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原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因避清嘉庆帝名讳,故以字行。邓石如出身寒门,终身未仕。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家客居八年,认真学习、研究了梅氏所藏的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开拓了视野。邓石如书法四体皆工,但以篆隶书和篆刻最为知名,其篆法以李斯、李阳冰为宗,后来以汉隶的用笔和体势作篆,提出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书学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篆书的表现形式,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白氏草堂记》六条屏,内容为节录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此书作风格古雅而又不乏新意,韵度醇厚,洒脱灵动,是邓石如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篆书千字文》,用笔稳重沉实,结构匀称,作品端庄大方而不失情致,是适合篆书入门学习的范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拓本,碑石收藏于扬州大明寺,笔力雄强,结体端庄,章法茂密,堪称邓石如篆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