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辑主体文章分为四个专题,专题一为“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试图更新电影研究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为阐释中国电影的新现象、新导演、新态势、新美学提供契机。专题二为“民国电影文化研究”选取民国时期若干重要的电影文本或人物为研究对象,以媒介考古学方法,对民国电影发展中的文化立场与政治姿态加以解析,指认某些被遮蔽的深度真实。专题三为“传播·物质·文化”,聚焦于文化传播中的物质性转向,出显物在塑造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揭示潜藏于物中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属性。专题四为“自动机制”,旨在讨论这一电影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揭示其借以持存的物质性媒介基础,并展望艺术媒介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世界投影的目标。 此外,“其他来稿”所收论文主题各异、有影院空间生产、审美资本批判以及数字电影时代的表演身体、大数据时代的粉丝身份等、视角新颖,集学术实践与现实关切于一体,值得一谈。 作者简介 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1985),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1998)。现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赴韩国崇实大学讲学(1994),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2000),美国杜克大学访问教授(2006)。 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西方美学》、《审美是美学?》等。主编《现代性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等丛书。 目录 专题一 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 主持人语 陈旭光 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文化批评的延伸或转向 陈旭光 “古典未来”的想象力:外星猴戏、御龙传说与中国科幻电影 薛峰 廖屹林 传统内嵌、想象力平民化与现实空间逃逸——中国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与症候 肖怀德 电影“想象力消费”研究理论述评——缘起、现状与展望 刘强 赵世城 专题二 民国电影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 周安华 《象牙塔》与青年摩登文化——从《方舟》杂志的电影文学剧本谈起 张体坤 李冀 左翼电影运动之小引:孙师毅先锋电影观及其理论考辨(1926~1932) 苗芳 专题三 传播·物质·文化 主持人语 朱丽丽 工业遗存的公共艺术转化对交往情境的建构——以上海杨浦滨江永久点位艺术项目为中心 陈霖 沈建霞 “以食为媒”:情感体验、集体记忆与跨文化传播的物质向度 王鑫 杨国鹏 文化物质主义:媒介视野中的历史之物 朱丽丽 专题四 自动机制 主持人语 王峰 自动机制与媒介的力量——斯坦利·卡维尔与艺术本体论的重建 张巧 从卡维尔到德勒兹:电影自动机制的美学 孙云霏 其他来稿 礼乐文化和契约文化:基于文字起源视角的比较 洪涛 影院空间生产的物性转型及其审美资本批判 杨向荣 从嬗变到不可见——数字电影时代的表演身体研究 唐晓莉 显影·互动·遮蔽:20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中的城市与文化 邢成武 周星 大数据时代粉丝身份的割裂与弥合——从“灯牌大战”说起 江怡 城市的文学意义:萧乾小说中的北京空间想象 高莉娜 集体的异托邦建构:集体宿舍的视觉修辞与权力实践 张钧涵 《文化研究》稿约 序言 主编的话 周宪 本辑《文化研究》聚焦 于电影这一当代生活中的重 要媒介形态。从1895年卢 米埃尔兄弟放映第一部短片 《火车进站》,到21世纪以 来3D大片、VR电影、沉浸 式电影、互动式电影、体验 感电影、网络微电影的竞相 涌现,电影的发展已历时 120余年,其内容之丰富、 影响之深远,令人为之瞠目 。电影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 的方式,从而成为文化研究 领域的热门议题。