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家笔下的老南京/名家笔下的中国老城市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名家笔下的老南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精选历代著名文人描写赞美南京的美文佳作,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示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让学生通过读与思和群文探究,了解并热爱南京文化;二是设计研学路线、研学活动,名师带领学生研学,名师带领学生游南京。通过阅读历代著名文人描写赞美南京的美文佳作,不仅可以为中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能引领他们通过文字感受到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世界。 作者简介 张祖庆,特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秘书长,中央电视台教育2频道“东方名家”特约讲师,北京大学远程培训特聘讲师,“浙派名师”学科导师,《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等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在儿童创意写作领域有独到的探索建树。编著有《张祖庆讲语文》《小学生萧红读本》《新经典日日诵》等,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南京成长史 第二章 南京印象 10 入朝曲/谢朓 12 这座都城叫南京/利玛窦金尼阁 15 秦淮绝唱/吴敬梓 17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朱自清 19 ◎群文探究 第三章 流连老城风物 22 夜游秦淮/朱自清 25 乌衣巷/刘禹锡 27 南京有个玄武湖/叶兆言 30 散步雨花台/凤章 37 ◎群文探究 第四章 寻觅舌尖文化 40 南京名吃/朱自清 41 早点“四绝”/石三友 44 蚕豆花开馋煞人/赵元植 时盛麟 46 野草中的美味 ——茭儿菜/赵元植 时盛麟 48 ◎群文探究 第五章 亲历四时闲趣 50 四月闲趣/吴敬梓 52 春日放风筝/石三友 54 夏日赏柳/张恨水 57 秋日里的悠闲滋味/张恨水 59 老城南的茶馆/濮传俊 61 ◎群文探究 第六章 触摸文化民俗 64 大年三十洗个澡/濮传俊 66 正月十五赏花灯/陈济民 70 正月十六玩城头/梁汉成 72 游春踏青/陈济民 74 ◎群文探究 第七章 倾听老南京的声音 76 南京人爱看戏/叶兆言 78 南京白局: 唱出一座老城的腔调/郑晋鸣 李薇 83 南京方言的俗语对/石三友 86 ◎群文探究 第八章品味历代名著 88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92 千字文(节选)/周兴嗣 95 范进中举(上)/吴敬梓 98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 100 先天须知/袁枚 102 大圣偷桃/吴承恩 105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 107 ◎群文探究 研学活动:体验主题之旅 序言 每座城都是一本书,每 本“城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 气质。 生于此城,长于此城, 你便与城融在一起,成为城 的细胞。城的性格脾气就是 人的性格脾气。城与人,相 依共存。 一座有生命的城,少不 了市,故日“城市”。 城市于人的成长是烙印 式的。无论你身在何处,永 远不能忘记的是家的味道、 城的气息、城的日常。我们 怀想它,念叨它,也常会在 某个时间点,因见到所居城 市的一处景、一个人,甚至 一株菜而深情满怀、热泪盈 眶。作家池莉在回忆家乡武 汉的菜薹时写道:“我对菜 薹是情有独钟、不离不弃到 即便它们老了也要养着,花 瓶伺候,权当插花……看花 时,一回回,心里暗叹:菜 薹!哦,菜薹真心是我对武 汉最深的一份眷恋。” 每一座历经千百年的城 市,都是一条生命涌动的长 河,于风云变幻间,留下吉 光片羽。 一座古老的城市,就是 一个有故事的老人,值得我 们细细品读。从显处读,可 以是让游人赏心悦目的湖光 山色,也可以是令吃客垂涎 欲滴的特色美食。但是,仅 读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走 进城市深处。风采卓绝的人 物要读,深厚的文化底蕴要 读,明亮的人文精神要读, 这样才能走近一座城市的灵 魂。 可是,谁敢说,我们真 正读懂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谁又敢说,我们真正触摸 到了城市的灵魂?