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淅淅沥沥的伊豆山道上,一位来自东京的少年偶遇了一群艺人,他们结伴而行。少年被同行的清纯可爱、娇美动人的舞女薰吸引,内心萌发一缕柔情。他好似看到一线光亮,长久以来苦恼着的内心,一下子忘怀了得失。往日的执拗别扭和受人施舍的屈辱感,顿时烟消云散。二人从未表露过心迹,却在倏忽而过的日常之间,沉淀下了彼此爱慕的情感。充满青春的诗意,抒情中透露出川端式的哀愁,但也只是淡淡的。这篇小说成为日本青春文学的杰作。 全书收录《伊豆的舞女》《拣骨记》《脆弱的器皿》《奔向火海的她》《殉情》《化妆》《石榴》《红梅》《秋雨》《白马》《重逢》11篇中短篇小说,另附高慧勤长文序言及川端康成年谱。 作者简介 高慧勤,著名翻译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文专业。主要译著有《舞姬》(森鸥外著),《蜘蛛之丝》(芥川龙之介著),《雪国·千鹤·古都》(川端康成著)以及《川端康成作品精粹》等。其译著文风贴近原著,译文优美典雅,选词炼句精益求精,堪称翻译精品,在国内外译坛享有很高声誉。 目录 序 伊豆的舞女 拣骨记 脆弱的器皿 奔向火海的她 殉情 化妆 石榴 红梅 秋雨 白马 重逢 川端康成年谱 序言 川端康成是位难以把握 的作家。——日本一位著名 评论家这么说。 他创造的艺术世界,意 蕴是那么朦胧,情境又那么 飘忽,令人颇有些费解处。 倘说他是美的追求者, 他在作品里却时时表现美的 毁灭,美与死亡常常结下不 解之缘; 倘说他是女性的膜拜者 ,有时又不那么热切,甚至 还投去冷漠的一瞥; 倘说他是官能的崇尚者 ,却只是发乎情而止乎憧憬 ,还以遐想的成分居多。 在纷繁的人世,他是孤 独的,悲哀的。在他构筑的 艺术殿堂里,你看到的是一 幅幅忧伤的浮世绘。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 (1600-1867)的市民艺术 。其中“浮世”二字,原初写 作“忧世”,意谓“世道多忧” ,系佛家用语。后来才转指 无常、虚幻而短暂的现世。 所以,浮世绘所表现的,大 率皆市民阶层的世态风俗和 现世欢情。画师们以新鲜的 感觉,观照自然人生,率真 地表现主观意象。那春愁缭 乱的痴男怨女,那揽镜自怜 的青楼艺伎;雨夜里啼月的 杜鹃,暮色中积雪的山径; 春日的飞花,秋天的落叶… …构成一片清幽淡雅的世界 ;那色彩,绚丽中带些枯涩 ,明艳中流露出哀伤,点染 出一派十足的日本风情。 川端康成的文学,不也 展现了这种景象、这种意绪 ?而浮世绘,在十九世纪法 国自然主义作家和印象派画 家看来,正是最能代表日本 情趣、体现日本美学的艺术 。 在《独影自命》一文中 ,川端曾表示,“决心要成 为日本式的作家”,很早便 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 期”。作为唯美派作家,川 端之前,代有才人,若永井 荷风、谷崎润一郎、佐藤春 夫辈,在他之后,似乎除了 因“殉教”而剖腹自杀的三岛 由纪夫,便音沉响绝;作为 现代派作家,川端正是日本 的开山祖师之一,与同时代 的横光利一、中河与一、稍 后的堀辰雄等,成为战后野 间宏、中村真一郎、大冈升 平、大江健三郎、古井由吉 、黑井千次等一大批现代派 作家的先导。川端康成恰好 站在这个分水岭上,或者说 是交汇点上,集唯美派与现 代派于一身。唯美主义与现 代派的美学追求似乎是抵牾 而背悖的,而在川端那里却 相得益彰。所以,他是独特 的,师心自用的,令人刮目 相看的。 “天涯孤儿” 三岛由纪夫曾说,川端 康成是“永远的旅人”。 诚然——“永远的旅人”。 但岂止是永远的,抑且是孤 独的…… …… 当然,今日之下,谁也 不会否认满足人的欲求的自 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如果 把这种官能欲求强调到不适 当的地步,甚至把生命的自 由仅仅归结为性,把官能的 欲求作为生命的最高表现, 视若“生命的极致”,那就显 得偏颇而荒谬了。小说在极 为圆熟的艺术形式下,隐藏 着极其颓废的虚无思想。 从《千鹤》《山之声》 开始,川端闯入伦理道德的 禁区,但这两部作品好歹还 属于性爱的范畴,而《睡美 人》便只有色情而无爱情了 。在川端的全部作品里,以 其惊世骇俗的反道德倾向而 言,这篇作品,可算达到“ 极致”,恐怕无出其右者。 作者无意于接近社会现实, 那么在个人的感情天地里, 还有什么题材可写呢?川端 自己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因 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反而 失去了自由,受到盛名之累 ,才思阻塞①。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从川端的年表 来看,早在一九六八年得诺 贝尔奖之前,创作力的衰退 便已显露出来。