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运用历史文化批评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创作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有关知识对20世纪40年代新诗中潜在的主旋律——“命运”主题展开分析。第一章首先从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的召唤两方面梳理了“命运”主题的存在基点,然后由三大创作群体的生成进入对其“命运”主题的多样表现的整体描述;第二、三章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命运”主题的三大意象群(“太阳”意象群、“土地”意象群、“黑夜”意象群)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寻找“命运”主题在艺术表达形式方面的差异,最后对“命运”主题所负载的、不同质地的精神内涵进行剖析,这也是对以上意象生成和形式选择的原因的一个深入探讨;第四章是对40年代新诗“命运”主题的新诗史乃至文学史层面的整体反思,并对该主题的影响及流变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简介 杨玉霞(1977-),女,山东诸城人,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写作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东岳论丛》《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各级刊物发表论文30篇,参著《影视作品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等4部著作,主持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省级、校级课题共5项,获各类科研、创作奖励5项。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四十年代新诗的潜在主旋律 第一节 “命运”主题的存在基点 第二节 “命运”主题的整体描述 第二章 四十年代新诗“命运”主题现象与艺术形式 第一节 “命运”主题的意象群及其多样内涵 第二节 “命运”主题艺术形式分析 第三章 四十年代新诗“命运”主题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延安诗人”与“命运”的复调表达 第二节 “七月诗人”与“命运”的赤诚书写 第三节 “九叶诗人”与“命运”的沉思呈现 第四章 四十年代新诗“命运”主题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命运”主题的现代反思 第二节 “命运”主题的影响及流变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