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溪水无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维庭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散文作品集。收入作者近几年来写的散文作品。全集共分四辑,分别为“江湖回味”,“光阴故事”,“朝履夕记”,“博友往来”。文字作这样分类,能够反映出文字的内容,故不再作赘述。 作者简介 孙维庭,上海市人,笔名围庭,退休前在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任职。业余写散文自娱,散文作品散见部分纸质媒体。2014年结集出版散文集《今生相遇自己》。 目录 第一辑 江湖回味 艾米果 青团 湖沟烧饼 羊肉食事 青鱼,黄鱼 上海早饭的流行吃法 上海小青菜 马兰头和香椿芽 高邮饭店 过年忆旧事 第二辑 光阴故事 西新街 洗澡 我的上海故事 槐树街 杜家宅那株银杏树 柜台酒 剃头 暑日忆暑 栗子的回忆 我看世界杯 端午忆旧 拔牙 看戏 这一天依旧还是忙碌 喝醉酒的事 上海西站 第三辑 朝履夕记 成都的印象 又去武汉 又上岳阳楼 济宁手记 去了次溧水 太湖西山 当年鲁迅就住在这里 九龙峡 木渎镇上 娄塘老镇 游南北湖 蚌埠游踪实录 老子炼丹的地方 像鸟儿一样掠过草原 天马山 严子陵钓台 嘉定虎踪遗迹 第四辑 博友往来 《今生相遇自己》自序 寄书 福州路上淘书 壮岁依旧梦天涯 秦超其人其文 芭蕉,其叶潇潇 广超这人 收到《翥云》馆刊 读董素芝的散文 读《半地碎影》 《柴门清话》及其他 序言 满纸春心墨未干(自序 ) 开始写散文大约有七个 年头了,七年来,涂涂抹抹 积下三百多文,几十来万字 。写得不算多,认真程度却 不算顶差,从最初的练练手 ,到现在能写成完整的文字 ,并且不时被一些纸质媒体 选用,2014年还整理部分 文字出版了散文集《今生相 遇自己》。单从写作而言, 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 些进步。 一些喜欢我文字的朋友 说我为文率真,不作假,这 里除却溢美的成分以外,我 觉得基本上还是说对了。我 不知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做到 这一点,但我的价值取向、 我做人的标准是说真话,做 实事,以真面貌示人。我相 信,与我交往过的人,对我 这一特点基本上是持肯定意 见的。就是与我意见不合的 人,他们也不会认为我是一 个油滑的人。文如其人,我 的文字倘若真如我的做人, 实乃幸事。 已结集出版的《喝茶》 《感受黔东南》《阊门横街 》《在新场古镇》《迷离的 金陵王气和胭脂》《槐花洲 》和本书中的《槐树街》《 拔牙》《洗澡》《高邮饭店 》《看戏》《杜家宅那株银 杏树》《太湖西山》《柜台 酒》等三十来篇,是朋友们 觉得我写得比较顺溜的文字 。这些差不多是写作总数的 十分之一多一点。从中可以 看出,一方面是好文不易得 ,另一方面说明我不但愚笨 而且还有些懒惰,两千多个 日子才写出这少得可怜的文 字。不过让我聊以自慰的是 ,毕竟我还在坚持写作,还 能够坚持。 散文圈的朋友常说,散 文里数游记最难写,我因常 到一些地方走动,所以游记 写得多一些。我料想我写的 一定很差劲,不料有些朋友 却认为我的游记比我的随笔 散文写得好。我其实是明白 的,游记也决不会好到哪里 去,可见,那些随笔散文的 问题更多。抱着学习的态度 ,我有意识地加强练习游记 以外文章的写作。岳阳熊伟 民先生评论《喝茶》说:“ 文字自然坦诚,厚朴真诚, 不作雕琢。”这位散文家我 并不认识,他这样说应该算 是由衷而发。而相识多年的 芭蕉雨声这样评论《柜台酒 》:“读着有小小说的引人 入胜,又有散文随笔的疏朗 和逸致,文笔老辣练达。” 虽与芭蕉雨声熟识,但她不 是一个没有原则而一味讨好 奉承别人的人。这两位都是 写作散文的好手,自然也识 文字。他们给予的点赞,可 能是褒奖作者的某种追求。 我明白这一点,决不会因此 而翘尾巴,还真的以为自己 文字好到什么地步了。 散文有多种作法,究竟 以遵循哪位大家的戒规为好 ,这真的很难说。我以为, 还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 活观感为出发点,多阅读, 多思考,在比较中悟道,从 而找出适合自己的写作路子 。