可能,在 喧嚣的城市里,孩子还没有 静静凝视过家门前那条不知 源头的河流,没有留心觉察 过城市中不断冒出的楼宇, 没有仔细聆听过城市发展的 滚滚车轮声。甚至,有这样 一种情形——生活在南京的 孩子不知道石头城的历史, 生活在苏州的孩子没听过评 弹,生活在西安的孩子没了 解过秦岭的前世今生…… 不得不说,这是生命成 长中的一大憾事。 中国有个性、有魅力、 有文化的城市何其多也!若 是有一套中国城市的读本, 以名家的文字为城市代言, 纵览历史发展脉络,横看现 代文明景观,让青少年读者 从书中读城市的古今面貌, 用脚步触摸城市的现实温度 ,那该多好啊!我的倡议得 到各地名师的积极响应,大 家一拍即合,快速行动。我 们希望,经由这套书,每位 大小读者从自己所居之城开 启城市阅读之旅,了解城的 古今,抚触城的肌肤,以城 为荣,以城为傲。 人是城市的核心因子。 人和城市的相处方式有很多 种,阅读城市理应成为重要 的一种。以中小学生喜闻乐 见的方式打开城市阅读之门 是我们的编写初心。通过阅 读名家优秀的文学作品,让 孩子建立对城市的文化印象 ,让城市发展脉络及精神气 质化入孩子的生命成长中。 经多次讨论,我们最终 把这套书命名为《名家笔下 的中国老城市》,初定二十 个老城市,分别为北京、上 海、杭州、南京、武汉、西 安、济南、青岛、成都、重 庆、绍兴、厦门、苏州、福 州、徐州、广州、洛阳、开 封、镇江、淮安。“老城市” 就是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 、独特意蕴的城市,老城市 都是有故事的城市,读者能 从书中感受到厚重的城市文 化与个性迥异的时代特质。 城市不分大小,大城有大城 的宏伟,小城有小城的韵味 。 为城市编书代言,我们 深知其中的艰辛。一本小书 难以概括一座城市的全貌和 气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 愿意倾尽全力。我们组建了 一支有深厚的文化学识和城 市情怀的编写团队,他们多 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级教 师、正高级教师、一线名师 。有的名师为了在书中呈现 更立体多元、经典可读的城 市风貌,通读了几百本相关 书籍,仍觉得不够;有的名 师对“老城市”的“老”做了精 准的解读,对丛书的助读系 统提出丰富的设计框架;有 的名师带领他的“学霸”团队 ,利用节假日,走进博物馆 、图书馆,做大量的文献检 索……毫不夸张地说,每个 城市的编者都经历了艰苦的 “前阅读”。 然而,写城市的文章太 多了,选几十篇编入书中, 简直是沙里淘金,且一定遗 珠多多。选择什么样的文字 呢?经过几番讨论,数易方 案,渐渐地,编写组达成共 识。我们发现,读城有迹可 循。编写团队做了这样的梳 理: 1.依循城市纵横交错的 线索,确定框架。为打捞丢 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城市老时 光,我们做了一番细细耙梳 、反复筛选的工作,再沿着 “纵”“横”两条线索将占有的 资料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 。“纵”即城市的历史沿革、 发展脉络;“横”就是城市当 下的多面向文化叙事,包含 景观、习俗、人物、美食、 童谣等。这样编排,既有历 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亲 切感,丰富博大的城市概貌 就有可能浓缩在一本小书中 。 2.充分考虑读者对象, 精准定位选文方向。本套丛 书的主要读者是中小学生, 兼顾其他年龄段读者,所选 文章多是可读性、文学性俱 佳的名家作品。很多写城市 的书只是给大人看的,客观 介绍一座城市,文字也不够 浅近,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 一套定制版的城市文学读本 ,这一特色让本套丛书有别 于其他城市主题的书。 3.让“行读城市”成为一 种新的生活方式。读城 导语 写给孩子的中国老城市文学读本: 精选朱自清、张恨水、叶兆言等人的文章,带你领略南京特色; 语文名师课后导读,让老南京风味深入人心; 精心设计研学路线,沿着历史的足迹寻访南京; 冠军名师录音领读,扫码享受听觉盛宴。 赏风雅的秦淮河;吃正宗的盐水鸭;品怀旧的帝王州。在这里,你可以跟着刘禹锡走过乌衣巷;在这里,你可以随着朱自清夜游秦淮河吃南京小吃;也可以陪着叶兆言走过玄武湖看南京白局。翻开《名家笔下的老南京》,这些说不完的景和人就会跃然纸上,让你即便不能亲临南京,也能了解南京的历史,体验南京人的生活,走进真实的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名家笔下的中国老城 市》讲述了一个个拥有灿烂 文化的老城市的故事,可以 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触摸这 些历史名城的前世今生。这 套书的编者是一群最熟悉学 生的语文名师,他们不仅熟 悉自己生活的城市,更了解 学生的喜好和阅读品性。