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七中(成都七中教育故事)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百年名校成都七中的一部教育故事集。该书分为四章,分别是校长治校思想、老校友回忆录、在校教师教育故事、学生校园生活记录。从历史回忆录、治校思想解读、名师风采、学生感受、学生文化等方面,通过一篇篇生动的故事,展示成都七中这所中学所承载的教育使命及其独特的校园文化。
目录
1 形塑七中:教育魂脉最潺湲
悠扬弦歌与蜀中大儒——成都县立中学校歌与校长龚向农 吴晓鸣
吴照华校长尊师二三事 侯德础
成都县中的青年校长孙少芝 吴绍伯 孙恭
深切怀念我们的恩师刘文范校长 马丽华
印象解校长 吴晓鸣
我所历经的四位校长 刘朝纲
王志坚校长印象 石峰
忆母校,议师道 解子光
为学做人,初终若一——记白敦仁老师 黄炳章
光荣的过去,更光荣的未来 白敦仁
老七中的名师们 张多能
“战神”七中,成都教育名片 许雯
除了学霸,114岁的成都七中还有什么 许雯
2 记忆七中:墨池幽香长氤氲
保留的记忆 彭堃墀
记张道安先生二三事 陈松林
七里香架下的《青年先锋》 侯德础
“初恋”在芳草地 林文询
七里香长廊的对联 李兆祥
七里香长廊的故事 彭根荣
怀念曾昭冲老师 苏宗涤
忆两位老师 王军
磨子桥回想曲 张思文
朝花趣拾 黄崑
难以忘却的往事 郭民
从昏虫到奋斗——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王恩平
“永远做无产阶级事业的宣传者”——记忆中的油印小报、校刊《年青人》 李宗俊
省成七中 郑智元
拉起大板车远足旅行 许志坚
高中生当少先队大队长 许志坚
绚丽灿烂,多姿多彩——记传统的七中课外活动 秦亚光
忆往事,怀念七中、老师和解校长 苏宗涤
记一次团日活动 任辉行
回忆与祝福 沈际洪
七中,我深爱着你 朱丹丹
3 教在七中:启迪有方待花开
我们不要“见分不见人”的教育 易国栋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杨元林
真而正:行走在林荫街边的语文人生 黄明勇
跳出舒适圈,陪学生看星辰大海 杨力
尽管去爱,以恰切的方式一一班主任教育纪实三则 邱旭
猫·人 彭世均
配角的快乐 林玉蝶
让深情与期待成为人生轨迹的延续 周炜
陪伴 税洪
最后一课,我再看看你们——我与高2019届学生最后一课的传奇故事 肖志良 殷志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尹祖奎
我用语文故事帮助学生渡过高三瓶颈期 耿荻秋
手持戒尺,眼中有光 羊媛
都是口红惹的祸 滕玮
让心在阳光中行走 黄鹏
冬日暖阳,沙漠甘泉 薛莉
静待花开 龙亚男
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何然
温暖的礼物 郑文书
一幅画的教学 陈帅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记淳朴的黄骄阳、黄政宇兄弟 刘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高静
静听无闻,熟视无睹 涂芳
看,那也是一个世界——我眼里的“足球生” 李江薇
三生有幸,与你同行 王慧
七中之…… 王祖龙
谢谢您,七中! 龙红
感谢遇见 陈锦钰
七中的课堂 叶贻杰
缘来问道最是西席迷惑处如此七中绝胜龙门满儒赋 汪从锋
4 学在七中:沐浴春风自舒展
记语文组的先生们 李玉楼
忆学生电视台 杨怡静
曾是惊鸿照影来——忆成都七中学生电视台的漫溯时光 蒋明轩
林荫中街1号的肖像 胡宗怡
大师之谓 伏奕澄
大观之园 王文韬
当我谈论七中 赵芸巧
Sharon的英语沙龙 王启豪
娜姐超棒! 张圣澜
留学心得 范灵杰
你有多大能耐,七中给你多大舞台 石海吟
我的高中 任鹏雯
关于七中,学渣也有话说 江朝逸
我这三年 赵可多
操帝 谢双阳
国栋猫 夏宇璇
绝命毒师 吴诗怡
七班男子足球队档案 杨洵
七中排球轶事 李朝宇等
当学霸邂逅音乐 许雯
亮相联合国大会的“林荫公益” 许雯
跋举重若轻的成都七中 毛道生
序言
七中塑造你的精神长相
,你代言七中人的理想
易国栋 成都七中校长
各位校友代表、老师们
、同学们:
下午好!我和两校区全
体老师向同学们高中毕业表
