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因斯坦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年)(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阿耳伯特·爱因斯坦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22年秋天,爱因斯坦携妻子开始了为期五个半月的远东和中东之旅,这些地区是他以前从未去过的。这次行程包括在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短暂停留,在日本为期6周的旋风式演讲,对巴勒斯坦12天的短期访问以及对西班牙的3周访问。本书展示了爱因斯坦在这一重要旅程中的完整日记,让我们以私密的视角窥视一个聪明的头脑如何与宏大的世界相遇。中文版特别附加的三个文件,表现了爱因斯坦对饱受外国欺凌的中国充满同情。
作者简介
方在庆,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79年就读吉林大学物理学,1991年在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自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Voegelin-Professur,C3)以及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等。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和译作多本。
目录
中文版序
插图目录
前言
致谢
历史导读
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西班牙
1922年10月6日至1923年3月12日
其他文件选
文件1:山本实彦的来信[东京,1922年1月15日]
文件2:1922年9月29日爱因斯坦教授去日本旅行时的谈话报道[柏林,1922年10月12日]
文件3:在新加坡招待会上的演讲[新加坡,1922年11月2日]
文件4:“闲谈我对日本的印象”手稿在1922年12月7日或之后完成。发表于1923年1月
文件5:致山本实彦[京都,1922年12月12日]
文件6:致汉斯·阿耳伯特与爱德华·爱因斯坦[京都,1922年12月17日]
文件7:致威廉·佐尔夫[宫岛,1922年12月20日]
文件8:致石原纯[门司,1922年12月23日至29日]
文件9:致土井晚翠[于“榛名丸”号蒸汽邮轮上,1922年12月30日]
文件10:致土井英一[于“榛名丸”号上,1922年12月30日]
文件11:致山本美[于“榛名丸”号蒸汽邮轮上,1922年12月30日]
文件12:在上海犹太人招待会上的演讲[上海,1923年1月1日]
文件13:致斯万特·阿伦尼乌斯[新加坡附近,1923年1月10日]
文件14:致尼尔斯·玻尔[新加坡附近,1923年1月10日]
文件15:致日本无产者同盟[于“榛名丸”号蒸汽邮轮上,1923年1月22日]
文件16:致亚瑟·鲁平[耶路撒冷,1923年2月3日或5日]
文件17:“爱因斯坦教授谈他对巴勒斯坦的印象”[柏林,1923年4月24日]
行程年表
缩略语
注释
附录1 迎接爱因斯坦博士
附录2 爱因斯坦在上海留下的唯一墨迹
附录3 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援助中国工业合作委员会主席的信
译后记
序言
我很高兴《爱因斯坦旅
行日记》中译本(以下简
称《旅行日记》)此刻呈
现给中国读者。正如爱因
斯坦在《旅行日记》中清
楚表明的那样,1922年底
和1923年初在上海的两次
逗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在他成长的早期,
这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和人道主义者就被中国和
中国人所吸引。爱因斯坦
的《旅行日记》是一份引
人入胜的文件,读者能够
直接了解作者对他所访问
的国家和他所遇到的人民
的未经删节的评论。因此
,该日记包括一些令人不
安的段落,流露了作者对
中国人所持的偏见。这些
内容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无
