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牵老山/文山苗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87篇散文,在39位作者当中,有的是领导干部,有的是基层公务员,有的是中小学教师,有的是媒体从业者,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自由职业者,有的还是在校学生。不论大家从事什么职业,是男还是女,是老还是少,文中所描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所抒发的,都是自己真挚的情感。因此,显得自然清新,通俗流畅,生动活泼,阅读起来,倍感亲切,丝毫没有空洞无物或者矫揉造作之嫌。 作者简介 陶兴安,笔名安紫,男,苗族,1964年7月生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地区的一个边境村寨,1981年9月考入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学习,l985年7月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州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当过中专教师,做过行政工作。现任文山广播电视台总编辑。自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山村爱情》、中短篇小说集《花头巾》、散文集《爱笑的苗家女》等。 目录 白河在这里转身 赶山打猎 下乡手记 路 童年的记忆(二题) 岁月的痕迹(三章) 穿越时空的母爱 我的引路人 亲近一号界碑 我的山歌情 书恋 从苗岭到北京 山寨情怀 黑白人生 边关走笔 老挝纪行 隔着玻璃浏览昭通 两封书信背后的故事 家,在聚散离合中演绎精彩 妈妈的红布袋 捡卵石 故乡(五章) 生命的旗帜 苍洱情殇 我与一头黄牛的死有关 友人素描 散文三章 情牵老山 走进古那冲 我的麻布衣 母亲的“摆摆喳喳” 越北苗寨印象 感受沙巴 绿猛硐 幼学纪事 爱的轮回 休学那一年 逝去的陀螺岁月 梦远天涯近 我们的时光 两条河 我的历史 夜半歌声 生命的辉映 母亲去了天堂 消失的麻塘地 寻访菜花箐 拜谒项崇周墓 对一个民族的另一种注视 树叶飘落的过程 身边的世界拳王 心灵的明灯 沃土芬芳 老家那只挂钟 怀念家乡 逝去的风景 古堡记忆 追寻太阳的民族 木兰花飘香的地方 血染民族魂 马老师的眼泪 老陶的三只哨子 父亲的童年 立誓追寻教师梦 美丽在脚下延伸 大山在呻吟 难忘少儿时代 父亲的心愿 阳台上的麻雀 岁月有痕 鸡窝菜·乡村的姐妹 山里的一盏灯 黑巴草场 鲁都克睡美人 背着母亲的灵魂回家 红字冲岩画寻访记 苗山娃娃的一天 摇钱树下的遐想 永恒的紫色花 又见萤火虫 我的母亲 老爸的犁 静夜深思 儿子的爱 我的艺术之旅 心中永不磨灭的电波 难忘的北京之行 后记 序言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 等于背叛。按照列宁的观 点,曾几何时,我们不知 道有多少人背叛过自己的 民族。在现实中,的确有 许多人不知道本民族的历 史,有的甚至连本家族的 历史也说不清楚。可见, 普及历史知识,对一个民 族来说是何等重要。这就 是我们编辑出版“文山苗学 文库”的初衷。 苗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 的民族之一。歌曲《我们 的名字叫苗族》唱道:“别 人的历史有多悠久,我们 的历史就有多悠久。”歌词 说出了苗族这个古老民族 的历史渊源,虽未点明悠 久历史的时间,但研究中 国历史的部分学者是将苗 族作为兄长来认识和看待 的。如王桐龄在《中国民 族史》中指出:“若照历史 上观察,中国民族除去汉 、满、蒙古、回、藏五族 之外,还有一位长兄,即 是苗族。”王桐龄不仅把苗 族视为长兄,而且对苗族 创制刑法、发展兵器、创 建宗教作了充分肯定,并 且承认,汉文化中有许多 知识是从苗族文化发展而 来的。同时,指出苗族早 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承 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华 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 帆风顺的。人类在竞争中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 靠力量,二靠智慧。力量 再大,智慧不足,终究由 强转弱。有了智慧,力量 不足,那是暂时的,人们 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 智,从弱变强。这样的历 史规律同样需要智慧才能 把握得住。苗族在上古时 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握住 ,而从辉煌中落伍了?我 们从黄河一路走来,或许 是路途艰辛,来不及思考 这些问题;或许是从来无 人去思考这一重大的历史 问题。但是,当我们用自 己的双脚,一步一个脚印 地走了5000多年,才从黄 河走到西南边疆——文山 这片红土地时,我们却在 界碑前驻足了。为什么? 黄河是我们的故土,祖国 是我们的母亲,有谁愿背 井离乡?又有谁不热爱自 己的母亲而离去呢?对这 些历史问题的探究,都记 入了《文山苗族》一书, 大家读罢即可略知一二。 按照民国时期《丘北县 志》记载,文山苗族于明 初由贵州迁入,由此计算 ,早期迁入文山的苗族已 有600余年历史。