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谢高华(1931.11—2019.10),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浙江省衢县县委书记、义乌县委书记、衢州市常务副市长、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17年4月,荣获“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终身贡献奖”。2018年12月,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除在义乌开创了经济奇迹外,在衢州,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菜吃、有肉吃、有油吃;大力推广柑橘种植,让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呕心沥血建成乌溪江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衢州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他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激励几代衢州人拼博奋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谢高华,那就是——传奇。 作者简介 陈明明,1975年生,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社会民生新闻部主任,新闻从业19年,获第四届衢州市新闻工作“华岗奖”名记者称号,采写的新闻作品获省、市新闻奖80余次。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入选第八批浙江省“新荷计划人才库”,创作以报告文学为主。 目录 序曲 至高荣誉 第一章 叫花,高华 三间茅草屋 借粮度日 读了五年书 犁耙耕耖样样精通 天地变了颜色 第二章 让农民有肉吃 24岁任区委书记 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最要命的是“放卫星” 一场大病让他成熟了许多 让群众都有饭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要有肉吃 第三章 工作“加速度” 大落又大起 执行命令不打折扣 规划“彩色工程” 第一位本土县委书记 今日菜花分外香 把衢化公路建成飞机跑道 划出个小“特区” 第四章 复制一棵摇钱树 农民致富的希望 新老橘区一起发展 免粮、育苗 把橘树全部分掉 “助长高价买卖橘子”前后 第五章 点燃市场经济的烈火(上) 突然调往义乌 进行彻底调查 “鸡毛换糖”是一大优势 “先生孩子再取名字” 农妇拦书记 吃了“定心丸” “四个允许”的演变 再次加油鼓劲 第六章 点燃市场经济的烈火(下) “铁饭碗打个缺” “多把刀”杀猪 “定额包干计税”开全国先河 “贸易立国”启发“兴商建县” 培养年轻人才 尊重知识 大担当、大作为、大智慧 第七章 老将又上马 回到家乡 调整农业布局 敢于推翻自己的决定 保住一批古建筑 烂柯山布下“闲子” “拉一把”民营企业 率先在全省取消饲料价格管制 第八章 建成江南新水乡 水的梦魇 塘库堰坝串成水网 三上铜山源 让水成为商品 规划水利保丰收 九龙湖“偷”水 建成“江南红旗渠” 第九章 谢天谢地谢高华 三十多年后的开业仪式 特殊的生日礼物 和“义乌客人”共度元宵 尽心尽责的名誉会长 为引水到义乌而奔走 一对旧沙发 对家人严格要求 一次次的褒奖 尾声 传奇谢幕 考验 进京 “网红” 住院 告别 哀荣 致敬 后记 四年辛苦不寻常 序言 中共衢州市委书记 徐文 光 近日,衢州日报报业传 媒集团组织创作了《谢高华 传》,嘱我作序。谢高华是 我敬重的领导干部,对于这 个任务,我义不容辞。这本 书真实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 的史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 谢高华同志跌宕起伏的一生 ,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名 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为民 情怀和求实精神。 和很多人一样,我最早 听说谢高华是因为义乌。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 书记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了 义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 大成绩:“义乌的发展是过 硬的,在有些方面还非常突 出,义乌发展的经验中既有 独到的方面,也有许多具有 借鉴意义的方面。” 义乌这个“三无”(没有 区位优势、没有资源优势、 没有工业基础优势)的浙中 小城能迅速崛起,谢高华功 不可没。时至今日,义乌民 间仍流传着“谢天谢地谢高 华”这句话,“义乌经验”早 已是教科书般的存在。 因缘际会,2016年,我 调任衢州。在衢州工作期间 ,我听到很多人说起过谢高 华,他忠于党的事业,他“ 功成不必在我,福祉留于百 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 泛赞誉。我们也面对面交流 过多次,虽然他那时已年过 八旬,但说起衢州的发展仍 然激情澎湃,清瘦的身体里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从中可 以深刻地感受到改革者的担 当、思想者的远见、实干家 的执着。 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 教科书,英雄引领一代又一 代人披荆斩棘。谢高华为改 革燃灯前行,是衢州人民的 无上骄傲,是领导干部的优 秀代表,是共产党人的杰出 楷模。2017年12月,时任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同志 对谢高华的事迹作出批示: 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同 志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的干部。