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作者 孙绍振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幽默学科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开始,中经亚里士多德、康德、叔本华、柏格森,到了当代,已成为整个文艺学科的前沿阵地。作者在本书中所揭示的逻辑错位论,可算是一大发现。按照孙氏的幽默理论,幽默是对常规逻辑的解构和超越,幽默主要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逻辑。很显然,这个理论适用于人们缓解生活中紧张的人际关系,释放某种焦虑的情绪,是一种用来排解紧张关系的缓冲剂或精神消毒剂。

内容推荐

幽默学科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开始,中经亚里士多德、康德、叔本华、柏格森,到了当代,已成为整个文艺学科的前沿阵地。作者在本书中所揭示的逻辑错位论,可算是一大发现。按照孙氏的幽默理论,幽默是对常规逻辑的解构和超越,幽默主要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逻辑。很显然,这个理论适用于人们缓解生活中紧张的人际关系,释放某种焦虑的情绪,是一种用来排解紧张关系的缓冲剂或精神消毒剂。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目录

第一章 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是治疗情绪膨胀最好的药方

 一、无效交流和有效交流

 二、情绪膨胀导致理性失落

 三、礼貌控制情绪,幽默宣泄情绪

 四、防止情绪膨胀的基本法门:从现实中超越

 五、从现实中解脱的方法:反说歪理

 漫画分析

第二章 幽默、诡辩和雄辩——幽默就是讲歪理

 一、正理也有讲不通的时候

 二、不敢讲歪理的心理障碍之一:正理使人肃然起敬

 三、不敢讲歪理的心理障碍之二:混淆机智与幽默

 四、诡辩不是幽默

 五、雄辩高于诡辩

 六、雄辩和诡辩有时不及幽默

 漫画分析

第三章 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语义转换的条件:心照不宣的“不一致”和意味深长

 一、胡话、空话和“不一致”理论

 二、心照不宣的转换生成作用

 三、用强硬的语言表达友好的感情

 四、拉开与事实的距离,深化转换生成的意味

 漫画分析

第四章 把滑稽提升为幽默

 ——“不一致”理论为什么需要修改

 一、滑稽缺乏意味深长的语义错位

 二、语义的“错位”和“复位”——对“不一致”理论的补充

 三、两个有关健忘者故事的对比

 四、逻辑的断层和逻辑的还原

 漫画分析

第五章 硬性幽默的软化——虚幻在对抗中的超越作用和“复位”作用

 一、光有幽默方法但缺乏幽默心态怎么办

 二、幽默方法有利于幽默心态的养成

 三、软性幽默中的硬性原则

 四、聂卫平和林海峰如何把对抗软化

 五、逻辑的“错位”和意向的“复位”

 六、共享或顿悟——在逻辑断层中会合

 七、笑是心灵间最短的桥梁

 漫画分析

第六章 讽刺、幽默与滑稽的反比定律——干幽默与讽刺

 一、幽默在什么情况下行不通

 二、幽默的民族特点和美国的“干幽默”

 三、艺术欣赏性幽默和谈吐幽默的区别

 四、讽刺性越强,幽默感越弱讽刺性越弱,幽默感越强

 漫画分析

第七章 套用逻辑模式和任意逻辑——逻辑的和非逻辑的超越

 一、在逻辑上将谬就谬——让对方把自己的头撞到南墙上去

 二、接过荒谬的逻辑模式顺水推舟

 三、用意志来抑制愤怒不如用幽默来宣泄愤怒

 四、面临反对者的不同处理方式

 漫画分析

第八章 解放价值观念,形成错位结构——思路灵活,心态自由

 一、会开玩笑即有幽默心理素质

 二、开玩笑的笑和幽默的笑的不同之处

 三、超越常规、违反常识的魄力

 四、打破常规思路的惯性,让思路灵活多变

 五、超常思路和逻辑自洽

 六、价值观念的错位——脑筋急转弯

 七、幽默家要比常人多一个心眼

 漫画分析

第九章 吹牛、抒情和幽默——摆脱实用理性的束缚

 一、克服道德理性障碍

 二、故作大言与吹牛、抒情的不同

 三、故作大言和故作蠢言都能缩短心理距离

 四、固定语义和临时语义之间的错位

 五、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错位”——李逵和马克·吐温是否不道德

 六、排除现实可行性的束缚

 漫画分析

第十章 喜怒不形于色——留下逻辑断层

 一、在愤怒和狂喜中思路容易失去自由

 二、利用暂停留给对方一个逻辑断层

 三、形式上的让步和实质上的退却

 四、不作让步怎么办

 五、切忌“先笑不已”

