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民谣是中国乡村记忆里最为可靠的记叙人事、表达情感的文化方式,是根植于风土的、最为亲切的乡间表情。胡阿喜、许小满,两个最普通的乡村人物,出生那天,就迎来纳福吉祥的乡村喜庆民歌洗礼。之后他们一生都自觉地成为民谣的传播者。江南地域风情在他们口中流转,温柔的情感稀释着苦难的岁月,接地气的故事与歌谣,也是他们的精神自传。 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并精选了几十个江南宜兴一带的民歌和民谣,让两个虚拟的人物穿梭其间,串联那些动人的歌哭与篇章,构成了一道道江南民间风景。本书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对江南民谣进行观照和书写,打通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隔膜,探触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散文体的方式,书写江南民间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情感命运。 作者简介 戴军 文学硕士,主任记者,中国作协委员,无锡市作协副主席,宜兴市作协主席,有作品发表于《钟山》《中国作家》《散文》《北方文学》《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时代文学》《红豆》《雅集》《光明日报》等报刊。 目录 楔子 谷雨——邂逅“丁真” 一 立夏——“刮金板”与催命符 二 芒种——城市插座 乡村心跳 三 夏至——婚礼的灵魂有点囧 四 小暑(上)——十房媳妇 一把戒尺 五 小暑(下)——一辈子的“田家乐” 六 大暑——太湖边,种瓜得豆 七 白露——欲将新瓶装陈酒 八 秋分——鹊桥边,已无仙 九 霜降——河两岸的心事 十 立冬——乌龙尾巴翘上天 十一 冬至——我想听见你的心跳 十二 春分——江河终将流进血管 尾声 山河的口碑,岁月的见证 序言 让我们唱起那些歌——戴 军《心谣》 汪政 戴军的新著就要出版了 ,让我在前面说几句话。在 听说了作品的内容之后,我 很高兴地答应了,因为我觉 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选题,这 方面我本来就有话要讲,正 好借戴军的新书说说。 戴军的这本《心谣》写 的是宜兴的民谣。过去,我 们说文学,经常要分门别类 ,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样 的文学。而在传统的文学中 ,民间文学一直是个重要的 存在,并且对文人文学有着 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 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 风就是民歌,楚辞也受民歌 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民歌 更是一时之盛。唐诗宋词那 么发达,也还是难掩民歌的 光彩。到了明清两朝,民歌 不但很盛,而且因地域、音 乐有了流派与体式,几乎每 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民谣 。民歌民谣的作用怎么夸张 都不过分。在教育与书面表 达不发达的漫长的历史期, 口头创作与传播成为文化产 品重要的生产方式,几乎每 一种书面产品都有它的口头 副本,或者,有另一种属于 民间的口头文本。历史、宗 教、教育、工艺、农事、军 事等,民间的口语文本几乎 构成了与书面文本平行的百 科全书,当然,也包括文艺 内容。而其中,口语文本中 的韵文因其朗朗上口而易记 易诵,其传播之盛、影响之 大远不是现今书面与网络文 明时代所能想象的。怀想遥 远的年代,行吟诗人与民间 艺人们风餐露宿,走街串巷 ,一把琴,一面鼓,或者就 凭一张嘴,便能口生莲花, 咳玉吐珠,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日常百用,贵到皇亲国 戚,贱到贩夫走卒,远者盘 古开天地,近者城头大王旗 ……这是多么宏大的叙事, 又是多么亲近的吟唱。它们 如风似雨,吹遍田野,滋润 人心。戴军对此有极深刻的 认识。没有这些歌谣,就没 有那“无处不在的文明教化 。