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以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为考察对象,聚焦于村落社会传统公共性,由此延伸对形成并维持村落公共性的价值观念体系、民间信仰乃至国家力量渗入语境下村落传统公共性呈现的状态的讨论。应该说,此项研究是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乡村秩序如何得以维持,也有助于思考在当下国家倡导全过程民主的背景下怎样去推进乡村治理的目标实现。 作者简介 余珍,女,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民族学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社会发展。近年来关注乡村社会的社会组织、人群关系与社会变迁。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田野点的选择、介绍与融入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视点与研究的必要性 五、基本思路 第一章 族群关系建构与观念体系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族群认同建构:族源与祖先的记忆 第二节 “人共”:集体的规制与村寨的秩序 第三节 作为公共人物的神职人员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公共性的下沉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国家与地方的联系 第二节 国家权力的嵌人与民族国家的建构 小结 第三章 信仰体系与社会秩序 第一节 请神职人员的实践与智慧 第二节 三种不同类型的信仰仪式 第三节 威慑力与社会秩序:禁忌、风险与征兆 小结 第四章 发展逻辑下的两种不同实践方式 第一节 风险感知与社会调适 第二节 牛与地方社会变迁 小结 第五章 同伴群体与超越家族的人群关系 第一节 同伴群体的互动 第二节 联姻:超越家族的互动体系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女性村民社交网络透视 小结 第六章 外部挑战与村寨的回应体系 第一节 集体的不安:“土风计划”与新评价体系 第二节 “新”乡村建设:勾画发展的蓝图 第三节 喜忧参半:卯坡的修建与使用 第四节 多重合力下的互动与角逐 小结 第七章 文化保护项目在村落社会的实践 第一节 文化保护项目的落地 第二节 空置的文化馆站与渐渐失落的村民 第三节 投入使用的文化馆站 第四节 社会团体:深入水利大寨的另一股力量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