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80/20法则》作者的又一黄金观察:社交与沟通的弱连接法则。我们身处的世界存在着一个网络化的底层结构,它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强链接、弱连接和枢纽,其中弱连接通常是生活中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人,但他们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机会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是当今精英圈层的社交奥秘。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如何利用弱连接改变生活、成就事业、突破人生困局;也会看到企业如何因弱连接而转危为安,发展壮大;还会看到弱连接的力量如何改变历史进程。 我们不需要具备超凡的魅力,也不需要变成社交小能手,就能利用弱连接的力量,扩大朋友圈,超越现有圈层,成为超级破圈者,从而提升影响力,持续成大事,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有趣的人。 作者简介 理查德·科克,百万畅销书作家,二八定律思想研究和实践先驱。他很早就开始根据二八定律进行商业实践活动,曾是美国贝恩管理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的合伙人,以及英国著名的LEK(艾意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投资的企业包括笔记本生产商Filofax、普利茅斯琴酒、比利时餐厅Belgo和博彩公司Betfair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为什么你没有成为富豪和成功人士 第2章 “超级破圈者”是怎样炼成的:小世界,大机会 第3章 泛泛之交比朋友更有用:弱连接的力量 第4章 “超级破圈者”的诀窍:连接他人的人也会被他人连接 第5章 我们该如何选择连接枢纽 第6章 互联网的美丽新世界 第7章 挖掘你的弱连接 第8章 从枢纽到枢纽:如何选择跳槽的时机 第9章 网络思维 第10章 如何成为网络明星 第11章 谁掌握弱连接,谁就赢得了商业世界 第12章 贫穷、黑帮和城市复兴:网络能减少贫困吗 第13章 身在网络社会 致谢 注释 序言 这本书本不会出版。如 果不是发生了一系列最离奇 、曲折的事件,涉及形形色 色的人,它就不会出版。我 们解释一下。如果我们(作 者们)想要打动出版商或书 评人,让他们了解这本书的 缘起,我们可以想出各种各 样的说法。但这仅仅是故事 的一小部分,而且也无趣。 真相更人性化、更吸引人, 它直达本书的核心,展示了 “网络”是如何运作的。 格雷格一直着迷于网络 理论,这一理论来自一些社 会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的发现,它似乎可以转化为 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相互联 系。他刚开始工作时就职于 加拿大《汽车贸易杂志》( Auto Trader),那时他就 见识了一个非同寻常、运作 良好的买卖网络。 后来,他成为一名风险 投资人,投资刚起步或创业 初期的公司,期望它们当中 的一些可以在将来获得极高 的价值。他将自己的经验应 用其中,投资那些可以通过 网络运作获益的企业,这种 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理查德的经历完全不同 。他做了20年的战略顾问, 利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帮助公 司在赢利上胜过竞争对手。 他最终与人共同创办了LEK 公司,它成为20世纪80年 代发展最快的精品战略公司 ,在美国、欧洲和亚洲设有 办事处。他还撰写了多本商 业战略方面的书,尤其支持 “明星企业”的理念,即最具 价值的公司几乎总是“明星 企业”,它们是高速增长的 市场中最大的企业。从20世 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理 查德把从事管理顾问赚到的 钱投资于一系列明星公司, 并获得成功。他也阅读了“ 网络”的相关信息,出于直 觉,他认为商业成功的一个 原因就是网络。这或许还能 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的事 业蒸蒸日上,而拥有同等智 商和资质的其他人却常常碌 碌无为。 所以,格雷格和理查德 有充分的理由一起写一本关 于网络的书。但以上这些十 分“正式”的解释也存在问题 ,因为它们忽略了在这本书 问世之前发生的人际关系事 件和巧合。其中最明显的事 实是,在2001年之前,理 查德和格雷格还互不相识。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没有见 过面,这本书就写不出来。 