 六、用大智若愚拯救对方

 漫画分析

第十一章 自我嘲弄比自我美化好——现场气氛的创造和心理距离的调控

 一、创造现场情感交流气氛

 二、诗化不如丑化

 三、空间距离不变,心理距离可伸缩

 四、选取口语中最有感情色彩的词

 五、把寻求准确表达的过程展示在听众面前

 六、丑人因自我调侃而变美

 七、故作大言不如自我调侃

 八、关键在于真诚

 漫画分析

第十二章 幽默的二重逻辑错位律——歪理也要歪得有理

 一、敢不敢冒犯逻辑的基本规则

 二、既非一元的,亦非二元的,而是二重复合逻辑

 三、“错位”得离奇,巧合得精致

 四、期待的落空和意外的落实——幽默的二重逻辑“错位”律

 五、模式上的密合与内容上的悖谬

 六、提炼严密的错位模式

 七、显性逻辑与隐性逻辑的转化

 八、阿Q转移了思路为什么不幽默

 九、康德关于笑的定义和相声艺人的“理儿不歪,笑不来”

 漫画分析

第十三章 幽默逻辑结构的两大类型——错位和平行

 一、表层歪理和深层的意会之理:不和谐地平行反衬

 二、反语的内在机制——肯定的语气与否定的意向

 三、用控制反语中形容词的强度来控制幽默与讽刺的程度

 四、用不设置对立面的办法使幽默软化

 五、和普通情节的单线因果律划清界限

 六、契诃夫的情节错位逻辑和毛泽东的自我调侃

 漫画分析

第十四章 “错位”逻辑和偷换概念——用什么方法从一种逻辑过渡到另一种逻辑

 一、偷换概念的两种方法:同音异义和同语异义

 二、防止核心概念向相邻内涵转移或者外延膨胀

 三、两条思路的跨度要大,过渡模式的结合要密

 四、两种语义在同一概念中和平共处

 五、同音异义和一语双关

 六、接过对方话语中的一个词语,让它带上新的意思

第十五章 抒情逻辑和幽默逻辑——一元极化逻辑和二重复合逻辑

 一、有些幽默理论为什么有点可恨

 二、抒情的不一致和幽默的不一致

 三、抒情逻辑的一贯性,幽默逻辑的二重性

 四、二重平行逻辑之间不和谐的、默默的反衬

 五、即兴套用过渡模式和分化过渡词语

 漫画分析

第十六章 精确的比喻和混乱的比喻——不伦不类和牵强附会

 一、优美的比喻和幽默的比喻

 二、尖刻的幽默与温和的幽默

 三、契诃夫的幽默为什么不尖刻

 四、突然把不相干的东西扯在一起

 五、语言风格错位和庄词谐用

 漫画分析

第十七章 清醒的与执迷不悟的自相矛盾——以痴为美和以智为美

 一、清醒的自相矛盾——抒情的极化逻辑

 二、不协调、不清醒的自相矛盾——幽默的洋相逻辑

 三、着迷到感觉不到自相矛盾

 四、以痴为美——从一点着迷到执迷不悟

 五、一脸聪明相不如一脸傻相

 漫画分析

第十八章 荤幽默和素幽默——带性暗示的幽默的分寸感

 一、美国荤幽默如何淡化性刺激

 二、太荤的性暗示和幽默互相矛盾

 三、中国古代民间为什么有荤幽默泛滥的现象

 四、荤幽默的淡化方法:在性质上转移

 漫画分析

第十九章 死到临头还幽默得起来吗——关于黑色幽默

 一、把情绪的影响控制在微妙的效果之中

 二、在生理病痛很强烈时还能幽默得起来吗

 三、到了绞刑架下还能幽默得起来吗

 四、追求既荒唐可笑又阴森恐怖的文学流派

 漫画分析

附录一 演讲在口才中的地位

附录二 论幽默逻辑

试读章节

幽默在社会生活中属于人际交流范畴。人需要交流,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

关于人,自古以来有许多定义。古希腊的哲人把人定义为“无毛的两足动物”。马克思把人定义为能够制造工具,有目的的劳动者。而当代西方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认为,能够使用象征符号是人的最大特点。其实,他对人的定义,与古希腊哲人的定义和马克思的定义并无矛盾。无毛的两足动物,指出了人的生物形态的特征;制造工具,则是这种生物赖以发展的条件;而使用象征符号或者语言,则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所必需的。人类制造工具,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工具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发展的,所以,无毛的两足动物如果不用语言符号交流思想,生产就不能进行,更谈不上社会文明的发展。

