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歌声里的传承--刘凯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凯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示,包含刘凯老师从出生一直到如今九十多岁的高龄的内容,书中重点就是作者的职业生涯和作者投身革命事业、音乐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包括年少从艺,投身革命,转型从教,发挥余热,永远创新等内容,同时书中也写个人生活的点滴,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刘凯,女,中共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教系声乐教授。 1948年3月参加革命,在“东北音乐工作团”任合唱队领唱、独唱演员。 1948年11月份,沈阳解放,随音工团进驻沈阳,音工团改称“鲁艺音工团”。 1949年,沈阳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被音工团派到学院全面学习。 1951年攻读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大学部,圆小时候出国深造的梦,师从俄侨,意大利美声学派声乐专家阿恰依尔。 1960年毕业后进入哈尔滨艺术学院任声乐教师,1965年学院与哈师大艺术系合并,1990年离休,被学院留任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几十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 目录 第一章 启蒙 第一节 在一面坡镇 第二节 在尚志中学 第二章 初到东北窨艺 第一节 东北音工团 第二节 东北鲁艺实验音工团 第三节 第一次文代会 第四节 返乡 第五节 1950年在沈阳为毛主席演出 第六节 跟随东北音工团来到哈尔滨 第三章 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 第一节 选择 第二节 拜师阿恰依尔 第三节 在第八中学校 第四节 成家 第五节 在第九中学校 第六节 毕业考试 第七节 在阿恰依尔声乐学校l 第四章 进入哈尔滨艺术学院 第一节 调转 第二节 始执教鞭 第三节 探索教学方法 第四节 考试 第五节 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第六节 新的艺术实践 第七节 《江姐》 第八节 两院合并 第五章 与沈湘先生 第一节 初见沈湘先生 第二节 汇报演出 第三节 北京求教 第六章 探索与融汇 第一节 与伊藤温教授 第二节 与伊丽莎白·托德教授 第三节 离休与家庭 第七章 掌生感言 后记 附录 序言 鲁艺音乐工作团是抗战 时期特定条件下成立的专业 音乐团体。其工作内容包括 创作、表演、理论、辅导等 方面,是于1940年秋建立 的。经1942年整风运动, 鲁艺戏剧部和音乐部联合演 出了秧歌剧、歌舞小戏等, 改变了过去戏剧与音乐互不 联系的状况。经整编后,戏 剧和音乐融为一体,称为“ 戏剧音乐部”,鲁艺音乐工 作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撤销 的。 1946年冬,鲁艺到东北 建立起东北大学文艺学院, 又建立了戏剧系与音乐系。 当时为了巩固东北革命根据 地,搞好土改,支援解放战 争,将两个系联合组建起四 个文工团,分别在佳木斯、 牡丹江、通化、丹东一带展 开宣传工作。 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 陆续解放了一批大、中城市 。为适应大城市文化工作的 特点,东北局宣传部决定在 哈尔滨建立“东北音乐工作 团”,简称“东北音工团”。 刘凯同志就是在这种情 况下于1948年春参加哈尔 滨东北音工团的。她虽然右 腿有残疾,但她身残志不残 ,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生 活上她比别人要克服更多困 难,可她不惧艰苦,勇于向 困难挑战。她的音乐素质先 天优越,而她不满足于现状 ,坚持追求更高的目标。在 演唱上她既有中国民族韵味 ,又能借荐西洋唱法的优势 ,唱响时代精神,宣传前线 解放战争的捷报。刘凯同志 很快在东北音工团从一个合 唱队员晋为领唱、独唱演员 ,是团里骨干青年。 1948年底,沈阳解放后 ,“鲁艺”的五个工作团即刻 集中于沈阳,又恢复了学院 编制,积极筹备招生办学。 设有音乐、戏剧、美术三个 大系,一个舞蹈班、文学研 究所和一个实验剧团与实验 音工团。不多久三个系都改 为“部”,实验音工团改为“ 鲁艺音工团”。因为沈阳是 当时东北最大的城市,刚刚 解放,需要开展大规模宣传 工作,刘凯同志除经常在剧 场表演外,还需要活跃于大 街小巷。她情绪高涨,受到 群众热烈欢迎。 1949年初,鲁艺音工团 领导决定送她到本院音乐部 全面深造学习,对她的要求 是既要完成学习任务,还必 须参加团内的所有演出工作 。这无疑是加重了她的负担 ,但她高兴地接受了上级指 示,并表态:一定不辜负领 导栽培,坚决完成任务。她 抓紧一切时间,起早贪黑, 中午不休息,抢时间练琴、 补课。期中考试,受到各科 教师的好评。我们是新建学 院,学制上原计划三年毕业 。因为解放战争尚未结束, 没有按原计划进行,有的学 习一年或两年就毕业参加工 作了。而刘凯同志一直坚持 学到两年,看出她是决心念 满三年毕业。 1950年,我与文学研究 室的诗人胥树人同志合写一 部《森林之歌》交响合唱, 刘凯同志担任带有民族说唱 风格的第一乐章女声独唱。 