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是毓老在台湾奉元书院讲学遗稿(《繁露讲录》)整理而成。在本讲录中,毓老师先后在五篇内引用“人无生而贵者”,寄望后学能够升华良知良能,树立人格,可以参天育物。毓老师常引用:“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并提示尧舜指的是德,而不是位。人人都是天民,都是天之子。 毓老师说:“一个人的成就,完全在良知,不在你老师怎样,也不在乎环境如何。看看犹大,老师和朋友都是最好的。”所以“良知出高徒。”人人都有“天赋”成就尧舜之德,尽己性则为尧舜。毓老师还鼓励说:“要由根本上发掘自己,也会印证古人,也会创新自己,这才可以。不能印证古人,就不能创新自己。” 毓老师提倡中国文化,不代表“罢黜西学,独尊中学”。中国文化本身就具备开放性、包容性,而不具有一神教式的排他性;主张在用的层面上与时俱进,而不是故步自封。在面对21世纪的国际争端、贫富不均、难民问题、环境危机等诸多顽疾,以及AI发展等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新挑战时,中国文化是可以给出应对之道的!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尊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的百岁人生堪称传奇,他是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自幼受宫廷教育,为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师曾、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郑孝胥等国学大家,私淑熊十力,终成一代大儒。1947年来台后,在台宣扬中华文化,先后创天德黉舍、奉元书院,私人讲学一甲子,主张“达德光宇宙,生命壮自然”“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受教弟子万余人,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著名的弟子有徐泓、辛意云、林义正、陈明哲、刘君祖、孙中兴、黄忠天、陈明德、蒋勋、严定暹、张辉诚、简媜、吕世浩等学界名家,以及夏含夷、班大为、魏斐德、黄宗智、孟旦、甘慕白等美国汉学家。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的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一百零六岁。 目录 仁义法第二十九 必仁且智第三十 俞序第十七 符瑞第十六 二端第十五 重政第十三 十指第十二 正贯第十一 盟会要第十 保位权第二十 离合根第十八 立元神第十九 楚庄王第一 玉杯第二 王道第六 灭国上第七、灭国下第八 随本消息第九 服制像第十四 考功名第二十一 通国身第二十二 度制第二十七 竹林第三 天地阴阳第八十一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天道施第八十二 天道无二第五十一 天容第四十五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 郊语第六十五 郊义第六十六 四祭第六十八 奉本第三十四 诸侯第三十七 观德第三十三 顺命第七十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玉英第四 精华第五 五行相胜第五十九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贤良策 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 序言 整理者前言——这个时 代为什么要读《春秋繁露 》 一、站在时代的岔路口 百余年前,中国面临“三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起 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变法 与政治革命;七十余年前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又掀动了更广泛、 更彻底的经济与社会革命 。在一个多世纪的淬炼中 ,每一次改革和革命,都 意味着更深入地现代化。 今天的中国,已将积贫积 弱的面貌一洗而净,成为 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重 要力量,似乎也是现代化 带来的福音。 