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评论》由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出版,由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担任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出任联合主编。
依托百年复旦传统优势金融经济学科背景,汇聚金融经济学界、业界、政界名家鸿儒,立足前沿学术、政策、实务,传播大师级真知灼见。我们不仅会对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热点问题给予关注与分析。同样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尚未成为热点但以后将会成为热点的问题,我们也会努力做出前瞻性分析。
在本期专题中,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阐述了世界经济重新回到通货膨胀阶段的概率与可能出现的后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钦的判断是,当前中国的一种通货膨胀压力可能来源于输入性通货膨胀。在中美经济“脱钩”的风脸之下,跨国公司从中国撤出,迫使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导致全球生产成本上升。为此,中国政府应该让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从增加国债供给入手,使财政货币政策互补,推进结构性改革。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建议,在中国资本账户目前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周期来考虑需要配置的资产。比如在经济下行并且有流动性注入的情况下,大概率是权益或者风险资产配置的最佳时期,直接投资股票或偏股类的基金可能都是有帮助的;在社会融资下降、PPI价格上升的过程中,“现金为王”可能是更好的选项;在经济下行、货币收缩、价格下行的时候,固定收益类产品可能是比较好的。
在数字经济时代,电商平台提供了加剧厂家竞争、压低商品价格的新渠道,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就此给我们带来了精彩分析。
其他数篇评论文章就原油价格攀升(钟正生与范城恺)、人口结构逆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古德哈特、普拉丹)等问题做出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