相 信这套以学生为特定阅读对 象的城市文学读本,一定会 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 学教授) 城市如人,每一座古都 皆有独特个性;城市是树, 每一圈年轮沉淀文化基因。 《名家笔下的中国老城市》 丛书为古老而现代的中国城 市代言,架设当代学子与古 代城市对话的桥梁。北京、 西安、洛阳、开封、南京、 杭州,六大古都尽在其中。 古都名邑里,有数不尽的繁 华春色;小城烟火中,有道 不完的动人故事。 ——王崧舟(著名特级教 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个人的见识与品性或许和 他生活的城市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名家笔下的中国 老城市》,带你走进历史的 纵深,解读城市的每个侧面 ,帮你解开人与城的秘密。 这套丛书,可以边走边看, 边看边聊。老城市,新生活 ,都值得珍惜,都值得珍藏 。 ——薛法根(著名特级教 师)" 精彩页 这座都城叫南京 这座都城叫作南京(Nankin),但葡萄牙人是从福建省居民那里得知这座神奇城市的名字的,所以把该城叫作“Lankin”,因为该省的人总把“N”读成是“L”。作为地方长官的驻地,它有另一个名字,通称为应天府。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它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在某些方面,它超过我们的欧洲城市。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精神愉快,他们彬彬有礼,谈吐文雅,稠密的人口中包括各个阶层:有黎庶,有懂文化的贵族和官吏。后一类在人数上和尊贵上可以与北京的比美,但因皇帝不在这里驻跸,所以当地的官员仍被认为不能与京城的相等。然而在整个中国及邻近各邦,南京被算作第一座城市。它为三重城墙所环绕,其中第一重和最里面的一重,也是最华丽的,包括皇宫。宫殿依次又由三层拱门墙所围绕,四周是濠堑,其中灌满流水。这座宫墙长四五意大利里。至于整个建筑,且不说它的个别特征,或许世上还没有一个国王能有超过它的宫殿。第二重墙包围着包括皇宫在内的内墙,囊括了该城的大部分重要区域。它有十二座门,门包以铁皮,门内有大炮守卫。这重高墙四围差不多有十八意大利里。第三重和最外层的墙是不连续的。有些被认为是危险的地点,他们很科学地利用了天然防御。很难确定这重墙四围的全长。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两方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 这座墙将可提供该城如何庞大的一些概念,同时城是圆形的,所以比其他任何形状都容有更大的空间。这重墙内,有广阔的园林、山和树林,交叉着湖泊,然而城中居民区仍然占它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简直难以相信,然而仅仅该城的警卫就有四万名兵士。该地位于经线32度,从数学上计算它的纬度,它几乎正在全国的中央。前面提到的那条河流,沿着城的西侧流过。人们不禁疑问:它的商业价值对于该城,是否比它秀美的装饰更加重要?它冲刷着城岸,有几处流入城内,形成运河,可以行驶大船。这些运河是现在居民的祖先开凿的,费了艰巨和长期的劳动。 此城一度是全国的都城和几百年来古代帝王的驻跸地,尽管皇帝由于前面提到的理由已移位至北方的北京,但南京仍然没有失掉它的雄壮和名声。即或是失掉了,那一事实也仅只证明它从前比现在更加了不起。 (节选自【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 读与思 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用白描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当时南京的城市结构布局和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南京的喜爱之情。阅读描绘城市结构布局的相关文字,你知道作者是以什么视角来描绘的吗? 秦淮绝唱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哪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的人并不带灯笼。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和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着如阆苑仙人、瑶宫仙女。还有那十六楼官妓,新妆被服,招接四方游客。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标题为编者所加)P12-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