的确,西方文明在宗教 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和科学革命中“洗心革面” ,蜕变成一整套现代政治 经济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 ,并经由殖民主义和资本 主义全球扩张,似乎成了“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世 界潮流,中国也概莫能外 。与此同时,现代西方的 物质主义倾向,与西方思 想中源远流长的本质主义 、理性主义也在全世界弥 散,而中国在“自立自强”的 持续迫切需要中,曾几乎 不加批判地拥抱物质主义 、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 百姓浸润在其中,“日用而 不知”。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了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前 所未见的巨量物质财富、 便利便捷的交通通信,也 造就了市场经济制度和现 代民族国家。与此同时, 现代化也在动摇人类的内 外秩序。向内,人们沉溺 于精神的内耗、受困于人 伦的解体,无法为自身价 值和人生意义找到经得起 省思的坐标;向外,人们 在高烈度竞争和“适者生存” 的法则中随机沉浮,且面 临自然环境失衡、技术发 展突破伦理底线、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不断扩散、国 家间争斗不断升级的困境 。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 是逐步背离中国古典精神 的进程。若无其他要素的 制衡,现代化越深入,现 代性痼疾便越深重。一百 年后再回首,我们突然发 现:现代化带来的众多利 益并不必然让我们过更善 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 。而人之能为万物之灵, 就在于人能不停歇地认识 自己、造就自我,并由此 不断外扩,认识他人与万 物,造就环境与时代。也 就是说,“尽己性”“尽人性” “尽物性”关键在自知、知人 、知时。 站在大时代的岔路口, 我们该往何处走?何以为“ 中国”,中国之“中”意味着 什么?中国之为“中国”,对 于现代文明的正朔、对于 人类的未来有何意义?回 答这些问题,必须带着现 代中国的经验,回到中国 古典精神中重新理解自身 。这就是我们读《春秋》 和《春秋繁露》意义所在 。 二、现代人如何理解自 身 数百年来,现代化浪潮 席卷全球、横扫一切,使 得彼岸的、崇高的事物一 再退隐,同时令“理性”或曰 “科学”登上了知识圣坛的顶 峰。现代人相信,理性/科 学是知识的唯一可靠标尺 ;关于人的知识,与关于 物的知识一样,都要经受 理性/科学的最严苛检验。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可通 约、可测量、经得起重复 试验的事物,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性、 确定性和同一性。伴随着 科学知识对其他领域的入 侵,人们逐渐相信,不能 通约、无法量化、并非普 遍存在的现象,只能被体 验、无法被“证实”,不堪为 真知。 这正是现代人理解自身 的方式。下学上达、舍生 取义、造次颠沛中仍不违 仁,这是人有可能做到的 ,现代主义者并不否认这 一点。但他们强调,这些 现象太罕见、太偶然、难 以重复,就算复刻完全相 同的时空条件,也无法保 证同一个人仍做出同样的 选择。因此,这些“可能性” 不能作为人性的基准。要 想“科学”地认识人,就要找 到人性中普遍的(人人具 有的)、确定的(必然出 现的)、同一的(不随时 空变化改易)的特质,比 如生存繁衍、趋利避害等 种种生物本能。从生物本 能出发,去理解人和人的 共同体,起点虽然低,但 却足够科学;人的德行与 理想,都需经过“科学化人 性”的重新校正。换言之, 凡是有利于生存繁衍、体 现了趋利避害,便是“真实” 而可靠的;反之,要么是 愚夫愚妇的自我催眠,要 么是统治者灌输给人民的 精神鸦片。 现代人抱持着对“科学” 的信念,从人性的生物本 能起点、而非可达致完善 的高点理解自身。这是人 性论中的哥白尼革命:它 承认、解放并刺激了被传 统道德与宗教约束的人欲 ,是近现代物质财富爆炸 和科学技术飞跃的最大驱 动力;同时,它将人定义 成“载欲之器”,以此为标准 “重估一切价值”。 我们常自称“华夏民族” 。“华夏”的深意正是在《春 秋》。“华”是动词,盛大弘 扬的意思。《说文》:“夏 ,中国之人也。”如前所言 ,此“中国”除了解释为地理 意义的中国,更应该理解 为文明意义的“礼义之国”。 《春秋》将世道分成三个 阶段:夏、诸夏、华夏。 夏是本国进化为礼义之国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由己而外,逐步使周边国 家乃至全球国家升华为行 中道的礼义之国,是为华 夏。因此吾人自诩为华夏 民族,任重道远。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寓天道于人道 ,指明万物兴衰、人事成 败之理。 