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言不合就拉黑 观点不同就反驳 遇到冲突就回避 ……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瑟夫·布尔戈依据30余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了人们在抵御痛苦情绪时常用的10种心理防御机制。他说:心理防御是人生体验中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部分。在面对困难时,心理防御机制会保护我们并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是当它们变得僵化或根深蒂固时,可能就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限制或扭曲我们的情感,并伤害我们的自尊。 约瑟夫博士在书中将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改编为自我探索的指导练习,带你深入探究潜意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你理解心理防御及其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带你认识10种主要防御机制,通过练习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第三部分探讨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痛苦情绪。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尔戈(Joseph Burgo),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治疗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董事,拥有30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持有婚姻与家庭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家的执照。他也是一名作家,擅长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已经出版了两部著作。他还经常接受知名心理学杂志和电视节目的专访,是很多著名广播栏目的常邀嘉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解心理防御 第1章 我所不了解的自己 第2章 3种常见的心理困扰 第3章 我们的情绪清单 第二部分 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 第4章 压抑与否认 第5章 置换与反向形成 第6章 分裂 第7章 理想化 第8章 投射 第9章 控制 第10章 “思考” 第11章 羞耻防御 第三部分 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 第12章 改变始于接纳的心态 第13章 真正的改变源于你做出的选择 第14章 与防御同在但不被其主宰 推荐阅读 致谢 序言 我在三十多年前开始接 受心理治疗师的训练,从那 以后,我职业生涯中的大部 分时光都花在私人执业上, 与成年的来访者一起工作。 这些来访者来找我,是因为 他们有着难以忍受的痛苦或 抑郁、不幸的婚姻、进食障 碍、羞耻感或自我厌恶、强 迫行为—他们来做心理治疗 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一例 外,他们都饱受着痛苦的折 磨。我努力总结了这段工作 经历与我所学的内容,尝试 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自助指南 ,帮助那些没有接受心理治 疗的人,尤其是那些担负不 起治疗费用的人。本书就是 我努力的成果。 我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来 看待人类的本性与心理:我 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 精神生活的隐秘部分都不为 自己所觉知,也就是无意识 的。作为一个心理动力学取 向的心理治疗师,我的工作 就是帮助来访者认识这些未 知的部分,我采用的主要方 法之一就是帮助他们理解心 理防御机制(也叫心理防御 ,或被简单地称为防御),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会将令人 痛苦的情绪、想法与恐惧排 除到意识之外。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是本 书的主题:它们如何运作, 它们通常将哪些人类体验的 痛苦因素排除到意识之外, 我们为什么要依赖它们,以 及认识并面对这些心理防御 机制背后的无意识痛苦有何 潜在的益处。心理防御机制 是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必 要部分。在面对人类体验中 的困难部分时,心理防御机 制会保护我们并帮我们渡过 难关,但它们也常常阻碍我 们获得成长与满足。僵化或 根深蒂固的防御可能会阻碍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我们 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利于我 们拥有丰富的情感生活,或 提高真实的自尊。本书将帮 你识别影响你的心理防御机 制,并确定你何时需要超越 这些防御,获得成长。 尽管面对痛苦可能是一 件苦差事,但这也可能是一 种让人解脱与兴奋的体验。 还有什么能比探索自己的心 灵深处,了解朋友、家人、 同事丰富的心理复杂性,更 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关系更有 趣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 ,我依然热爱自己的工作, 对他人的痴迷未减分毫。我 希望本书能将我的一些热情 传递给你。 我的目标是向你解释我 在工作中采用的心理动力学 治疗的核心概念与策略,使 它们能够为心理治疗之外的 个体所用,并助益于人们的 自我探索。