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处不在,时尚、摄影、绘画、服饰、家居、影视……凡有生活处,皆有美的身影。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悲剧能使人性完整而深刻?为什么有人无法感受蒙娜丽莎的美?……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的思考,能为你带来重新审视世界的角度,漫画轻松有趣,理论简明易懂,像读故事一样读懂美学,一书助你提升文艺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运用美的思维探求美的真谛,欣赏生活之美,享受美的生活。
说起美学,人们都会想
到“阳春白雪”,觉得自己既
需要它却又触之不及。人们
之所以觉得需要美学是因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
人都崇尚美的事物,都需要
美的生活,都想让自己从内
到外都是美的。但是为什么
人们又觉得美学是触不可及
的呢?因为人们总是觉得美
学本身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
问,它源于哲学范畴,向来
都是美术和高校课堂上的一
种课程,而与实际的生活美
化有很大一段距离。从苏格
拉底叹息着说“美是难的”,
到美学国度的“哥德巴赫猜
想”,再到众多美学家对美
的亲身实践和探索,无不给
人们一种错觉,那就是美是
一种非常玄妙又深奥的学问
,是普通大众所不能触及的
。难道美学真的就这么遥不
可及吗?
不!美学并不是遥不可
及的,美学其实很简单!虽
然作为一种学术学科,美学
是难的;虽然古今中外的美
学家一直没有准确地研究出
“美是什么”,虽然审美涉及
很多高深的学问,但是,我
们统统可以不去理会,我们
只要学会美化我们的生活,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学会
提高生活品位就足够了。这
些与那些高深的理论无关,
与那些美学研究无关!
其实,美学本身就是一
门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
及美育规律的科学。学习和
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
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
态等,不但可以扩大哲学视
野和提升理论素养,而且对
我们理解人类生活价值追求
和艺术创造,提高审美修养
和艺术鉴赏力,提高人生品
位大有裨益。
细品我们当下身处的这
个世界,真是很奇妙。一方
面,在诸多大众媒体无所不
在的渗透和影响下,“人”本
身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被重
视和抬高;而在另一方面,
“人”却又实实在在地纠结在
狭窄的空间和困窘的思维里
,被种种诱惑所驾驭着、驱
使着。很多人都戴上了一面
面各式各样的面具或是枷锁
,不是自得其乐就是心有不
甘地在轻歌曼舞。这使得人
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主体性
大大丧失。随着社会物质逐
渐丰富,“美”也被肢解为一
种“客体”,一种“物质”,一
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存在”,“美”成了部分
群体所追求和把玩的东西。
这不得不让人为那些所谓的
“主义”和“理论”感到悲哀。
不过,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
,人性解放成为当代人所崇
尚的潮流。所以近些年,美
的观念开始从部分群体转向
个体,美学也开始从课堂走
向生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在崇拜现代科技创造滚滚财
富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去
追寻理性与物质之外的永恒
。从这可以看出,人的主体
性开始回归。有人通过这些
现象总结说:美学的本质其
实是人学。而只有从“人”的
视角去研究美,美学才富有
生命力、创造力和无穷的魅
力。
本书将大众所触不可及
的深奥美学与人们的生活实
际相结合,从大众的视角来
阐述美学的相关知识,让人
们能够轻松地掌握美学知识
并能将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
当中,指导人们去提高自身
的美感力并不断美化自己的
生活。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
一部分结合人们所熟知的生
活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对每一个美学常识进行了深
入浅出的解答,让读者在非
常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把握开
启美学之门的钥匙。
第二部分是美学基础,
展示了美的世界所需要的最
基本构成元素——点线、色
彩、空间、声音。人们生存
的世界基本上都是由这几种
元素所组成的,只有掌握了
这些基本元素的美学原理,
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活中的
美、创造生活的美。
第三部分是如何吸收美
的能量。人们只有通过提升
自己的美感力才能不断吸收
美的能量,才能更好地美化
自己的生活并享受生活中的
美。
第四部分是形象美学应
用。想要把自己变美很简单
,只要你正确了解自己的形
体,正视自己的缺陷,通过
正确的穿衣化妆术来装扮自
己,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
修为,你终会塑造出一个完
美的自己。
第五部分是生活美学应
用,为大家展示如何吃得美
、住得美、行得美、玩得美
。这里的“行”不是行走和移
动,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工
作、消费等行为。人们只有
完善了自己的衣、食、住、
行、玩,才能真正地享受生
活的美,才能获得无限的美
感。
通过这样一番了解,是
不是觉得美学并没有那么深
奥难懂了呢?现代社会,人
们的生活节奏都很快,竞争
的激烈使人们的生活美感大
大下降,如何提高生活幸福
指数、提高生活美感度是现
代人迫切渴望的。希望本书
能够为大家美好生活的建设
提供一条新思路,更希望大
家能够通过本书拥有美好的
生活。
本书将大众所触不可及的深奥美学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大众的视角来阐述美学的相关知识,让人们能够轻松地掌握美学知识并能将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指导人们去提高自身的美感力并不断美化自己的生活。
希望本书能够为大家美好生活的建设提供一条新思路,更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书拥有美好的生活。
第一章 每天学点 美学基本原理
