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因为至性所以动人(梁漱溟谈读书)/百年中国记忆名家谈读书丛书
分类
作者 梁漱溟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梁漱溟先生的读书心得,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
梁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目录
第一章 追寻人生至理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读《河上肇自传》
生命通于宇宙——读有关圣雄甘地事迹各书
《甘地自传》摘句
甘地:本乎良知,任天而动——读《尼赫鲁自传》
《尼赫鲁自传》摘录
无以尚之——读《印度的发现》一书
个人出自社会,社会大于个人——读书摘句及按语
读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第二章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路不同
人类以“有对”超进于“无对”——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
中国人以超“有对”人“无对”为祈求——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路不同——摘录徐旭生论中西文化手稿
中国传统政治有异于欧日——费孝通文章摘抄与按语
读《破戒》
第三章 格义致知:心体通乎一切
中国自古远于宗教——《春秋·左传》中一些古语
讲解《礼记·学记篇》的一段话
卓识高见——读王船山《庄子解》
司马迁《史记》不可尽信
《明道学案》摘句
朱熹《晦翁学案》摘抄及按语
读《白沙子》摘录及按语
读慈湖家记(1976年12月)
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有悟
阳明宗旨不可不辨——评谢著《阳明学派》
阳明通达无碍——录《阳明年谱》一节
《罗近溪语录》摘抄
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志感
心体通乎一切
吾深爱诸葛公其人——读《诸葛亮集》有感
读新版李氏《焚书》《续焚书》
《论语》决不可不读——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率直无隐以报梁任公——读《饮冰室合集》内任公一讲演有感
东西学术之分异——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
先生之学真价值不容抹杀——熊著选粹
读熊著各书书后
阅《道德自我之建立》摘录
唐君毅哲学著作摘句
《儒学中兴论》读后
第四章 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恩著作摘句
从人类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读马恩早期著作的一点心得
风俗人情古厚今薄——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注释一则
读《实践论》摘录
我怎样理解辩证唯物论——读《辩证唯物论提纲》(艾思奇报告)
关于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问题——读书笔记
读罗译《马克思传》摘句
读《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摘句
第五章 评说西方学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点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
行其所知乃人之天职——费希特思想要点
论中国的科学——怀惕海《科学与近代世界》摘句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读《民本主义与教育》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读《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
序言
勉仁斋与梁漱溟的读书
录——辑录者前言
先父梁漱溟所写读书笔
记一类文字,不时于标题之
前冠以“勉仁斋读书录”数字
。这样做,最早见于20世纪
30年代初,至70年代已届
暮年,也曾如此。现在我们
兄弟二人将他的读书笔记一
类文字整理辑录成书问世,
即沿用之以为书名。
“勉仁斋”三字首次出现
在他所写《思亲记》一文:
文末写有“记于勉仁斋”数字
。这是1925年春他借住于
清华园时的事:当时他独自
一人在此整理编辑我们祖父