本书的第一部分 会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 与目的,以及激活这些心理 防御机制的人类常见的困难 体验。本书的第二部分篇幅 较长,在这一部分里,我会 进一步阐述那些最重要的心 理防御机制,并为你提供一 些练习,帮助你识别那些正 在影响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并发现这些心理防御机制 背后的无意识情绪。第三部 分用3章内容进行总结,讨 论了如何解除这些心理防御 机制,用更有效的方法应对 痛苦情绪。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 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如何意 识到自己的痛苦,并帮助读 者发现自己最难以面对的痛 苦。阅读本书的体验不会是 轻松舒适的(尤其是在你用 心完成本书练习的情况下) ,但我相信如果你坚持不懈 ,你就会拥有更强的自我觉 知。本书可能会帮你从关系 中得到更多你需要的东西, 过上生气勃勃且可以调适的 情感生活,并且更加了解自 己(包括你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对自己形成切合实际 的期待,提高真实的自尊。 正如心理治疗中的来访 者无法同时面对他们所有的 痛苦一样(没有人能做到) ,你可能也无法通过一次阅 读理解本书中的所有观点。 你可能需要多读几次,或者 先集中精力阅读其中的几章 ,在你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所 学内容之后,再阅读其他部 分。真正的成长是一点一点 发生的,往往需要一段很长 的时间。虽然坚持不懈、在 感到威胁时勇往直前是很重 要的,但不要太过勉强自己 ,也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 每一点新增的自我觉知、每 一次进步都有其 价值。 也请记住,没人能完全 摆脱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不再依赖它们。尽管我是心 理治疗师、本书的作者,本 该在这趟自我探索的冒险之 旅中担任你的向导,但我依 然需要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断 面对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 与之斗争。本书要传达的一 个主要信息就是,我们敏感 的情绪会不断地向我们发起 挑战,但只要付出时间与努 力,我们就能更轻松、更自 信地应对这些挑战。 换句话说,面对痛苦, 在艰难回忆中挣扎的过程对 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虽然这一事实不能立即给 你带来安慰,但请在阅读本 书、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记住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还 有许多人与你有着相同的经 历、相同的挣扎。 心理动力学观点根植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理论 。我曾经是一个年轻的精神 分析师,教授过一门为期一 年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 包含了弗洛伊德的24卷著作 —这是全球大多数精神分析 培训机构课程标准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60年里,弗洛伊 德的学说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 未能理解女性性征,并且对 女性持有一些在今天看来是 排斥或贬低的观点。许多人 认为弗洛伊德的学 导语 要成为一名内心强大、有力量的人,首先要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而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 这是一部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经典作品。作者约瑟夫·布尔戈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具有超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本书中他将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改编为自我探索的指导练习,带你深入探究潜意识。 书评(媒体评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因为我们需要维护自己的 边界,享受自由意志带来的 快乐,以及在关系中悦己悦 人。防御是自我的容颜,决 定了你精神世界的美或丑、 强或弱、优雅或慌乱。防御 也是你手中的一支军队,这 本书告诉你可以如何装备和 调动它。 ——曾奇峰 著名精神科 医师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 任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 本书用敏锐而坦率的文 字阐述了人生与心理工作的 复杂问题,详细地讲述了我 们阻碍自身成长、不断自我 欺骗的离奇方式。这本精心 写作、通俗易懂的作品既诚 恳,又饱含智慧,是心理治 疗的辅助工具,对于那些接 触不到高质量心理治疗的人 来说,也是宝贵的自助工具 。 ——卡莱·沃尔科特-朗兹 (Callae Walcott-Rounds) 博士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有 太多担心反而会产生问题。 德尔菲神殿上写着“凡事勿 过度”。不懂得自我保护是 不行的,发展成过度防御也 不行。希望这本书能让你紧 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一点,知 道自己在防御才能够减少防 御。 ——樊登 樊登读书app 创始人 精彩页 第1章 我所不了解的自己 ……他向来不懂自己为何喜怒无常。 ——《李尔王》(King Lear),第一幕第一场 我们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的感受、言行让自己大吃一惊,我们突然发现有些未被意识到的念头在“幕后”作祟。