别跟我说你懂美——美之众说纷纭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亚斯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次对话,那是2500年前哲学家苏格拉底同诡辩家希庇亚斯关于美的一次辩论,当时,学识渊博的苏格拉底同以教人诡辩的希庇亚斯对“美是什么”展开了一段争论。希庇亚斯一开始就认为“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但苏格拉底很快就用女神的美让其无可反驳。但希底亚斯马上又提出:“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凡是东西加上它,得到它的点缀,就显得美了”这种提法也被苏格拉底有力地否决了。至最后,苏氏只好长叹一声说:“我在同您的讨论中得到益处,那就是更深切地了解了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这篇对话记录是柏拉图早期的作品。其中苏格拉底的观点充分地体现了柏拉图对美的看法。而最后苏格拉底关于“美是难的”的感叹,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人类对美的探索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
“美”究竟是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美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都不能准确地表明什么是美。可以说,这是美学国度的哥德巴赫猜想。
西方视野中的美
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最早的当属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因此,美就是数的和谐。他们首先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是由发音体方面的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比如,琴弦长,声音就长;振动的速度快,声音就高。后来,他们把在音乐中数的和谐的道理推及建筑、雕塑等其他多种艺术形式上,就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比如黄金分割。
可以看出,毕达哥拉斯学派偏重于美的形式研究,是从宇宙自然的角度来追寻美的本质。而相比之下,苏格拉底则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追寻的。苏格拉底不承认有绝对的、永恒的美存在,他认为,美是相对存在的东西,“一个粪筐也可能是美的”,“而一个金盾也可能是丑的”;“一桩东西对饥饿来说是好的,对热病来说就不好;对赛跑来说是美的东西,对摔跤来说往往可能就是丑的。因为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而对它们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又不好”。简单来说,美就是“合适”。
在对美的本质的追寻上,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他可谓是西方美学的开山鼻祖,也正是从他开始,美才真正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柏拉图划分出了三个世界:理念的世界,即真实;现实的世界,即影子;艺术的世界,即影子的影子。基于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具体的美是对“美的理念”的一种分享,美就是“美的理念”本身。
在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研究者和大成者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康德,他是从人的心灵能力出发来进行美的讨论的,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黑格尔,他批判地吸收柏拉图、康德等人的有关思想,在他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得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马克思,虽然他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但是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生存是审美的前提,美依赖于人类实践。
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美
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已经涉及美学,意象和意境便是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审美范畴。但是我国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却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家围绕着美的本质,形成了四种观点:
第一,主观说,即把美等同于美感。这种观点以吕莹和高尔太为代表。他们看到了人的感受、体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但却完全否定客观事物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
第二,客观说,即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这种观点以蔡仪为代表。
第三,主客观统一说,即认为美只是艺术的特征。该学说以朱光潜为代表,他强调“美既离不开物(对象或客体),也离不开人(创造和欣赏的主体)”。
第四,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它强调了美的人类实践。该学说以李泽厚为代表。他对美是客观的表示肯定,但这种客观性不等于蔡仪所说的客观性。他强调了这一学说在解释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是有贡献的,但否定美与主体情感、兴趣等方面的联系及忽视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在美的形成中的作用,所以也是片面的。
阿喀琉斯的脚踵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的一位神话英雄。在他出生的时候,脚踵被母亲海洋女神忒提丝倒浸在了冥河的水中,这样,就使他留下了最终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脚踵没有防卫能力,而除了没有浸水的踵部外,任何武器都伤害不了它的身体其他部位。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英勇无敌,连连获胜,但后来却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用箭射中脚踵而死。
“美是什么”这一美学国度的哥德巴赫猜想,造就了各家学说观点,虽然这些美学家和流派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会有一些漏洞,没有人能够尽善尽美地指出美的真正本质。所以,美学家们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了阿喀琉斯的脚踵。
因此,别说你懂美,也不要强迫自己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