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女性以何种方式参与和影响了文人的文学活动? 她们又是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他们的作品中? 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盛极一时。女性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生态乃至文化格局中的一部分,其思想与艺术价值也只有置于文学生成的环境并与相关的文学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才更有意义。显然,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与女性的关系、对女性的书写是女性自身创作的最好的参照。 本书以文人与女性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闺阁”与“画舫”两个角度切入,探讨该时期江南文人对女性的书写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折射出来的文人心态和社会风尚,通过挖掘史料,考证原委、分析内涵,勾勒出一幅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与文学图景。 作者简介 李汇群,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媒体策划人。出版《湮没的时尚·云想衣裳》等多部著作。主持“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时尚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传承”等多项课题。 目录 序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江南文人与闺阁伴侣 第一节 文人对闺阁之奖掖 第二节 闺阁对文人之影响 第二章 江南文人与画舫冶游 第一节 画舫冶游的文人群体钩稽 第二节 嘉道时期的画舫冶游 第三节 画舫冶游与文人书写 第三章 江南文人的情感话语和女性书写 第一节 “仆本恨人”:情感话语主体的建构 第二节 “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 第三节 女性的投射和文人的挪用 下编 第四章 车持谦及其“画舫”系列 第一节 “捧花生”其人其事考 第二节 《画舫》系列与《板桥杂记》的互文 第三节 青楼书写的背后:理想与策略 第五章 陈裴之的真情与幻情 第一节 用世之志与人世之痛 第二节 文情交融的闺阁唱和 第三节 为文造情的悼亡《忆语》 第六章 蒋坦和关镆 第一节 《秋灯琐忆》创作年份考 第二节 蒋坦、关镆身世及交游考 第三节 虚构与逃脱:心灵世界的对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盛 极一时,这是近些年广受 学界关注,尤其受女性学 者关注的一个课题,随着 研究的展开,大家越来越 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忽视 女性的创作,不仅无法完 整地描写清代文学的基本 面貌,而且可能因为这一 缺失,导致对其发展原因 、演变过程的简单化处理 。不过,这种简单化处理 也并不会因为女性创作受 到的关注就自然得到克服 。相反,若是孤立地研究 女性创作,同样可能会影 响对女性创作价值准确的 判断。事实上,由于生活 范围的狭窄,清代女性文 学创作虽然很有特点,但 是总体成就似不宜夸大。 女性文学创作的意义也许 主要不在其本身的艺术贡 献,而在于整个文学生态 乃至文化格局中的一部分 ,其思想与艺术价值也只 有置于文学生成的环境并 与相关的文学活动联系起 来考察才更有意义。显然 ,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与 女性的关系、对女性的书 写是女性自身创作的最好 的参照,李汇群的《闺阁 与画舫:清代江南文人的 情感话语和女性书写 (1796—1850)》非常 明智地将文人与女性的关 系作为研究的重点,使女 性的创作与对女性的书写 在相互影响的意义上,得 到了更为恰如其分的揭示 。 汇群是从“闺阁”与“画 舫”两个角度切入文人与 女性关系的,通过挖掘史 料,考证原委、分析内涵 ,勾勒出一幅清代嘉道时 期江南地区独特的社会文 化与文学图景。这一图景 或许与重大的政治动荡和 社会文化的主流还有一些 距离,但它作为历史真相 的一部分,是我们更全面 把握社会内在发展脉络必 须顾及的深隐层面。嘉道 时期是闺秀诗集编纂的一 个高峰时期,这是不少人 都注意到了的基本事实, 汇群在对这一事实作了认 真的梳理阐发后,又进一 步强调了女性对文人及其 文学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母亲 、妻子的文学活动都会对 儿子、丈夫影响甚大;闺 阁女“士”与士人的交往唱 和更为普遍;而女性也更 多地成为了文人书写、咏 唱的一个对象和题目。其 中有些方面虽然是不言而 喻的事实,如母亲、妻子 对儿子、丈夫的影响,但 因古人疏于记载,往往鲜 有提及。对此,汇群是下 了很大的功夫的。比如书 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在科考社会中,对于 文人而言,最伤心的莫过 于科举的失败和仕途的不 顺。而闺阁女“士”,由自 己在男性社会中的弱势位 置,而能够很好地体味到 文人内心的困顿和挣扎, 因而出语安慰往往颇能切 中款曲,委婉动人。如前 文已经提到过席佩兰和孙 原湘这对文学伉俪,席佩 兰不仅能够在诗文创作方 面给丈夫很好的鼓励,更 难得的是她于夫子落第时 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其着 想,予以开导劝解……… 有如此深明大义的夫人, 无怪乎孙原湘后来会于居 官不久后即辞职,并与之 同隐了。像席佩兰这样的 闺阁女性在当时不是个别 的现象,如徐达源之妻吴 琼仙也曾于徐达源入都时 倾心赠言,而作为张问陶 的妻子,林环更以“发君 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 酒家。修到人间才子妇, 不辞清瘦似梅花”的落落 赢得士林称赏。 显然,在考察男性的 事功、思想时,这些生活 细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 然而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出于同样的思路,汇 群注意到一些文学史上一 向受到冷落的人物,如车 持谦、陈裴之、蒋坦等。 眼光的下移,将重心转向 二、三流的作家,是近二 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 个倾向,其得失不可一概 而论。由于名家名作研究 已趋于“饱和”,当研究者 感到难以置词时,便不得 不别觅洞天于荒郊野径, 其劳作虽可能有填补空白 的意义,有时却也不免夸 张其事或故作惊人之语。 不过,汇群之关注文学史 上次要人物倒并不只是因 为前人鲜有涉猎,足以申 论。更重要的是,这些各 具特点的研究对象,有助 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清代文 人的女性观念及相应的女 性书写。所以,她在“结 语”一条小注说,她并不 完全认同“第二流”“第三 流”的说法来指称“大家” 之后的其他文人群体,说 到底,文学作品的流传也 是一种偶然和必然结合的 结果。在“当时”的平面上 ,文人群体中彼此认同和 划分的标准,往往和后世 有着很大的差别。我赞赏 她的这一观点,也赞赏她 由此展开的分析。当一个 研究者摆脱了某种固定的 思维模式后,就有可能在 纷繁的现象中,提炼出真 正具有理论涵盖意义的结 论来。汇群对所谓“真情” 与“幻情”的剖析,就是如 此。大而言之,她指出从 晚明到嘉道二百年的时间 ,文人对“福薄才女”的书 写,将其普通现实的人生 涂上种种幻美的色彩,这 种种“修改”或者说“伪造” 中折射出来的其实是文人 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痛悼 。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文 人的青楼书写中。小而言 之,她指出陈裴之《香畹 楼忆语》对文字本身的关 注甚至超过了对紫湘本人 的悼念,使得真情经过发 酵和夸张成了服从于行文 需要的一段幻情;而蒋坦 《秋灯琐忆》空灵隽永的 文字与他和关锁真实生活 之间存在着的差距,折射 出来的蒋、关二人对待婚 姻的不同态度,等等。如 此洞幽烛隐的分析,不仅 需要对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