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旧制度到工业国(从18世纪到1914年的德国工业化史)/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德)理查德·H.蒂利//米夏埃尔·科普西迪斯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18世纪到1914年,德国崛起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强国。这段时间是德国经济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见证了德国成为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重要力量。本书追溯了德国在这段时间的工业化工程,关注德国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型的决定因素。
两位作者借鉴了大量晚近研究,将德国经济起飞的根源追溯到18世纪以前,强调了制度变革逐步重塑旧制度、刺激农业革命出现的作用,强调了行会转型以及出口导向的农村原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集中性。本书对19世纪工业化的讨论,解释了国家官僚机构和普鲁士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关税同盟)作为塑造早期工业化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本书说明了铁路体系的建设是如何影响重工业增长的,讨论了后者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两位作者接着强调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如何促进了技术借鉴和创新,并推动了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以及在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伴随而来的人口转变。随着德国工业的增长,德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也反映在本书关于德国对外商业和金融发展的论述之中。
无论是对德国工业化经验感兴趣的历史读者,还是对经济转型感兴趣的经济学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理查德·H.蒂利(Richard H.Tilly),德国明斯特大学经济社会史荣誉教授,长期担任该校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主任(1966一1997年)口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博士。新经济史学的重要倡导者,计量史学研究在德国的推广者。研究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金融制度与企业史,对社会和区域史以及商业周期史等多个史学分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八部论著中,《莱茵地区的金融机构和工业化:1815一1870年》(1966)以及《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国家与社会抗议》(1980)已被视为经典。
目录
前言
导论:对制度变迁作用的反思
第一篇 旧制度与18世纪德国工业化起源
1 人口与经济
2 德国各地区与早期工业化开端
3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的农业变革
4 制度变迁以及19世纪初普鲁士一德国改革的作用
第二篇 早期工业化:1815—1848/1849年
5 早期工业化、政府政策与德意志关税同盟
6 19世纪40年代的危机
第三篇 19世纪70年代前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7 “工业突破”及其主导部门
8 工业突破时期的劳动力和资本
9 起飞期及以后的农业
10 铁路时代的货币与银行
第四篇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187l—1914年
11 增长趋势与周期
12 工业企业的成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
13 工业金融、货币与银行
14 世界经济中的德国: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
15 1871—1914年的城市增长:经济与社会方面
结语:20世纪视角下的德国工业化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之所以写这本书
,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1990年,本书的
一位作者出版了一部关于
德国工业化的德语著作—
—《从关税同盟到工业国
》(Vom Zollverein zum
Industriestaat,Tilly,
1990),该书的基本思想
是从经济史和社会史相结
合的角度,对德国工业化
进行简要叙述。时过境迁
,我们认为该书的观点已
经过时,有必要对其进行
修订。其二,更为重要的
因素是,1990年以来的
研究积累了大量新的证据
,将德国工业史的制度根
源追溯到了18世纪,同时
也为19世纪的德国经济史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从18世纪开始进
行研究,但我们并不否认
,德国工业活力的文化根
源,或许可以追溯到更加
久远的时期,甚至远在16
世纪、17世纪之前。然而
,要阐明这一点,则另需
一本截然不同的书。本书
重点论述的是“向现代经
济增长的转型”,在我们
看来,这个问题最好是基
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发
展历程,来进行描述和解
释。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
研究领域,但人们未必清
晰理解这一非同寻常的历
史时期。从长远来看,它
见证了德国经济史上一个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了长
期的经济增长,即人均产
值的增长,伴随着生活水
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和社会
结构的变化。
在此,我们要感谢为
本书的出版提供帮助的每
一位朋友。特别感谢蒂姆
·吉南(Tim Guinnane)对
本书早期草稿的评论,并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给予
了帮助和鼓励。也要感谢
乌尔里希·普菲斯特(Ulrich
Pfister)慷慨地提供了经验
资料,并愿意与我们分享
他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
期经济史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感谢芝加哥大学出
版社邀请的三位匿名审稿
人,感谢他们对书稿提出
的建设性意见。最后,感
谢普赖斯·菲什巴克(Price
Fishback)将本书纳入到芝
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经济
史中的市场与政府丛
书”(Markets and
(Governments in
Economic History)之中。
理查德·H.蒂利
米夏埃尔·科普西迪斯
导语
是什么样的“德国特性”,帮助德国冲破了旧制度的束缚?
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怎样的必要准备?
普鲁士的英明领导。是带领德国走向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吗?
自由主义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一定会携手并进吗?
在“德国赶超英国”的工业化故事中.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书立足制度演进细节,再现长期渐进、区域异质的德意志改革之路。
后记
20世纪视角下的德国
工业化
本书回顾了1914年以
前德国长时段的经济发展
。1914年是很久之前,
我们不可避免会透过德国
在那之后的经历,来看待
本书考察的这个时间段:
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重大
的通货膨胀、两次战后复
苏,以及社会和政治结构
的深刻变化。尽管经历了
这些,到今天,就像在
1914年一样,德国仍然
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
之一。那么,德国的发展
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
是否存在一种有别于其他
国家的“德国模式”?