示热烈祝贺!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
年;相逢一笑里,又到毕业
季。匆匆别离时,才恍然明
白三年相守只是一段前奏,
各自分飞才是真正的主题。
是的,这世间,所有的筵席
都会奏响伤别的弦音,所有
的电影都会落下剧终的帷幕
,所有的美好都会化作一次
刻骨铭心的告别。
4月22日,为了筹备成都
七中教育发展基金会,我到
北京拜会了李稻葵、王小川
等校友。李稻葵校友说,当
年,在他的毕业典礼上,老
校长叮嘱七中毕业生要多读
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这
样的叮嘱让他至今难忘,受
益终身。为了今天的发言,
为了与同学们有心灵的共鸣
,我把《同桌的你》《匆匆
那年》《栀子花开》等电影
又看了一遍。看过电影后,
我发现,在所有的毕业典礼
上,同学们更多的是欢呼解
放,老师更多的是祝福和不
舍。
同学们,知道你们留给
七中最美好、最重要、最深
刻的是什么吗?你们留给七
中最美好的,不是青春的容
颜,而是最后一餐你写给食
堂阿姨的小字条(注:指的
是学生写给食堂阿姨的感谢
签,在林荫校区食堂饮料窗
口,学生们对食堂阿姨的感
谢便签贴满了柜台);你们
留给七中最重要的,不是奥
赛的金牌,而是成人礼上你
独创的对父母深情的告白(
注:指的是被多家媒体报道
的高2018级7班学生任鹏雯
在成人礼后,通过校门门禁
拍照系统,高举“妈妈爸爸
我爱你们”的牌子,向父母
表达爱);你们留给七中最
深刻的,不是高考的分数,
而是最后一天干净整洁的教
室以及最后一次课间操的激
情与坚持。你的一个眼神,
一句鼓励,一次理解或者一
场辉映,点亮的不仅仅是身
边人的心,还有那些和我们
息息相关的职业和人群,这
些都是七中学子与众不同的
优秀和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

同学们,知道这三年,
老师们最自豪的是什么吗?
老师们最自豪的不是你考上
了怎样著名的大学,而是你
的精神成长。
诗人吴桂君在诗歌《喜
欢一个人》中写道:喜欢一
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忠于人品,痴于肉体,迷
于声音,醉于深情。一个人
真正的资本,不是肤浅的美
貌,也不是金钱,更不是考
试的分数,而是人品出众,
举止端庄,待人谦卑,谈吐
优雅,是不会随着岁月变迁
而消逝的“精神长相”。
毕业之际,请大家跟着
易校长再朗诵一次我们耳熟
能详的七中校园名言吧!“
选择了七中,就选择了一条
艰苦奋斗的成功之路”;“你
有多大能耐,七中给你多大
舞台”;“和声细语展高贵气
质,谦恭礼让显优雅风度”
;“人文滋养,个性成长”;
“全球视野,中国脊梁”……
同学们,三年七中生活
,不仅给了你知识,更给了
你思想和思想的高度——“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注:这是在
2018级学生大会上杨元林
老师演讲的题目,这篇演讲
稿刷爆网络,让人们进一步
了解了成都七中)三年七中
生活,你的形象里带着你走
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
人,经历过的事,流过的泪
和洒下的汗水。性格写在你
的唇边,幸福露在你的眼角
,理性寄于你的腔调,站姿
看出你的才华,善良映在你
的瞳仁,步态显出你的境界
。三年七中生活,你拥有了
敢担当、有作为、成为中国
脊梁的精神力量。不管这个
世界多么功利和浮躁,有了
这种精神力量,我们就不会
忘记为什么出发,就不会迷
失前进的方向。有了这种精
神力量,就有了栉风沐雨、
披荆斩棘的能力,就有了一
千次涅槃、一千零一次重生
的能力。民族精神、人文情
怀、科学素养、健康体魄,
七中学子通过提升自己进而
推动社会的进步,不管何时
,不管何地,不管什么职业
,不管什么岗位,七中人都
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向上
、向善的力量。
同学们,毕业不是一杯
难咽的告别酒,毕业不是一
顿喧闹的散伙饭,毕业不是
一张“勿忘我”的祝福卡。毕
业是高中的结束,更是又一
次成长的起程。初心是一种
坚定,童心是一种风景,善
心是一世平安。在对正义、
真理、善良、勇敢、智慧、
诚实的追求和坚守中,我们
可能一辈子都需要努力,一
辈子都不能轻言毕业。善良
与美,出生时,每个人都有
,只不过,有人在人生路上