疑是不易接受的。据我所
知,这本日记的英文版出
版后,在中国和其他地方
曾引起了对爱因斯坦言论
的热烈讨论。我认为这样
的讨论只能导致积极的结
果。对我个人来说,他那
些令人不安的言论留给我
们的最重要的教训是,这
些言论有可能促使我们每
个人审视自己的情感偏见
和认知偏差。
在我看来,由于双方的
误解,爱因斯坦没有实现
原计划在中国巡回演讲的
愿望,这是一件非常遗憾
的事。我坚信,如果爱因
斯坦在中国停留更长时间
,更熟悉这个国家的人民
,一定会对他产生深远影
响,肯定会修正甚至消除
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
偏见。
无论如何,从他的个人
文件中,有大量证据表明
,在他访问中国之后,爱
因斯坦仍然非常关注发生
在这个国家的持续的动荡
事件。在他访问中国20年
后,爱因斯坦撰写了一份
关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声
明。即使在今天,这份声
明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的地方。在美国找到了躲
避纳粹德国的避难所后,
他在1942年给美国援助中
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主席
写了封信,清楚地证明了
他深深地牵挂着被日本占
领的中国,以及他后来对
中国人民及其对人类的贡
献的高度尊重:“我总是热
切地希望中国在目前的斗
争中取得胜利,即使她的
利益和我们国家的利益没
有直接联系。希望中国的
传统和精神对国际生活的
未来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
影响,这是在饱受压迫和
残暴的黑暗日子里最好的
鼓励之一。世界可以从中
国人民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
我很高兴这本书能被中国
读者阅读,还有一个更个
人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
说,我的生命归功于中国
。1938年,我已故的父亲
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被
迫逃离维也纳,在上海找
到了避难所。他在那里生
活了10年。1948年,我已
故的祖父也葬在那里。尽
管我父亲在上海遭受了日
本残酷占领所带来的巨大
苦难,但他总是告诉我,
他爱中国人民,他的钱包
里总是夹着一张旧的中国
钞票,作为他生命中那段
时光的美好回忆。愿本书
能成为我向中国人民表示
感谢的小礼物。
泽夫·罗森克兰兹,2021
年7月22日于美国加州帕萨
迪纳
导语
爱因斯坦不仅是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人道主义的典范,他的不加修饰的旅行日记让人好奇:不仅文风奇特,而且对遇到的人事尖刻讥讽,尤其是某些具有种族偏见的言论,揭示了他复杂、有时是自相矛盾的性格。
畅销书《爱因斯坦传》作者艾萨克森、《爱因斯坦全集》主编舒尔曼鼎力推荐!
附录介绍了爱因斯坦访问上海和日本的有趣细节,让读者一窥他的科学文化观。
后记
这本《爱因斯坦旅行日
记》(以下简称《旅行日
记》)是《爱因斯坦全集
》(以下简称《全集》)
第十三卷的一个副产品。
第十三卷文件379就是这本
日记。该日记纯属私人记
事,因此没有标题,更没
有打算或想到今后会被出
版。爱因斯坦的秘书海伦·
杜卡斯(Helen Dukas,1896
—1982)在整理时加了标
题:“在日本、巴勒斯坦和
西班牙的旅行日记”。
其实,早在1930年,爱
因斯坦的女婿鲁道夫·凯泽
尔(RudolfKayser)在用笔
名安东·赖泽尔(Anton
Reiser)出版的《爱因斯坦
传》(Albert Einstein,a
biographical portrait)中就
大量引用了日记的内容。
之后,又有不同语种(如
日文、英文、希伯来文等
)的节译本出现,都没有
引起学界和社会关注。《
全集》第十三卷于2012年
出版时,同样没有引起波
澜。很可能是因为《全集
》仅限于专业人士阅读,
发行量太少的缘故。2018
年,《全集》编辑泽夫·罗
森克兰兹在2012年英译文
的基础上,对译文重新润
色,并写了一个长篇的“历
史导读”,同时增添了17篇
与日记相关的文献,构成
