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交互:校本教研中教师领导力提升的新机制》尽可能采用适切的方法展开研究过程,文献法用以梳理分布式领导与校本教研的历史脉络,访谈法为《分布与交互:校本教研中教师领导力提升的新机制》的扎根理论与个案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材料,《分布与交互:校本教研中教师领导力提升的新机制》书末一部分以Nviv012作为辅助分析工具实现对以校本教研为主题的扎根理论的研究,通过三级编码(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形成“校本教研主体间影响机制”的模型并以此为依据为学校层面实施校本教研提出可供参考的路径优化策略。
将分布式领导作为一种解困的可能视角,其原因在于分布式领导在构成要素、理念倡导以及组织结构方面体现出与校本教研不同程度的耦合,这是二者得以聚合的前提。针对校本教研行政化的问题,《分布与交互:校本教研中教师领导力提升的新机制》回应了分布式领导在校本教研实践中遇到的“分布”、“赋权”以及校本教研中领导者与跟随者边界的问题。领导力在学校教学结构中的分布有四个依据,分别为领导职能、学科类型、学校规模、发展阶段。领导者对教师群体的赋权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分布式领导在理念上重视教师权利的实现,但是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系统内的赋权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赋权的认识集中在行政事务增加等方面,这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方向相悖,教师更愿意通过师徒结的方式实现自我进阶式的成长。此外,领导者与跟随者在校本教研中的关系经历了从静止到流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校长作为行政领导者角色的消隐、教师作为教学领导者角色的提升,二者关系在理论上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转变。
杨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范德堡大学访问学者(2017.9-2019.9),上海师范大学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近年来,先后在《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育学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报》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曾参与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中国学校现代化标准及区域试验研究》(课题批准号16JJD880016);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VGA170001)。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校本教研在发挥专业组织功能的同时依然受到行政化干扰
(二)分布式领导将提供一种走出困境的新视角
(三)关注教师发展是研究者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
二、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分布式领导
(二)校本教研
四、研究动态
(一)关于分布式领导的研究
(二)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
(三)以往研究有待加强之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访谈提纲设计
(一)访谈对象的抽样原则
(二)访谈提纲的拟定依据
(三)题目表述与调查方式
七、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一)研究信度
(二)研究效度
(三)研究的理论饱和度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困境与转向
一、校本教研之困:专业组织中难以褪去的行政化色彩
(一)机械化“分工”滋生以“量”为主的评价导向
(二)“自上而下”的教研制度折损教师的自主性
(三)教研组织的边界问题导致主体间沟通不畅
(四)教研主体的“亚行政化”趋势
二、东西方领导力思想聚合昭示出脱困的转机
(一)西方领导力理论:分布式领导的两个转向
(二)东方领导力思想:从“太上,不知有之”说起
三、交汇之处的疑问:分布式领导的教育学意味
(一)分布式领导为何成为当前教育领导领域关注的焦点
(二)对学校教育而言,它是处方还是视角
……
第三章 分布式领导:一种解困的可能视角
第四章 分布与赋权:校本教研的领导方式
第五章 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关系及其边界
第六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机制探寻与路径优化
余论: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