语词作为象征性质的声音符号,不是客观必然的,而是主观的、约定俗成的,是社会认同的结果。照理说,有了社会认同的声音符号,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情感应该是很顺利、很充分的。但事实上,人与人的交流经常是困难重重的。这是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而这种意义,不仅仅来自传统,而且来自个人的经验。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看法,这不是由于一时的原因,而是长期的实践和文化经验熏陶的结果。一个人的思想,不但是在其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而且受多少世代文化传统积淀的影响。就是同样的话语,在不同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口头上常用的“同志”这个词,意思就很多。最初是国民党把党内的仁人志士叫做同志(在党外叫做先生),后来共产党把这个词扩大到一般的群众,表示在政治立场上认同。而在英语中,翻译为“同志”的comrade却有同性恋的意思。所以,相同的语词,往往蕴含着不同意义。

正统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人与人交流不通,是因为属于不同阶级。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不同阶级没有共同语言。阶级立场,实际上是一种群体的利益立场,出于不同利益,就有不同的语言。举一个例子:我国代表和美国人进行商务谈判,美国代表揪着中国的“盗版”不放,想给我国代表来个下马威,其开场白便显现出敌意:

“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

这是很粗野的,我国代表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

“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美国代表口中的“小偷”,概念是扩大化的,实际上是把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中国政府的代表都包含在内。而我国代表则针锋相对,把“强盗”的概念扩大化,把美国代表说成是强盗。

用阶级和群体利益来解释人们缺乏共同语言,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说是错,但是不够严密。因为,明明摆着就是同一个阶级,甚至同一个家庭,也往往因为难以沟通而激烈冲突,吵得一塌糊涂。于是,又有一种学说进一步解释说,人与人之间不能顺利交流,是因为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所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什么要吵、要打,炸弹飞来飞去,就是因为这一伙人和另外一伙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口头、书面都不能沟通,就只能靠“拳头”了。不仅在国际上,在国内也一样,就是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们,如巴基斯坦人自己也经常闹得血肉横飞。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集体的因素,无可回避的还有人的个体因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是和人的本性有关的。钱钢在《唐山大地震》一书中写到:“在灾难中,那些失去自己亲人和财产的人们,互相帮助,互相体贴,无私地共享有限的生活资料,一旦情况好转,有了私有的可能,就打起来了,亲密关系就崩溃了。”  人们常常无视这种有关人类交流沟通的基本的规律,常用一些非常肤浅的观念把它抹杀。什么“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胜于雄辩”、“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些观念用交流的实践来检验,是很脆弱的。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离开个体的、显在和潜在的观念、经验、趣味等等绝对客观、中立的事实。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摆事实,你就摆吧,我说的事实和你说的事实就是不一样,我说你踩我一脚,而你说我先踩你一脚,怎么交流?没法交流。口头没法交流,还有别的办法,比如拳头。用了拳头以后,那就不叫交流了,那是斗争。拳头阻断了交流,到公安局去交流。公安局裁决事实如何如何,是不是双方都服气呢?不一定,还不能做最后的定案,还得拿到法院,法院可能认为事实不清,发还重来。折腾了几趟,到了法院,事实认定清楚了没有?一个法官认定了,行吗?不行,还有好几个法官,合议庭的几个法官还得表决,4比3,4票赞成,3票反对。枪毙,就枪毙了吗?不行。因为枪毙这个事情,把人脑袋上打个洞,这个玩意儿不那么有诗意。当然,伤口不大,不是有个说法吗?杀头也只有碗大一个疤。但是,头砍下来,比较可怕,砍错了,不可能再安回去。不仅仅是杀头,就是判刑,脑袋上没有疤,也不好。把人家关上好多年,平反了,可是头发白了,青春像小鸟一样一去不回了。青春的感觉,人这辈子只有一回,无法补偿。所以,对法院的判决不服,还可以上诉,上诉到高一级的法院。高一级的法院认定,行了吧?不行,还得拿到最高人民法院审核。就是明摆着的事实,也得折腾这么多层次,而且还免不了有冤假错案。有一个行业,很神气的,很好赚钱的,律师,就靠搞这个复杂的事情吃饭。而且吃得比你、我都好。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缺点的,缺点在哪里呢,就是看同样一个事实,由于感情、立场、文化背景、经验、兴趣、价值观念等等的原因,明明摆在眼前的事实看不见,看见的又不一定都是事实。人虽然号称万物之灵,但是这个缺点却使人不太“灵”。由于这个不灵的缺点,人类才发明了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乃至陆、海、空军之类。