梁巨川老先生的遗书。所写
“勉仁斋”三字自然是指清华
园内他的借住之处。
1921年,《东西文化及
其哲学》问世,书末先父提
出“再创中国古人讲学之风
与近代社会运动结合为一”
的主张,想要聚合一些朋友
,试作一种类似于宋明古代
书院式讲学活动,而随后就
有人响应。于是若干青年朋
友自愿与先父聚拢于一处,
开始了同处共学的生活。他
们“自起居游息以迄工作读
书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这种生活似最早起于
1922年,当时先父尚任教
于北大。他们同处共学之地
为北平地安门内吉安所(街
道名),赁屋若干间,历时
约两年。此时已来北大任教
的熊十力先生也参与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师友一
度同往山东曹州(今菏泽)
省六中高中部办学,1925
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赁屋
于什刹海附近的东煤厂(街
道名);不久迁至西郊大有
庄(颐和园外东北,今中央
党校东),租了一个宅院,
又过起这种同处共学的生活
。这时参加的有北大在学学
生或旁听生,有原山东省六
中学生;籍贯有山东、山西
、四川的,还有远道来自海
南岛的。当时除熊十力先生
,又多了一位德国人卫中先
生。由此可见“勉仁斋”曾是
有址可寻的,只是前后多变
,而且由原指个人读书之处
变为称谓师友同处共学之处
了。
师友们过的“虽然是一种
团体生活,但没有什么会章
。大家只是以人生向上相策
励,每日只是读书讲一讲学
问”。他们这些人都是“很想
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
不愿模模糊糊地过下去的人
”。他们“讲学问”,自是讲
求那种“能了解自己,并对
自己有办法的学问”,即讲
求自身修养之学。此时以及
日后,就有“勉仁斋诸友”一
词不时出现在师友间的信函
中。这样,“勉仁斋”三字又
衍变为师友团体代名词了。
师友以讲求自身修养相
互策励,先父梁漱溟更是以
“自身生活上自勉于自觉、
自主、自如”为其终生的追
求。这一点,读书作为其生
活内容的一部分,同样也有
体现。在阅读本书时,读者
不难发觉先父梁漱溟对他所
阅读的内容,往往以“人生”
这两字为切入视角,或加以
评价,或发表议论,或作摘
录等,以表述其心得体会。
这或许是这本读书录与他人
所著同类著作有所不同之处
吧。
以本书中《读厨川白村
(东西之自然诗观)》为例
,他即指出厨川所说东西文
艺观点之殊异,印证了在其
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所作的“判论”:中国人与
西洋人之“分异点”,在于人
生态度之根本相异。
又如本是一本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的青年读物《卓娅
与舒拉的故事》,却引起他
这位老人的注意。20世纪
50年代出版不久他读了一回
,留有深刻印象,时隔七八
年又借来重读,并写出数千
字的笔记。是什么引起他如
此关注?主要是卓娅的为人
不凡。例如,卓娅十二三岁
即表现出“内心明觉之强,
不容一毫欺瞒”。而先父一
向认为“人类之可贵在其清
明自觉”,因而极为赞赏卓
娅,说她“时时有其明强之
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
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
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还有一本他一读(1963
年)再读(1973年)的书—
—《河上肇自传》。此书传
主自述其人生的内心体验极
为深刻,显然深深触动了他
。又因为彼此的某些人生体
悟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遂引
起他的强烈的共鸣,因而赞
誉河上肇为“人生实践上追
求真理的勇士”,写出的读
书笔记竞有七八千字之多。
他十分注意河上肇不同于一
般人那样,“在世俗趣味中
混过一生,而独能在没有外
来打击,生活平顺中,自己
触发了人生疑问,失去了人
生兴味,陷入苦闷深渊,然
后获得了宗教经验”。于是
联系到自己。梁漱溟说:“
此其事例上有类于释迦牟尼
感触人生问题而弃家出走,
下则如我愚劣,亦曾于人生
烦闷中早年思求出家,皆有
若同符。”
《甘地自传》他早年读
过,晚年又重读,并找了几
本论及甘地的著作来阅读,
做出笔记与摘录多篇,共约
有两万字。从这些笔记中可
以看出,他最为关注的乃在
甘地的为人和他的人生体验
。他指出甘地的生活“盖本
乎其内心真切的自觉的良知
而动作着”。对于甘地所领
导的“不抵抗运动”,他也从
这一点去认识和理解:“一
任天理流行的人无所贪慕依
恋,无所贪慕依恋而后能无
所恐怖惧畏。甘地胸中正有
中国古人所谓‘无以尚之’的
东西在,他当然不会屈服于
任何势力之前,同时他更不