她表演得很出色,受到东北 局宣传部长刘芝明的夸奖与 高度赞誉,并得到全场观众 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她又要 为李劫夫同志的新作品做音 乐视唱合作准备。就在这时 抗美援朝开始了,上级命令 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包括鲁艺 音工团,即刻撤到哈尔滨市 ,停止一切正常工作,全力 支援抗美援朝。刘凯同志就 此终止了音工团的演唱工作 ,也没完成她读到三年毕业 的志向。 刘凯同志为了圆自己小 时候的梦,经向鲁艺音工团 申请,顺利考取了哈尔滨苏 联高等音乐学校大学部进一 步深造。 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丁 鸣 导语 这是一本自传类图书,讲述了中国意大利美声学派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代表刘凯的成长、教学生涯。 本书旨在通过她对个人艺术成长的回顾,展现美声歌者学习、演出,精进的全过程。本书文风朴实,语言严谨到位,既有可读性又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后记 这份回忆录,是我在耄 耋之年自觉思路还清晰,偶 然有这个意念后写下的。我 的初衷并不是写书论著,只 想将自己一生对声乐的酷爱 及立志攀登的经历记录下来 ,留给后人回顾。待我停下 笔,准备出版时,同学们一 致要求说:“老师以自传形 式写出个人为了追求心中挚 爱不惧艰辛、孜孜不倦拼搏 的一生,这种精神对于我们 以及我们的后代有着极为宝 贵的传承价值!但其中略感 欠缺的是,对老师在声乐专 业发展中,得益最大、最受 影响的”南有舒什林,北有 阿恰依尔”这两位在中国名 声显赫的俄籍声乐艺术家、 教育家笔墨不多,尤其对舒 什林教授严谨的学术理论和 科学的声乐技术训练牵扯层 面少,而当今能谈论学术方 面问题的人中,您最具有话 语权了!”我想我应该采纳 大家的建议,应尽我所知, 在后记中对这方面做一点补 充。 我非常自豪,有幸成为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为中国培 养出第一代歌唱家的,中国 声乐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俄 籍声乐教育家舒什林教授的 间接传承人。舒什林教授于 1930年由哈尔滨聘到上海 国立音专任教,他在1931 一1938年间,培养出我国 第一批五名高端声乐学子, 他们是胡然、斯义桂、黄友 葵、郎毓秀、唐荣枚。我的 声乐启蒙导师唐荣枚先生, 是在1935年人学,1938年 10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她没 有选择出国深造,而是跟随 一些爱国青年奔赴中国革命 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文艺 学院任声乐教师,而当年鲁 艺办学是根据毛主席对文艺 的方针路线,文艺工作者要 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要 求“洋为中用”。唐先生积极 响应这一号召,向中国民族 、民间艺术工作者学习,逐 渐在她表演曲库中,增添了 新的歌曲?她首先演唱冼星 海黄河大合唱《黄河怨》, 刘炽的《翻身道情》,中国 地方民歌等。 唐先生1946年随鲁艺学 院来到东北,参加支援解放 战争,任鲁艺文工团三团副 团长。1948年哈尔滨成立 了“东北音乐工作团”,她兼 职合唱队声乐艺术指导。几 个月后,1948年11月份沈 阳解放,成立东北鲁迅文艺 学院,她任声乐系副主任。 我就是在这时(1948年 春季参加东北音工团合唱队 )开始接受唐先生美声发声 训练。我团进驻沈阳,改名 为东北鲁艺音工团,第一时 间我便接到上级指示,要求 我尽快到学院报到,全面安 排上课时间,我怀着惊喜之 情,首先就来见我的主修声 乐导师唐荣枚先生,她见我 表示热情欢迎,并照顾我可 以自行安排上课时间(因为 怕鲁艺不脱产学习)。随后 她对我说,当她得知鲁艺音 工团要送我进鲁艺学院进修 ,并主修声乐,还必须进她 的班上时,她有些心存疑虑 ,因为她很了解我,认为我 既有很强势的音乐才能,人 又锐敏要强,从专业上看是 位全能的抒情女高音,声音 宽、厚、亮,音色甜美、灵 活,极富弹力和金属性。她 说:“听你唱高音那么轻松 ,好似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 ,像这样的素质,如果放到 我导师舒什林教授那里,他 会毫无悬念地为你打造意大 利美声基础。可是当前你的 情况是,在你的顶头上级心 目中,你是民族演唱的第一 人选,所以我真不知怎么教 你。好在我很快找到一条线 索,想到了具体培养你的潘 奇,当我们学校刚刚建成, 她就抢先找到我谈,要求我 亲自教你,并希望我能把在 我导师那里学到的精髓传承 给你,我摸到这张底牌不难 想,她与我对你的专业发展 想法是一致的。这使我解除 了疑虑,我与潘奇可双管齐 下,她继续指导你掌握民族 语言、声韵规律,我可以放 心专一为你打好西方美声的 基本功,你今后就可以“洋 为中用”,在表演民族作品 时借鉴西洋美声。” 从我进学院开始系统学 习声乐基础课时起,唐先生 就一再强调好的歌唱,必须 要打好基本功,重视一切技 术方法运用自如,成为诸种 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之中。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 声各器官的活动,就是人声 的乐器。