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老子》的道德智慧在当代依然影响深远,要阐释、转化和运用老子的道德思想,不仅要尊重文本,又要与当下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老子》道德思想以新的内涵和意蕴。 本书以“道德教育”作为古今互通的支点,提供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具体和真实载体,旨在有的放矢地挖掘道家道德思想的古老智慧与时代价值;以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作为古今互比的标准,探索《老子》道德思想与现实道德教育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切实为教育领域的以古鉴今提供可行性论证;以《老子》道德思想观照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追寻关乎道德教育发展的古人智慧,促成教育中人对自我生存样态、美德起源、道德是否可教、道德教育现状与问题等的省思与体察。 作者简介 王康宁(1987年9月),山东临沂人,教育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史、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著著作3部,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阐释《老子》道德思想的前提 第一节 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先导 第二节 关注《老子》道德思想的独特性 第三节 倚重《老子》文本 第四节 主动赋予《老子》道德思想现代性 第二章 《老子》道德思想阐微 第一节 《老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 第二节 《老子》的价值层级 第三节 《老子》的道德主体与道德表现形式 第四节 《老子》的道德养成路径 第五节 《老子》道德思想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老子》的道德者群像 第一节 作为道德榜样的“圣人” 第二节 作为最初道德形象的“婴儿” 第四章 《老子》道德思想的德育适切性 第一节 《老子》道德思想中的德育命题 第二节 《老子》道德思想与现代德育理念的契合度 第五章 《老子》道德理论的现代德育要旨 第一节 《老子》对“道德是否可教”的诘问与解答 第二节 《老子》对“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第三节 《老子》对“道德教育方法”的分类与分等 第四节 《老子》对“道德教育评价标准”的厘定与确立 第五节 《老子》对“道德教育制度”的思索与批判 第六节 《老子》对“道德教育困境”的揭露与反思 第六章 《老子》道德理论的德育镜鉴 第一节 回归朴素的德育目标 第二节 理性而敏感地对待道德知识 第三节 充分运用弱规范性的德育方法 第四节 拔高道德教育的立意和指向 第五节 重视信仰德育 第六节 注重忧患意识的养成 第七节 审慎运用道德榜样 第八节 提升师者道德涵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道德都是时代发展的重要 力量。只有道德成为人们 生活的基础与核心,个体 、社会、国家的发展才有 坚实的根基与厚重的力量 。近人王国维在总结殷周 朝代兴衰时明确指出,殷 周之兴亡其实是有德与无 德之兴亡。“夫商之季世 ,纪纲之废、道德之隳极 矣……而周自大王以后, 世载其德,自而士邦君, 御事小子,皆克用之王教 ,至于庶民,示聪听祖考 之彝逊。是殷周之兴亡, 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故 克殷之后,尤兢兢以德治 为务必。”作为华夏文明 的源头,殷周时期的经济 、政治、文化、伦理和教 育理论与实践均是中华文 化的根源与始基。如同古 希腊文明之于西方文明发 展的源头作用,中华文明 的起点在先秦时期的夏、 商、周时期。由于夏、商 二代留于后世可供寻查的 文明载体相对较少,是故 承袭殷商的周朝,尤其西 周可谓最主要的文明发源 期。 王国维先生以道德兴 亡作为殷周更迭的核心因 素,不仅适用于殷周时期 ,也适用于古代社会的其 他历史时期以及近现代社 会。道德从来都关乎重大 ,古今中外一致将道德作 为个体安身立命、社会稳 定有序、国家繁荣昌盛、 宇宙自然圆满的关键所在 。古代士人尤其道家学者 将“道德”视为万物生发的 根源,以“德成而智出”“ 修心正形”表明道德之于 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意 义。基于道德的不可或缺 性,道德衰败也始终被视 为社会失序的核心因素之 一,道德大厦的崩塌与社 会动荡之间往往具有直接 关联。以“道德”观西方文 明的演进历程,则西方文 明的兴衰史也明显体现出 道德兴衰的轨迹,表现出 道德兴亡的主线与脉络。 西方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无外乎道德,古希腊哲学 家对道德的呼吁与诉求程 度并不亚于古代中国的道 德家。诚如牟宗三先生所 说:“道德的实践是平常 所谓实践一词之本义,如 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 (Practical reason),就 是讲道德。”道德是人之 为人的内在本性,其从来 不独是人实践的对象,而 就是人的思想与活动本身 。 遗憾的是,关乎人们 身心发展的道德却被置于 身心之外,人们的生存发 展远离甚至与道德无关。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处 境在极大程度上表现为: 当人们需要道德时,道德 有用;反之则因无用而被 弃之不顾。人们对道德的 忽略与忘却在相当程度上 意味着对本根、本性的背 离与抛弃,这种忘本、忘 根的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 是人的异化。蔡仁厚先生 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 人,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人生目标太过狭隘、生活 态度太过自利、自我中心 太过膨胀。” 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 的重要方式,现代德育困 境明显地体现在道德目标 、道德内容、道德方法等 各个层面。比如,德育方 法与德育目标之间不适应 ,德育结果不尽人意,德 育内容有失妥当等。面对 问题多样的德育现实,以 学校为主要场域的道德教 育能否真正担负起提高人 们道德素养、提升人们精 神境界、塑造人们高尚人 格、培养人们良好品质的 教育功能?当前德育在多 大程度上能够挑起时代的 大旗,担负起时代赋予的 使命?面对诸此困惑与质 疑,人们一直致力于找寻 突破德育困境以及改善人 们道德境况的方法,为此 一代代德育理论与实践工 作者不辞辛劳。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 化再次走进人们视野,研 究者们也极为关注传统文 化之于现代德育的积极价 值。相当人士致力于深挖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以求得突破当前德育困境 的良方。无论从历史还是 现实的角度,将传统文化 与当前德育相结合的研究 思路皆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与价值。历史发展的规律 无数次地告诉人们:只有 不断地“向后看”才能知道 来路;只有不断地“回顾” 才能明晰前行的方向。“ 反者道之动”(通行本《 老子》第四十章),中西 方文明演进整体呈现出“ 向后看”的特点和规律。 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向后看”即是看向其文 明与文化起源处的“古希 腊”,而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作为文明奠基 的先秦文化则始终为文明 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与动力。“透过种种思的 努力的痕迹,试图在重现 的过程中遇见曾经的伟大 。……透过历史,在目光 的尽头,似乎真的看到了 什么。”人类文明发展史 已然证明,在滚滚时代潮 流的冲击下,“向后看”的 文明发展轨迹不仅未因时 代的变迁而减弱或消逝, 在“前进”目标的促动下, 其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积 极价值反而越发厚重与深 远。 在当前“向后看”的对 象中,最为耀眼和夺目的 是“儒家”。人们更多将研 究焦点对准传统儒家文化 ,更多关注儒家思想中的 德育意旨与内涵。在相当 意义上,“以古鉴今”更多 指的“以儒鉴今”。公允地 说,学术研究的聚焦往往 代表学界的研究倾向和研 究热点,其本身无可厚非 。只是相比于德育研究者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视, 同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的道家思想却颇受冷落 。道家道德理论之于德育 的重要性尚未获得人们的 高度重视,道家道德理论 中那些可被用于现实德育 的内容也未获得充分的体 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