在对德国工业发展进
行分类时,史学界作了两
个重要的尝试。第一个、
也是最重要的是类型学,
这是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提出的概念:假设那些工
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化先驱
英国的国家具有“经济后
发优势”。这似乎符合德
国工业发展的某些结构特
征:向更先进的国家学习
;引进最新技术,重点是
生产资料;大银行、大规
模企业和卡特尔的主导地
位;与英国工业革命的特
点相比,这种结合带来了
更快的增长,但经济自由
度和竞争性却不如工业革
命时期的英国经济。在20
世纪60年代,这种“模式”
受到了德国历史学家的青
睐,因为它建立在两种流
行的范式之上:经济学家
的“增长”范式;以及历史
学家有关德国发展的“特
殊道路”(Sonderweg)
争论。“特殊道路”暗示了
经济的现代化,但却没有
实现与“规范”(norm)相
关的社会民主化,而英国
、法国和美国的发展是“
规范”的代表性范本[艾瑞
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所谓的“双
元革命”]。
第二个分类尝试重点
关注19世纪晚期,发现了
一种“社团主
义”(corporativist)的生
产制度,该生产制度以重
工业以及与科学有关的化
学和电工技术工业中的大
企业为基础,而这些企业
是为了与强大的游说团体
和国家机关合作而组织起
来的。易北河以东的农业
利益仍然具有政治重要性
,有助于确保一种保护性
的关税制度,保护“生产
制度”免受外国竞争。这
一制度渗透到形成“组织
化资本主义”的关系网络
中。“组织化资本主义”是
一个由大企业、有组织的
劳工和国家官僚机构组成
的联盟,它们共同取代了
决定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市
场过程和民主过程。
虽然这两种类型学都
准确地抓住了德国工业化
的一些组成部分,但正如
本书所表明的那样,我们
发现它们遗漏了一些重要
的主题。我们现在指出,
这两种类型学的描述都仅
仅是冰山一角。并没有单
一的“德国模式”的工业化
,而是存在好几种“德国
模式”。下面的结束语会
把我们的意思讲明白。
德国工业化的起点,
是基于出口的农村工业的
发展和扩散,这是18世纪
的显著特征。这种“原始
工业化”主要包括但不限
于纺织品,是一种区域现
象,但影响了许多地区:
莱茵兰和亚琛;克雷菲尔
德;巴门和埃尔伯费尔德
这两个伍珀塔尔城镇;威
斯特伐利亚北部的绍尔兰
地区;威斯特伐利亚东部
;萨克森的福格特兰、厄
尔士山脉和开姆尼茨地区
;下西里西亚;以及符腾
堡。把这些地区算在一起
,德国非农出口的大部分
来自这些地区,它们显著
减少了季节性的农村人口
就业不足问题,由此带来
的收入增长产生了更多的
粮食需求,有助于促进农
业扩张。至19世纪初,纺
织业已经成为压倒性的最
大的工业。在成功的工业
中心,纺织业的扩张催生
了重要的机械工程工业。
18世纪德国的出口增长要
快于估计的收入增长,我
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简化,
把这一经验概括为“基于
出口”的增长。很难说这
是第二种“德国模式”,因
为它只涵盖了一个阶段和
一层关系;但它让我们距
离令人满意的描述又近了
一步。
国家及其官僚机构,
是塑造18世纪和19世纪
早期发展的另~股力量。
普鲁士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其领导人动员新兴的“
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
来建立了一个后来变得越
来越有效的文职官僚机构
。这一由国家发起的改革
工具,是对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霸权挑战的有效回
应:促进相对快速地向市
场经济转型,在非民主的
条件下进行改革。与英国
、美国和法国的早期工业
化不同的是,在几乎所有
的德意志邦国,一个有能
力但威权主义的“现代化
官僚机构”,是变革的关
键因素。这是一个“不畏
艰难”(heroic)的阶段,
但这种官僚机构存在于德
国的整个工业化过程中,
有时还会被视为创业计划
的敌人。对这种官僚机构
尽管褒贬不一,但它已然
成为“德国模式”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在对德国工业化的简
短论述中,农业常常被忽
视。在19世纪上半叶,几
个方面都体现出农业是一
种“增长因素”:首先,农
业扩张足以养活不断增长
的人口,农业生产率的提
高使得非农业劳动力的增
长成为可能,而且,通过
生产更便宜的食物,可以
将更多收入用于其他需求
(服装、家具、服务);
其次,在工业化的早期阶
段,对国内生产的非农产
品的需求增加——包括对
铁制品的需求(在19世纪
40年代和50年代,对铁
制品的需求总和大约相当
于对铁路的需求)——其
最重要的来源或许是农业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后来演变为现代
德国的、各具特色的区域
经济,蒂利和科普西迪斯
不仅阅读了大量二手资料
,而且将这些文献整合为
一种叙事。这一叙事将德
国工业化与地缘政治、国
家形成、公共政策和制度
发展联系起来,穿越传统
划分的时间阶段,一直追
溯到18世纪。每一个经济
史的参考书目都应该把这
本书列在首位。
——Patrick Karl
O'Brien 伦敦经济学院
德国在19世纪发展为
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之
一。蒂利和科普西迪斯以
大师的笔调,解释了德国
经济和技术领导地位的崛
起过程,从18世纪的农业
和制度转型开始,一直讲
述到19世纪末支持先进工
业经济的独特金融机构的
发展。本书论述清晰,富
有创见,立足于扎实的研
究文献和更广泛的资料来
源。这本书是进入德文和
英文专业文献的一个理想
入门通道,并将成为标准
的英文参考资料。
——Timothy
W.Guinnane 耶鲁大学
《从旧制度到工业国
》并非只是重大事件的总
结,它是一次雄心勃勃的
尝试,试图为德国工业化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常识
