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以多镜头、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全面、立体地描绘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孤独与艰辛的求学经历、学成回国后的生活与思想,其间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对师友的深切追怀,留学时的传奇经历,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赤子报国的磊落情怀,等等,构成了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情感之路,展示了其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和丰富、细腻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与季羡林先生有近二十年的近距离接触,掌握大量真切、感人的第一手资料,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立体、充盈、多层面、非虚构的切近感。 作者简介 于青,山东青岛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张爱玲传》《永远的贵族》《上海绝唱》等。 目录 天意高难问 一、思念 二、大仁 三、心语 四、天意 空谷足音 楔子 一、赋得永久的悔 二、寂寞的青春 三、学海泛舟 四、不刻意而高 纵浪大化中 一、写景 二、抒情与记事 三、富有哲理的散文 四、学者的幽默 高山仰止 季羡林先生大事记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鲁殿灵光,高山仰止 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会 写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记 。就是在现在,当我在进 行了几年的学术宫殿的徜 徉与漫步,尤其是在同先 生有了十几年的近距离的 接触,不,应该说是零距 离的学习后,我仍不敢相 信,我会不自量力地来写 这样一本传记。当然,这 已经是1998年的事情了。 在当时,这也是我所知道 的第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传 记。现在,受出版者的委 托,又重新修订了这本传 记。 高山仰止。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和见 季羡林先生的人,每每跳 到我眼前的,就是这样自 然的四个字。以前,没有 见过季羡林,仅是听起季 羡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 油然而生一种崇敬心情, 因为知道他是东方文化的 学者,是一代鸿儒。后来 ,有了幸运的机会,能够 和季先生近距离接触,又 有幸成为季羡林先生的晚 辈朋友,这种崇敬之情更 是有增无减。当然,那时 并没有产生过要叙写季先 生传记的想法,因为我知 道,虽和季先生同为山东 人,先生却是鲁殿灵光, 高不可攀。而实际与季先 生接近起来,他又是那样 的温良厚朴,平易。 季先生的感人的形象第 一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 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评奖的 时候。季先生是文学组的 负责人,我是工作人员, 为评委们服务。那一年的 工作很紧张,评委们只能 将就着在小饭店里吃饭。 吃饭的时候,只见季先生 在拥挤的座位里举手向我“ 请示”,我忙问什么事情, 季先生微笑着说:“可不可 以喝一杯啤酒?”我们所有 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纯 朴给逗笑了。那一年,季 先生已是82岁的高龄了, 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 样的健康、幽默、平易近 人,几天的紧张工作下来 ,他已成为我们全体工作 人员的老朋友。他自己也 常说,非常愿意和我们年 轻人交朋友。而我们这些 工作人员,见到季先生如 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 子里钻,与先生聊天、照 相,没完没了,其乐融融 。