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婚难时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筋野茜//尾原佐和子//井上词子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找对象和找工作挺像,选不选你由对方决定。”——职场和相亲都历经坎坷的40岁女性
“我儿子长得年轻,而且年纪小的媳妇能给我生两个孙子。”——想替40岁儿子物色20岁对象的母亲
“晚上泡澡的时候,我经常会冒出一个念头——要是我就这么死了怎么办?”——长年单身的60岁男性
“我在游戏里有许多恋爱对象,人生比其他人快乐许多倍。”——恋爱手游玩家
……
现在,日本人结婚似乎越来越困难了,有媒体专门提出“婚难时代”一词,来记述这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每四名男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每六名女性就有一名终身未婚。
同时,人们的婚恋形式更加多元。有人在东京相亲超过十年;有人代替子女相亲;有人年近七十才初次结婚。寺庙相亲、旅行团相亲、AI相亲……形形色色的相亲活动层出不穷。
结婚难,到底难在哪里?
作者简介
筋野茜,1981年生,资深记者,有近二十年新闻从业经验。本书中撰写第一、第三、第五章,关注日本社会当下的相亲现象。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结婚”有多难?
何为“寺院联谊”?
想当家庭主妇
条件是“年薪五百万以上”“合眼缘”
半年学费三十万的可疑培训班
为寻觅理想伴侣“东漂”十年
移居港口小镇寻觅人生伴侣,然而
四分之一的男性“终身未婚”
谨防性骚扰
千万别说“你没有男/女朋友吗?”“你都×岁了”
大城市?小地方
两天一夜的相亲移居旅行团
连“信息该怎么发”都有人手把手指点
三个月求婚
地方政府牵头撮合了一万多对夫妻
拆散情侣的圣诞夜活动
第二章 爱做梦的老年人
比男人努力两倍还不够
记者的世界是典型的“男权社会”
活到老,爱到老
希望身边有人陪伴
泡沫世代是“恋爱至上主义”
男性为了老年生活,女性为了经济支持
五十五岁放弃事业,成为家庭主妇
“剩下来的有福气”
七十岁和三十八岁的老少配
一人独居大宅,年过花甲仍想结婚
蓬勃发展的老年人婚活市场
写在采访结束后
第三章 心急如焚的父母
父母替子女相亲
住宅建筑商涉足代理相亲活动
“昭和式婚姻观”暴露无遗
一言不合就被扣上了“不孝”的大帽子
父母和子女各怀心事
子女如何看待代理相亲
无法放弃让子女结婚
“妈,不结婚的人有的是”
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结了婚才算男子汉”
新冠疫情与代理相亲
做“婚活助理”了解子女的心思
依赖共生的母女
阻碍子女幸福的父母
昭和式价值观引发众怒
第四章 盼望成为母亲
新的选项
冷冻卵子
给时间按下暂停键
年龄的壁垒
地方政府也寄予厚望
主动成为单身母亲
亲情不需要“制度”维系
为孩子物色父亲
精子库
各自的选择
新冠疫情与新一届内阁
第五章 令和时代的恋爱与婚姻
平成JUMP
如果德川家康开口说“你属于我”
“老公和纸片人,你更爱哪个?”
还能跟贵族、妖怪谈恋爱
AI来做媒
二十岁年轻人向往早婚
“先有孩子再拼事业”的时代已到来
新冠疫情对婚活市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女性因疫情焦虑
线上婚活人气爆棚
从“线上相亲”到“见面当天就求婚”
“得来速”相亲
找到的答案
后记(一)井上词子
后记(二)尾原佐和子
致谢
序言
今天的日本人生活在一
个结婚不易的“婚难”时代—

二○一六年冬天,我就深
切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事
情要从一张剪报说起。那篇
报道是我写的,发表于二○
○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题
为“别让她们放弃”。里面有
这样一段话:
婚姻的形式多种多样,
婚恋观也因人而异,外人无
法判断一桩婚事的好坏与对
错。但是,对于女性因为环
境压力而放弃婚姻与生育,
比如担心因此被迫辞去工作
,或陷入托儿所爆满、孩子
无人照看的困境,我们也不
能坐视不理。
写这篇文章时,我踏入
社会不过三年,在朝日新闻
社奈良总局工作,作为记者
资历尚浅。那一年,我做了
不少关于奈良县①婚恋问题
的采访,这篇年终专栏文章
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少子
化、未婚化与晚婚化”为主
题。
明明是十年前写的文章
,却仿佛为当下的“未婚社
会”敲响了警钟。如今,日
本社会的婚恋问题没有得到
丝毫改善,形势反而愈发糟
糕了。年轻一代的就业情况
比十年前更不景气,“不成
家就不算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妈妈带孩子天经地义”的
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事
实上,五十岁之前没结过婚
的男女在人口中的占比——
即“终身未婚率”(详见后文
)——在持续上升。未婚群
体缘何不断壮大?我对这个
现象的内情产生了好奇。
岁月如梭,转眼我也三
十五岁了。二十五岁时,我
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
有想结婚的念头。在专栏的
最后,我如此写道:“通过
采访,我对婚恋问题的理解
加深了。希望这份经验有朝
一日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好像婚恋问题与我全无关
系。
然而对已经三十五岁的
我而言,“要不要结婚”逐渐
成为最迫切也最现实的人生
抉择。“要不要赶在时限之
前生孩子”这个问题也不时
在脑海中闪现。
我想好好梳理自己的思
绪——借助深度报道的采写
工作来完成是个不错的选择

恰巧在同一时间,东村
明子老师的漫画作品《东京
白日梦女》引发了热议。故
事的主角是三位三十三岁的
单身女性,作者以诙谐幽默
的笔触描写了她们的情感生
活与职场故事。几位主角都
爱做白日梦,张口便是“要
是”“如果”这样的假设句,
幻想在二○二○年东京奥运
会举办之前步入婚姻。但这
部作品并没有将“结婚=幸
福”这样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因此主角们苦苦寻找答案
的模样才倍显真实。我跟女
主角年龄相仿,又是老乡,
她还是个编剧,跟我一样靠
笔杆子吃饭,读起来格外有
代人感,所以我一下子就迷
上了这部作品。
每逢新刊上市,大家都
会热火朝天地进行讨论。“
最新那期白日梦女看了没?