2018年12月,谢 高华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 改革先锋称号;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谢高华又被评为全国三百名 “最美奋斗者”之一。这些褒 奖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让人痛惜的是,2019年 10月,谢高华永远离开了我 们,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 值得我们学习。 谢高华是衢州的一座精 神丰碑。我们要学习谢高华 身上忠于信仰、一心为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 实践、敢于担当的思想品质 。谢高华担任义乌县委书记 两年七个月,担任金华地委 农工部部长五个月,在衢州 参加工作、担任各级领导职 务四十年又四个月。任衢县 县委书记时,为了让农民有 肉吃、有钱花,他鼓励养猪 、放开柑橘销售,把黄土变 “黄金”;任义乌县委书记时 ,面对农民经商的需求,他 冒着被免职的风险,大胆改 革,从而催生、培育了全球 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让“鸡 毛飞上了天”;任衢州市副 市长时,为改变衢州有水却 干旱的现状,呕心沥血六年 ,领导建成乌溪江引水工程 ,打造了“江南红旗渠”…… 这些事都没有先例可循,他 敢想敢干,我觉得有以下几 个原因:一是他吃透中央精 神,准确把握住发展趋势; 二是他了解基层情况,在大 量调研基础上做的决策很“ 接地气”;三是他敢于担当 ,只求对得起人民,对得起 历史,不考虑个人的“风险” 和“后路”。总的来说,就是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 切从老百姓利益出发的朴素 价值观和共产党人的初心。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 中。领导干部的是非功过, 需要实践检验、群众评判、 历史考验。从解放前的一个 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主政一 方的领导干部,谢高华的一 生,历经共和国建设与改革 开放的艰辛与辉煌,体现了 鲜明的时代特色。谢高华带 领人民群众创造的人间奇迹 永载史册,但他对自己的事 情却一以贯之地低调,临终 前还嘱咐家人,丧事从简,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得到 消息后,我去送他最后一程 。到了殡仪馆,我看到一拨 一拨的人自发前来,有他生 前的同事、朋友,有义乌的 小商品经营户,有他老家的 乡亲……他们对谢高华依依 不舍的场景,让我颇为感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 命的制度。作为党员干部, 做一件事,是先看到自己, 还是先看到人民?是先看到 职位,还是先看到事业?是 先看到困难,还是先看到价 值?不同的判断和选择,结 果会大相径庭。谢高华已经 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最好 的答案:不忘初心、不负韶 华,不问来路、不想归途, 一往无前、无私无畏。从谢 高华身上汲取源源不断的力 量,把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 神财富转化为助推衢州改革 开放事业的具体行动,就是 对谢高华最高的敬意,也是 对他最好的纪念。 2018年12月,中共衢州 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谢高华 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9年9月,在全市“不忘初 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 作部署会上,市委提出要深 入学习谢高华、胡兆富、贵 海良等“三老”的先进事迹, 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从老一辈 共产党人的身上不断汲取精 神力量。2021年,我国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 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光 荣,任务艰巨。我们党员干 部应时时警醒自己:共产党 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 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如何在新时代守初心 导语 本书梳理讲解了作为“改革先锋”人物的谢高华的一生,从佃农出身,到私塾求学,到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到入党,直至在杜泽区、衢县工作岗位上深入群众,了解农民需求,切实推进改革,他逐渐形成了一心为民、锐意改革、勇于担当的“为官”风格。1982年调任义乌县委书记,根据义乌人多地少、“鸡毛换糖”的实际,推进小商品市场的开放,兴商建县,使义乌人民不仅摆脱了贫困,还率先富起来,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做出了有益探索。两年多以后回到衢州,继续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改革探索,对今天的衢州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后记 四年辛苦不寻常 2014年5月的一天,几位 市领导和衢州日报社负责人 谈起,2018年将是改革开 放的四十周年,衢州哪位人 物将被人民记住?大多数人 都想到了谢高华。 我和谢高华有缘。当年 谢高华带领数十万“乌引大 军”艰苦奋斗开山修渠时, 我是乌溪江区委宣传委员, 负责区里东干渠的土方开挖 工程,在工地和谢高华打过 几次照面。1993年我调衢 州日报社后“跑农口”,和谢 高华打交道的机会多了,了 解日深。 我下乡插过队,学过木 匠,当过教师,做过区委宣 传委员,记者是我干的时间 最长的职业,也是我觉得最 有趣的行当,衢州市所有的 乡镇和行政村都留下了我的 足迹。