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在旅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钟天明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带有个人印记的旅行散文作品集,汇集了作者2015年以来所写的四十余篇游记类文章。作为一位喜爱旅游的高校退休教师,作者从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视角,对所到之地引人入胜的自然风貌、风土景物、历史人文等作了详实而有独到感悟的记录和描述。全书按照作者足迹所到之处,分为“域外风情”“神州屐痕”“浙山越水”三个版块。另外,还附有几篇反映作者人生旅程的文章。
作者以普通读者作为分享对象,在着力反映自己发现和感悟的同时,注重实现与读者的“同游”和共情。客观细致的叙述、精彩传神的描绘,可让你在阅读中与作者一同抵达心中的远方。
注重风景描写亦是本书特色之一。作者对旅途中的琐事较少涉笔,而对旅途和目的地自然景色、旖旎风光、山水田园等,则多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一卷在手,不经意间或可进入作者所描写的缥缈意境。
入编本书的游记作品,形式多样,写法各异,语言流畅,笔酣墨饱,可资游记写作者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钟天明,共和国同龄人,中共党员,职称:副编审。插队九年知青,1984年进浙江农大(现浙大)《新农村》杂志社,初当编辑、记者,1992年后历任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曾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退休后,为杭州出版社聘用,担任图书审读工作近十年。现为浙江大学机关党委华家池校区退休第二支部书记,杭州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杭州市知青文学社常务理事、浙江清音诗社社员。在《中国出版》《编辑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8篇,已有《犁痕点点——钟天明出版论文集》《岁月留声》《庚子战疫诗草》等书及作品出版、发布。
目录
自序
域外风情
文明古国埃及行
走马观花欧洲游
“沙漠之花”阿联酋
到澳大利亚去
“绿色王国”新西兰
佛国缅甸散记
神州屐痕
西藏,我来了
大美北疆走笔
甘青大环线游漫记
山西全景游散记
西安新印象
泉州,一座不可不到的城市
九华山纪游
长江“两坝一峡”游
武隆的“天坑地缝”
浙山越水
坐上专列游温州
如梦似幻楠溪江
瓯水之畔访古村
古堰画乡,一个神奇的所在
良渚遗址公园拾贝
磐安湖上村亲水之旅
大明山,明媚的山
千岛湖畔探芹川
风情渔村看三都
羡山羡水羡此岛
醉在杨家村那片黄叶里
雪后之华家池漫步
徜徉在呈坎老巷
畅游青山绿水间
落日余晖里的四明湖
杭州处处景,但看贴沙河
阔石板,杭人问茶新去处
秋日,龙坞茶乡漫步
去八卦田看油菜花
浙大国际校区探访
阳陂湖,杭城新“靓点”
虎年春日走“琅珰”
访太湖源“予安居”
摇啊摇,摇过杨公堤
“湘聚”跨湖桥畔
附录
那些年过年回家的路
重访第二故乡纪行
2019,我的深情回望
2020,我在战“疫”的日子里
序言
这是一位杭州高校退休
教师最近几年的游记散文合
集,是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
淡出社会舞台前略带腼腆的
一次亮相。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
与许多这个年纪的人一样,
有过大致相同的经历,先是
求学,后遇“文革”下乡当知
青,再后来顶职回城,成家
立业。回城后,通过业余学
习,拿到当时被视为敲门砖
的大学文凭,进了一个杂志
社,后来又到一个出版社“
发挥余热”,直到2020年疫
情来袭,全民宅家,才彻底
退休。
算起来,我过去的这大
半生,前后做了36年书刊编
辑工作,备尝此中甘苦。不
过这些年里,都在给别人改
稿、出书,“为人作嫁衣裳”
,自己竞没顾上往文学创作
上努力、攒劲。要说原因,
可归咎于自己不够勤奋,但
主要还是关注点和精力所限
。这成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
里的憾疚。
回溯起来,可以说,是
旅游启动了我旅行文字的写
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
看看”,对此,自己也是“所
见略同”。于是,退休后不
再固守一隅,而不时与朋友
、家人找个地方逛上一圈。
不知不觉中,国内国外、天
南海北,跑了不少地方。
因为不甘“上车睡觉,停
车撒尿,到点拍照,到家一
问,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种
旅游,但凡觉得有话可说的
