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沈佺期是与宋之问齐名的初唐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等一起,推进了五律体制定型、七律体制规范,为唐代律诗发展在艺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他的生平及诗文作品,学界多有研究,但也存在一些空白和谬误。本书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沈佺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辨分析。全书包括四部分:沈佺期家世家庭考、仕历考、考功受赇考、流放驩州考。 本书重视沈佺期生活时代的政治、生活、法律、地理气候、交通环境对于其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重视前人历史地图的应用,补充了沈期生平的记载,也推翻了加于其身的诸多不实之词,纠正了前人对沈佺期诗歌注释的一些错误,有助于人们多角度更全面地了解沈期这一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 作者简介 张效民,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等职。长期从事教育和高院管理、文化、文学研究。著有《典型创造寻踪》《雍涛诗注》《艾芜评传》《流浪文豪——艾芜传》《中国历史文化散论》《湖滨絮语》《心中蓄满露水的诗人——木斧评传》;出版旧体诗集《荒腔闲吟》《江湖野唱》《旅路屐痕》;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应急训练》等。参与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文学大辞典》(马良春、李福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徐迺翔主编)编撰。 目录 引言 第一卷 沈佺期家世家庭考 一 唐诗人沈佺期郡望、籍贯和墓地新证 二 沈佺期父祖仕宦履历考 三 沈佺期兄弟事迹考析 四 沈佺期妻子子女情况考析 第二卷 沈佺期仕历考 一 沈佺期早期仕历新考 二 沈佺期任太子少詹事、太子詹事时间及卒年新考 第三卷 沈佺期“考功受赇”考 一 沈佺期“考功受赇”与张九龄及第问题辨正 二 沈佺期“考功受赇”谤议案真相探源 三 长安二年“考功受赇”“谤议上闻”案的政治背景和性质考辨 四 沈佺期入狱准确时间和长安四年武则天幸西京事件辨正 五 沈佺期狱中生活考 第四卷 沈佺期流放驩州考 一 沈佺期流放驩州真实原因考析 二 沈佺期流放自端州经容州北流赴驩州路线考——兼及古交趾至唐都的驿路问题 三 沈佺期流放驩州去程路线考析——兼及《唐律》流放制度的规定 四 沈佺期的驩州流放生活及其思想状况考析 五 沈佺期驩州诗注释的几个问题 附录一 开元八年前东宫职官任职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征引书目 后记 序言 余庆安*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沈 宋”并称的概念,指的是初 唐时期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两 位诗人。他们二人气质相近 、意气相投,在武后、中宗 两朝为官,以修文馆学士的 身份出入宫廷文会,其应制 诗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写得 富丽堂皇,谨严工整,音节 浏亮,韵律谐美。宫廷中以 沈宋二人为班头应制奉和、 侍从宴游已蔚成风气,有许 多趣闻逸事为人乐道,故二 人堪称词臣班首、文场勍敌 。将二人以“沈宋”并称,一 是因为二人的诗歌风格相近 ,在当时的文坛上有较大的 声望和影响;二是二人以自 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推进了 五律体制定型、七律体制规 范,为唐代律诗发展在艺术 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推 崇并肯定二人对律诗体制定 型成熟的贡献,又将这种律 体称为“沈宋体”。《新唐书 ?宋之问传》:“魏建安后 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 、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 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 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 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 之,号为沈宋。”这段话概 括了数百年间律诗体制发展 定型的过程,从东汉建安时 代起,诗歌创作趋向于追求 声律,以沈约、谢朓为代表 的永明诗人把当时声韵学研 究的成果运用于诗歌创作。 沈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 《四声谱》,将四声引入诗 歌创作,提出“四声八病”之 说,力图将诗歌的声律规范 化,并自认为得千年未悟之 妙诀。永明诗人的四声律, 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音律 协调,是将声韵的谐美流畅 作为诗歌的重要艺术标准。 经过初唐王勃、杨炯、杜审 言的创作实践,五律体制更 趋于成熟。到“沈宋”二人, 更是精心琢磨诗艺,从永明 体讲求四声到精准辨识平仄 ,从消极的“回忌声病”发展 到悟出积极的平仄规律,在 诗律上精益求精,除了要求 一联之中轻重悉异之外,还 要求上一句的对句和下一句 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 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 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 关,通篇声律和谐。现存沈 佺期12首应制五言律,全都 符合这种近体诗的平仄粘对 规则。而其所作七律《遥同 杜员外审言过岭》,写得声 律谐畅,蕴含深厚,被后人 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元稹 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 系铭并序》中说:“沈宋之 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谓之为律诗。”