那么,格雷格和理查德 是如何认识的呢?我们可以 用一个词来回答,这个词就 是“必发”(Betfair)。但这 个词的背后隐藏着大量小概 率事件,这些事件叠加在一 起构成了难以置信的结果。 必发公司成立于2000年, 起初是一家小本经营的公司 ,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 彩交易所,公司价值达到约 20亿美元。 接下来是我们认识的整 个过程。2000年的一天, 一个叫罗伯特·马克维克的 人联系了理查德,他是理查 德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罗伯特和理查德互不认 识。但罗伯特认识杰里米· 布莱克,布莱克的弟弟安德 鲁正在为他自己的发明筹集 资金,以便落地。他的发明 是一个在线博彩交易所,可 以将赌客们连接起来,这样 他们就可以相互下注。因此 ,理查德通过四个人的传话 ,得知了刚起步的必发公司 ,但并不知道与这家公司创 始人更密切的那三个人是谁 。在决定投资必发时,理查 德很大程度上依赖赛马记者 帕特里克·韦弗的建议,他 们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妮 塔马场附近的一个派对上偶 然相识的。如果理查德没有 见过帕特里克,如果帕特里 克没有对必发公司做出有利 的评价,理查德可能就不会 投资这家公司。 与此同时,格雷格听说 了一个投资机会。有一个类 似的博彩交易所“颤 振”(Flutter)也在2000年 成立,这个消息来自加州的 两名前管理顾问。其中一个 叫乔希,他在悉尼工作时遇 到了蒂姆·莱文,蒂姆后来 加入了他在伦敦创办的颤振 公司。蒂姆又向他在银行界 的老朋友贾森·卡茨讲述了 这家初创公司的故事。贾森 认识格雷格,而格雷格对投 资在线业务很感兴趣,所以 贾森就给他讲了颤振的情况 。格雷格察觉到颤振会是一 家通过网络运作获益的公司 ,就像多年前的《汽车贸易 杂志》一样。所以,他投资 了。 到了2001年年初,理查 德和格雷格都已成为伦敦两 家类似公司的股东,此时他 们仍然互不相识。然而,当 他们各自同意进入必发和颤 振的董事会时,两人就在不 知不觉中离会面又近了一步 。当时这两家公司是竞争对 手,互不来往。再之后,颤 振和必发的合并被提上了议 程。经过漫长的中途几次近 乎谈崩的谈判,两家公司终 于联手。格雷格加入了理查 德所在的必发董事会。 2001年春天一个闷热的 日子,我们终于在伦敦西南 部帕森斯格林设计学院的一 个狭小又拥挤的房间里(也 就是必发公司幽默地称之为 “会议室”的地方)相识了。 我们发现公司的成功很大程 度上源于它所集结的赌客网 络。随着必发的赌客网络比 任何竞争对手都强大(尤其 是颤振公司并入后),热衷 赌博的赌客们都被它吸引了 。在规模大的交易所,他们 与反向押注的人“匹配”上的 机会要比在规模小的交易所 大得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赌 客加入必发网站,它的规模 比其他交易所都要大二三十 倍。它成为我们所说的“超 级连接者”(super connectors)。 那么,本书是如何 导语 好关系是麻烦出来的。要突破圈层,实现跃迁,泛泛之交往往比至交好友更有用。 畅销100万册的“连续创业家” ,理查德·科克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弱连接,是决定一个人人脉广度和成功与否的关键。你不需要魅力十足,也不需要有眼色、会来事儿、高情商发言,只需要挖掘弱连接,找准社交枢纽,一样可以拓展朋友圈,让不熟悉的人帮你成事。 书评(媒体评论) 在网络世界里,弱连接 大量存在,而且是强大和具 有创造性的力量。我们常常 会发现:偶然间获得的信息 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与我 们不甚熟悉或刚刚认识的人 ,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 幸福。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教授 网络理论是很热门的话 题。从网络冲浪到朋友之间 的联系,从经济活动到大脑 的运用方式,本书通过精彩 的故事精辟解析人类行为背 后的基本脉络。 ——撒托依 牛津大学数 学教授 精彩页 1936年,好莱坞 如果你想用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来抗议工业革命的非人化效应,你会怎么做?在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中,查理·卓别林塑造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旋转的巨型齿轮中,就像在庞大工厂中的一座巨大时钟里,无休止地受齿轮摆弄。 虽然这是一次新颖又极具冲击力的表演,但是卓别林秉承的是浪漫主义控诉工业及其奴役机器的伟大传统,这可以追溯到威廉·布莱克的“黑暗的撒旦工厂”。