把它们遗失了;在今后的人
生路上,七中学子要追求更
加自律的生活,滋养更加丰
富的灵魂,培养更加自信、
乐观的心态。你不是别人,
你是七中学子,你的名字,
你的热爱,你的渴望,你的
责任,无人能够取代。如果
人生一定要前进,如果前进
一定要有武器,那就一手青
春,一手奋斗!七中塑造你
的精神长相,你代言七中人
的理想。
同学们,这几天我被毕
业的校友搞成了网红(注:
指的是2017届学生制作的
将易国栋校长头像Ps到超人
身上的图片,该图片在网上
广泛流传),我想声明的是
:“七中没有超人,只有超
人的意志。”我们师生共勉

同学们,我也曾经讲过
这样的话:“
导语
本书分“形塑七中:教育魂脉最潺湲”“记忆七中:墨池幽香长氤氲”“教在七中:启迪有方待花开”“学在七中:沐浴春风自舒展”四个部分,通过《成都县中的青年校长孙少芝》《七里香长廊的故事》《我们不要“见分不见人”的教育》《记语文组的先生们》等文章,回忆、记录了成都七中的教育故事。
后记
举重若轻的成都七中
毛道生 成都七中副校长
成都,一所两干多年未
更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
厚重的天府文化著称。文化
凭借教育来实现传承与创生
,一部学校发展史就是一座
城市的发展史,一所学校的
文化风格和厚度就是一座城
市的文化风格和厚度,解读
城市就从解读其代表性的学
校入手。
成都“479”,不是接头暗
号的数字密码,但市民都知
道那是成都的教育密码,代
表着石室中学、成都七中、
树德中学——三张成都教育
名片。三所学校各有风格、
风骨和风度,均是声名远播
的中华名校。
对于博大精深、底蕴深
厚的成都七中,我以“举重
若轻”来形容。何谓“重”,
何谓“轻”,何以能“举重若
轻”,我们可以用成都七中
办学传统的三句话“启迪有
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
来简要诠释。
治学严谨——举重若轻之
“重”
“大音希声”之所以能“希”
,是因其“大”。“举重”能“
若轻”,根在其“重”。成都
七中的“重”体现在厚重深沉
的历史文化,而这又是七中
人以“治学严谨”的姿态去挖
掘、整理、凝练、沉淀、丰
富而形成的。
1905年,龚藩侯先生等
社会贤达借清政府“废科举
,兴新学”之机,合并墨池
书院、芙蓉书院,在其原址
创办成都高等小学堂。
1906年,改名为成都县立
中学。1952年正式改名为“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
,2014年加挂“成都中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
都七中育人已逾百年。
1905年,是为成都七中
创始年,然而,成都七中的
文化渊源则可追溯至西汉。
受益于“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名句,扬雄可谓
享誉天下。为纪念扬雄,在
“扬雄洗笔池”原址兴办了墨
池书院,后又在一墙之隔增
建芙蓉书院。1905年,两
院合并后,改制为成都县立
高等小学,开启新学之路。
“重”,非谓历史久远,
而在于思想和文化,在于根
植于人灵魂深处的信仰与准
则。
“审是迁善,模范群伦”
为七中校训,由原七中语文
教师罗晓辉从扬雄所著的《
法言》中凝练而来,非原文
引录,也非校外专家捉刀,
由此可见七中教师深厚的文
化功底和深刻的教育理解,
也可见七中人治学严谨和学
术至上。
“审是迁善,模范群伦”
表明了七中人追求真理、向
善修德、追求卓越、服务大
众的精神风貌和人格境界,
而这个思想,早在建校初期
就已萌生,根基深厚。成都
县中的首任校长刘辛甫(尊
经书院高材生、进士、礼部
主事)就曾在学校的二门石
墙上书写一副对联:“酌古
准今,阐扬学界;明体达用
,陶铸国民。”其内涵与意
蕴均非常深刻,且有时代穿
透力。
被校友李稻葵(著名经济
学家)誉为“成都七中的灵魂
缔造者”的解子光校长,也
是七中校友,对“母校教师
薪火相传于我的究竟是什么
?”的反思和拷问,他回答
道:“当时曾归结为三句话
:为学,要博雅而谨严;为
人,要把持住义、利之辨;
归到品格,则力戒浮躁、极
反媚俗。”这就指出了“洽学
严谨”的根源在于“力戒浮躁
、极反媚俗”的价值约束。
“重”,不能是躺在已有
文化上而不思“新陈代谢”的
沉重包袱,犯以“老学究”培
养“小学究”的错误。成都七
中追溯校史是从办新学为起