在具体写作时,应该奉行 这样的原则,即事多题繁可 以将篇幅拉长写,小意思的 内容尽量缩短来写,切不可 短话长讲,简事多写。现在 的散文界有种不好的风气, 写文章不是以把自己的真情 实感表现出来为目的,而是 一味地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 ,文字表面非常漂亮,动辄 万言,洋洋洒洒,这其中当 然有些内容烦冗必须这样写 ,但大多数长得没道理。有 些文字一看题目就明白,这 个人又来“飙高音”了,比如 有一文叫《一只什么鸟的沉 思》,我翻书刚一触及这一 题目迅即跳了过去,一万多 字,就是说一只鸟的沉思, 鸟又不是人,它哪来那么多 的沉思,纯粹是无病呻吟。 如果你真的有忧国忧民的情 怀,大可直言不讳地去写治 国方略,何必借一只鸟说这 么多废话呢! 散文写作门槛很低,谁 都可以来上一篇,但要写得 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忆 及写作过程,一方面是苦涩 感,一方面是甜蜜感。成就 一篇好的散文有诸多因素, 如对生活的观察的深浅以及 阅历是否丰富,还有知识储 备及才气运用等。我常因这 些原因写着写着而停下笔来 ,我怕费了好大力气写了一 堆废字而难以表达内心的情 思。如果真的写成豆腐渣文 字,我会黯然神伤好几天, 也有写顺的时候,写好了就 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并 为此一连数天沉浸在甜蜜中 。苦涩与甜蜜交叉贯穿了我 写作生活的整个过程。我不 知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我认 为,写作其实就是与自己较 真的过程,战胜自己包括懒 惰在内的一切不足,慢功磨 细活,坚持下去,总会有收 获的。坚持与付出越多,收 获越多。 我周围一些朋友虽然不 是散文圈里的人,却一直关 注我的散文创作,给了我很 多鼓励,其中维汉兄每次见 面都非常关心《溪水无盐》 的出版,并一再问我有什么 需要帮忙的地方。植多兄在 我修改书稿时给予诸多文档 管理方面的建议。还有倪杰 兄,他把他姐夫任国培先生 “满纸春心墨未干”的书法作 品转赠与我,并坦言书写的 这几个字符合我散文写作的 现状。我不懂书法,字写得 怎样,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觉得这一行字写得有精 气神,喜欢,并且意思好, 符合我的心境,于我有激励 作用。古往今来多少事,满 腹情感酿文章。我虽已步入 花甲,但一颗“春心”仍然萌 动不已,爱日光也喜月夜, 爱山川也喜百花,家事连着 国运,个人维系着社会。有 喧嚣,也有平静,喧嚣过后 更平静,每当这时坐至桌 导语 作者是一个感情色彩丰富的人,为人亦率性,其所作文字,俱见真性情。文字大多原生自然,给人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其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善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 精彩页 艾米果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这天人们总习惯吃些冷食。比如上海人吃青团,浙江湖州人吃粽子,山东泰安人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江西赣州人吃艾米果。这里就说说艾米果。 有一年的清明节,我出差到了赣州。这天早起洗漱完了到马路上找吃的,走到尚书街时,看见小饭馆的玻璃橱柜里展示着一种色泽翠绿的食品,当地人叫艾米果。 艾米果有点像青团,又不太像。它们都是糯米粉做的,青色,但形状与青团团子的模样相差甚大,艾米果有长条的、饺子状的,更多是三角形的。馅心咸味,食材好像是春笋、豆干、鸡蛋皮、猪肉等,将其剁碎,然后搅拌在一起。这对喜欢吃咸的人来说,咸香的感觉远胜于青团豆沙甜腻腻的味道。记得那天我连吃了三个艾米果。结果是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直到中午吃饭时,我一点儿饿意都没有。 次日早晨,又来到这家小饭馆。这才注意到,小饭馆的招牌上写着“陈嫂饭馆”几个字。只见一位中年妇女,笑盈盈的,腰上围着蓝花布裙,一边收钱一边干活,手脚很利索。