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立体主义》作为包豪斯丛书第13册,问世于1928年。作者阿尔贝·格莱兹是20世纪初法国立体主义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建构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其一,以当事人的视角回顾立体主义的发生史,论证其反叛文艺复兴透视传统的创作实践和观念基准;其二,通过诸多艺术家的画作直观呈现立体主义的内在演变;其三,针对当时的形式危机,阐明立体主义构型活动的应有之义。 立体主义曾经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中发挥过源起性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杰出画作和少数大师的名望,在客观上遮蔽了曾激发这场运动的复杂观念和社会视野。本书作者阿尔贝·格莱兹曾于1912年和另一位画家梅青格尔共同撰写了立体主义第一份长篇宣言D“Cubisme”。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正值立体主义的影响已经遍及欧洲诸先锋运动之时,格莱兹针对臼益固化的偏狭理解,以数篇文章做出理论回应,重建愿景,遂成此书。中译本在初版基础上,增补作者与梅青格尔台撰的长篇宣言,以丰富文本的历史语境,揭示其中立体主义理念的动态变化。 作者简介 阿尔贝·格莱兹[AlbertGleizes,1881-1952],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立体主义团体和黄金分割派的创始人之一,曾发起多个先锋艺术组织,1906年与同仁在克雷泰尔修道院创建艺术家公社,成员包括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几位后来成为立体主义成员的画家,1912年和梅青格尔合撰的Du“Cubisme”成为立体主义第一份长篇宣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撰写大量理论文章,其观念在当时德国现代艺术家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目录 Ⅰ.立体主义的历史 图版 Ⅱ.立体主义:走向构型意识,论普遍化 附录:立体主义(1912) 图版索引 序言 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包 豪斯 一 包豪斯[Bauhaus】在 二十世纪那个“沸腾的二 十年代”扮演了颇具神话 色彩的角色。它从未宣称 过要传承某段“历史”,而 是以初步课程代之。它被 认为是“反历史主义的历 史性”,回到了发动异见 的根本。但是相对于当下 的“我们”,它已经成为“ 历史”:几乎所有设计与 艺术的专业人员都知道, 包豪斯这一理念原型是现 代主义历史上无法回避的 经典。它经典到,即使人 们不知道它为何成为经典 ,也能复读出诸多关于它 的论述:它经典到,即使 人们不知道它的历史,也 会将这一颠倒“房屋建造” [haus-bau]而杜撰出来的 “包豪斯”视作历史。包豪 斯甚至是过于经典到,即 使人们不知道这些论述, 不知道它命名的由来,它 的理念与原则也已经在设 计与艺术的课程中得到了 广泛实践。而对于公众, 包豪斯或许就是一种风格 ,一个标签而已。毋庸讳 言的是,在当前中国工厂 中代加工和“山寨”的那些 “包豪斯”家具,与那些被 冠以其他名号的家具一样 ,更关注的只是品牌的创 建及如何从市场中脱颖而 出……尽管历史上的那个“ 包豪斯”之名,曾经与一 种超越特定风格的普遍法 则紧密相连。 历史上的“包豪斯”, 作为一所由美术学院和工 艺美术学校组成的教育机 构,被人们看作设计史、 艺术史的某种开端。但如 果仍然把包豪斯当作设计 史的对象去研究,从某种 意义而言,这只能是一种 同义反复。为何阐释它? 如何阐释它,并将它重新 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去?我 们可以将“一切历史都是 当代史”的意义推至极限 :一切被我们在当下称作 “历史”的,都只是为了成 为其自身情境中的实践, 由此,它必然已经是“当 代”的实践。或阐释或运 用,这一系列的进程并不 是一种简单的历史积累, 而是对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的消除。 历史档案需要重新被 历史化。只有把我们当下 的社会条件写入包豪斯的 历史情境中,不再将它作 为凝固的档案与经典,这 一“写入”才可能在我们与 当时的实践者之间展开政 治性的对话。它是对“历 史”本身之所以存在的真 正条件的~种评论。“包 豪斯”不仅是时间轴上的 节点,而且已经融入我们 当下的情境,构成了当代 条件下的“包豪斯情境”。 然而“包豪斯情境”并非仅 仅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当 我们与包豪斯的档案在当 下这一时间节点上再次遭 遇时,历史化将以一种颠 倒的方式发生:历史的“ 包豪斯”构成了我们的条 件,而我们的当下则成为 “包豪斯”未曾经历过的情 境。这意味着只有将当代 与历史之间的条件转化, 放置在“当代”包豪斯的视 野中,才能更加切中要害 地解读那些曾经的文本。 历史上的包豪斯提出“艺 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目 标,已经从机器生产、新 人构成、批量制造转变为 网络通信、生物技术与金 融资本灵活积累的全球地 理重构新模式。它所处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帝国 主义竞争,已经演化为由 此而来向美国转移的中心 与边缘的关系——国际主 义名义下的新帝国主义, 或者说是由跨越国家边界 的空间、经济、军事等机 构联合的新帝国。 “当代”,是“超脱历史 地去承认历史”,在构筑 经典的同时,瓦解这一历 史之后的经典话语,包豪 斯不再仅仅是设计史、艺 术史中的历史。通过对其 档案的重新历史化,我们 希望将包豪斯为它所处的 那一现代时期的“不可能” 所提供的可能性条件,转 化为重新派发给当前的一 部社会的、运动的、革命 的历史:设计如何成为“ 政治性的政治”?首要的是 必须去动摇那些已经被教 科书写过的大写的历史。 包豪斯的生成物以其直接 的、间接的驱动力及传播 上的效应,突破了存在着 势差的国际语境。如果想 要让包豪斯成为输出给思 想史的一个复数的案例, 那么我们对它的研究将是 一种具体的、特定的、预 见性的设置,而不是一种 普遍方法的抽象而系统的 事业,因为并不存在那样 一种幻象——“终会有某 个更为彻底的阐释版本存 在”。地理与政治的不均 衡发展,构威了当代世界 体系之中的辩证法,而包 豪斯的“当代”辩证或许正 记录在我们眼前的“丛书” 之中。 二 “包豪斯丛 书”[Bauhausbucher]作为 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 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 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 版行动的结晶。丛书由格 罗皮乌斯和莫霍利一纳吉 合编,后者是实际的执行 人,他在一九二三年就提 出了由大约三十本书组成 的草案,一九二五年包豪 斯丛书推出了八本,同时 宣布了与第一版草案有明 显差别的另外的二十二本 。次年又有删减和增补。 至此,包豪斯丛书计划总 共推出过四十五本选题。 但是由于组织与经济等方 面的原因,直到一九三。 年,最终实际出版了十四 本。其中除了当年包豪斯 的格罗皮乌斯、莫霍利一 纳吉、施莱默、康定斯基 、克利等人的著作及师生 的作品之外,还包括杜伊 斯堡、蒙德里安、马列维 奇等这些与包豪斯理念相 通的艺术家的作品。而此 前的计划中还有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勒‘柯布西 耶,甚至还有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