这是“律诗” 之名首见于文献记载。清钱 良择《唐音审体》说:“律 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 始备。”由此,自齐永明以 来两百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 的格律化过程终于完成,故 “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型 的标志。从此以后,近体诗 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加明 确的划分,律诗的规范体制 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诗人在创作上,专工近体或 专工古体渐渐分道扬镳,这 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诗 薮》内篇卷四)。 也许是有感于沈佺期为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美所做出 的独特贡献,于是在读到张 效民所著《沈佺期行实考辨 》一书时,精神为之振奋。 《沈佺期行实考辨》是一部 对诗人生平事迹进行研究的 专著,张效民在充分掌握研 究资料的基础上,集中对沈 佺期的郡望家世、依附二张 、“考功受赇”流放驩州、诗 歌注释等诸事进行翔实的考 辨分析,收获了一系列有显 著学术价值的成果:一是解 决了沈佺期“考功受赇”这个 重大问题,澄清了人们的误 读误传;二是明确了沈佺期 任台州录事参军事、任太子 少詹事的准确时间,对沈佺 期逝世之年提出了新说法; 三是对沈佺期诗歌中涉及的 家庭成员的情况进行考证分 析;四是对前人为沈佺期诗 歌作注释时所产生的错误加 以纠正;五是对沈佺期流放 时所行经的路线做了清晰的 考证。同时,《沈佺期行实 考辨》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 丰,张效民长于考证的研究 方法在《沈佺期行实考辨》 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是 融会贯通,运用大量的文史 哲文献资料,包括引述舆图 、交通、墓志、气候等资料 作考证分析,在资料的运用 上超越了前人。二是善于从 前人的“无疑”处发现问题, 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问 题。三是在分析论证的过程 中,重视还原沈佺期不同时 期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把 握好沈佺期的人生处境、心 理活动、思想情感,力求结 论真实可信。四是在尊重前 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大胆 质疑、细心求证,在反复推 论中做到使自己的论述翔实 可信。 我与张效民相识多年, 知道他博闻强记、腹笥丰赡 ;喜好酒、喜好诗、喜好真 话、喜好抒情;真诚敦厚, 踏实稳当。他从蜀地南迁鹏 城后,既在政府部门任职, 又在高校做主官,后以深圳 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府 参事致仕。无论是在政府、 政协部门,还是在高校岗位 ,他既有谋划民生发展的策 论献于有司,又有文学研究 专著和旧体诗词集面世。他 那两手劳作起来,一手完成 公职任务,另一手把弄自己 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左右开 弓,游刃有余,就是出差到 外地公干,也能一路听到他 谈研究唐诗的心得。多年来 ,他出版的关于中国古代文 学、现当代文学、文化史研 究的著作计有十余种,出版 自己创作的诗词集计有三种 。一个公务颇为繁忙的 导语 本书是一部对诗人生平事迹进行研究的专著,张效民在充分掌握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集中对沈佺期的郡望家世、依附二张、“考功受赇”流放驩州、诗歌注释等诸事进行翔实的考辨分析,收获了一系列有显著学术价值的成果。本书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张效民长于考证的研究方法在《沈佺期行实考辨》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是融会贯通,运用大量的文史哲文献资料,包括引述舆图、交通、墓志、气候等资料作考证分析,在资料的运用上超越了前人。二是善于从前人的“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问题。三是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重视还原沈佺期不同时期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把握好沈佺期的人生处境、心理活动、思想情感,力求结论真实可信。四是在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大胆质疑、细心求证,在反复推论中做到使自己的论述翔实可信。 后记 《沈全期行实考辨》结 集成书,并得以出版,应该 感谢深圳社科院和市社科联 各位领导的关照,尤其是吴 定海院长、刘婉华主任的关 照,本书才有在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出版的机会。严格 地说,在“深圳学人”系列出 版物中,这是一本比较出格 的作品。之所以出格,是因 为这本书的研究方法似乎与 现有的其他书籍格格不入, 研究的内容也有重大差异。 不是面向未来的,而是着眼 于回顾历史的。因此,能得 支持,实在意外。这是我应 该感谢的重要原因。 本书出版还要感谢深圳 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 学校领导为我的研究写作提 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我能够 安心写作。还要感谢许多支 持者。如天津“县志吧”的李 建强先生,他为本书写作提 供了非常实在的资源帮助;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的李建求先生和王璐女士, 成书之前他们就在学报上刊 发了此专题的一些研究论文 ;商务印书馆的苑容宏先生 ,正是他的不断鼓励,使我 获得了完成该书的勇气。