布莱克等作家将曼彻斯特臭气熏天、肮脏不堪的贫民区与早几年托马斯·盖恩斯伯勒创作的奶牛和农民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后者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有干草堆、绿色的田野和潺潺的河流。 但浪漫主义者更擅长诗歌和绘画,而不是历史。事实上,18世纪的英国农业工人没有什么自由,也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工作满意度”。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听命于人,很少能吃饱饭,经常忍饥挨饿。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逃离农村的贫民区,到城市寻找生计。没有人强迫他们去。他们成群结队地进城,因为无论工业城市里的生活多么糟糕,也比在乡下要好得多。卡尔·马克思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工业化将工人从“愚昧的农村生活”中解救了出来。 尽管如此,卓别林在1936年的命运,本质上与1836年的工人、1736年的农民或历史上更早期的人类命运是一样的。自人类诞生以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过着可怕、乏味、令人失望的生活,对于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发言权。 这与我们如今的生活非常不同,那么这种巨大的转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有些人说,披头士反映了社会的这种变化,但在他们出现之前的10年间,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好莱坞体现和放大了这种巨变。1953年,马龙·白兰度在电影《飞车党》(The Wild One)中饰演摩托车党约翰尼·斯特拉伯勒,整个美国的电影观众都被这位年轻影星的超凡魅力和自信所震撼。母亲们被白兰度的男性魅力迷住了,不知所措,她们的小孩在过道里大声喊着“呜—-呜!”并跑来跑去。两年后,《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将詹姆斯·迪恩塑造成高中黑帮头目吉姆·斯塔克,描绘了一个充斥着械斗、飙车、偷车和超速致死的青少年世界。这部电影不可磨灭地展现了年轻人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勇敢地决定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死亡。 这确实是一种新颖的个人主义青年文化,不仅出现在美国,也出现在英国和欧洲。它出现在音乐、戏剧、书籍以及电影中。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写诗、留长发、辍学、四处游荡、吸毒,是嬉皮士和朋克文化的先声。1956年,约翰·奥斯本的惊人剧作《愤怒的回顾》(Look Back in Anger)改变了英国和美国戏剧,他塑造了满口脏话的工人阶级反英雄人物“愤怒的青年”。科林·威尔逊的《局外人》(The Outsider)在同年出版,书中强调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局外人对社会的影响,包括阿尔贝·加缪、欧内斯特·海明威、弗朗茨·卡夫卡和让-保罗·萨特。 青年个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开花结果,迎来黄金时代。迷幻药、音乐、生活方式、学生反抗活动以及对权威的排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个人解放的精神最终被婴儿潮一代所改变,他们不但创造出新的领域,而且让商业领域变得更加激进、分散化和个性化,更加追求个人回报。穿着灰西装、白衬衫的循规蹈矩的“组织人”让位给有趣的半嬉皮企业家,他们为自己做事,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并在1984年超级碗的黄金广告时段推出了麦金塔电脑。在广告中,这款新电脑被吹捧为反抗“老大哥”IBM的选择。这是对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明确致敬。在《1984》中,独裁者“老大哥”摧毁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精神。史密斯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唯一的罪责就是探索了自身的个性。后来,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用他在苹果公司赚到的钱资助了最喜欢的摇滚乐队,而后又创办了另一家高科技公司。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