这人应该就是陈嫂吧。问了问,果然是陈嫂。 时间尚早,饭馆里就我一个吃客。因为闲着,遂向陈嫂请教艾米果该怎么吃才好。陈嫂说,糯米粉做的食品凉了以后发硬,有一碗热汤就着吃才好。我觉得挺有道理的,点了一碗心肺汤,这是当地人最爱喝的。汤煲了一夜,猪心猪肺都快被煮烂了,撒些葱花,香气十足。咬口艾米果,喝口热汤,艾米果遇上热汤,顿时变得糯软了,胃里也舒服多了。 边吃边和陈嫂聊艾米果的事。 艾米果是当地客家人的小吃。每年的三月,艾叶茂盛,当地人便到野外采撷,回家洗净,用热水焯一焯,挤出绿汁,掺入糯米粉里。揉搓至粉团,再擀成小饼,把馅料包进去。 艾米果起源于清朝。当时有个叫艾嫂的人无意中发明了这个做法。大家觉得好吃,就传开了。艾叶是味中草药,有温肺暖脾、散寒去湿的功效。艾米果压饥耐饿,当地干体力活的都爱吃。我说我不干体力活,我也爱吃。陈嫂笑了。 赣州的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而来。客家人在中原时习惯于食用面粉。到了南方,为缅怀故土,他们结合当地种植糯米的情况,用糯米粉做出了饺子状的食品,最后慢慢演化成艾米果这样既有饺子形,又有长条样、三角形的糯米食品。作为一种风味小吃,艾米果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艾嫂发明艾米果也许只是一个方便口传的传说,有点神奇,也很美妙,人们爱在茶饭之余津津乐道这件事。与确切查出艾米果的出处相比,我更乐见于我身边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因为弄明白这件事毫无意义,而艾嫂的发明更令人心存遐想和美好,我宁愿这是真实的。 中国幅员辽阔,一样的节日,各地吃的东西不尽相同。但清明节吃冷食是相同的,这些冷食均与植物的绿叶有关,青团用的麦汁,粽子用的苇叶,生苦菜是绿叶,而艾米果着绿,用的是生长在野外的艾草,不但野意足,颜色也最深。 2018年4月2日 青团 青团是糯米粉与浆麦草汁或艾叶汁和在一起做的团子,里面馅料为豆沙。临近清明,无论超市还是一般的食品店,或者点心店,各种青团均被摆在显眼的地方。清明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习俗。 小时候吃青团是很稀罕的事情。我九岁那年,乡下的外婆去世了,消息传来,母亲掩面痛哭。因忙于家务和厂里请不了假,母亲没有办法赴山东见自己母亲最后一面。为寄托哀思,母亲在上海自家的方桌上为外婆设了一个灵位。按山东人习俗,本该在外婆的遗像前放两盘饺子的,为省事,母亲随了南方习俗,买了十个青团充作供品。 由于从没和外婆相处过,对于外婆的死,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伤心。我也哭了,那是看见母亲哭了才跟着一起哭的。母亲泪水哭干了,我把外婆过世的事也忘记大半了。这时肚子叽叽咕咕地叫,心里惦念的是桌上绿油油的青团。我知道,只有等待祭奠结束了,方桌上的青团才有可能成为果腹之物。次日早晨,母亲一边煮泡饭,一边撤去灵位。泡饭煮好了,灵位也全都撤下了。早饭是每人一碗泡饭,一个青团。吃完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这些先作供品后充早餐的青团过了一夜,已经有点硬了,不过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依然觉得它又香又糯。 好多年后,我出差到福建龙岩。正逢清明期间,大街的早食摊上,到处是卖青团的。但他们不说青团,广告牌上只写“艾饭”二字,有的还放在油锅里炸过。炸过的青团,略带一些金黄色。我买了两个尝尝,香味有余,而糯软度太差。晚饭是业务接待方请客,闲谈聊起了吃青团的事。在座的有位年轻的女士,叫啥忘了。她说:“我们这儿的青团是客家人的做法,用糯米、大米磨成粉面,按适当配比,取山间的艾叶捣碎后与之混合而成,这样的青团有嚼劲。你买的那家店,估计为了节省成本,多掺了大米粉,所以硬邦邦的。”我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说:“明天找家大一点儿的店看看。”她说:“我这网兜里有我妈今天做的青团,比外面买的还要地道,你们尝尝。”说着她就取出几个。从外观上看,她的青团绿中泛黄,放入口中,清苦味重了点,不过轻轻咀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