没有几天,先生就把我 们工作人员的名字都记熟 了,还知道了我们每一个 人的爱好和特点。当先生 得知我在工作之余还坚持 写作时,就要我送他一本 自己写的书,并鼓励我最 好再读一个博士。我当然 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虫小 技拿去打扰先生。但事隔 两年,到第二届图书奖评 奖时,季先生见了我,第 一句话就是问我要那本小 书。此时,季先生已成了 我们的大朋友,我们有什 么话甚至各个学科的疑难 问题,都愿意找季先生解 答。经常的场景是这样的 ,我们在季先生的房间里 盘腿坐在地上,而季先生 笑眯眯地坐在床上,我们 就像是季先生的弟子一样 围坐在那里,听先生给我 们讲一些名人逸事。虽然 先生年长我们许多,是我 们的祖父辈,但我们却丝 毫没有感觉到岁月的隔阂 ,先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年 轻和活跃。季先生对我们 工作人员也熟稔如一家人 ,经常会问我们:“怎么没 有见到小Y呢?” 后来,是在写先生的传 记的时候,我才了解到, 先生与我们一起工作和交 往的这几年,正是他的个 人生活最为痛苦的几年。 他先后失去了自己亲爱的 女儿和老伴,但我们却丝 毫没有感觉到先生精神上 的沉郁和悲观,他热情地 参加所有的社会工作,健 朗地与年轻人交往。他继 续在学术的田野里耕耘, 同时也写出了充满深情的 怀念亲人的文章。他是把 悲伤留给了自己,在深夜 里独自咀嚼。当知道这些 事情的时候,再回头看那 个时候的季羡林先生,便 更觉得先生如同超人,既 具有强大的抑制力,又情 感深沉、慈悲为怀。 先生的知识是渊博的, 学问是深厚的,与先生在 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们 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日子 。面对全国几年来出版的 精美的图书,我们经常围 坐在先生的身边,听他给 我们解答各种疑问。从美 术、历史,到考古、文学 ,季先生就像一部百科全 书一样,总能使我们的各 种疑问和难点一一得到解 答。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 ,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史料 性的佳话,茹古涵今,都 是在书本上所不能得到的 。而同时,与先生在一起 的日子,也是我们在心情 上最放松的日子。在先生 面前,我们就像又回到了 学生时代,我们面前总有 一个耐心的老师为我们亲 切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而且,这位老师又是那样 的慈祥、善良和幽默。 后来,应家乡一家出版 社的邀请,约我写一本季 羡林先生的传记。凭着一 股热情和对季先生的崇敬 心情,我不假思索地应承 下来。但当我稍微浏览了 先生的学术宫殿后,我有 点想退却了。高山仰止, 这是我唯一的感叹。我认 为,我只能在这座巨大的 学术宫殿门前流连忘返敬 而仰之,却没有走进去的 勇气和能力。我去见先生 ,对他说,是不是我没有 能力来完成这样一个重要 的任务。先生却笑了。他 平和地对我说,你是作家 ,作家写传记不是从学术 的角度。先生只一句话, 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是 的,我想,写先生的传记 ,无论如何我是没有资格 和能力的。因为我不具备 写先生的学术基础和能力 。但先生的人格魅力却是 应该写出来的。他所代表 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精 导语 《独坐听风:季羡林的精神世界》,透过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百年风雨人生之路,使读者得以感受大师坚毅、豁达的人生品格和细腻、深沉的精神世界。本书还精选15幅有关季羡林先生工作、生活与交游的图片,比文字更活泼,也更具内涵,更好地展现了人物多层次、多侧面而又丰富生动的精神世界。 后记 季先生仙逝已经10年了 。 这本传记从1998年写完 到二次修订也已经20年了 。 因为工作关系,从1991 年开始与季先生有联系, 每年都要去季羡林先生家 多次,每隔两年便与季先 生一起参加全国图书奖评 奖活动,季先生是专家组 主任,我是工作人员,季 先生的联络员。这种关系 一直延续着多年,直到季 先生去世的前一年。 从一开始要写季先生的 传记时,我就得到了季先 生本人的支持。最初写这 本传记的时候,坊间还没 有一本关于季先生的传记 ,唯一的资料来源就是季 先生自己的文字,还有我 对季先生采访的第一手资 料。