会以威武屈人,非暴力的根
本在此。”
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早
在1919年即与先父相识,
导语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有受用。说读书要认真,其意不同于努力读书。努力谈书、下劲读书是主观一面的事,而读书认真不认真则涵有客观的意义。
梁漱溟先生以为其意义正应该本着《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去寻求去了解。
读书而不认真,就不能改造世界观,改造思想。
精彩页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叙述苏联卫国战争中壮烈捐躯者青年两姊弟,出于其亲母手笔。二子身为国殇,其尽忠于国之情节自所当详。而为母氏者顾从其自身结缡说起,于其家人间夫妇、亲子、兄弟之情缕缕焉委婉言之,亲切自然,至性动人。由是而知其子忠烈固自有本有素,非发见乎一朝。正唯其琐细逼真而临文无枝蔓,无冗赘,不意存说教,乃所以其感人者弥深也。呜呼!此母固不凡矣!慈爱、孝友、忠贞自昔中国人好言之,而如此至文犹不多见,吾是以不能不深深叹美之也。
卓娅秉性从其母氏叙述中灼然可见,则此母于其女固有所认识无疑。然中国古人尽心知性之学,彼未之前闻。吾将从这里抉而出之,卓娅忠烈所本,庶几可明白也。
书中叙述二子出生以至其死,于稚弱情态颇多描绘,而卓娅秉性既有可见。原书23页处本意在写舒拉之有趣,却透露了卓娅为人:
最有趣的是:如果卓娅不了解什么东西,她就率直地承认这个(不了解);可是舒拉自尊心特别大,“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很难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下略)
下文颇长,极有趣味,读者可取阅原书,这里不能不从略。这里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正是中国古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句话。最末一个“知”字——第五个知字,在她内心是明强的。这亦就是古人所云“直心是道”。(大约此时舒拉至多三岁而卓娅五岁未满。)
再看卓娅稍长大入学以后有一桩事就更清楚。原书183至185页处,母亲叙述着:
“卓娅你为什么这样愁眉不展呀?”(母问)“化学得了(评分)很好。”卓娅不高兴地回答说。
我的脸上现出了那样地惊愕的神气,舒拉甚至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成绩‘很好’倒使你难受了吗?”我问道。我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了。
因为卓娅坚决地不说话,舒拉就开始说道:“我现在把一切都对你说明白了吧。你知道吗,她认为化学她知道得不够‘很好’。”
在舒拉的语气里表现出(他)不同意(于她)。
卓娅两手托着下颚,一双不高兴的黯淡的眼睛由舒拉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来。
“本来是嘛,”她说,“这个‘很好’一点儿也不能使我高兴。我踱来踱去,左想右想,最后我走近蔚拉·亚历山大罗夫娜(化学教师),对她说:您的这一门功课我知道得不够‘很好’。可是她看了看我,就说:您既然这样说,就表明将来您能知道。我这次给您的‘很好’,就算是给您的预支吧。”
“她(化学教师)一定是想你故意装腔作势!”舒拉气忿地说。
“不!她没有这样想!”卓娅昂然挺直了腰,她的两颊马上红了。
此下叙述母亲看出舒拉的话痛楚地刺激了卓娅,起来说话支援卓娅,以及另一次当卓娅不在时舒拉又拉出此事来讨论,均从略。在此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不又是其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的吗?
这时卓娅大约已经十三岁了。我们再倒回去看她的幼小时一件事。事情见于原书33页,卓娅随同父母到外祖父家住,一次外祖父的眼镜偶然不见,以问卓娅,卓娅回答不知道。随后眼镜发现在某处了,外祖父还是认为卓娅所弃置,就说她说了假话。卓娅翻着眼睛看看外祖父,不屑作答。但是吃饭时竟不愿就座,她说:“我不坐,既然不相信我,我就不吃饭!”她坚持着不就座,竟使得外祖父在五岁的孩子面前有些难以为情。此其正直之内心不容人轻侮,岂是寻常稚幼所有。方其稚幼且如此,则宜其稍长后拒不肯受老师之过奖也。
基于明强之自觉心而自律严,律人亦严。书中叙述卓娅律己律人之严,其例多不胜举。原书58页叙云:
有一次舒拉(五岁)打了一个碗,可是他不承认。卓娅用眼睛盯住他,皱着眉说:“你为什么说谎话?不可以撒谎!”她虽未满八岁,但是话说得很有信心,很庄严。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