点,而非简单地以墨池书院
为起点,其本身就昭示成都
七中是与时俱进的。七中人
对学校文化既“继承”,更“
创新”,或用时代精神对传
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或顺
应时势进行补充、整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七中人根据“合目的性”和“
合规律性”原则,先后提出“
三体”(着眼整体发展,立足
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以
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教育
思想;“人文滋养,个性成
长”的育人价值追求;“全球
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
标;“建设为拔尖创新人才
奠基的卓越高中”的办学目
标;“七中儿女,凌云直上”
新校歌;等等。
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
生身上,学生的成长是检验
教育成效的试金石。七中学
子在学校文化熏染下,学会
了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
的思想,去响应学校文化的
感召。“七中没有超人,只
有超人的意志”“选择七中,
就选择了一条艰苦奋斗的成
功之路”“你有多大能耐,七
中给你多大舞台”“成都七中
,一所让你成为你的学校”
等校园名言,都是七中学子
提出,直抵孩子们的心坎而
得到集体认可和届届传唱。
真可谓七中之“重”,已是厚
积薄发,已铸得重剑。
启迪有方——举重若轻之
“轻”
“举重”须外显为“若轻”,
方是进入教育化境。“若轻”
中的“若”意味着深得其“重”
的精髓与要旨,其教育智慧
已由“自发”走向“自觉”。
1940年6月,时任教育部
部长的陈立夫签署教育部训
令,题颁“启迪有方”四字斗
方给成都县中,以表彰成都
县中在全国中学生联考连年
取得优异成绩。“启迪”,意
味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启发式教学。“有方”,意
味着“启迪”的合规律性,教
师们的教育艺术和教
精彩页
吴照华校长尊师二三事
侯德础
近读母校成都七中90周年校庆专刊所载白敦仁老师《光荣的过去,更光荣的未来》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特别引起我的关注。白敦仁先生说:
我读初中的时候,校长是吴照华先生,他是成都县中第一班第一名毕业的老校友,是成都有名的教育家。他留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他那尊重教师的领导作风。在他的带动下,尊师在成都县中简直成了风气,谁要是稍有一点不尊重教师的行为,他马上就会被全校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人。正因为这样,旧时代的成都县中,即使办学经费有时十分支绌,也能聘请到许多第一流的教师。以国文一科为例:我们不仅有像龚向农先生、庞石帚先生那样的大师,而且在比较年轻一代的教师中,像李雅南先生、陶亮生先生、罗孔昭先生,也都是当时中学教师中的第一流人物。
白敦仁先生的这一段话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鸣,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吴照华校长正是吾嫂吴信蔚女士的亲祖父,前些年过世的姻伯吴伯镇先生曾在忆旧的谈话和文字中多少留下了一些对乃父尊师重教的只言片语;二是本人曾长期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系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罗孟祯先生,恰巧是吴照华校长早年的得意门生,而后又曾在他手下先后长期执教于成都县中和树德中学。罗孟祯教授得知胞兄德基为吴照华孙女婿,而我又是成都七中学生,甚有一种亲切感,故曾多次热忱而动情地向我讲述一些吴校长尊师的旧事。