但是,从 史料考察看,文山大多数 苗族是清康熙年间陆续迁 来的,最后一批迁入文山 的苗族是贵州陶新春、陶 三春起义失败后迁来的。 日月轮回,起始循环。 人志各异,南北东西。逝 去的,走了,脚印一串串 ;留下的,还在,墨香一 丝丝。苗族迁到文山后, 为生存,有的于清中后期 迁往越南、老挝,但绝大 多数则定居下来,形成了 西部苗族较为集中的聚居 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与壮族人民共为文山壮 族苗族自治州两个主体民 族之一,并与其他民族共 生共存,为文山的历史发 展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积极开发山地农 耕文化。由于苗族迁入文 山的时间较晚,坝区和河 谷地区已被先迁入的汉、 壮、回、傣等民族拥有, 苗族唯有择山而居。早期 ,苗族仍沿袭传统的游耕 方式进行耕作,流动性较 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中国共产党让苗族人 民停下了迁徙的脚步,分 得了土地,成为了国家的 主人,苗族人民从此才逐 渐形成了独特而完备的农 业文化体系。 第二,保持恋乡爱国的 文化传统。苗族自古有思 乡恋土、爱国爱家的传统 ,《指路经》就是苗族思 乡爱国的传统教育的好教 材。千百年来,苗族群众 长期用这部教材教育子孙 后代,使乡土和家国思想 在他们心中生根、开花、 结果。正是如此,才有抗 法英雄项崇周的爱国之举 ,有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陶绍文,有民兵英雄王咪 四,也有年仅八岁的“三八 式小英雄”杨兴周等动人事 迹。特别是守土卫国的抗 法英雄项崇周,能在他那 个时代受到清政府的表彰 ,被誉为“边防如铁桶,苗 中之豪杰”的爱国英雄,确 实难能可贵。 第三,大力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丰富民族精神文 化生活。在长期的生产生 活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 富多彩的文化,为苗族经 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 代初搜集整理成册的民间 故事和民间长诗以及近期 搜集整理的《芦笙辞》, 都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结晶。将这些传统文化成 果编入“文山苗学文库”出版 的目的,一是展示苗族优 秀传统文化;二是供学者 研究,让世界更多了解文 山苗族。 第四,积极参加社会主 义建设,推进苗族地区经 济社会全面发展。可以说 ,文山苗族的发展是伴随 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发展而发展的。苗族 人民的发展进步,与党的 正确领导和改革开放的好 政策密不可分。在党的正 确领导下,苗族干部成长 起来了,苗族经济发展起 来了,苗族文化繁荣发展 了,苗族地区的公路网形 成了,苗族的乡村面貌大 变样了。所有这些发展变 化,都是苗族人民为书写 自己的历史而展示给时代 的新篇章。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 英群体引领,一代人有一 代人不同的历史使命。我 们不敢妄称或冒充这个时 代的精英,也不敢妄想去 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进步 ,只想用双肩担当起我们 应负的历史责任。我们的 主 导语 列宁: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按照列宁的观点,曾几何时,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背叛过自己的民族。在现实中,的确有许多人不知道本民族的历史,有的甚至连本家族的历史也说不清楚。可见,普及历史知识,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何等重要。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文山苗学文库”的初衷。许多业余作者在工作或者劳动之余,依然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手中的笔,抒写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从而留下了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值得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探讨。 《情牵老山/文山苗学文库》就是其中的一册,书中包括了三十多位作者的数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情感。 后记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文山苗族的文学创作,始 终没有形成气候,很少引 起外界的关注,但并不等 于说,没有相应的文学作 品问世。许多业余作者在 工作或者劳动之余,依然 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手中的 笔,抒写自己对生活、对 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从 而留下了多彩的精神文化 产品,值得我们花费一定 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探 讨。 