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带上非洲的古代埃及。欧洲从古罗马末期起就进入了基督教世界,亚洲则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教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而宗教的不同又强化了文明的差别。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之中,宗教就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时候,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还有一本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与同事楼庆西、李秋香一起合作,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研究。至今已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婺源乡土建筑》等四本。 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讲 公民的胜利 第二讲 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第三讲 面包和马戏 第四讲 拱券革命 第五讲 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讲 无情世界的感情 第七讲 文明地域扩大 第八讲 新时代的曙光 第九讲 畸形的珍珠 第十讲 市民的客厅 第十一讲 “伟大的风格” 第十二讲 摇摆与妥协 第十三讲 自由·平等·博爱 第十四讲 古典与浪漫 第十五讲 方生未死之际 下篇 第十六讲 从自然神崇拜到皇帝崇拜 第十七讲 四达之地 第十八讲 宗教的象征 第十九讲 敬慎者的家园 第二十讲 敢于输入也勇于创造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