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必须有适当的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才能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挥出优越性。 从本书对五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凡是某个时期经济体制的形成或变革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可以对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就会起促退甚至破坏作用。 本书分为三编,首编是历史编,在这一编里我们向读者系统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大国,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所以我们在第二编部门编和第三编地区编中,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的部门和地区,对它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加以论述。部门编包括了综合部门(计划、财政)和专业部门,专业部门又包括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商业、物资),生产部门又包括农业、轻工业(轻工、纺织)和重工业(机械、冶金)。地区编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开展较早的四川省,重工业占很大比重的辽宁省,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市,以及目前进行着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庆、常州、沙市3个大中小型城市。读了这两编,就可以充分了解这些部门、地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过程和特色。本书最后还作了综合分析,写了结束语,以帮助读者概括地了解中国3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共同性规律。 这本书可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志以及一切有志于探索改革的同志研究参考。这本书也为国外关心和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 目录 总序 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前言 第一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1949-1957年)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 二、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 三、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体制,稳定市场物价,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二节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有区别、有步骤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三大改造高潮的出现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 第三节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对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二、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三、实行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 四、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渠道的商业流通体制 五、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劳动工资体制 第四节 “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弊病,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 二、党中央对经济体制弊病的觉察 三、改革的初步方案 第五节 评价 第二章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58-1960年) 第一节 “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大跃进”初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 一、轻率地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过急过快地对残存的私有制进行改造 三、盲目地下放管理权 四、在国民经济管理混乱的情况下扩大企业管理权限 第二节 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经济体制的局部变动 一、理论和政策上的检查和探讨 二、纠正经济体制上“左”倾错误的若干措施 三、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右倾”运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反复 第三节 评价 第三章 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61-1965年) …… 第二编 部门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编 地区经济体制改革 结束语 附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年表(1949年10月至1983年6月) |