尤其在民间,它们融进了 歌谣里,戏文里,评书里, 融进一切传统的娱乐活动里 。它们生动有趣,曲折感人 。有的新鲜刺激,人们闻所 未闻;有的就像发生在自己 身上的故事,让人有强烈的 代入感。那种润物无声的功 力,真的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正因为民间文艺包括民 歌民谣在内这么大的创作量 和影响力,特别是因为书面 表达的限制而转移到口头创 作的审美冲动,使得它们对 其他艺术门类具有了源头活 水般的滋养,以至于官方与 文人艺术家们经常要到民间 采风,搜集民间文艺作品。 历朝历代都有有司及文人对 民间口头创作进行整理,许 多经典的文艺作品也都源自 它们,以至形成了具有艺术 史、语言史与传播史意义的 互文现象,比如戴军书中锡 剧《珍珠塔》与当地唱道情 《十二月花名唱方卿》的比 较。这本书里收录的许多作 品令人称赏不已,像《长工 歌》《哭嫁歌》《闹新房》 《十二房媳妇》《十个姐姐 梳头》《田家乐》《我同小 妹》《卖杂货》《织十景》 《小孤孀》《十二虱铜钱》 《劝夫戒赌》《耥青稞》《 远亲不如近邻》《鱼做亲》 等。在我看来,《阳羡十景 》比许多导游词好多了;《 十二月鱼鲜》完全可以制作 成美食的文创;《廿四节气 》让孩子唱唱也是很好的科 学教育;《十劝人》其实与 当今社会的文明导向也是相 融的。我对《思情郎》的叙 事结构感到十分惊奇。闺怨 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题材, 但我还没见到过这么唱的。 作品以一个年底盼望在外做 生意的丈夫回家的妻子的口 吻,一天一天唱过去。年关 岁底,每天都有每天的艰难 ,更有不满、担心和埋怨。 唱到正月初五,终于把丈夫 唱回来了。那丈夫为什么过 了年这么久才回来呢?好像 这才是重点,不料曲子不管 不顾地就一句话作了结: “ 奴家你莫骂,官司打天下, 洋钱钞票用了一大把,没回 来看奴家。”什么官司?用 了多少钱?哪儿用的?怎么 用的?……都不说了。这真 是大胆的艺术,才开了头就 结了尾。文人们显然不敢这 么写。 看得出,戴军在搜集整 理当地的民歌民谣上花了相 当多的工夫,而且有着较深 的研究。民歌民谣是专门的 领域,涉及历史、风俗、语 言、音乐、表演,以及方志 、科技,甚至文化学与人类 学,研究者要有这些方面的 素养才行。当然,更重要的 是情感,是对乡土文明与民 间艺术的敬畏。戴军显然是 民歌民谣的知音:“民谣就 像茅草根,苦叽叽,甜滋滋 ,它来自泥土。草木本无心 ,不求美人折。你不能离开 实际去要求它做到独特、新 颖、深刻、唯美。事实上, 它若真的依了你,它就不是 民谣了。”本书不仅是对地 方民谣的搜集、打捞,更是 怀着深情,对这些日渐湮没 的民间艺术的解读与鉴赏。 每个读到此书的人都会对戴 军的评赏报以会心。 拿到书稿之前,对戴军 的这部作品是有一定的想象 的。在倡导挖掘传统艺术, 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各地 都在开展民歌民谣的搜集整 理,成果也不少。但是,戴 军的这部作品却不是我以为 的诸如宜兴或阳羡民谣集之 类的,而是一部完整的叙事 作品,一部集小说与非虚构 于一体的很有创意的作品。 它以省城的姚老师也就是“ 我”为叙事人,以搜集整理 阳羡民谣为故事线索,串起 了一次完整 导语 过去唱遍家乡山山水水的民谣哪里去了?民谣应该在哪儿?是在书本里?博物馆里? 水乡迢迢,且歌民谣,让民谣紧贴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传递着祖辈的智慧、性情、信念。 一部绵密雅致的江南之书,一个以文学的审美方式讲述的寓意深远的“中国民谣”。 丰满温婉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复活民谣热闹气象。 创造性的写作框架,立足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角度,以长篇大散文的形式书写。 以个体记忆串联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从小人物视角窥见江南民间唱不尽的世情冷暖。 既是对地方民谣的搜集、打捞,更是怀着深情对这些日渐湮没的民间艺术的解读与鉴赏。 整部作品,让人沉浸在民谣的缓缓调性中,读到记忆与历史,故乡与乡愁,个体与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