2014年11月9日,我 受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 委之命,正式着手采写《谢 高华传》。 谢高华是退休干部,他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经 历曲折跌宕,是个传奇人物 。谢老经历过各种政治风险 ,不轻易接受采访,经常是 顾左右而言他,或索性对某 些事避而不谈。 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中 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 手动脚找东西”,重视真实 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因为谢老不轻易启齿,这就 很难找到写作的基础材料了 。 刚开始的某一天,我叫 了一个助手和我一起去采访 了两个下午,谢老第二天推 说有事,让我们第三天不要 去了。这其实是一种推托。 我只好使出“绣花”功夫 ,外围采访衢州、义乌、杭 州等地的众多当事人、知情 者,跑省市档案馆找历史文 献、新闻报道,搜集各级领 导回忆录等,通过各种渠道 ,数百万字的“功课”做足了 ,再陪谢老“神聊”。 像塘坞水库山后的乌引 西干渠,2017年前,谢老 不吭声,最多只是就着我的 问题回答“是”或“不是”。但 是在《乌溪江》纪录片里, 他讲得兴致勃勃,在隧道前 、大坝上,在乌溪江边,他 像变了个人一样,忘情地讲 述,忘我地追忆。 谢老80多岁高龄还常下 乡,我就跟随他下乡,做好 服务。下乡途中,采访变得 亲切自然,他甚至讲到“文 革”中的事情。如1969年, 他曾被造反派“开除党籍, 开除政籍,判处有期徒刑二 十年”。当然,这个判决一 年后就无效了。 每次去义乌参观“义博会 ”,给义乌百姓写春联等, 我都跟随他去做好服务,像 这样的路途上,对他进行采 访,他也不再“设防”。 一次,他说起乌引之水 没有通到义乌,就自责地说 这是一件憾事。“湖南镇大 坝拦住乌溪江,蓄水将近20 亿立方米,本来按大的方案 ,金华市的领导要是愿意接 到义乌,那就成了。”谢高 华是从全省的范围来看的: “杭嘉湖的杭州,宁绍平原 的宁波,温台平原的温州, 都有地有水,而我们金衢盆 地有4000平方公里土地, 但水源成问题,现在只解决 了一半,乌引现在灌溉了一 小半土地,1400平方公里 。”谢高华说,“缺了水,发 展经济就后劲不足啊。”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 年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浙江日报、南方周末等新 闻媒体经常来采访,新华社 记者刘荒甚至采访到夜里一 点多,我一直陪着做“翻译” 。然后,我事后又根据他说 的进一步深挖,挖出他在龙 游从1978年底就试验办龙 游农工商联合企业,积极探 索,为义乌后来的成功做了 先期准备。 税收问题,要讲还是不 讲,他还会与我商量,原先 他是不讲的,因为到现在也 讲不清楚。但是,他对税收 有新的认识。 采访后来变得轻松,谢 老和我谈论起唐诗宋词,他 特别喜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的父亲自季庚,曾 任衢州别驾,白居易17岁时 跟随父亲寄居衢州。 谢老说,“江南好,风景 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 南?”写的是衢州!我找来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 其二是写杭州,其三是写苏 州,其一看不出是写衢州啊 ?谢高华说,江花即木棉花 !唐代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 高1摄氏度以上,竺可桢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 的初步研究》中说的,所以 衢州在唐代有木棉花,白居 易说的“江花”就是木棉花。 我查阅了好些资料,似乎是 那么回事。 《义乌不能忘记——谢高 华》一书出版前,谢老让我 为他审稿,一个多星期的时 间,使我对他在义乌的经历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8年11月11日谢老摔 倒骨折,三天后,他打电话 给我,要我去看他,并且记 得拿两本稿纸、两支圆珠笔 去。谢老感觉自己将不久于 人世,我去后,他就支开其 他人,单独与我一起,想尽 量多对我讲些东西。我安慰 他说:“没事的,您会好的 。” 2018年12月17日他去北 京领奖,恰逢他的87岁生日 ,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为他庆 祝生日,烧了三个鸡蛋,他 吃不下,于是就他吃一个, 媳妇吃一个,给我吃了一个 。这时我们俩的关系就变得 非常亲密了。 我的采访工作在2018年 底前已基本完成,此时因为 身体原因,谢高华已不能接 受采访,他在衢州的工作经 历只接受了我的独家采访。 他在义乌不到三年,其余多 数时间在衢州,他在衢州做 了些什么,也是读者想了 精彩页 序曲 至高荣誉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十点,首都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隆重开幕,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一百位受表彰的改革先锋在主席台就座,在《春天的故事》乐曲声中,习近平等为他们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当少先队员献花时,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起立,转身向受表彰人员鼓掌祝贺。 电视镜头扫过主席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者特别引人注目,极瘦,眼睛却极有神。对于衢州人民来说,这是一个辨识度很高的形象,他们一眼就认出来,那是谢高华。 