人的心理缺陷,注定了人与人交流的麻烦。这是我们立论的出发点。为了把这个基点说清楚,我们不得不举些例子。

知不知道福建漳州有个南山寺?南山寺里有一尊菩萨塑像,是很有名的古迹,据说当年塑造这个菩萨的时候,请了一个非常牛气的雕塑家。此人非常傲慢,他说:“我雕塑的菩萨,完美无缺,雕成以后,任何人挑出任何毛病,我将分文不取。”雕像完成以后,漳州的官员觉得能够省一笔钱并不是坏事,就发动漳州百姓,甚至是乡下的老太婆来看,但愿能看出一点名堂来。结果男女老少去了一大堆,居然谁也找不到毛病!其中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去看热闹,这妇女也看不出问题来,可她怀里的孩子大叫一声:“妈,我看到毛病了!”周围人都在笑,小孩子能发现什么毛病,但他的母亲挺民主,说:“那你说说看,究竟什么毛病。”孩子说:“这个菩萨的手指太粗太圆!”(我到漳州南山寺考察过,那个菩萨的手指真的太粗太圆,像香肠一样)小孩的母亲说:“何以见得是个毛病呢?你怎么不让人家菩萨的手指头长得比较肥一点呢?”但孩子说:“不,这个菩萨鼻孔太小,如果他要挖鼻孔,根本伸不进去。”我也去看过这个菩萨,果然是鼻孔太小。不过,我还有一个发现,就是,那菩萨的鼻孔不但太小,而且太浅,根本就没有深度。P1-4

序言

孙绍振本来是研究新诗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横空出世,在遭受长期围剿之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经典文献“三崛起”之一。但是,他好像并不像他的战友谢冕那样对于新诗艺术从一而终,不久他转向了美学和文学创作理论的研究,又参与了80年代中期主体论的论战,成为批判陈涌的一员悍将。经过80年代末的风波,他可能是有点幻灭了,加上又是去德国进修,接着又去美国讲学,他在理论上沉寂了几年。熟悉他的读者发现,他的兴趣转向了幽默,很快以一个幽默散文家的面貌出现,出版了好几本幽默散文,其中《美女危险论》还成为他的代表作。在写作幽默散文的同时,他收集了大量幽默的学术资料。早些时候,他也做些通俗的、以操作性为特点的关于幽默的研究。这很快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注意,1992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做了20集的《幽默漫谈》节目。此时,他的幽默研究,有他一贯的乘兴而为、随机而行的风格,然而,他很快就走向了自觉。中央电视台讲座的思路,成为这本书的理论基础。他告诉我,本书的理论核心,也就是幽默逻辑的“错位”规律,就是在讲座的过程中,即兴冒出来的。他觉得这一点很宝贵。后来他写了两篇论幽默逻辑的论文,一篇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在这以前,他早就写成了这本书,但为出版商所误,几乎不了了之了。最后在1998年,才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印了可怜巴巴的1500册。

这次经过作者大幅度的修改,本书增加了近10万字的篇幅,令人耳目一新。

喜剧大师、相声大师未必都是幽默理论家,并非所有从事喜剧研究、撰写幽默学术著作的学者都能在幽默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一个席位。幽默是文艺关学的一个分支,幽默理论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而不单单是理论。发现它的奥秘的人必须具备多个层次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

