做成 的屏障保护我和其他葬礼来 宾不被腾空而起的火焰伤害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 的魅力。当然,这些地方也 充满了悲伤,充满了你难以 想象的痛苦。但在这悲痛中 ,没有羞耻。有时,我会和 绝望对面相遇,并说:“我 刚才在那边看见你了。我非 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但你 不会贬低我。” 在我们西方文化中,我 们的悲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吗?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 或许可以算得上,但这是给 我们准备的。对于其他人来 说,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却 成了尴尬的障碍挑战赛。 首先需要对付的是我们 的医院。在很多人眼中,医 院,这个冰冷的、充满了消 毒水味道的地方每天都在上 演恐怖秀。我最近在一次会 议上遇到了一个老 书评(媒体评论) 道蒂是一个充满好奇心 的导游,她兴高采烈地带我 们进入葬礼世界。事情越是 古怪离奇,她看起来越快乐 ……她从黑暗之地发回的信 息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好处— —提供了一幅我们将要去往 之处的图景,虽然我们可能 宁愿不想知道。 ——《纽约时报》 这本书非常迷人、发人 深省,而且让你想不到的是 还经常很有趣。一生必读书 。 ——《星期天》 一本特别有生命力的关 于死亡的书,让人对葬礼、 死亡甚至腐烂有直观而亲切 的认识。 ——读者Ziye 道蒂的书里有知识,但 不枯燥;有感情,但不煽情 。她是那么率直、风趣,真 是个难得的作者。 ——读者Emily 凯特琳·道蒂的笔如刀刃 般锋利,以异常清晰的笔触 和独特的风格描写死亡。这 本书是如此有趣,同时又那 么感人,每个人都不该错过 它。 ——迪伦·图拉斯,Atlas Obscura联合创始人 精彩页 8月的一个午后,我收到一封期待许久的来信: 凯特琳: 我们社区重要的一员劳拉今旱离开了我们。她有心脏病史,刚刚过完75岁生日。不知道你现在身在何处,但欢迎你加入我们。 史蒂芬妮 劳拉的死完全出人意料。周日傍晚,她还在当地的音乐节上纵情起舞,周一一早就被发现倒在厨房的地板上没有了呼吸。火化仪式定在周四上午举行,届时她的家人都会出席,我也会在场。 火化安排在早上7点,正是破晓时分。6点30分,前来哀悼的人们陆续进场。劳拉的儿子把卡车停在门口,车上载着身穿亮红色寿衣的劳拉的遗体。据说,劳拉的爱马贝贝也会出现在葬礼上,但她的家人担心人群和火焰会吓到贝贝,于是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这个安排。客人纷纷收到通知:“这匹马将不会参加葬礼,我们对此深表遗憾。” 劳拉的家人用布制的担架抬着劳拉穿过一片黑眼花,来到火葬用的火化台旁。一记嘹亮的锣声响彻天空。我沿着停车场旁的沙石小路向前走,一名笑容满面的志愿者递给我一捆新鲜的杜松枝。 劳拉平躺在一块金属炉箅上,左侧和右侧各有一面光滑的白色水泥壁,上方则是一望无际的科罗拉多苍穹。我在这里见过两次空空如也的火化台,但这一次,遗体的出现令我理智、清晰地认识到这种仪式的目的。凭吊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来,把手中的杜松枝放到劳拉身上。作为唯一不认识劳拉的人,我有些犹豫——我管这个叫葬礼尴尬症。但我既不能一直把杜松枝拿在手里(太明显了),又不能放进背包(太没品了),于是我只好上前把枝条放在遗体上。 接下来,劳拉的家人(包括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用矮松木的松枝和云杉原木把柴堆围起来。这两种木材越烧密度越高,所以通常是火化的首选。劳拉的伴侣和她已经成年的儿子手持火把站在角落里。随着信号出现,他们一起走向劳拉,将柴堆点燃。此时,太阳刚好从地平线上升起。 当火焰开始吞噬劳拉的身体时,白色的浓烟像小型旋风似的旋转上升,然后逐渐消失在清晨的天空中。火化的味道让我想起爱德华·阿比作品中的一段描述: 火焰。在我看来,杜松枝燃烧时发出的香味是世界上最甜美的,我怀疑但丁笔下的天堂都没有能与此媲美的熏香。就像雨后灌木丛的味道,只需闻一下,就能引发魔法般的通感:那是美妙的音乐,那是美国西部的广袤、光明、澄澈和神秘。希望火焰永远燃烧下去。 几分钟之后,螺旋状的浓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红色火焰。火焰攒足了能量,足足蹿到6英尺高。参加葬礼的一共有130人,他们全围绕在火化台旁,无声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唯一的声响来自树枝断裂时的“噼啪”声,仿佛劳拉的每一段记忆都随着声响飘散在晨空中。 在科罗拉多州的克雷斯通进行的这种火葬仪式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及印度教徒,都因使用最朴实的秘术——火——来消除肉体和净化灵魂而闻名于世。但火葬本身还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时期。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