”“这次也说到我心坎里了!
”这部作品的受众不分男女
,很快就俘获了大批读者的
心,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不过,在剧版播出之前,因
为许多原作粉丝认为制作方
挑的演员“一看就是现实生
活十分充实的人”,还曾闹
出一场选角风波。这也侧面
体现了作品的热度之高。
……
我负责撰写本书第一、
三、五章。我自认为恋爱经
验跟周围人差不多,但要说
自己的婚恋观就是“标准”的
,却没什么信心。坦白地说
,我甚至不知“怎么样才算
标准”。但通过这一系列深
度采写,我结识了很多人。
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极
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尾原前辈出生于一九六
二年,一九八六年入职。那
一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
法》正式生效,她称得上是
“成长在均等法下的第一代”
。我们初识之际,她是生活
报道部的主任,主要负责每
周更新的生活类阅读栏目“
生活之眼”。她不仅要审读
记者的稿件,还亲自跑采访
、写稿子,更率先关注到“
歧视孕妇”“性少数群体”等
话题,对少子老龄化问题也
有着独到的见解,是部门的
首席专家。本书第二章由她
撰写,主题是她关注已久的
“老年人婚恋问题”。
井上记者比我小一岁,
也在外地工作过,二○一四
年开始负责厚生劳动省养老
金、劳动保障议题的采访。
她性格坦率开朗,活力十足
,休息日喜欢攀岩登山。因
为年龄相仿,我们成了好拍
档,经常交流工作和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她长期关注未
婚社会议题,擅长从“年轻
人的婚恋”“生育”等角度展
开探讨。她撰写了本书的第
四章“盼望成为母亲”。早在
连载期间,这方面的报道就
收获了巨大反响。
在本书中,各位读者将
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与形形
色色的价值观。其中并不存
在绝对的正确路线,我们每
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
追求幸福。
这就是我通过采访总结
出来的“答案”。
希望本书可以清晰地勾
勒出未婚社会的现状,帮助
大家打破世代与立场的隔阂
,认可彼此对幸福的定义。
筋野茜
导语
三位资深记者、三年跟踪调查,走心报道数十组不同背景受访者的婚恋困惑与选择。以个人视角讲述真实故事,语言生动诙谐,内容轻松接地气!
不塞观点、不卖焦虑,捕捉时代脉动,纯现象式呈现疫情前后的婚恋潮流:寺庙相亲、AI做媒、找纸片人老公……提供一份婚难时代的多元人生实录!