幸运的是季先生满足 我的一切要求,可以随时 去他那里进行采访,只是 我要上班,完全是利用业 余时间和与季先生在一起 工作的时间进行写作。写 作进行得很慢。 由于个人的学术低浅, 也由于对季先生高山仰止 般的崇敬,第一本传记写 得简略,但季先生还是认 可的。毕竟是第一本。正 如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 耀中国》的前言中所写的 :“这不是我写的纪实,而 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用自 己的事迹书写的。”可以说 ,这本《季羡林传》也并 不是我一个人写出来的, 我只是把季先生自己的经 历和学术成绩记录了下来 ,传记应该也必须是季先 生自己写的。基于这个原 由,我在《季羡林传》两 次修订的时候也基本保持 了原貌,毕竟,这里记录 的都是季先生一生最真实 的写照,至于季先生情感 深处的东西,能感知到, 但不易表达出。 这部传记最初写完并出 版是在1998年。那时的季 先生学者的身份更突出。 后来,尤其是从季先生住 进301医院后,季先生的社 会声誉鹊起,一时间,大 师的桂冠有很多,走近他 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 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望他以 后,被安排与季先生见面 也显然是一种特殊待遇了 。由于想要了解季先生的 人很多,我的领导从出版 社要了几百本《季羡林传 》,分送给了医院的医生 和护士,拿到书才知道是 我写的,这从另一方面说 明季先生也是认可这本通 俗易懂的传记的。 与季先生相处久了,近 20年的近距离接触,从单 纯的崇敬到亲情般的敬爱 ,从仰视到亲近,使我对 季先生有了一种比对伟大 学者更进一层的亲切感。 以至于他在住院的一段较 长时间里,我每次去都像 家人一样,给他带专门从 山东买来的他爱吃的山东 特产。每年春节他都会嘱 咐秘书,专门约我和家人 去医院,并嘱咐一定要带 上我的女儿,他称之为小 公主。每次他都把别人从 香港送给他的糕点给我女 儿留着,他也最爱吃我给 带去的山东酥锅。在某种 程度上,季先生是我们的 长辈,我们也让女儿称他 为“太爷爷”。 季先生去世的那段日子 ,我多次在梦中见到他。 季先生在医院的时候,我 的同事们也是多次在梦中 见到他,每次梦到他我们 都会相约一起去看望老爷 子,可见季先生与我们这 些工作人员的感情是多么 深厚,他对我们太亲切了 。季先生去世时,在北大 的季羡林追思会的告别礼 堂里,我排在徐徐前行的 队伍中,与季先生交往的 一暮幕都浮现在眼前。我 们在评国家图书奖的时候 喜欢在晚上到他的房间听 他讲笑话,在大家聚餐的 时候喜欢与他一起碰杯喝 啤酒,与他一起散步的时 候听他讲古,季先生是我 们大家的季先生,他是一 个大家都尊敬的老人,一 个大家都喜欢的老人,一 个为了公众的需要而深藏 了自己的老人。我知道季 先生是寂寞的,孤独的, 尽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门 庭若市;但他同时也是善 意的,旷达的,他并不喜 欢热闹,也深知自己已经 被社会的声誉架起来了, 他曾经在病榻上专门著文 ,对自己近乎剖析地做了 分析,季先生对自己在荣 誉上所受到的极大的推崇 更是淡而视之。他写道:“ 我在上面曾经说到,名利 之心,人皆有之,我这样 一个平凡的人,有了点儿 名,感到高兴,是人之常 情。我只想说一句,我确 实没有为了出名而去钻营 。我经常说,我少无大志 ,中无大志,老也无大志 。这都是实情,能够有点 小名小利自己也就满足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是 这样子。已经有了几本传 记,听说还有人正在写作 。至于单篇的文章数量更 大。其中说的当然都是好 话,当然免不了大量溢美 之词。别人写的传记和文 章,我基本上都不看。我 感谢作者,他们都是一片 好心。我经常说,我没有 那样好,那是对我的鞭策 和鼓励。” 出于此种认识,季羡林 先生郑重地说:“我现在借 这个机会廓清与我有关的 几个问题。”他掷地有声地 提出“辞‘国学大师’”“辞‘学界 (术)’泰斗”“辞‘国宝’”。 季先生的一生有自己的 理想、成就,也有遗憾。 我的眼前经常浮现出的是 老人沉默但又若有所思的 面孔。他一定有内心深处 的精神需求,一定有他理 想境界里的情感寄托,但 这一切都随着他的岁月流 逝了,带走了。在徐徐向 前的追思的队伍里,我在 心里感叹着,季先生被这 么多学子爱戴着,被国人 敬仰着,但真正能读懂他 的又有几人?