按照孙氏的幽默理论,幽默是对常规逻辑的解构和超越,主要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逻辑。很显然,这个理论适于缓解生活中紧张的人际关系,释放某种焦虑、紧张的情绪,是一种用来排解紧张关系的缓冲剂或精神消毒剂。这就要求某种对于世俗功利和认知的超越。心灵的自由和智慧的充分发挥,是互为肌理的。因此,如果如他所说,幽默是对理性逻辑思维的心照不宣的超越,具体说来就是逻辑的“错位”(或“篡位”),那么,它恰恰又是在更高层次的理论思维的驱使之下对常规思维、常规逻辑的“复位”,而不是由于神志不清、精神紊乱而造成的疯狂。所谓幽默的情感逻辑,不是在笑话背后不要逻辑,不要理性,而只是情感对常规逻辑的扭曲变异;不仅仅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活动,而且是理性对于非理性的一种错位,是理性逻辑对情感逻辑的反衬。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对于从事幽默研究的人来说,将幽默作为文艺学(特别是喜剧美学)的一个分支来著书立说的人,没有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想象的。在孙绍振的写作生涯中,自《文学创作论》之后,从他关于真善关三维“错位”和小说人物对话中的心理“错位”的研究,到后来的《论变异》,以及这一本以逻辑“错位”为理论核心的幽默专著,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条内在的发展线索一以贯之。这条线索就是有关生活与作品、情感与逻辑、心理活动与言语,以及心理活动中清醒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差异、“错位”的精湛研究。我们完全可以说,孙绍振是我国第一位研究文学领域内各类“错位”精神现象的专家,“错位”是他的全部文学理论辐射的核心,迄今为止他的全部著述就是一个有关“错位”范畴的规模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而这在20世纪末,包括西方各家各派的文艺理论在内的万紫千红的园地里,也是独树一帜的。

听过孙绍振课的学生,或听过他演讲的人,从不曾感到过疲倦。他的演讲是幽默的,同时又是雄辩的,深入浅出,悬念跌宕,赞赏者赏心悦目,连持异议者也往往忍俊不禁。他曾多次向朋友们透露过一个心愿,他本来的职业应该是去学法律当律师。此言并非“装傻充愣”、“故作大言”的幽默法则的运用。他同时还常常在朋友中间不无自得地谈起他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刻苦阅读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情景。他说,他得益于两本研究《资本论》辩证逻辑的学术著作。他对《资本论》的辩证逻辑进行了一番刻苦钻研之后,终生受用不尽。孙氏学养的这一内情,是鲜为外人所知的。孙绍振老是不客气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藐视态度,鄙薄那些矛盾百出、连形式逻辑也半通不通的论敌。舒婷曾说,辩证法在他手里成了“玩熟的鸟”,他以幽默的谈吐和辩证的具体分析,陷论敌于狼狈不堪的境地。在这里,我也许还应指出,孙绍振在遇到根本不是对手的对手时,有时不免恃才傲物,鄙视过甚,就是在学术论文中,也以幽默和诡辩结合形成一种亦庄亦谐的风格。刘再复在20世纪80年代曾称颂孙绍振是我国与他同辈的学者中“运用辩证逻辑最为娴熟”的一位。这是有史为据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他支持刘再复反击陈涌辩论的那一篇大作。说他文风雄辩且幽默,并非全然是溢美之词。在我看来,孙绍振娴于逻辑,对逻辑破绽特别敏感,用之于论争使他高谈雄辩、语惊四座,而今用之研究幽默,又使他似乎轻易地发现了幽默的错位逻辑。

孙绍振本来献身于诗歌创作,出过诗集,但不久便致力于文艺美学,后又偶然地介入幽默领域,是颇堪玩味的。仅就孙氏自身的素质而言,他天生就是一个幽默家,高谈阔论,欢声四起,正因如此,他似乎比职业的喜剧家、以幽默学为终身事业的人更能在理论上对幽默挑幽剔微。

当然,他之所以富有幽默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心胸豁达。如果没有这一条,其雄健的理性思维和错位幽默逻辑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霍布斯曾说,幽默是“突然爆发的优越感”。他所指的应是对于世俗功利的优越感,因此我想这里所说的优越感好像翻译成超然感、距离感更好。而优越感和距离感若没有豁达的精神,没有对人对事的雅量和胸怀就不可能产生。距离感不等于优越感,但优越感必以距离感为先决条件。小而言之,对一般存在的人际关系,大而言之,对人和人性的弱点,对历史的盲区和误区,没有距离感,就根本不可能把它们转入幽默的逻辑。绍振兄有时不免一时情感冲动,卖弄聪明而得罪人,但就我所知,虽然青少年时期备受压抑和挫折,然而他并不是一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主义者,这也不是说孙绍振是一个善于忘怀的昏昏然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每每珍视对方的好处,亲情交流、友情交流,他总是铭记住那些美好的东西,而把不愉快的背离,以至我们常人难以忍受的出卖、背叛、欺压一笑置之,他也总是尽其可能地寻找那些能为他人洗刷清白的历史原因和客观情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的坦荡胸怀,一方面常使他心不设防,但另一方面,又为他的心灵自由,为他在逻辑解构、价值错位、心理落差等的研究赢得广阔而深邃的思维空间。