颁奖结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郑重宣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 听了习近平的讲话,谢高华写下“改革永无止境”六个字,以此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他说,总书记的讲话很实在,他讲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们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有更伟大的事要干。 谢高华还回忆说,当天中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与受表彰人员合影留念时,习近平等走到他身边,亲切地握住他的手,希望他保重身体,让“只是为人民做了一些小事”的他倍感温暖。 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动后,谢高华来到杭州。 12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接见了谢高华等七位浙江省改革先锋,和他们一一握手交流,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敬意。车俊称赞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大功臣、浙江儿女的优秀代表、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车俊动情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引领风气之先,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改革先锋的每一次思想解放,每一次大胆探索,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浙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们身上那种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勇气,那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意志,那种思想解放、求真务实的气质,生动地诠释了浙江精神,丰富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内涵,为浙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之前,车俊多次要求广大党员学习谢高华的改革精神。2017年12月,车俊对谢高华的事迹作出批示: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同志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 12月23日,离开十天的谢高华载誉回到衢州,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市长汤飞帆看望了谢高华和他的家属,分享他们获得至高荣誉的喜悦,畅谈衢州改革发展的未来。徐文光说:谢高华身上彰显的思想品质,归根到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担当,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老百姓利益出发的朴素价值观和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机遇,把谢高华的宝贵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激励更多党员干部投身到衢州新一轮发展的浩荡洪流中,把衢州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2月24日,中共衢州市委做出关于开展向谢高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要求,学习他“党指向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就想为老百姓办点事,让老百姓有饭吃”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出了问题我负责,宁可不要乌纱帽”的担当精神,学习他“只想着对老百姓有益就好,要打破条条框框”的创新意识,学习他“有生之年,退休也要退休在工地上”的实干作风。 这份荣光,对谢高华来说是实至名归。 事实上,从2018年11月26日开始,人们就不断念叨这个皮肤黝黑、衣着朴素、讲一口浓重衢州口音的“老农民”。 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发布了党中央拟表彰的一百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的名单,谢高华榜上有名。 在这份名单中,对谢高华的介绍是这样的:谢高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1月出生,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义乌县委书记。改革开放初期,他坚持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导向,打破条条框框,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果断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首创了“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带领全县干部勇敢坚持、积极作为、精心培育,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赞誉。 这段两百多字的简介背后,有一位老人跌宕传奇的人生,有一方百姓命运改变的故事,有一个城市崛起的历程,也有一个国家从战争到和平、从贫穷到富强、从保守到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改革先锋奖章的光芒下,让我们跟随文字,一起追寻这位改革者的奋斗足迹。 P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