看似无关痛痒的事情可能让我们大发雷霆,此时,我们会突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都有着某种强烈的情感,但未曾觉察。 你的伴侣近来频频加班,你欣然承担起了家务。你觉得他工作太辛苦了。而你让他在上班路上去一趟干洗店,他却在答应时略显迟疑,你火冒三丈:“算了!我自己去!” 临近聚会时,你的朋友却打电话来取消行程:“我突然有点事……你介意吗?”你既意外又恼火。多年以来,你对这种不够贴心的行为已经足够大度了,但现在你发觉自己还对她去年忘记你生日的事耿耿于怀。你看清了自己一向知晓但不想面对的事实:她还有其他朋友,相比你,她更看重别人。 你的母亲6个月前死于一场慢性病。当时,你觉得自己在她患病期间已经足够悲痛了,当死亡最终结束她的痛苦时,你也感到如释重负。但一天晚上,在看一场悲伤的电影时,你突然开始啜泣不止,发现自己是那么怀念母亲。 通常,我们一生都相信,有意识的自我体验就是自我的全部含义。其实,我们情感生活中的许多重要部分,都隐藏在我们觉察不到的地方。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至少,远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见本章开篇引用的句子),研究人类天性的人已经发现,有些人要比他人更了解自己。 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小说里就满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后来才逐渐明白,他们的某些态度和激情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让他们对真实的自己视而不见。在《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中,伊丽莎白·贝内特最终发觉了达西信中的真意,然后,她想:“在此之前,我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纵观小说创作的历史,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和福特·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等不少作家曾利用“不可靠的叙事者”(unreliable narrator)来描述不为人所知的角色,他们的描述会蕴含一些自身情感生活的真相。 “潜意识心理”(subconscious mind)这个术语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克里斯托弗·里格尔(Christopher Riegel)提出的,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将其译作英文,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将这个概念用作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从此,人们觉察不到的“无意识。心理”的概念就被列入了我们的文化传承,全面地影响了我们对于自我的共识以及自我的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经常谈到“弗洛伊德式口误”(Freudian slip),这指的是一种语言上的差错,反映了某些说者无意透露的真相。你可能会对伍迪·艾伦(WoodyAlien)的电影《安妮·霍尔》(Annie Hall)中的一个片段有印象。安妮开始接受深度的精神分析治疗,并且说道:“我并不介意接受分析。我在乎的是,分析能改变我的妻子吗?”“弗洛伊德式口误”是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桥段,例如在“王牌大贱谍”(Austin Powers)系列、《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和《大话王》(Liar,Liar)中,这种桥段为观众带来大量笑料。 许多人能从某些行为(例如“忘记”某项令人厌倦的职责或琐事)背后推断出无意识的动机:并非此人故意忽视自己的承诺;相反,遗忘的现象暴露了他不愿履行承诺的想法。我很怀疑是否许多已婚人士会把配偶“忘记”结婚纪念日这种事当作毫无深意的疏忽。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了解一些有关他人而对方却毫无意识的真相。当同事们一起外出吃午饭时,他们经常会谈论另一个同事,其中一个人可能会说:“我早该长点儿记性,因为她根本听不进批评。她觉得自己是完美无缺的。”一帮老友可能会谈论不在场的哥们儿以及他新交的女朋友:“难道他没发觉她也是那种专横跋扈的人吗?和他妈妈一模一样!”聆听朋友谈论自己的计划,听他说他打算再度改过自新,你可能会想:“别自欺欺人了。” 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对身边的人有着独到的见解,可一旦发现有人对我们抱有同样的想法,我们可能会对此心怀怨愤。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可能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毫无觉察,而其他人却对此心知肚明,这是一件极其令人不快的事情。如果有朋友指出这一点,我们会坚称:我们的口误是无心之失,绝无任何其他的意义;我们忘记聚餐日期仅仅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我们忘记邀请宾客名单上的某个人仅仅是一个疏忽,与此人在去年的圣诞聚会上对我们的怠慢毫无关系。 有时我们的确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一些事情。有时口误的确没有任何深意。但是,忽视和口误通常会揭示某些我们不曾意识到、不想承认(哪怕是向自己承认)的隐情。 如果你仔细思考无意识的本质(为何某些想法和感受会深藏于无意识之中,其他的却不会),你就会发觉,我们更能看出他人而非自身的无意识动机,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自弗洛伊德以来,许多心理动力学理论家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