除不时写些 散文随笔,小说只寥寥数篇 ,其艺术价值无法与前期作 品同日而语,个中原因,比 较复杂,其中极其重要的一 条,正是他晚年那种不健康 的、颓废的、放达的美学追 求,把他推上了文学的绝路 而不能自拔。 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 ,川端康成突然以煤气自杀 ,终年七十三岁。他终于“ 身体力行”,实践了他所追 求的“死的美学”。他的自杀 ,给文坛的冲击,只有两年 前三岛由纪夫的切腹可与之 相比。由于没有留下遗书, 各家不免纷纷揣测,诸如孤 独说,老丑说,长期服药精 神失常说,意外事故说,等 等。一时莫衷一是,也许都 有道理。但是,一个作家异 乎寻常的死,同他的文学创 作,文学历程,文学道路, 毕竟不能完全脱离干系的。 川端文学生涯的结束,给人 留下诸多思索,或许还是一 个教训。 导语 这个镇子作为旅途中的故乡,飘荡着一种令人爱恋的气氛。 写透人心隐晦的恋爱情愫,道尽日式美学的独特精髓。日本的美都藏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 完整收录《伊豆的舞女》等11篇中短篇小说,另附川端康成年谱。 金衣奖获奖设计师许晋维操刀,勾勒初恋般纯粹的青春记忆。 生命中最初的怦然心动,如绚美的烟火,落幕匆匆。 爱让我们互相看见,也让我们彼此救赎。 精彩页 山路变成了羊肠小道,眼看就到天城岭了。这时,雨脚紧追着我,从山麓迅猛而至,将茂密的杉林点染得白茫茫一片。 那一年,我二十岁,戴一顶高等学校的学生帽,穿着蓝地碎白花的上衣和裙裤,肩上背着书包。自个儿在伊豆旅行,已经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温泉过了一夜,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宿,然后,便穿着高齿木屐上了天城山。我虽然迷恋那秋色斑斓的层峦叠嶂、原始森林和深幽溪谷,可是,一个期望却使我心头怦怦直跳,匆匆地赶路。这时,豆大的雨点开始打在身上。我跑着爬上曲折陡峭的山坡。好不容易奔到岭上北口的茶馆,舒了口气,却在门前怔住了。真是天遂人愿。那伙江湖艺人正在里面歇脚。 舞女见我呆立不动,随即让出自己的坐垫,翻过来放在旁边。 我只“啊……”了一声,便坐到上面。因为爬山的喘息和慌乱,连句“谢谢”都哽在喉咙里没说出来。 我与舞女相对而坐,挨得又近,就慌忙从衣袖里掏出香烟。舞女又把女伴面前的烟缸挪到我身旁。我仍旧没有作声。 舞女看上去像有十七岁了。梳了一个大发髻,古色古香,挺特别,我也叫不出名堂。这发型使那张端庄的鹅蛋脸,愈发显得娇小,但很相称,十分秀丽。仿佛旧小说里的绣像少女,云髻画得格外蓬松丰美。舞女的同伴里,有个四十岁的妇女,两个年轻姑娘,还有一个二十五六的男子,穿了一件印有“长冈温泉旅馆”字样的号衣。 此前,舞女一行我曾见过两次。头一次是我来汤岛的路上,他们去修善寺,在汤川桥附近相遇。当时有三个年轻姑娘,舞女提着大鼓。我不时回头张望,萌生了一股天涯羁旅的情怀。后来一次,是到汤岛的第二天晚上,他们来旅馆卖艺。我坐在楼梯中间,聚精会神,看舞女在门口地板上起舞。心想,他们那天在修善寺,今晚在汤岛,明天大概要翻过天城山,南下去汤野温泉吧?天城山路五十多里,准能追得上。就这样,我一路胡思乱想,急匆匆地赶来。为了躲雨,居然在茶馆里不期而遇,不免有些张皇失措。 过一会儿,茶馆老太婆把我让进另一间屋。屋子似乎平时不用,没装拉门。朝下望去,山谷清幽,深不见底。我皮肤起了鸡皮疙瘩,牙齿咯咯作响,浑身打起战来,就对端茶来的老太婆说:“好冷啊!” “哎哟,敢情少爷身上都淋湿了!快到这边烤烤火吧,把衣裳烤干。”说着,便殷勤地把我领到自家的起居室里。 那屋里生着地炉,一开拉门,热气就扑面而来。我站在门槛上有些迟疑。因炉边有个盘腿坐着的老人,浑身又青又肿,好似溺死的人。一双眼睛连瞳孔都黄得像烂了一样,恹恹无力地望着我。身边的旧信旧纸袋堆积成山,不妨说他人已埋在废纸堆里了。我站在门口,只管怔怔地瞧着这个山中怪物,简直不像是个活人。 “真是丢人现眼,让您见笑……是我老伴,不用担心。虽然怪寒碜的,可他动弹不了,请将就些吧。”老太婆抱歉地说。 据她讲,老人已中风多年,全身瘫痪。那堆纸是各地寄来的信,介绍治中风的方子,以及按方抓药,各地寄药的纸袋。只要是治中风的方子,不管是听翻山越岭的过往旅客说的,还是看报上广告登的,他都一个不漏,各地打听,到处求购。这些信和纸袋,老人一件也不扔,全摆在身边,日相厮守。经年累月,废纸就堆积成山了。 听她这番话,我无言以答,只是在地炉边上俯首烤火。汽车越过山岭,震得房子直颤。这山上,秋天就这么冷,不久便要盖满白雪,这老人为什么不下山呢?我心里寻思着。我衣服上水汽蒸腾,炉火烤得人头昏脑涨。老太婆到店面去同女艺人她们聊天去了。 “是吗?上回带来的小丫头都这么大了?长成了大闺女,你也得济了。出挑得这么俊!真是女大十八变呀。” P7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