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沈志远学术思想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王延华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能忽视作为创造主体之现实的人。作为20世纪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理论工作者,沈志远的学术轨迹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演进的历程。本书以沈志远生平“史”的轨迹为线索,对沈志远一生传播及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艰辛历程展开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考察,以文本为对象、以历史为境遇,通过对沈志远在各个研究领域所遗留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的文本解析,力求客观、严谨地呈现出沈志远学术思想的全貌,并期公允评析其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 王延华,女,1982年生,吉林桦甸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研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3项。参编学术著作2部,在CSSCI、北大核心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言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潮流中的沈志远 引言 第一章 沈志远学术思想历程 第一节 从爱国青年到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节 离党不离道潜心著书立说 第三节 在颠沛流离中践行马列主义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活动 第二章 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 第一节 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入与阐释 第二节 译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 第三节 《新哲学辞典》的出版及其学术地位 第四节 在新哲学论战中阐释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 第六节 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 第七节 对新唯物论认识论的阐发 第三章 对历史唯物论的传播 第一节 译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下册)的出版及其基本思想 第二节 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 第三节 论阶级冲突与社会变革 第四节 论“政治”范畴 第五节 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第六节 论“意识形态”学说 第四章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及阐释 第一节 对经济学学科性质的哲学立论 第二节 对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史之梳理 第三节 对商品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 第四节 论单纯商品经济之“小农经济” 第五节 对近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之批判性解析 第五章 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与探索 第一节 论一国社会主义之“可能”与“必然” 第二节 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与范畴 第三节 对苏联计划经济发展实况之梳理 第四节 对战后中国经济现状的对策研究 第五节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之概论 第六章 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之解析 第一节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第二节 对近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之阐释 第三节 论中国革命形式之历史特点 第四节 关于中国社会分配制度的论争 第七章 对人生观的阐发 第一节 对复古人生观及现代西方人生观思潮的批判 第二节 对新人生观的科学阐发 第三节 对革命人生观思想的通俗宣传 第八章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解读与宣传 第一节 对《实践论》的阐释与宣传 第二节 对《矛盾论》的解读与宣传 第三节 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阐释与宣传 结语 沈志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附录 沈志远年谱及著论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 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 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 历史的产物。”理论与实践 之间的张力即内含于主张变 革世界的历史语境之中。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线性轨迹 表明,任何一种理论的生成 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 社会和思维矛盾运动交织的 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时 代精神的精华”,不仅它的 产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 且它的发展和传播亦是一种 历史的产物,它在中国的广 泛引入与传播并非偶然之事 ,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与现实语境的。 20世纪上半叶的近代中 国,经历了一场数千年所未 有之大变动。戊戌变法的惨 烈失败让国人认清了旧封建 王朝的腐朽本质。为挽救民 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进行 了不懈的探索。严复、梁启 超等资产阶级改良家们对西 方启蒙思想的大量输入,孙 中山、章太炎等民主革命家 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的躬体力行,及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继兴起 ,形成了一股股思想启蒙和 精神解放的浪潮。正是在这 场浩浩荡荡的思想启蒙热潮 中,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一 批有识之士如李大钊、陈独 秀、瞿秋白、李达等人引入 中国思想界,并对20世纪上 半叶中国的革命实践产生了 重要影响。 一种理论能否打破时空 限域与另一种民族文化视域 下的话语体系相融合,能否 为另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 接受,取决于此种理论对于 这个民族社会变革过程中面 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所 具有的理论诠释力,与此同 时,一批既精通母体文化又 能慧眼向外寻求真理的知识 分子的接受、会通和创造, 也成为推动这种历史趋势发 展的客观必然。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传播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本土化,主要是由职业革命 家和职业理论家两种不同类 型的传播主体来实现的。这 两类传播主体在马克思主义 被引入中国及其传播之初( 约1927年前),界限并不 明晰。李大钊、陈独秀等一 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 在著书立说、演讲授课,积 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与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在 辛勤奔走于党的组建等各项 革命事业,他们不仅是中国 社会革命的实践主体,而且 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与传播 的研究主体,身担着理论引 入与传播和革命运动的组织 与践行的双重角色。 直至1927年以后,随着 大革命的失败及中国革命形 势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 的学术思潮转向由最初引入 外来学说、思想,开始逐步 转向关注如何从内容和形式 等方面使之更加本土化的问 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 入与传播也开始有所分工, 形成了两类各有侧重的传播 主体:一类是以实践性探索 为主旨,以革命运动领袖为 主体的职业革命家;一类是 以学理性探索为主旨,以知 识分子为主体的职业理论家 。两类传播主体在传播媒介 、传播区域、传播对象、传 播侧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 差异,他们都以其独具特色 的传播模式,在推动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体系建构和本 土化进程中,发挥了各自独 特的历史作用。 职业革命家的传播活动 多集中在地缘辽阔的农村革 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主要以 活跃在该区域的军队战士、 各级干部和参加革命的青年 知识分子为传播主体。他们 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方法化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实 践,即通过具体应用马克思 主义学说的基本观点、立场 和方法来解析中国革命遭遇 的现实问题,制定适合革命 形势需要的发展战略和革命 路线,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 革命模式,并在具体运用马 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实践过 程中及时从理论层面上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与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 态、中国化模式。在20世纪 30年代,融马克思主义理论 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创新型典 范即是伟大的革命实践家毛 泽东。通过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一批职业革命家们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 影响空前加大,并广泛地渗 透到了革命实践和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职 业理论家们主要活跃在以上 海、北平为中心的国统区, 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 路径是著书立说,即在对马 克思主义学说做深入理论研 究的基础上,通过著译、写 文章、举办哲学会、授课等 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散 播到广大民众中去。职业理 论家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 播之路具有鲜明的学术性特 质,彰显和弘扬的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性精神,其目的是 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在国统区 的城市民众了解马克思主义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 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引导这 些阶层的人树立起革命的人 生观,积极投身革命运动。 李达、艾思奇、沈志远、陈 唯实、胡绳等都是20世纪 30年代研究、宣传和普及马 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正是 通过他们的努力,马克思主 义在并未取得政治话语权的 时代背景下,依然能成为中 国文化界、思想界最有影响 力的学说。 回顾历史,不可否认的 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 播,离不开这一批批职业革 命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