发声的各器官有各 自的功能,如呼吸能使声带 振动,共鸣可使声音洪亮等 等,任何声音都不是孤立的 、单独的作用,要依靠声带 的活动和呼吸的推动作用。 我在这个初级阶段学习中, 感到受益最大的就是采用了 世界无数声乐专家所共识的 “横膈膜一腹式呼吸法”,也 是意大利学派传统教学中十 分重视的呼吸方法,认为呼 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美声 唱法原则之一。事实证明古 老意大利学派称“谁懂得呼 吸,谁就会歌唱”是有道理 的。呼吸在日常生活中是吸 与呼,有规律、有节奏的两 种活动,而用在歌唱上,呼 吸是发声方法的根本。 a.吸气是唱歌前的准备 ,要想生活中闻花香、打哈 欠,用垂直方向往下延伸到 胸腔下部,横膈膜的周围。 在气吸人上腹横膈膜处,要 保持住,免得在唱的过程中 ,气息泄露或造成供气不足 。气要吸得深些,保持稳定 不动,使每个音、每个字, 做到既灵活弹力,又均匀稳 定,在演唱过程中始终保持 这种状态。 b.呼气是歌唱的开始, 下腹内收与吸气保持反向运 作,这一吸一呼使两者产生 对抗压力,支持点在小腹, 即脐下二指(丹田部位)正 常音波的 精彩页 第一节在一面坡镇 1932年我生于哈尔滨一面坡镇。受喜欢唱歌的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唱歌。 我的父亲叫刘耀东,吉林省永吉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因为他是独生子,所以家里对他寄予厚望。他还没读完高中,就被送往哈尔滨,在中俄合办的“高等工业学校”读书(1938年该校与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合并,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父亲在土木工程系俄文班,是班里的高材生,而且爱好文体活动。在读书的过程中,因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曾中途辍学,所以断断续续于1940年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母亲叫邹玉瑛,出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辽阳县。她的父亲是个小职员,家里的四个孩子都读了书。 母亲从奉天省教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就随她做牧师的二哥来到哈尔滨,并与正在读书的父亲结了婚。婚后,在哈尔滨道外的太古小学校任国语教师。因为她就读于教会学校,所以她自然也就成了教会的信徒。每逢星期日,母亲就带着姐姐刘兢和我到教堂做礼拜。由于我在唱圣歌时嗓音出众,被负责教会童声唱诗班的辅导员——一位英国的修女看中,吸纳我进了童声唱诗班,当时我只有五岁。在培训中,这位修女被我天生的一副甜美、醇厚、亮丽的嗓音所吸引,她非常欣赏我的条件,就对我母亲说:“夫人的这个小女儿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不仅音色动人,并有着很高的音乐悟性。是我所见过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音乐应该从小时候培养……”然而,当时的东北完全被日本帝国主义所霸占,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人家家生活在精神紧张、经济困难中,确实无力在这方面投资。这种状况,英国修女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向母亲提出了一个建议,待她在中国教会任期满时,我的年龄也更大一些,她愿意带我去英国。那里的教会一定会伸出友谊之手,让我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还向母亲表示,她的话是认真的。我父母对她的想法自然是非常满意。自己无能力,别人要帮助,这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于是全家整日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不幸的是,七岁那年我患上了小儿麻痹,右腿致残。就这样,日夜期待的出国学习的愿望竟成了泡影。 1940年是日本鬼子在哈尔滨的黑暗统治最为残酷的一年。他们到处抓捕“反满抗日分子”,尤其是文化界人士,最容易被以这种借口抓走。所以这些人天天处于紧张恐惧、焦虑不安之中。而父亲就是在这一年勉强读完了大学。我们看着父亲的样子,好似一天也待不下去了。眼前的道路对他来说只有两条:一是跟随工大的一些进步同学投奔苏联寻找出路;二是回到珠河县(今尚志市)一面坡镇,那里有祖父留下的一所空宅院。而选择了第二条路是内心深藏着国仇家恨的父亲,永远也打不开的死结。那时母亲刚刚为刘家生下第一个男孩,也就是我的大弟弟刘钢。刘家终于有继承人了,这是父亲盼望多年的大事。对于弟刘钢,父亲是如获至宝,非常宠爱。所以在这个时候,父亲不可能让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而自己选择出国谋生。所以考虑再三,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父亲只能带领全家离开哈尔滨,迁回到珠河县一面坡镇刘家宅院里,暂避风险。 回到小镇上,大人孩子都觉得这里比哈尔滨安静。祖父的旧宅空空荡荡,很亮敞,前后四个院套,仅住几户刘家的亲属。于是,我们一家五口便成了这大宅院的主人。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