了现在这本日记的新英文
版。为了宣传此书,泽夫
接受了英美一些主要媒体
的采访,点燃了有关爱因
斯坦是否是“种族主义者”的
争论。他在中文版序中所
说,这些争论“有可能会促
使我们每个人审视自己的
情感偏见和认知偏差”。
如果将这本日记仅聚集
到种族主义这一议题,则
过于狭窄了。事实上,由
于涉及内容广泛,我们大
可将其视为这位著名学者
的海外游记。虽然爱因斯
坦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名鼎
鼎,但对社会和文化的看
法,却很难跳出时代的局
限。在这次远东旅行前,
爱因斯坦尽管也到了不少
地方,还刚刚访问了美国
,但主要还是在欧美文化
圈内旅行。欧美各国之间
也有文化差异,但跟东亚
文化相比,还是容易理解
的,不至于造成文化冲击
。但这趟东亚之行,确实
给爱因斯坦造成了相当大
的文化冲击,也影响到了
他后来看世界的方式。后
来的南美之行也让他大开
眼界,但冲击程度却要小
很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作为一名犹太人,爱因
斯坦成了德国文化的最好
代表;尽管存在严重的反
犹主义,德国官方还是希
望爱因斯坦能在国外为德
国争光。作为一个对异域
文化充满好奇的游客,他
本来想尽情享受难得的清
静,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还不忘给他增添募捐的任
务。他遭际了热情好客的
东道主,跟踪报道的德国
大使或领事,附庸风雅的
学者、官员。更多地,他
面对的是底层民众的疾苦
及其反应。他本来是答应
带两位继女一起出行的,
甚至他的儿子也想跟他一
起跨洲旅行,但各种因素
所致都没能做到。他在日
记中记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也算是对孩子们的交待
,而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
会出版。
即使我们真对爱因斯坦
是否是种族主义者这一议
题感兴趣,也不能仅凭只
言片语就下定论。爱因斯
坦的天性中有诙谐幽默的
一面,说话戏谑尖刻。这
是否与他早年受到学界的
一些大人物的打压有关,
不得而知。在他的日记中
,随处可见他用一种调侃
,甚至是恶作剧式的语气
来描述他遇到的人和事。
就连对他热情款待的日本
人,也并非一味赞扬。他
对日本音乐的评价不高,
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没有科
学意识。(“日本人似乎没
有思考过,为何在他们的
南方岛屿比在北方岛屿更
热。他们似乎也没有意识
到,太阳的高度取决于南
北位置。看来这个民族对
知识的需求比对艺术的要
弱,难道这是天性使然?”

挖苦最狠的是那些在亚
洲的傲慢的欧洲人(“欧洲
人是懒惰的,自负而浅薄”
),连他的犹太同胞也不
放过。看到那些在面对哭
墙,来回摇晃,大声祷告
的“愚钝的同族兄弟”,他认
为他们是“只有过去,却没
有现在的人”。即使这样,
没有任何犹太人把他看成
是种族主义者。
因为在一本从未打算出
版的日记里写了一些讽刺
挖苦的言论,就被判定为
种族主义者,这种做法未
免太简单化了。我们更应
该通过一个人的实际行动
来判定他。
总体而言,爱因斯坦对
受苦受难的人充满同情。
在他看来,奴役和剥削是
整个人类关系领域中最丑
陋的现象。无论是在德国
,还是美国,他都敢于反
抗暴政,公开为受到迫害
的人群说话。有太多的事
例说明他不是种族主义者
。本书增加的三个附录,
可以作为相应的佐证。
附录1为当时陪同爱因斯
坦从上海到神户的日本人
稻垣守克(1893一1986)
所写的日记。这篇日记详
细记录了他陪同爱因斯坦
访问上海和日本各地的见
闻,可以与爱因斯坦的日
记对照来看。从稻垣的日
记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更加富有同情心的爱因斯
坦。他看到了东亚文化的
一些优点,他希望这些优
点能保持下去。尽管中国
当时非常落后,他目睹“中
国人被外国人欺凌的情景”
,相信“再有五十年的时间
,中国人一定会把外国人
赶出去的。”(本书412页

附录2为目前所知爱因斯
坦在上海停留期间留下来
的唯一墨迹。他非常清楚
地表明,科学的成长本身
书评(媒体评论)
“1922年秋天,阿耳伯特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有名