相信在文 化研究的版图中,电影所蕴 含的可能性还将得到进一步 的演绎与彰显。 本辑承袭既往的办刊模 式,收录了4组专题讨论, 以及其他若干来稿。 专题一为陈旭光教授主 持的《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 力消费》。该专题基于“想 象力消费”这一原创性命题 ,试图更新电影研究的理论 范式和话语体系,为阐释中 国电影的新现象、新导演、 新态势、新美学提供契机。 陈旭光对“想象力消费”命题 加以总括式阐述,廓清其理 论渊源,探究其融经典想象 力学说和互联网视听幻觉于 一体的独特内涵,展望其带 来的“知识再生产”效应。薛 峰、廖屹林从“人猴互动”“ 龙人合一”等意象出发,对 中国科幻电影的“古典想象” 和“未来美学”加以考察。肖 怀德聚焦于当前流行的“想 象力电影”,发掘其审美文 化特征,展现其赖以立足的 文化土壤,揭示隐含在影像 文本背后的复杂的社会文化 心理症候。刘强、赵世城从 理论建构、学术争鸣、批评 实践等层面出发,总结“想 象力消费”理论在国内的研 究现状,并对该理论在未来 的发展路径加以展望。 专题二为周安华教授主 持的《民国电影文化研究》 。该专题选取民国时期若干 重要的电影文本或电影人物 ,采用媒介考古学方法,对 民国电影发展中的文化立场 与政治姿态加以解析,以期 指认并揭示某些被遮蔽的深 度真实。张体坤、李冀关注 《象牙塔》这一民国时期的 长篇电影剧本,从内容与形 式的双重向度出发,对《象 牙塔》的“摩登”外观和丰富 的现代性蕴含加以探讨,彰 显其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典型 的视觉文化意义。苗芳聚焦 夏衍口中“最早进入电影界 的共产党人”孙师毅,考察 其如何将马克思的阶级论与 唯物论引入电影界,指出其 电影理论虽未成体系,但依 然成了左翼电影运动的思想 前奏。 专题三为朱丽丽教授主 持的《传播·物质·文化》。 该专题聚焦于文化传播中的 物质性转向,试图以不同的 物质文化范本为切入点,一 方面凸显物在塑造社会文化 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地位, 另一方面又揭示潜藏于物之 中的社会、历史、文化、精 神属性。陈霖、沈建霞以杨 浦滨江公共艺术项目为范本 ,考察在公共艺术的转化中 ,工业遗存是如何呈现出独 特的空间构造和历史文化经 验,如何通过聆听与对话、 协商与合作、参与与分享等 复杂的交互性过程,建构起 一个新的交往情境的。王鑫 、杨国鹏对“食物”这一人类 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加以 考察,强调食物作为一种重 要的媒介物,不仅凝聚着某 一群体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记 忆,同时还推动了不同文化 之间的对话、互动与交融, 在共通感的形成中扮演了重 要角色。朱丽丽从“再媒介 化”和“再文化化”的交互作 用出发,考察历史之物是如 何被现代传播技术转换与建 构,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媒 介文化景观的,同时又是如 何在主体的能动作用下,超 越其历史留存物的既有内涵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实践而 融入日常生活的。 专题四为王峰教授主持 的《自动机制》。该专题旨 在讨论“自动机制”这一电影 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阐明 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揭示 其借以持存的物质性的媒介 基础,进而将自动机制延伸 至艺术类型之中,展望艺术 媒介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 世界投影的目标。该专题由 两篇论文组成。张巧对卡维 尔的自动机制理论加以解读 ,揭示卡维尔是如何通过将 媒介视为一种自动机制重建 艺术的本体论的,又是如何 通过承认媒介在历史进程中 的存在意义,使现代主义从 艺术终结的既定逻辑中得以 拯救的。孙云霏将自动机制 置于电影发展的历史性过程 中加以考察,展现自动机制 所激发的艺术形式的新变, 同时,还结合卡维尔和德勒 兹的具体论述,揭示两位学 者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思 考。 《其他来稿》所收论文 主题各异,从礼乐文化到契 约文化,从影院空间的生产 到审美资本的批判,从数字 电影时代的表演身体到大数 据时代粉丝身份的探讨,从 小说中的城市想象到集体宿 舍的视觉修辞,视角新颖, 妙趣横生。这些论文集学术 性与现实关切于一体,也很 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