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编写本书的初衷,正是要在校史的宏观叙事之外,记录这些在今天已经日渐湮灭的故事,记录故事之中那些在法大建设过程中艰苦奋斗、殚精竭虑的前辈先贤,以及故事之外那些时代发展中的亮色和闪光。 在法大建设发展的七十年历程中,甄选出三十余个瞬间,定格历史记忆,凝眸于某一事件或人物,以一个个横切面来描摹大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让这些美丽的回忆和回忆中为法大做出无私奉献的前辈先贤们走近今天的读者。 本书沿袭原书的框架和“珍贵老照片+专题文章”的形式,仅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6篇,并对原书中存在史料错误、互相矛盾的地方做了修订。同时,对原书部分措辞和说法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做了相应修改。 目录 总序 修订版序言 五校精英 光荣传统——北京政法学院的诞生 红色血脉 干部摇篮——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源流 从沙滩红楼到小月河边 研究室内外的“旧知识分子” 第一次党代会和党委的领导 雷洁琼的政法情怀 用双手建造美丽的校园——劳动建校侧记 “小滇池”畅想曲 从《教学简报》到《政法论坛》 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苏联专家的背影 “四大教授”的故事——吴恩裕、曾炳钧、严景耀、戴克光 在劳动中学习 犹记当年校园美——20世纪50年代校园生活寻踪 同吃同住同劳动——“四清”运动点滴 半工半读的苦与乐——在大兴天堂河的日子 阔别6年再聚首——北京政法学院的复办 校园里的“联合国” “马扎精神”和79级英才 校报的成长轨迹 历史性的腾飞——中国政法大学的成立 “四大才女”的传奇——巫昌祯、薛梅卿、严端、孙丙珠 荟萃全国法学名师——研究生导师组的新模式 新中国第一批法学博士——朱勇、怀效锋、郑秦 在美丽的军都山下 大师之谓也——终身教授的诞生 校训的诞生与法大精神 “非典”中的典型生活 依法治国之路,法大任重而道远——来自中央领导的关怀与期望 博弈与双嬴——中欧法学院落户法大 法大校园里的“橄榄绿”——国防生的故事 迎面走来的是“依法治国”方阵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老物件里的法大情怀 序言 2010年,在中国政法大 学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之际 ,学校组织党委宣传部、档 案馆和法学院的一批中青年 骨干力量,历时一年半,集 中编写并出版了校史系列丛 书。《法大凝眸:老照片背 后的故事》即是其中的一本 。 十余年过去,中国政法 大学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 十年间,学校的建设发展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顺利进入 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 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法学 排名第一,跻身国内顶尖水 平,办学成果不断凸显,社 会声誉显著提高。2017年5 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法大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 校立德树人、办学治校提供 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年间,中国政法大学 变化显著。也许身居其间的 我们,看惯了这日升月落、 春去秋来,熟知了银杏转黄 的时节,和一场夏雨后草尖 的芬芳。但当我们抽身而出 ,用旁观者的视角,以十年 、二十年、三十年……以至 七十年的时间长度来衡量法 大的变化,许多事情便足以 让人唏嘘感慨,更足以让人 赞赏惊叹。 比如,当今日之法大学 子一如既往地“吐槽”学校的 硬件条件,并自嘲式地引用 梅贻琦先生的那句“所谓大 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时,许多人 可能对北京政法学院发端红 楼、与北京大学共用校舍的 往事知之甚少。而今同样鲜 为人知的是,在搬到学院路 校址时,面对四野的荒坟、 盘旋的夜鸦和农田环绕中仅 有的数幢小楼,建校时期的 先贤们又是如何发挥艰苦奋 斗精神,师生一起动手建设 自己的校园。 又比如,许多人津津乐 道于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但 其实大师就在我们身边—— 北京政法学院成立时,从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 学、辅仁大学及华北人民革 命大学五校调来的人员中, 就包括著名法学家、政治学 家、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 端升教授,以及费青、芮沐 、楼邦彦、曾炳钧、严景耀 、雷洁琼、吴恩裕、戴克光 、杜汝楫等各个学科的大家 ,以及汪瑄、阴法鲁、王利 器、潘汉典、朱奇武、程筱 鹤、罗典荣、张国华、余叔 通、陈光中、潘华仿等一大 批青年才俊。可以说,这一 批建校初期的奠基者,基本 代表了当时法学、政治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顶尖水平。 只不过年深日久、资料散轶 ,已少有人关注这些大师是 否曾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 上留下痕迹。 我们编写这一本小书的 初衷,正是要在校史的宏观 叙事之外,记录这些在今天 已经日渐湮灭的故事,记录 故事之中那些在法大建设过 程中艰苦奋斗、殚精竭虑的 前辈先贤,以及故事之外那 些时代发展中的亮色和闪光 。 七十年前,当从五校汇 聚而来的师生为了新生的北 京政法学院夜以继日地奋斗 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法治 建设迎来新的纪元。没有法 律,他们便投入共和国的立 法工作中;没有法学教材, 他们便在探索中自己编写整 理适应新中国法学教育的教 材讲义;没有研究生,就聘 请苏联专家,培养自己的研 究生……甚至校园也不完备 ,师生们在钱端升院长的带 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劳动 建校”,与来参加全运会的 解放军昆明部队运动员一起 挖建“小滇池”,用自己的辛 勤劳动建设美丽的校园。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与其他大学相比,法大的历 史并不算长,校园面积在当 年的学院路,也被称为“袖 珍大学”。在七十年的办学 历程中,她历经坎坷与沧桑 。但正是在这坎坷与沧桑中 ,锤炼出了法大人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精神,服务国 家战略、助力法治建设的光 荣传统,以及为党育人、为 国育才的办学使命。 我们在法大建设发展的 七十年历程中,甄选出三十 余个瞬间,定格历史记忆, 凝眸于某一事件或人物,以 一个个横切面来描摹大事件 背后的精彩故事,让这些美 丽的回忆和回忆中为法大做 出无私奉献的前辈先贤们走 近今天的读者。令人遗憾的 是,时隔十载,当年接受我 们采访的许多老教授、老干 部已经先后离世,他们的回 忆材料也成为十分宝贵的校 史资料。 本次修订,我们仍然沿 袭原书的框架和“珍贵老照 片+专题文章”的形式,仅 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6篇, 并对原书中存在史料错误、 互相矛盾的地方做了修订。 同时,对原书部分措辞和说 法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做了 相应修改。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此 次修订增补了一篇《红色血 脉干部摇篮——中央政法干 部学校源流》。作为中国政 法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央政 法干部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政法 人才,为中央和地方国家机 关培训了数万干部,在中国 法治建设进程中贡献了自己 的力量。梳理中央政法干部 学校的发展脉络,对于法大 校史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条件所限,未能收集更 多的珍贵老照片,对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梳理也难免存在 错漏。正如原版序言所说: “唯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 让法大人在仔细聆听那些人 在那些地方讲述那些故事的 同时,翻开自己尘封的记忆 ,回味在法大度过的每一时 刻,也为法大的明天共同祈 福。” 让我们一起,守望法大 的美好,祝福法大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