数据详实、案例丰富,婚难现象背后,是跨越国界也能感同身受的社会现实:就业困难、职场歧视、年龄焦虑、疫情焦虑、老龄化与孤独死……
体察女性的两面,关注婚难时代下女性的困境与选择。记录女性如何承受婚育压力,又如何发挥婚育自主。
后记
开始“婚难之中”系列连
载的采写后,我于二○一八
年八月调任奈良分局。这里
的同事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
记者,几乎可以当我的孩子
了。年轻一代在面对结婚生
子这样的人生大事时,会有
怎样的烦恼?记者的工作确
实有趣,但极不规律,有时
也很辛苦。选择了这份职业
的他们又如何看待工作和生
活的平衡呢?我很想借此机
会和他们好好聊聊。
然而现实是,我们并没
有畅谈人生的时间。我到任
后不久,分局就有一位同事
休产假了。还有一位女记者
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她不得
不考虑如何兼顾家庭和工作
。另一位入职两年的女记者
在二十五岁时结了婚。聊起
年轻一代的早婚倾向时,她
对我说:“我有很多同学都
在这个年纪结婚,其他报社
的同行也是,其中男生也不
少。”她似乎对自己的决定
没有丝毫疑虑。“我担心卵
子会老化,而且反正也有确
定的结婚对象了。”这些年
轻人不仅没有为“结不了婚”
烦恼,反而掀起了一股结婚
生子的热潮。在其他媒体的
分局,员工休产假似乎也是
常事。
我发现身边的年轻女记
者显然不同于上一代人。她
们的前辈总想着先积累工作
经验,有了一定的资历再生
育,一直推迟生育计划,直
到错过最佳时机。身边的男
记者们也在积极休陪产假、
育儿假,理所当然地尽力照
顾孩子。我每一天都能切实
地感觉到,结婚生子已不再
是职业发展的障碍,而是为
了与伴侣并肩而行做出的顺
其自然、脚踏实地的选择。
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把
这种现象归结为“两代人之
间的差异”吗?恐怕不行。
不得不说,只有一部分经济
独立、早早找到合适伴侣的
人才可能选择这条路。“生
不逢时”造成的不公平确实
存在:无数人在就业冰河期
踏入社会,被剥夺了良好的
职业机遇,只能拿着微薄的
工资糊口,难以找到伴侣。
这究竟是时代造就的“幸
运儿”和“倒霉鬼”的两极分
化,还是说,这是某种社会
思想发生转变的征兆,人们
开始认为一个人独自生活难
免不安稳,两人相互扶持才
能一起走下去?恐怕还需要
等待一段时间,我们才能知
晓。
况且,找到伴侣、结婚
生子既不是人生的全部,也
不是幸福的保障。
但写到最后,我不由得
回想起筋野记者的采访,那
位因海啸失去妻子的男士说
过的话——
“如果你遇到了喜欢的人
,就和他在一起吧。虽然总
有一天是要分开的,但我觉
得夫妻之间的爱情与亲情是
无价之宝。”
尾原佐和子
精彩页
何为“寺院联谊”?
“街区联谊”“高尔夫联谊”“御宅族联谊”……形形色色的婚活遍地开花,十分热闹。
聚焦未婚社会的连载专栏“婚难之中”即将启动之际,为了找到正在参加婚活的单身男女进行采访,我想到了一年前做另一个专栏时采写过的“寺院联谊”。所谓“寺院联谊”,就是由僧侣主持的相亲活动。日本人往往把“寺院”和“葬礼”“法事”联系在一起,但如今的寺院却成为渴望婚姻的单身男女蜂拥而至的地方。当时我从一位女性朋友那里听说了“寺院联谊”,不禁心生好奇,决定做一篇报道。
我联系上了东京都内的一座寺院。负责人告诉我,参加寺院联谊的人平均年龄为三十四岁,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三比五。活动刚开始时,会场的气氛庄严肃穆,大家在住持的带领下诵读《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听得忐忑,心想:待会儿还聊得起来吗?好在住持是讲经布道的专家,很快以巧妙的话语活跃了会场气氛,让来宾迅速打成一片。
我采访了几位女士,问她们为什么参加寺院联谊。一位办公室文员(三十九岁)表示:“身边的人基本已婚,平时又没有认识异性的机会,实在无路可走了。我觉得寺里的师父肯定比较热心,就报了名。”还有一位派遣员工(三十七岁)表达了这样的期许:“朋友在网上相亲碰到了骗子,让我有点害怕。来寺院相亲的人应该比较正派。”
寺院联谊人气高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比较信任寺院,二是参与门槛低,报名费只需几千日元。此外,我发现许多人都参加过一对一相亲、线上相亲与相亲派对。也许是因为一部分三十至五十岁的人厌倦了根据长相、年龄和收入来挑选对象,而寺院联谊正好符合他们的诉求。在住持讲述关于缘分的佛法时,有的女士甚至眼含热泪,似乎是想起了过往经历。那次采访让我意识到,寺院联谊不同于寻常的相亲活动,参加者对待婚姻的态度都要更诚恳些。
我立即联系了滨松市龙云寺的木宫行志住持,他也是寺院联谊主办方“吉缘会”的秘书长。木宫住持曾为正在物色伴侣的朋友出谋划策,从而产生了举办寺院联谊的想法。二○一○年,他与静冈县的寺院合作,将想法付诸实践。如今,寺院联谊已经推广到日本各地。木宫住持希望在人与寺院的关系愈发淡漠的当下,通过举办相亲活动广结善缘,加强与年轻一代的联结。
木宫住持很快便答应帮我联系寺院联谊的参加者,询问是否有人愿意接受采访。受访者可以匿名,但我们的问题难免涉及隐私,比如年龄、收入、学历和恋爱经历。会有人愿意面对记者的刨根问底吗?
我本以为,能有一两个人回应就很不错了。然而,结果大大超出我的预期。一连多日,表示愿意接受采访的邮件纷至沓来,共有四十多封。发件人几乎都是女性。
我在邮件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殷切的期盼。“我找过婚介机构,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人”“父母身体不好,我想早点定下来”……甚至有一位四十岁的女士半夜用手机写了一封近万字的邮件,标题是“我的婚活为什么处处碰壁”。我没想到她们愿意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如此袒露心迹,不禁感到惊讶。“没人理解我,太难受了”“无法跟任何人商量”“周围的人都已结婚”……她们的话让我意识到,有些事可能不方便告诉亲朋好友,对记者倾诉反而没有心理负担。我就此生出希望,正式开始了采访。
接下来,就分享几则采访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
P12-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