据吴姻伯回忆,吴校长名炜,字照华。1892年生于成都,祖籍浙江山阴县。其曾祖父幕游入川,祖父在成都入籍考取秀才,嗣后在宜宾、洪雅、成都等地设馆教书。吴照华随侍父亲读书,时值辛亥革命前后,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寻求救国之道,他深受‘‘读书救国…‘科学救国”的影响,在成都县立中学第一班读书时成绩优异,颇受老师们的嘉许。毕业后即以最优成绩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理科。鉴于理科来自外国,他认为要学好理科必须先通达英文,故钻研英文尤笃,一面读书,一面当翻译,用功甚勤,成为半工半读的刻苦学生,倍受全校师生的赞扬。民国元年即1912年,吴照华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第一班,正逢成都县中、华阳县中、石室中学等校紧缺英文教师,便奔走三校教授英文。因其教学认真,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大受学生欢迎,在成都教育界声誉日隆。1922年,受任为成属联中(即后石室中学)教务主任,又越六载,始被四川省教育厅选任为成都县中第七任校长。其任职时间是民国十七年2月至民国二十四年8月,即公历1928年2月至1935年8月。作为一名德厚学高的优秀教师,吴照华深知:要办好一所学校,除了必要的经费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质量要高。因而上任伊始便八方选聘第一流的教师来成县中执教。但这次他也遭遇到一回未曾预料的冷遇。
吴姻伯说,他父亲的前任,即成县中第六任校长周澧,字子高,是成都有名的三角老师,当时已担任成县中校长两年多。“教育厅对周老师另有任用,选派家父继任成都县中校长。周老师误以为家父排挤了他,对家父手捧聘书请他继续担任三角教师时,他竟将聘书怒掷于地。家父恭敬拾起,他仍倔强拒绝。以后家父又数次登门恭请,他竟拒不接见。家父虽累遭白眼,但求才心切,毫不灰心,于是约请周老师的至好黄绍阶一同前去疏通。黄老师先进去与周寒暄,稍久才说门外还有人等着,遂告辞。周送出,见在门外等候多时的是家父,家父也趁机上前去婉言解释。周老师为家父一片诚挚之情所感,终于受聘。”
罗孟祯教授是四川汉源人,他和白敦仁老师及罗孔昭,早年都是吴校长门下的学生,1930年毕业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吴校长深爱这位青年才俊,不因自己曾为其师长而有半点傲倨,仍亲自登门礼聘,不耻下拜。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次带领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学赴古都西安考察的过程中,罗先生曾如是对我说:“你晓不晓得旧社会成都的教师有所谓的‘六腊之战’?就是但凡每年的农历六月和腊月,蓉城的中小学教师就要汇聚到少城公园的茶社喝茶,表面上看似洒脱,其实心里面着急,因为大家都在紧张地期待各校校长来下聘书,事关下学期的饭碗嘛。但我从未有过‘六腊之战’的经历。不论在成县中,还是以后在树德中学,吴校长总是早早地就给老师们下了聘书,不但聘得早,而且延聘的期限也比一般学校长。那时成都备校普遍是每期一聘,而吴校长聘教师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都有,使老师的生活稍微安定一点,好让他们把心思多用些在教书上,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肯定是有好处的。吴校长真是有眼光!最感人的是吴校长每次聘教师都是亲自将聘书送到老师家里。我是吴校长的学生,他老人家还是执意屈尊手捧大红帖子登门行大礼,你想,我在他手下教书,哪里敢不卖力气?”
罗孟祯老师也的确不辱师命,他通晓古史典籍,口才出众,讲授中国历史总是广征博引,如数家珍,娓娓动听,极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当时蓉城成县、石室、树德等名校争相礼聘的历史课名师。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思想新潮,敢为天下先。他是成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