关于本书的学术价值,我想干脆挑明的是,幽默学科尽管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已经开始,中经亚里士多德、康德、叔本华、柏格森,到了当代已成为整个文艺学科的前沿阵地。孙绍振在本书中所揭示的逻辑错位论,可算是一大发现。正如孙先生在本书第十二章中所指出的,所有西方经典的幽默理论,其根本局限在于用西方传统的一元逻辑去解释幽默的特殊逻辑结构,因而总是到了一定的深度就难以深入了。孙先生从他在研究文学创作所得出的真善美价值“错位”理论和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错位”的理论出发,进一步阐明了幽默逻辑结构的“错位”特点。与审美的情感逻辑一样,幽默逻辑超越了理性的一元逻辑,用这个理论已经可以诠释康德的期待——落空理论、柏格森的机械镶嵌理论、叔本华的观念与对象“不一致”(incongruity)理论;但是他还颇有野心地进一步提出,这些大师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但在于观念上的某些漏洞,而且在于方法上局限于一元逻辑。强大的西方传统一元逻辑惯性使得他们只看到幽默现象中一元逻辑的中断,因而导致期待的失落,但是幽默逻辑并不终止于中断和失落,在失落之后,还有一个落实或者顿悟。这是由于幽默逻辑从一元逻辑失落之后又在另一重逻辑上回归了。也就是说,从一元逻辑悄悄地滑行到第二重逻辑上去了。正是因为悄悄地滑行到第二重逻辑上去,才使得失落变成了顿悟。孙先生把这个现象归纳到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去,称之为“二重错位逻辑”。在理性思维过程中,二元逻辑本来是可能导致混乱的,但是由于在二重逻辑的交叉点上有一个概念,不但适合于第一重的显性逻辑,而且适合于后来产生的(亦即第二重的)隐性逻辑,这样,就使得二元逻辑没有互相冲突,也没有互不相干,而是变成一种奇特的从显性的失落到隐性的落实,其隐性逻辑又在顿悟过程中转化为显性逻辑,这是一种二重错位的结构。解开这个错位结构之谜的关键,自然是其逻辑结构的从显性的中断到隐性逻辑的重新连续。但是,构成这种连续的,或者使得这种从中断到连续的过程得以自然地进行的,却在于孙氏的另一发现,那就是这个中介概念被隐秘地偷换。由此孙氏得出另一结论:隐秘地偷换概念成了幽默逻辑操作中的另一个关键。

孙氏在本书中还揭示了幽默、滑稽、讽刺之间的反比定律,诡辩、雄辩、幽默之间的互相消长的关系。在这样一本并不算太厚的书中,竟然集中了这么高密度的学术见解,实在是很难得的。由此我完全可以说,孙先生在西方经典笑的期待——落空理论和机械镶嵌理论、“不一致”理论之后,以他的逻辑“错位”论开辟了诠释幽默逻辑法则的新天地。这样一本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本该以学术论著的形式出现,但是考虑到过分学术化会影响读者接受范围,孙先生乃决定用比较通俗的文体来展示他这几年的学术成就。这从学术上来说,不免多少有一些损失,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又何尝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呢?有时,对一个问题的最简明的、通俗的阐述往往要比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需要更加深邃的才智,更加融会贯通、更加灵活的思维。不过,孙先生好像总是不能满足于通俗地叙述他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的某些章节其文风就比较学术化。我指的是曾经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本书的第十二章第四节和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上的其他章节,我相信,敏感的读者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1997年初稿

2007年修改

书评(媒体评论)

幽默学科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开始,中经亚里士多德、康德、叔本华、柏格森,到了当代,已成为整个文艺学科的前沿阵地。作者在本书中所揭示的逻辑错位论,可算是一大发现。按照孙氏的幽默理论,幽默是对常规逻辑的解构和超越,幽默主要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逻辑。很显然,这个理论适用于人们缓解生活中紧张的人际关系,释放某种焦虑的情绪,是一种用来排解紧张关系的缓冲剂或精神消毒剂。

——楼肇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