行程,旅游归来,便会把途
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
来,发到网上或是传给一些
平台,由此赢得不少赞许和
鼓励。
这样的游记几年写下来
,有了些篇幅,至累积有十
多万字时,有了汇编成书的
念头。说到出书,也算是我
的一个心结。前些年也算出
过两三本书,但因为各种原
因,都是自行出刊。这在当
时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这本《人在旅途》,因
了一种夙愿的驱动,加之好
友的激励,终于让它带着“
户籍”来到了世上。看来,
人还是要有些梦想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小
书,汇集了本人自2015年
以来所写的四十余篇游记类
文章。按照足迹所到之处,
分为“域外风情”“神州屐痕”
“浙山越水”即国外、省外、
省内三个部分。国外、省外
部分,因为跑得远,到的地
方多,可写的东西也多,篇
幅相对较大;而省内部分,
篇幅则要小许多。这也是“
有话则长”规律的一个体现

须说明的是,本人不是
旅游达人,更不是那种“驴
友”,到过的地方并不算多
,特别是境外的一些国家,
原来都在计划之中,因为疫
情,现在则都成了奢望。且
到过的国家和城市中,有些
因为印象一般,甚至觉得无
甚可写,也就没着一字。一
直认为,游记同样是要有话
想说才能写得好的。
若要探知本人游记特点
什么的,窃以为,在下的游
记文章始终以广大普通读者
作为倾诉对象,同时,又着
意从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视角
来观察和介绍目的地的风貌
景物、人文历史等,努力通
过客观平实的叙述、细致恰
当的描绘,实现与读者的同
游和共情。
例如,在本书开篇之作
《文明古国埃及行》写作中
,笔者根据自己游历中的见
闻和感受,除了重视反映自
己的独立发现和感悟外,还
认真揣摩受众的阅读心理,
有选择地介绍描写了埃及的
沙漠、金字塔、尼罗河以及
埃及民众等,分别以“撒哈
拉,你缘何占领了整个埃及
?”“金字塔,留下悬疑何其
多”“尼罗河,埃及的‘生命河
’”“红海的水,为何这般地蓝
?”等作为六个段落的标题
和中心内容,对埃及作了比
较全面且个性化的反映和描
述。
粗览此书,不难发现,
书中许多篇章既有与读者的
平等交流,也有我的独特发
现和评述,充盈着强烈的主
观感受和真情实感。相信读
者阅后或能微微颔首,抑或
是会心一笑。
另外,写作这些文章时
,笔者始终力图避免“炒冷
饭”,人言亦言,总想努力
在内容、写法或是切入点上
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做
不到,宁愿不写,这也是我
到过一些地方,却没有留下
一字的主要原因。
本书附录部分,收有几
篇反映本人人生旅程的文章
。始终觉得,人这一生,自
离开娘胎,便开始了一段独
特而又奇异的旅行。而且,
与本义上的旅行、旅游相比
,这个旅程更是历尽千辛万
苦,会经历各种遭遇,遇到
各色旅友……因此,来到这
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不畏
艰辛的行者,都始终是“人
在旅途”。
值此小书付梓之际,对
长期鼓励和支持本人写作的
亲友,对热心协助本书出版
的蒋保纬编审、教授,以及
出版本书的山西人民出版社
,表示衷心的感谢。
真心希望,待到疫情过
去,我们踏上新的旅程时,
天清气朗,每个人都能迈出
更轻盈的脚步,向着更期待
的远方,看到更美丽的风光
……
2022年6月21日 于杭州
华家池
导语
这是一个喜爱旅游和文学的浙江大学退休老人的游记作品集。“分享自然风光,共鉴社会万象”,系作者出版本书的价值追求。该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国内外游历、探访后,对所见所闻所感,经爬罗剔氛,用文学语言出之的近四十篇手记作品。作品既有对所到之处山川地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细致描绘,也有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时尚、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真切反映;同时,也不乏作者本人的真情流露和独特感悟。作品均为散文体裁,作者依托多年编辑生涯之文字功底,又兼行文严谨,致文字流畅,体察角度独到,描写细致入微,语言平实优美,代入感高,可读性强。此中许多篇章在网上发布后,赢得大量点赞和好评。
精彩页
文明古国埃及行
埃及,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国度。当我在盼望多年后踏上这块土地时,所多的是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当我归来后坐在写字台前,静思在埃及的所见所闻时,涌出的是一连串的感慨、喟叹与景仰……
撒哈拉,你缘何占领了整个埃及?