导语 本书是根据毓老师1993-1999年在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春秋繁露》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著作,是解释《春秋》最重要的一部书。毓老师认为董子治事之道,超过先秦诸子,并强调要懂《春秋》必读《繁露》,由此可知公羊学思想,可启发人的智慧,使人过上理智的生活。 精彩页 仁义法第二十九 《繁露》这部书不容易读,你们既然发心听了,就不要中途退出去,细心慢慢往下读。老同学最多有听六七遍的,五六遍的很普遍,两遍的太多了。要勉强听下来,必然有所得。如果是河洛本的,前面有名家的评语,不要轻忽视之。一般人不懂《繁露》是什么,我们讲这个,还有人笑我们,这就见仁见智了。但是一个书能传几千年,必有它的价值。那些名家的批评,也不是阿谀,其中必有真精神,一个真的东西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接触到的,真理固然是一个,就因为它是一个,所以就不容易摸到,所以中国传统有一句话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大禹谟》),一个微的东西,我们不容易见着,一个微的东西,我们也不容易控制,像“人心惟危”,一个危的东西,谁也不容易控制自己的心,所以我劝你们忍耐一点,不要读读感觉到难了,不知它说些什么东西,就把它停下了。男同学必得知道多,才能应付事,才能生存。至于女孩子,我是主张贤妻良母的,女孩子读书,就为了做贤妻良母。我们拼命读书,造就自己,是为了个人有成就,各人有各人的责任。我常说,今天我有饭吃,完全是我母亲的功劳。小时候,我不大喜欢她,她感冒了,我希望多感冒两天,因为她老折腾我。今天想,能在这里赚几个钱花花,都是母亲的功劳,不然的话,恐怕也和一般人一样。前面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是笑话,是要做贤妻良母。如果为了谋业而去读书,那种价值就没了。想做贤妻良母,那是责任,本身必得有一番功夫,修养很不容易,没有修养,怎么应付事?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春秋》所治,其要点在什么呢?就是别人与我。社会上很简单,就是两个:人与我。谁能把人与我的关系把握住,一定成功。 所以《春秋》它所研究的大目标,就是研究人我的关系。把人我关系搞好了,他就是圣人,就是大人。一般人的成功和失败,都在人我关系上。用什么来治人与治我呢?很简单,就是仁与义。“以仁安人”,能安人的人就是仁者。从有人类开始,那些大政治家,没有一个不是为人类谋幸福的。为人类谋幸福,他的终极目的就是安人。成就这个的,就是仁者,就是圣者。《礼记·礼运·大同》使我们深刻地了悟到为人之道,它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的力量只怕不是从本身拿出来为别人服务的,可不是为己。这种人不是仁者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社会上,食就是货,我们最讨厌的就是弃于地,浪费了物力、财力。虽然讨厌物资弃于地,但是也不必把物资藏于自己身上。这思想多伟大。首先不能浪费物资,但也并不借“不浪费”的目的、“不浪费”的口头语,藏在自己身上。有些人也反对浪费物资,结果是为了“藏于己”。《礼运》上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为什么?为了安人,这是仁者的境界。我们大人做事或小孩子玩耍,不也是大一点的帮助小一点的吗?你的智慧比别人高,力量比别人大,以己之长,补人所短,我们讲互助、帮助别人,就是安人。你们不是常到敬老院去帮帮忙吗?这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要把这个德行扩大,不要只窄窄的守住一点。去帮着洗洗衣服,心里一定很愉快,助人确是快乐之本。知识分子知道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应该有奋斗目标,教伸手不能自立的人,也得到安。孔子说“老者安之”(《论语·公冶长》),就是安人,安人的境界就是叫别人有好处,没有痛苦,这是知识分子该担当的责任。假使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行为,社会就不会那么苦了。其实这很容易,任何人多少都会表现一点。 以人安人,第一个“人”同“仁”字,拿仁心来安人,这是传统解释。其实也不必这么说。以人安人,以人之心来安人,不是说“推己及人之谓恕”吗?以人之心来安人,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不就是仁者吗?这就叫以人安人,拿人心、己之心来安别人。推己及人就是恕。我们中国讲,道就是仁,违道不远,道是仁,仁是忠,就是恕。 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