也许,在这 个世界上,真正知道自己 的,也只有季先生自己 精彩页 天意高难问 ——怀念季先生 一、思念 季羡林先生去世10周年之际,熟悉季先生的友人都对我说,应该再写点文字,因为没有人能像你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季先生,了解季先生,熟悉季先生。 此话不虚。季先生去世的那一年,正是我从因工作而认识季先生的工作岗位上调离的一年,与季先生的工作联系连同季先生的去世戛然而止。与季先生相识整整15年,15年中没有一年不见季先生,或者说15年期间年年与季先生见面交流,几乎没有中断过。季先生去世已经10年了。10年间,我虽然答应了出版社,再版修订《季羡林传》,却迟迟没有交稿。静水流深,我喜欢这个词,对亲人、对敬爱之人是要用心来怀念的,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文字。这10年间,无数次在梦中与季先生交谈,季先生还是那样不温不火地静听着周围人的高谈阔论,并不多言。留在我印象中的季先生,就是这样安静地听别人讲话,虽然我们之间有很多交谈。10年后的今天,尘埃落定,我觉得怀念季先生的文字可以写出来了,于是,修订了季先生的传记。那本传记1998年问世的时候,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一本其他版本的《季羡林传》。而这本传记是得到季先生的支持,并从他那里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的。 20世纪末,我和季先生在国家图书奖的评奖工作中相遇,从此,每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我都是季先生的联络员。不评奖的日子里,又因为编书写书出版书不断地与季先生联系,以至于在我供职的工作单位,有关季先生的所有联络工作都是通过我来联系和落实。 认识季先生的时候,正是季先生失去老伴、失去女儿,也与自己的儿子不相往来的时候。除了一个小阿姨在他身边,就是他心爱的猫们,还有一直在他身边做联络工作的、他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我们直接或者间接地也替季先生以及李玉洁老师办一些对外联系的事情。而我因为与季先生同是山东人,就荣幸地成为季先生的“小老乡”。我有了女儿后,女儿便成了季先生的“小公主”,这是季先生给女儿的称号。季先生,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季先生,成为我的亲人。季先生留学德国10年,许多生活习惯还有留学的影子,比如他爱吃起司。我每次出国也给他带回国外的起司,虽然很少一点儿,但因为怕被海关查,总是提心吊胆,可每当看到他很惊喜的样子,便从心里感到高兴。所以,每次去北大朗润园看望季先生的时候,我也都要去西点店挑一些他爱吃的各种酥软的小西点。看望季先生的社会贤达之人很多,他们带给季先生很多高大上的礼物,名贵花草花卉,高级营养补品,唯独没有这些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 季先生喜欢吃烤鸭,有一年春节我和我先生一起去朗润园,请季先生以及经常给他送好吃的的邻居乐黛云、汤一介夫妇。乐黛云、汤一介夫妇是季先生的邻居,两家是世交。季先生刚到北大时,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当北大文学院院长,他大胆启用还是青年的季羡林,做副教授还不到一个月,就让季羡林成为北大最年轻的一级教授。汤一介夫妇住在季先生隔壁,两家经常互相登门拜访。乐黛云教授汤煲得很好,也经常给季先生送她煲的鸡汤等。季先生最爱吃乐黛云教授做的红菜汤,那是一种牛肉和西红柿酱混合味道的汤汁。季先生住院期间,乐教授也经常煲好一锅他爱喝的红菜汤送到医院去,我们在季先生家里也见过乐教授给他送汤。所以,大年初一,就请乐黛云夫妇一起去北大南门的烤鸭店吃烤鸭。 季先生对吃烤鸭很有感觉。后来认识了季先生的孙女季清,她也回忆说爷爷喜欢吃烤鸭,每次全家聚都是吃烤鸭。我们请季先生吃烤鸭很有意思,都是要两套,吃一套带走一套。看到季先生大开胃口,我们一起去的人都很高兴,这个时候季先生也很幽默,经常给我们讲一些留学时期生活中的趣事。可以看出,季先生的留学生活仍旧在意识深处影响着他的生活。 回忆与季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幸运而又感佩。尽管从年纪上,我们与季先生属于祖孙辈的关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与季先生像朋友般的相处。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