收录在本书中的87篇散 文,就是最好的注脚。在 这39位作者当中,有的是 领导干部,有的是基层公 务员,有的是中小学教师 ,有的是媒体从业者,有 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 自由职业者,有的还是在 校学生。不论大家从事什 么职业,是男还是女,是 老还是少,文中所描写的 ,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 所抒发的,都是自己真挚 的情感。因此,显得自然 清新,通俗流畅,生动活 泼,阅读起来,倍感亲切 ,丝毫没有空洞无物或者 矫揉造作之嫌。 其实,类似的散文作品 ,在文山的苗族作者中还 有很多,只是限于编者的 能力,以及本书的篇幅, 不可能都一一搜罗起来, 况且作为一个散文选本, 也没有这个必要。 感谢文山州苗学会以及 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本 书才得以如期编辑完稿, 并公开出版,与读者见面 。 编者 2016年2月28日 精彩页 “白河在那里转身。”这是那个年代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 白河,是流经我们家乡的一条河。据村里人讲,先辈们迁徙到这里时,白河还是一条无名的河。后来,人们依据河道中石头多,水流湍急,处处溅起洁白的水花,整个就是一条白色的河流,便将其称为“白河”。从此,这条不知流淌了多少年的河,便有了一个与她的特点和个性相符的名字。 村子坐落在半坡上,人们只要跨出门槛,一眼就能看到横卧于谷底的白河。从村子里顺着五六十度的山坡往下走,用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河边。白河从什么地方流到这里?源头在哪里?村里的人并不清楚,也不愿意去探寻,而白河流向哪里,村里人则几乎没人不清楚。她顺着谷底向南流淌了近十公里后,在一个叫岔河的地方,汇入从邻国来的另一条河——黑河,合并成为一条新的河流——斋河,再绕着边界流淌七八公里,又与另外一条界河交汇后,才流人邻国。在白河边出生,看着河水长大的我,自然对白河十分关心,想尽量地了解她。我曾经先后几次在几十年前出版的老县志和前几年出版的新县志里查阅关于白河的记载,里面的叙述和我所知道的基本一致,只是多了关于白河源头的介绍和说明。 三十多年前,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生活方面的原因,村里的许多人家悄悄地处理和变卖笨重的难以搬动的家产,收拾行装,扶老携幼,重新又踏上祖辈们走过的迁徙之路,沿着白河,渡过白河和黑河交汇而成的界河——斋河,越过边界,举家迁到邻国去。在那些平淡无奇、按部就班的日子里,经常在人们集体劳动的队伍里,不知道哪一天就少了哪一家夫妇,为此,生产队长每天劳动前,都要例行的点名,有时在念到某个名字时,便没有人回答。说不清楚哪一天早晨起来后,我们的某一家邻居已经是人去楼空,昨天还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一夜之间就没了踪影,再也找不到了。问了几次,大人才悄悄地告诉我们,这一家人已经搬到邻国去了,并且再三叮嘱我们一定要保密,尤其是不得外传。 在父亲他们那一代人中,父亲是村里仅有的能记工分、能算账、能看报纸、能念《语录》的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又是村里的干部,算得上是知书达理、见多识广。亲戚朋友和村里以及外村的人经常到家里来,其中的一些人是来征求父亲意见的,听听他的看法,咨询是搬好还是不搬好。而另外一些则是想约着父亲,让我们家一块搬到邻国去。无论是谁来,父亲总是摆上方桌,端出饭菜,再炒一碗爆米花,斟上半碗甘蔗酒或芭蕉芋酒,就着酒和客人边喝边交流。每次,平时就寡言少语的父亲都要耐心听客人讲完之后,才慢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时不时地给客人讲一些从报纸上了解到的国家形势,却很少讲大道理。他要么就重复上一段大家都知道的民间故事,都是关于搬家和迁徙的,要么就来上几句谚语,比如“富搬穷,穷搬亡”“儿不嫌母苦,狗不嫌家贫”“狗护一个家,人恋一方土”等之类。随后,父亲主动地端起酒碗,约客人饮上一口,然后一改平时说话的习惯和语气,一板一拍、一字一句地把他的想法和主意告诉客人。他掰着手指头说,这个故事,这几句话,可不是简单的故事和随随便便的几句话,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过日子的宝贵的经验,何苦再去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挨冷受饿呢?父亲又加重了语气,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是我们的衣胞之地,这里是我们的根,如果我们搬离了中国,搬离了这里,就没有了根。人没有了根,就如同树木没有了根一样,还怎么生存呢!最后,父亲说,大家都去过岔河,你们留意过没有?在岔河边上,白河在即将汇人斋河、流进邻国的地段,在那里转了身,像人一样回了个头,没心没肝的河水都这样,何况我们人呢! 谦和、诚恳、豁达而热情的父亲,和谁都很投缘,是亲戚朋友和村里人愿意交流和倾诉的对象。有些晚上,人们一来就是两三个甚至四五个,一聊就是半天。有时候,我们从梦中醒来,堂屋昏暗的煤油灯还闪着,父亲正和客人围坐在只摆了一碗爆米花的桌子旁,谈得有滋有味。不管来的客人是亲戚朋友还是村里邻居,也不论是来请教的,还是来约伙或者劝说的,父亲总是用“白河在那里转身”来结束和客人的交流。“白河在那里转身”,是那个年代父亲说得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