特 别要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文学院原院长、广东省政府 参事室(文史馆)原副主任 (副馆长)余庆安先生,他 不顾年高体弱,事务烦冗, 对着电脑读完全稿,并欣然 赐序,使本书大为增色。还 要感谢《岭南文史》《广东 省社会主义学报》的编辑先 生,他们也刊发过这本书中 的一些章节。当然必须感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李镇 编辑,他在审稿中指出诸多 存在的明显问题,提出修改 完善意见,才使本书避免了 许多常识性错误,质量得以 有所提高。还应该感谢该社 的崔晓璇编辑,她居中沟通 联系出力不少。 这里特别要感谢我的家 人,他们充分理解我潜心干 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宵衣旰 食,没有抱怨,一以贯之地 提供支持。 应该感谢的人还有许多 ,恕我不再一一具名,此情 此意,本人自当铭刻在心, 不敢或忘。在此,我对于各 位支持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各 位先生、女士,致以真诚崇 高的敬意,并真诚祝愿他们 身心两健,万事如意! 这本书是完成了,但我 有自知之明。尽管在各方帮 助下努力做了修改,但限于 学识素养不足,又是贸然踏 入一个陌生的领域,错误和 问题必然存在,希望各位方 家不吝赐教。在这里,预先 说一声谢谢! 作者 2021年3月10日记于深圳 南山西丽湖畔 9月再改。 精彩页 第一卷 沈佺期家世家庭考 本卷提要 本卷包含“唐诗人沈佺期郡望、籍贯和墓地新证”“沈俭期父祖仕宣履历考”“沈佺期兄弟事迹考析”“沈佺期妻子子女情况考析”四个专题。与沈佺期相关的郡望、籍贯、墓地,其父祖仕宦履历,其兄弟和家庭情况,此前未曾有人深入地研究过。对于沈佺期这样对于我国诗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大家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近年来,沈佺期弟沈全交墓志、其子沈子昌墓志的出土和20世纪70年代湖北英山县发现沈佺期家族墓葬,为沈佺期家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本卷中四篇考据文章,就是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沈佺期诗歌作品所透露出来的关于家庭、家世的信息和地方志中的记录,唐代前期的相关科举制度,做出考证和推测,试图探幽发徽,在沈佺期研究上得出新的结论。 1.唐诗人沈佺期郡望、籍贯和墓地新证。关于沈佺期的郡望、籍贯问题,历来争议尚少。但其弟沈全交墓志和其子沈子昌墓志的出土引发了一些争议。本节根据出土墓志的材料,结合史志和相关地方志的记载以及今人的研究情况,作了辨析,认为沈佺期的准确郡望应为吴兴武康,沈佺期籍贯为内黄,其真正的墓地可能在偃师首阳山南。 2.沈俭期父祖仕宦履历考。本节在此前已有的有关沈俭期父祖的史料基础上,结合新出土的沈全交墓志和沈子昌墓志、隋朝和唐朝前期官制规定,对于沈佺期父祖三代的仕宦经历做了研究,也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3.沈佺期兄弟事迹考析。本节根据沈俭期诗作和新出土的《唐京兆府泾阳县尉沈府君墓志铭并序》,结合唐代的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对沈佺期之弟沈全交、沈全宇的情况做了考证辨析,又推论出沈佺期妻子和最小的孩子沈唯清可能由沈全宇带到兰溪(今湖北英山)定居。 4.沈俭期妻子子女情况考析。本节根据前人研究情况、出土的沈子吕墓志及《英山县志》等记载,结合唐代官制规定,考虑沈俭期入狱及流放驩州诗文透露的信息,考证出沈佺期三子一女和妻、妾的大致情况,并对其长子沈子昌的仕历和性格进行分析,对次子沈东美等的生年、入仕、仕历情况做出考证推测,明确了沈东美与王昌龄、苑咸、杜甫、綦毋潜等人的关系,并对沈东美天宝十三年后官职快速升迁提出怀疑,得出新的结论。对于湖北《英山县志》记载的沈佺期家族墓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 一 唐诗人沈佺期郡望、籍贯和墓地新证 关于沈佺期的郡望、籍贯、家世情况,长期以来,仅有新旧唐书以及苏颋所撰《授沈佺期太子少詹事等制》的有限记载,而其详细情况,后人无从知晓。这实在是治唐文学史者的一大遗憾。近年来,各地出土了沈期之弟沈全交、其子沈子昌的墓志以及发现了沈佺期墓,为推进沈期研究提供了条件。 (一)关于沈期郡望、籍贯的现有说法简述 新旧唐书均说沈佺期是相州内黄人。《旧唐书》记:“沈佺期,相州内黄人也。”①《新唐书》记“沈全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②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附“沈佺期宋之问简谱”说:“相州内黄人,郡望吴兴。”陶先生等根据《元和姓纂》卷七邺郡内黄沈氏所记:“状云本吴兴人。”也就是说,沈期的郡望是吴兴。苏颋所撰《授沈期太子少詹事等制》称沈期为“吴兴县开国男”①,也是指沈期郡望为吴兴。对此以前学界的看法也较为一致,无人质疑。 至于沈佺期的故乡,或曰籍贯,连波、查洪德《沈佺期诗集校注》“前言”谓“沈佺期,字云卿,唐相州内黄人”“沈佺期故里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沈村”②。 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附“沈佺期宋之问简谱”:“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郡望吴兴。”③马积高、黄钧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也说沈期为“相州内黄人”。④谭优学的《沈佺期行年考》则未及之。此前学界看法一致,从无异议。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佺期之子沈子昌墓志出土后,学人则对于沈期的故乡籍贯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以上诸位先辈的著作多出版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出版于2001年11月),当时沈佺期子沈子昌墓志或未出土,或虽出土但并未公布,一些不同看法亦未浮现,因而陶敏先生等未对沈佺期郡望、籍贯问题的不同看法提出意见,是很自然的事情。 笔者以下结合沈佺期的一些诗歌和近年来出土的墓志及研究情况和新发现的资料,对沈佺期的郡望等做一番梳理。 (二)沈佺期郡望辨析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