的研究路径……文献长期
以来对铁、黑麦和大银行
的关注被搁置一旁,以便
腾出空间,对自给性农业
和原始工业展开广泛分析
。两者都不再仅仅被视为
市场导向的现代增长的先
兆,而是其不可或缺的特
征。这种家庭手工业不仅
仅培育了更高的市场导向
性,而且还在工资没有增
长的情况下维持了人口增
长。
——Benjamin Hein 布
朗大学
这本书描述了从一个
落后的内陆地区转变为先
进工业经济体的迷人过程
。在这部权威性的综述中
,蒂利和科普西迪斯对构
成工业化经济史的那些重
要主题——包括不平衡增
长、铁路建设与融资,以
及农业现代化——提供了
新的见解。本书很好吸收
了晚近的研究,而本书两
位作者也是这些研究的重
要贡献者。
——Ulrich Pfister 德国
明斯特大学
精彩页
德国各地区与早期工业化开端
各个地区
在我们考察的历史时期内,德国控制了中欧大部分地区:从莱茵河左岸地区到涅曼河以东的梅默尔地区(该地区被今天的俄罗斯和立陶宛一分为二),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从北海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南北纵跨900公里。近代早期德国的经济格局高度多元化,其程度远超欧洲其他地区。异曲同工,德国分化的政治格局也是如此:直到1815年以前,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1750年左右,“德国”(Germany)这个词用于描述一个拥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人群,但在政治上,“德国”受制于数百个政治实体,其中一些较大,如奥地利、普鲁士或萨克森,其余较小,分布于上述广阔的领土上。例如,普鲁士是欧洲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欧洲大陆西北部经济“增长核心”区域以及中东部“外围”区域的国家。事实上,早在工业化开始之前,近代早期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密度,就以强烈的东西梯度差异为标志。当代的统计数据和专家观点,以及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明确支持这一论点。此外,正如后文更加详实的分析所显示的,18世纪和19世纪前三分之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在本质上仍以农村工业为主要特征。农村地区工业渗透率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东西部之间根本差异的原因,而城市化水平则大同小异。农村地区工业渗透率的区域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表2.1)。
此外,该地区还存在着西部与南部之间的梯度差异。其重要性最迟在18世纪下半叶确立,近代早期的实际工资数据恰恰证明了这一事实(Pfister,2017a:18,20—21,25—26)。德国工业化期间的区域差异指标有力地证明,沿着这两个梯度德国内部持续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此外,这些指标进一步证实,西部一南部的梯度差异,与经常引用的东西梯度差异一样强(Frank,1994:54—55)。最后,如果要寻找论据,以证明前工业化阶段对德国工业化的重要性,那么足有分量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三十年战争”以后发展最快的(原始)工业地区,萨克森和莱茵一鲁尔地区,在始于19世纪中期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依然显示出了最强劲的现代化发展趋势(Frank,1994:55;Kopsidis and Bromley,2016:178—185)。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化开始阶段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的区域排名大体保持稳定。其间,只有莱茵河中游和内卡河谷的几个地区,实现了从“落后的农村”到“先进的工业”的转变(Frank,1994:94—95)。这些特征表明,工业化与地区性差异一样,也深深植根于德国历史。早在工业化之前,发展路径的地区性差异就已经出现,并不断深化,一些迹象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接下来我们将在后面关于萨克森、北莱茵兰和符腾堡的章节,进一步具体展现这一历史方法。
下面几节将更加深入地分析三个主要的前现代工业区,以期确定这一时期(约1760—1830年)工业增长的驱动力。考虑到只有少数工业区实现了向工业化的转型,而大多数农村工业区在19世纪却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我们也将考察工业化停滞不前的原因。我们首先关注两个成功的工业化先行者,即萨克森和北莱茵兰(包括一些相邻的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并将其发展与符腾堡进行对比。符腾堡被视为近代早期以农村工业为基础的主要制造中心的缩影,但随后陷入衰退和停滞时期,一直延续到19世纪。19世纪60年代之后,符腾堡才恢复了工业化发展的活力,为此,符腾堡也被归类为德国工业化后发地区之一(Megerle,1982;Ogilvie,1996)。关于本书所述各邦国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可参见图2.1中的德国地图(1815—1871年)。值得注意的是,该图蕴含了这一时期普鲁士扩张和德国统一的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0: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