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研究中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书主要参考了儒家“仁爱”思想、西方关怀伦理相关著作和期刊论文,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师德的重要论述,中央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外关于教师道德建设、教师情感、师爱等内容的期刊论文、著作、学位论文,以及通过网络获得的电子文献等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2)历史分析法。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仁爱思想,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思想、墨家兼爱思想、近代教育家师爱思想等;也梳理了西方道德理论,从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仁爱心的科学性,揭示了仁爱心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3)比较法。本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与一般教师仁爱心做比较,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与近代师爱做比较,将西方教育中的关怀与儒家的仁爱做比较,将中国“好老师”与西方优秀教师做比较,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内涵和特质。 作者简介 张琴 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乐山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在《红旗文稿》《理论视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校级、省级课题5项,主研校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现任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仁爱心的本质规定及其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中的作用 第一节 仁爱心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仁爱 二、博爱 三、大爱 四、关心 五、关爱 六、情怀 七、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实质 一、以“爱”为基础的教师情感 二、以“好老师”为标杆的师表行动 三、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四、以“仁爱”为内核的教育精神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特征 一、围绕受教育者 二、关照受教育者 三、服务受教育者 第四节 仁爱心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中的作用 一、仁爱心是师心师德修养的源泉 二、仁爱心是教育者素养提升的航标 三、仁爱心是教育者能力发展的保障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价值 第一节 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 一、满腔的教育热忱 二、自觉的育人意识 三、强大的创造力 第二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近感 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第三节 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一、全面理解受教育者 二、充分尊重受教育者 三、用心塑造受教育者 第四节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一、彰显情感感染力 二、发挥情绪调节力 三、强化情操感召力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时代要求 第一节 可敬可信可靠的“好老师” 一、潜心向学的人梯 二、浇灌学生的园丁 三、塑造灵魂的人师 四、奉献社会的明灯 第二节 有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一、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二、真、善、美种子的播撒者 三、道德人格的示范者 第三节 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教育者 一、大爱之心 二、高尚人格 三、深厚情怀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内容 第一节 认知维度: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代使命的体察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身份的把握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体认 第二节 情感维度: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爱 一、热爱教育事业 二、钟爱所教学科 三、关爱学生 第三节 理论维度: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四、恪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原则 五、坚持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 第四节 实践维度: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使命 一、教书育人 二、立德树人 三、铸魂育人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发展境界 第一节 遵守规范的他律境界 一、他律的内涵及形式 二、他律的准则与规范 三、制度管理规约下的仁爱心 第二节 拷问职业良心的自律境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良心 二、教育良心的作用机理 三、自律对仁爱心的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体验幸福的自由境界 一、自由是幸福的最高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幸福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创共享幸福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培育路径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仁爱心发展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境况的影响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培养的外力支持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二、健全教师队伍发展机制 三、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发展的内生力量 一、保持良好职业美誉度 二、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三、增进职业身份认同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仁爱心的自我修养 一、教育引导增进仁爱心认知 二、师生交往涵养仁爱心情感 三、博学明辨锤炼仁爱心意志 四、深化实践筑牢至仁至爱品质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