的人之一,他是即将获得
诺贝尔奖的科学名人。这
本迷人的日记展示了他在
日本、中国、新加坡、巴
勒斯坦和西班牙旅行时人
性的一面。勤奋而睿智的
《爱因斯坦全集》的编辑
泽夫·罗森克兰兹给日记添
加了详细的注释,为学者
和爱因斯坦的‘粉丝’创造了
一个宝藏。”
——《爱因斯坦传》作
者,杜兰大学的沃尔特·艾
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任何对爱因斯坦复杂的
、有时是自相矛盾的性格
感兴趣的人,都会在阅读
他有趣的旅行日记时感到
愉快。”
——安德鲁·罗宾逊
(Andrew Robinson),《科
学》杂志
“这本手写日记以一种陌
生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作
为真实的、世俗意义的游
客的爱因斯坦,而不是那
个(像他著名的思想实验
那样)骑着光束穿越时空
的爱因斯坦。这本日记从
未打算出版过,它记录了
他当时的想法和印象,没
有经过任何修饰,也没有
考虑到它会如何影响他的
形象。”
——杰里·阿德勒(Jerry
Adler),《史密森尼》月刊
精彩页
这次旅行是美妙的。我对日本和日本人心醉神迷。我肯定您也会这样。此外,海上旅行对一个喜好苦思冥想的人来说,是一个美妙的存在——像一座修道院。还有,再加上赤道附近的温暖宜人。温暖的水慵懒地从天空落下,万物归于平寂,让人不自觉地昏昏欲睡——这封短信就是证明。
——阿耳伯特·爱因斯坦1923年1月10日于新加坡附近致信尼尔斯·玻尔
版本说明
本书的这一新版将为读者呈现阿耳伯特·爱因斯坦自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为期半年的远东、巴勒斯坦与西班牙之旅中写下的完整的旅行日记。1在本书中,日记原件每一页的复制图片都配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学术注释明确了日记中提及的人物、组织与地点,对模糊不清的内容进行阐释说明,提供日记记载事件的额外信息,并对爱因斯坦没有在日记中提到的旅行日程加以详细介绍。虽然这部记录了爱因斯坦的直观印象的日记可以被视为一份引人人胜的史料来源,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只为人们提供了重现这次旅行过程的一块拼图。因此,为了更为全面地描述这次旅行,注释部分呈现了爱因斯坦到访国家的当地媒体在当时所作的报道、取自于他的私人文件的原始资料、旅行期间的外交报告和当时的文章与后来的回忆录以及未公开发表的往事回忆。本书也包含了爱因斯坦撰写的可以为旅行日记提供更丰富2的背景环境的补充文件:旅行过程中寄出的信件与明信片,在旅行中的许多落脚点发表的演讲,以及在旅程中与结束后所写的关于到访国家的印象的文章。
2012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全集》(第十三卷)首次完整地发表了这部旅行日记。2在本书中,编译者特意将发表于《爱因斯坦全集》(第十三卷)英译本中的日记英文译文进行了充分修改。
在此之前,旅行日记中的某些片段曾被选译为其他语言出版:与访问日本相关的部分的日文版于2001年问世;1999年以希伯来文编辑出版了关于巴勒斯坦的条目;西班牙之行的条目的英文版于1988年出版。1975年也曾出版了日记的一篇简短节选。3
旅行日记
爱因斯坦曾写过六本旅行日记,本书包括的日记是其中之一。他的1921年春季首次美国之行并未留下日记。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在这次旅行中他是否写了日记。其他现存的旅行日记写于他的1925年3月至5月的南美洲之行期间,以及分别在1930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2年、1932年至1933年的连续三个冬季学期对美国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访问期间。以上一共是五次远洋旅行,但是实际上有六部日记,原因是爱因斯坦在他最后一次旅行中使用了两本笔记本。5
本书所呈现的旅行日记写在一本有182页横线纸的笔记本中,其中81页上写有日记内容,之后的82页横线纸是空白,19页横线纸与1页无横线纸上写有运算过程。 P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