埃及是个沙漠国家,这个以前大略知道一点。但对埃及沙漠化程度的切身感受,还是始于我乘坐的飞机在开罗上空徐徐降落时往窗外的一瞥。只见机翼下一片土黄,那满目的土黄色中有一大片褐色的矩形色块。
渐渐地,那褐色的色块越来越大,现出一片焦黄的建筑,继而是一个城市的轮廓。除此,视野之中竟没有什么植被,没有水面,甚至看不到什么亮色了。这,就是埃及及其首都开罗给我的第一印象。
第二天,出发去吉萨看金字塔,大巴一出开罗市区,扑人眼帘的便是漫无边际的沙漠和漫天的飞尘,公路两边偶或能看到以前种下的椰枣树,但几乎都已枯死。干枯了的土褐色的沙枣树叶在风沙中无力地耷拉着,只剩下披着一身黄沙的树干在风沙中兀立着。
到了金字塔景区,尽管以前知道景区是在沙漠地带,但想不到的是,整个景区竟没有看到一棵树甚至绿色植物。除了巍然耸立的那几座金字塔外,视野里就全是一片黄沙了。
第三天,大巴载着我们去450公里外红海之滨的赫尔格达。车子开出宾馆就是沙漠,一路驶去,除了有段路程是土黄色的沙漠与蓝色的红海齐头并进,形成一种“半是海水半是火焰(烈日下沙漠之喻)”的奇观,路边全是沙漠与寸草不生、怪石嶙峋如起伏怪兽的丘陵。
不过,大巴在路途半程的一个休息区停靠时,倒是看到几棵叫不出名的树木,俨然给人一种见到“沙漠绿洲”的欣喜。
在赫尔格达游览的两天里,有半天是沙漠里度过的。这天下午,四辆冲沙吉普载着我们,一路疾驶,直奔瀚海大漠而去。这里的沙漠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是一脚踩上去就陷很深的松软的沙丘,而是那种砾石遍地的戈壁。
吉普在这样的路上飞驰,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坐在车里,人就像骑在马背上,不停地颠簸着,被撞击着,感觉并没有期待的那样爽,但刺激倒确实是够刺激的了。
在一处高约百米、黄沙没过脚背的高丘前,吉普停了下来。呵,这才是我们向往的能冲沙、滑沙,尽情撒欢的地方哦。在这里,我们来了个集体“翻越”沙丘,下山时,大家坐了“滑梯”,从山顶一直滑到山底。
在一个平坦处,我们拍了集体照。然后,又上了车,驶向沙漠深处。
太阳偏西时,吉普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埃及少数民族“贝都因人”(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的村庄。说是村庄,不如说是个部落。空旷的荒野里,散布着几间简陋的茅舍,生活着一二十家生命力极强的贝都因人。
贝都因人世代生活在沙漠中,以放养骆驼为生。吃苦耐劳、不受羁绊,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了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着艰苦的游牧牛活。 在一处用石块围起来的凹塘里,我们看到了这个村的所有村民赖以为生的一口水井。说“赖以为生”,一点也不夸张,须知埃及全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0毫米!许多地区终年无雨,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
这口井的边上,安着一个绕了一大圈钢丝绳的辘轳。大家小心地凑过头去,想看看井的深浅,只见井里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为了让我们知道井的深浅,导游金龙找了块小石头扔下了井。大约过了十多秒钟,才听到“咚”的微微一点声响。
金龙告诉我们,在埃及,包括贝都因人在内的许多人都长年生活在缺水少土、不见绿色的沙漠或半沙漠的环境里,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一直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由于近年来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的增加,这里被开发成了近似中国农家乐的一个旅游点,开辟了骑骆驼、参观村落、观看沙漠日落等节目,这给这个部落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从而使这个部落的贝都因人成了这个沙漠民族的幸运儿。
结束沙漠行程,回到宾馆,上网查阅了一下埃及的自然地理情况,方知沙漠、半沙漠竟占了埃及国土面积的95%以上,几乎是全部的国土!而埃及的这片沙漠,还只是那个留下三毛与荷西爱情故事的撒哈拉大沙漠的很小的一部分。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北非相当于美国本土面积即大约930万平方公里的地盘,都被撒哈拉大沙漠给占据了。
有资料说,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是地球上自然条件最严酷的地带之一,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到了埃及特别是贝都因部落后,虽然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到过,但还是深深地体验到并被震撼了。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